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读过的最玄乎的一本书。例如,书中第四十页,作者说“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得了大约十二种过敏症……我的治疗师说我的这些过敏症是从我的家人那里承接来的。她引导我做了一个冥想,让我把这些过敏症‘还给’它们的主人。不到几星期,我的家人都开始纷纷抱怨最近得了过敏症”exm?(●—●)也有可能是这是我知识盲区,不知道而已,但真的接受不了。
有样无货,不太好读的一本书。
1. 同理心,是指设身处地分享、理解他人情绪和需求的能力。拥有同理心的人,能够做到与他人感同身受,相处时能让人减轻压力,感到非常舒适。22. 同理心≠同情心,这是很多人都有的误区。同情是一种主观感受,而同理心是和对方感同身受。比如朋友抱怨工作压力太大,同情心的表现是“确实太累了,你要不要休假放松一下”;而同理心的表现是“我也有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我理解你的心情,确实很难熬”,让对方明白自己不孤独。3. 同理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44. 每个人天生同理心的强度不同。你一定见过很多人看电影会泪流满面,这就是天生同理心强。相反,有的人看到他人受伤都没什么感觉,这可能就是天生同理心弱。不过好消息是,即便一个人天生同理心弱,也能通过后天培养。
(完结)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公式化,又不能说是学术气味太浓。我自己的收获是,请共情,而过度又会自我受损。最有价值的是116页提供的静心共情的小方法,值得试一试。
读书就像旅行,当年你出发了,就要坚持走到最后。有的旅程轻松、有的艰辛、有的难走、有的都是坎坷。这本书的旅程颇为艰辛,简直就是玄幻之路。作者讲到各种共情,身体、心灵、精神、自然等各种状态的共情,每一种共情都可以表现出身体的反应。然后我们运用共情的方法有四步:确认——评估——行动——放下。共情的过程中去见证他人的变化,而不需要为那个变化承担责任。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充满了玄学一样的感触,我有一种在看简版星座学和占卜的即视感。
2020-7-7
看标题和封面像是心理学的书,但题材和行文是灵修的
同理心,是指设身处地分享、理解他人情绪和需求的能力。拥有同理心的人,能够做到与他人感同身受,相处时能让人减轻压力,感到非常舒适。注意,同理心≠同情心,同情是一种主观感受,而同理心是和对方感同身受。同理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研究发现,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就已经表现出了同理心行为,能给予其他家人安慰,在父母有困难时表现出要帮忙的样子。1-2岁的孩子,就已经乐于给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每个人天生同理心的强度不同。你一定见过很多人看电影会泪流满面,这就是天生同理心强。相反,有的人看到他人受伤都没什么感觉,这可能就是天生同理心弱。不过好消息是,即便一个人天生同理心弱,也能通过后天培养。
一句话,不推荐。严重怀疑这位作者是为了推销她的服务而出的这本书。全书的内容用两张A4纸就能写下。不过里面提到的“边界”和“感知”这两点倒是有点意思,但这两个点在任何心理学科普书籍中应该都有。读这本书真真浪费了我的时间和金钱。
难度指数:★☆☆☆☆ 推荐指数:★★★☆☆ 个人阅读收获: ★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帮你了解同理心以及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接着介绍了同理心的做法:慈悲共情四步法;第二部分介绍了同理心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一些实例。 ★五种共情类型:身体共情、情绪共情、精神共情、自然共情、心灵菜情,书中还提供了测试题,通过测试得到自己在这两种共情中的情况。连接是理解同理心的关键所在,也为我们每天的生活注入非凡的力量,共情可以提高我们的健康水平,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大部分内容都属于玄学范畴,没什么意义。
