出版社: 方寸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方寸(The Unique World )
副标题: 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
原作名: Scenescapes: How Qualities of Place Shape Social Life
译者: 祁述裕 / 吴军
出版年: 2019-1
页数: 492
定价: 9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方寸·新知课
ISBN: 9787520136181
内容简介 · · · · · ·
场景,是一个地方的整体文化风格或美学特征。当一个社区变成一个场景时,它可以成为培养各类精神的地方。场景,正在重新定义城市经济、居住生活、政治活动和公共政策……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一书所介绍的场景理论,由特里•克拉克和丹尼尔•西尔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创立,是国际上首个分析城市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对城市发展作用的理论工具。从经济增长到居住地选择,再到选举和新社会运动,场景理论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场景理论从消费角度来解释后工业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现象,区别于以生产为导向的工业理论。场景理论不仅把消费当作消费活动本身去研究,而且还着重研究消费的社会组织形态。
场景理论的学术价值在于从消费角度来解释后工业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现象,这一点区别于以生产为导向的工业理论。场景理论不仅把消费当作消费活动本身去研究,而且还着重研究消费的社会组织形态,用场...
场景,是一个地方的整体文化风格或美学特征。当一个社区变成一个场景时,它可以成为培养各类精神的地方。场景,正在重新定义城市经济、居住生活、政治活动和公共政策……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一书所介绍的场景理论,由特里•克拉克和丹尼尔•西尔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创立,是国际上首个分析城市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对城市发展作用的理论工具。从经济增长到居住地选择,再到选举和新社会运动,场景理论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场景理论从消费角度来解释后工业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现象,区别于以生产为导向的工业理论。场景理论不仅把消费当作消费活动本身去研究,而且还着重研究消费的社会组织形态。
场景理论的学术价值在于从消费角度来解释后工业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现象,这一点区别于以生产为导向的工业理论。场景理论不仅把消费当作消费活动本身去研究,而且还着重研究消费的社会组织形态,用场景来把消费组织成有意义的社会形式。对于中国城市发展来说,场景理论也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示范作用。
作者简介 · · · · · ·
〔加〕丹尼尔•亚伦•西尔
多伦多大学社会学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社会理论、城市、文化和文化政策。曾获得美国社会学协会颁发的“理论奖”(2013),“青年理论家奖”(2015),“消费者和消费部门的杰出学术出版奖”(2017)等荣誉。他是场景项目(The Scenes Project)和城市基因项目(Urban Genome Project)的核心参与者,著有《城市文化政策的政治学》(合著)。
〔美〕特里• 尼科尔斯•克拉克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拥有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索邦大学、佛罗伦萨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出版专著40余部,如《金钱城市》(City Money )、《新政治文化》(The New Political Culture )《作为娱乐机器的城市》(The City as an Enter...
〔加〕丹尼尔•亚伦•西尔
多伦多大学社会学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社会理论、城市、文化和文化政策。曾获得美国社会学协会颁发的“理论奖”(2013),“青年理论家奖”(2015),“消费者和消费部门的杰出学术出版奖”(2017)等荣誉。他是场景项目(The Scenes Project)和城市基因项目(Urban Genome Project)的核心参与者,著有《城市文化政策的政治学》(合著)。
〔美〕特里• 尼科尔斯•克拉克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拥有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索邦大学、佛罗伦萨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出版专著40余部,如《金钱城市》(City Money )、《新政治文化》(The New Political Culture )《作为娱乐机器的城市》(The City as an Entertainment Machine )《树与真正的小提琴:建设后工业时代的芝加哥》(Trees and Real Violins: Building Post-Industrial Chicago )等。他还服务于布鲁金斯学会、城市研究所、住房和城市发展部以及美国市长会议等机构,负责协调“财政紧缩和城市创新项目”(the Fiscal Austerity and Urban Innovation Project)。2004年开始聚焦场景研究,从美学和消费维度,比较不同城市的邻里文化,比如芝加哥、巴黎、首尔和其他国际化大都市。
