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帆船时代,海南渔民驾驶帆船在南海航海捕捞,在南海岛礁生产作业,海南渔民用海南话给南海岛礁命名,用中国传统的航海术语对自己的航路口传笔载,从而创造了在南海航海作业与贸易的航海指南——《更路簿》。《更路簿》是古代海南渔民集体创作的南海航海指南,在海南民间存在多种版本,其内涵十分丰富,具有地方性知识特点。本书选取3种具有代表性的《更路簿》进行全文解读:卢业发*《更路簿》(下文简称“卢簿”)、黄家礼*《驶船更流簿》(下文简称“黄簿”)和吴淑茂*《更路簿》(下文简称“吴簿”)。其中“吴簿”为笔者在调查中首次发现,未见刊登于已经出版的著作,其南洋更路丰富而准确。这3种更路簿均由毛笔小楷竖行抄写,为我国古代的行文格式。三位老船长均系渔民世家,祖祖辈辈、年复一年在南海诸岛航海作业,持续经营、建设南海岛礁。“更路簿”不仅是航海指南,更是南海海洋文化的文化符号。海南渔民口述的航海史,家藏的古代航海工具(如《更路簿》、罗盘,后来有了航海图),捕鱼生产工具(渔网、铁叉、铁钩、潜水镜、鱼篓、网兜等),海上生活用品(如刀具、斧头、坛子、簸箕、风灯、毯子、斗笠、蓑衣、木屐、火石等等),海神信仰的建筑(如108兄弟公庙和妈祖庙等)等等,都是与《更路簿》伴存的实物资料,能或多或少地还原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面貌,也是研究“更路簿文化”不可或缺的佐证材料。本书为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借鉴。
0 有用 尤利西斯的神话 2025-02-22 15:07:06 广东
第三篇:黄家礼祖传《驶船更流簿》研究 三部更路簿研究。自明末清初,我国华南渔民,已经有去南沙群岛,乃至自海南或越南中南部直达柔佛海岸,而后前往新加坡,印尼的海道。限于技术条件,不是直达爪哇。不过为何没有去加里曼丹岛的?可能是当时文莱等地发展的市场不算大。新加坡是东西交通要冲,所以多是向此处导航。雕门岛,奥尔岛是重要的中继点。是自郑和时期延续而来的。其知识传承或可追溯到明末私商贸易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