花了一个多小时泛读完,整本书的内容跟书名不太符合,感觉更像是一种科学文献的收集,里面的道理讲得也很浅,方法太过于理论化,只能算做一个概念类的小小科普。
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种狗屁不通的书了,无逻辑,充满了伪科学和奇怪的“能量理论”,烂透了,这种书说自己是心理学,真是污名化心理学。
更多的家庭亲密关系中的同理心,而非职场和社会中的,实用性较差。这个就是老外和国人的重点不一样了,很多国外的沟通类,情商类都是从家庭关系出发和为中心,为我们多是以社会和职场出发教你怎么样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起了个好名字,抄了一些《情商》中的内容,然后就开始胡说了。
摘抄一句:【我们已经探索了有关于受损型共情常见痛苦的情况。实际上在我们的生命中的某个时点,我们都将可能会挣扎于至少一种受损型共情问题。我们将会发现我们的心被别人的关心所吸引,而其关心反映出的正是受损型共情。我们不必害怕这些经历,相反,它们是让我们拥抱人性的机会,这也正是共情如此重要的原因。感受即是疗愈。】读完本书,初步认识共情,识别共情,如何引导自己唤醒真正的共情。但内容上有些难以理解,或者难以具体实践唤醒自己的同理心。另外,有不少无法认可的部分,集中于违背当下科学认知的内容。本书中,个人最大的感受是,与之前强调沟通技巧的书籍不同,认识真正的同理心后,发现沟通技巧某些时候并没有触及真正的核心(即使每本书的作者都会强调,沟通的核心是“真正在意对方,将对方放在你心上。”)。同理心是很好的补充。
很玄幻的一本书,书里面内容想要实践很难啊…大概是讲特异功能嘛?唯独记住的一句话,同理心不等于同情心。但是想要做到共情貌似天赋占了很大比重,作为一枚普通人,单单从情绪共情都做不到完全能和同情分开…完败…
看完了《共情的力量》再来看的同理心,同理心这本书真的烂得不行,强烈建议不要浪费时间了,直接去看共情的力量这本书就行!
介绍了为什么我们能共情,以及共情的类型。但是对于帮助我们如何更好的共情,一点用也没有。
可以翻翻,但是别当成心理学书来看。 其中对同理心的几个类型划分还是有启发的。
> 同理心
2 有用 本宝是笨宝🇨🇳 2019-07-22
读过的最玄乎的一本书。例如,书中第四十页,作者说“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得了大约十二种过敏症……我的治疗师说我的这些过敏症是从我的家人那里承接来的。她引导我做了一个冥想,让我把这些过敏症‘还给’它们的主人。不到几星期,我的家人都开始纷纷抱怨最近得了过敏症”exm?(●—●)也有可能是这是我知识盲区,不知道而已,但真的接受不了。
1 有用 Echo 2020-01-01
有样无货,不太好读的一本书。
1 有用 パン 2019-04-16
1. 同理心,是指设身处地分享、理解他人情绪和需求的能力。拥有同理心的人,能够做到与他人感同身受,相处时能让人减轻压力,感到非常舒适。22. 同理心≠同情心,这是很多人都有的误区。同情是一种主观感受,而同理心是和对方感同身受。比如朋友抱怨工作压力太大,同情心的表现是“确实太累了,你要不要休假放松一下”;而同理心的表现是“我也有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我理解你的心情,确实很难熬”,让对方明白自己不孤独。3. 同理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44. 每个人天生同理心的强度不同。你一定见过很多人看电影会泪流满面,这就是天生同理心强。相反,有的人看到他人受伤都没什么感觉,这可能就是天生同理心弱。不过好消息是,即便一个人天生同理心弱,也能通过后天培养。
0 有用 魔珠小象 2020-08-04
(完结)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公式化,又不能说是学术气味太浓。我自己的收获是,请共情,而过度又会自我受损。最有价值的是116页提供的静心共情的小方法,值得试一试。
0 有用 刘馨 2020-01-29
读书就像旅行,当年你出发了,就要坚持走到最后。有的旅程轻松、有的艰辛、有的难走、有的都是坎坷。这本书的旅程颇为艰辛,简直就是玄幻之路。作者讲到各种共情,身体、心灵、精神、自然等各种状态的共情,每一种共情都可以表现出身体的反应。然后我们运用共情的方法有四步:确认——评估——行动——放下。共情的过程中去见证他人的变化,而不需要为那个变化承担责任。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充满了玄学一样的感触,我有一种在看简版星座学和占卜的即视感。