目录 · · · · · ·
2 场景理论
3 城市“闲逛者”:如何测量场景
4 回归土地,归因场景:场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
5 家,场景中的家:场景如何塑造居住模式
6 场景力量:场景如何影响投票,激发新社会运动,产生政治资源
· · · · · · (更多)
2 场景理论
3 城市“闲逛者”:如何测量场景
4 回归土地,归因场景:场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
5 家,场景中的家:场景如何塑造居住模式
6 场景力量:场景如何影响投票,激发新社会运动,产生政治资源
7 创造一个场景:如何将场景整合到公共政策里
8 场景的科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有关“ 场景” 研究的主要文献
关键词解释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译者简介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率先指出了精神生活的美学成分。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这是一个经常出现但很少被明确提及的主题。或许支撑这一主题的关键人物就是“格式塔学派”(Gestalt)的理论家们。 他们有两个理论对于理解场景至关重要。首先是他们提出了“可提供性”(Affordances)理论,即事物向我们“提供”(Afford)了某些反应,它们在“召唤我们”。比如,门把手“要求”被转动,一张桌子“邀请”我们坐下来享用美食。 其次是格式塔学派本身的理论思想。我们应从整体上看待和理解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元素,而不是计算这些组成部分的总和。例如如果我们看到一棵树,我们并不是先看到分枝,然后看到树叶、树干,接着将所有这些元素一起添加到我们的脑海中来完成对一棵树的认知和想象。相反,我们是将树视为一个完整的实体来进行认知和理解的 这就是说,各种要素以某种总体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就像绘画的每一笔一样,每个部分都是合适的。这意味着,当事物“提供”某些特定的反应时,它们所“表达”(Say)的内涵会因情况而异。同样的”(Same)手势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不一样的含义。在某种情境下,举手代表着友好的问候;而在另一种情境下,则代表着一种侵略行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2 场景理论 -
在其职业生涯的尾声,帕森斯在《美国社会》(American Society)(他近世后的2006年出版)中写道:《经济与社会》的“重磅炸弹”其实是对土地概念的途释。帕森斯和斯梅尔塞通过深入研读马歌尔和韦伯深化了这种诠释。马歌尔和韦伯的核心相似之处在于,对古典经济学家称之为习惯”或“习俗”(我们现在称之为“文化”)的宿命般的经济结果高度敏感。这种观点在斯密、李嘉图以及马克思那里也都存在,但是被淡化了。马歇尔和韦伯将之重归正位。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4 回归土地,归因场景:场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场景"的人也喜欢 · · · · · ·
场景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把「场景」理论化的方法

>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6)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6)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新消费新零售品牌操盘控盘进阶参考书目 (王贤)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19 (普照)
- city! (Dingkle F)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场景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malingcat 2019-06-17 19:24:51
不是我想象的那种书。从消费和文化角度研究城市空间,试图将此前的空间理论整合,并提出可以评估的模型,但是力有不逮。
1 有用 Qing 2019-04-28 22:19:07
维度可以参考。但是论证过程并不convinced。 最后一章发现他们自己狡辩了一下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13 有用 钛金妙蛙 2019-07-11 11:28:49
令人愉快的内容 翻译就能毁掉这种愉悦
2 有用 余颜 2020-02-16 22:54:20
拉拉杂杂,不得要领。或许是作为「芝加哥学派第三代」的包袱过重,花了非常多努力把研究做得宏大且扎实,为此牺牲了过多的洞察力。如果简单念一些数学或者社会系统论,这本书还能做得更好一些,毕竟作者有大量时间都在解释定性的甚至略有些神秘的「场景」与其可量化要素之间的关系,然而说白了也就是「场景」作为一个系统具有突现性。除此之外都是全球各地的量化技术工作和对各种早期社会学理论的莫名引用(吉布森甚至被划入格式塔... 拉拉杂杂,不得要领。或许是作为「芝加哥学派第三代」的包袱过重,花了非常多努力把研究做得宏大且扎实,为此牺牲了过多的洞察力。如果简单念一些数学或者社会系统论,这本书还能做得更好一些,毕竟作者有大量时间都在解释定性的甚至略有些神秘的「场景」与其可量化要素之间的关系,然而说白了也就是「场景」作为一个系统具有突现性。除此之外都是全球各地的量化技术工作和对各种早期社会学理论的莫名引用(吉布森甚至被划入格式塔)。概言之,看得出想要讨好社会学中不同方法取径的学者,可为此牺牲过多,得不偿失。 (展开)
2 有用 宋淼 2019-01-14 20:34:49
吴军已经发了一些文章,成都搞公园城市也用上这个理论,估计很快风靡规划设计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