0 有用 闲处住 2020-07-07
2020-7-7
0 有用 一块饼干 2020-08-27
看标题和封面像是心理学的书,但题材和行文是灵修的
0 有用 䶮虓 2019-04-15
同理心,是指设身处地分享、理解他人情绪和需求的能力。拥有同理心的人,能够做到与他人感同身受,相处时能让人减轻压力,感到非常舒适。注意,同理心≠同情心,同情是一种主观感受,而同理心是和对方感同身受。同理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研究发现,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就已经表现出了同理心行为,能给予其他家人安慰,在父母有困难时表现出要帮忙的样子。1-2岁的孩子,就已经乐于给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每个人天生同理心的强度不同。你一定见过很多人看电影会泪流满面,这就是天生同理心强。相反,有的人看到他人受伤都没什么感觉,这可能就是天生同理心弱。不过好消息是,即便一个人天生同理心弱,也能通过后天培养。
0 有用 顶顶 2020-08-07
一句话,不推荐。严重怀疑这位作者是为了推销她的服务而出的这本书。全书的内容用两张A4纸就能写下。不过里面提到的“边界”和“感知”这两点倒是有点意思,但这两个点在任何心理学科普书籍中应该都有。读这本书真真浪费了我的时间和金钱。
1 有用 小雨点扫楼梯 2019-04-20
难度指数:★☆☆☆☆ 推荐指数:★★★☆☆ 个人阅读收获: ★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帮你了解同理心以及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接着介绍了同理心的做法:慈悲共情四步法;第二部分介绍了同理心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一些实例。 ★五种共情类型:身体共情、情绪共情、精神共情、自然共情、心灵菜情,书中还提供了测试题,通过测试得到自己在这两种共情中的情况。连接是理解同理心的关键所在,也为我们每天的生活注入非凡的力量,共情可以提高我们的健康水平,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1 有用 帝亚·梵 2018-10-22
大部分内容都属于玄学范畴,没什么意义。
0 有用 iplace 2019-10-27
花了一个多小时泛读完,整本书的内容跟书名不太符合,感觉更像是一种科学文献的收集,里面的道理讲得也很浅,方法太过于理论化,只能算做一个概念类的小小科普。
0 有用 sissi 2020-04-13
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种狗屁不通的书了,无逻辑,充满了伪科学和奇怪的“能量理论”,烂透了,这种书说自己是心理学,真是污名化心理学。
1 有用 我是黄绿色 2019-07-22
更多的家庭亲密关系中的同理心,而非职场和社会中的,实用性较差。这个就是老外和国人的重点不一样了,很多国外的沟通类,情商类都是从家庭关系出发和为中心,为我们多是以社会和职场出发教你怎么样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0 有用 产品晓说 2020-10-14
起了个好名字,抄了一些《情商》中的内容,然后就开始胡说了。
0 有用 Tay 2020-04-03
摘抄一句:【我们已经探索了有关于受损型共情常见痛苦的情况。实际上在我们的生命中的某个时点,我们都将可能会挣扎于至少一种受损型共情问题。我们将会发现我们的心被别人的关心所吸引,而其关心反映出的正是受损型共情。我们不必害怕这些经历,相反,它们是让我们拥抱人性的机会,这也正是共情如此重要的原因。感受即是疗愈。】读完本书,初步认识共情,识别共情,如何引导自己唤醒真正的共情。但内容上有些难以理解,或者难以具体实践唤醒自己的同理心。另外,有不少无法认可的部分,集中于违背当下科学认知的内容。本书中,个人最大的感受是,与之前强调沟通技巧的书籍不同,认识真正的同理心后,发现沟通技巧某些时候并没有触及真正的核心(即使每本书的作者都会强调,沟通的核心是“真正在意对方,将对方放在你心上。”)。同理心是很好的补充。
1 有用 噗噗君 2020-02-12
很玄幻的一本书,书里面内容想要实践很难啊…大概是讲特异功能嘛?唯独记住的一句话,同理心不等于同情心。但是想要做到共情貌似天赋占了很大比重,作为一枚普通人,单单从情绪共情都做不到完全能和同情分开…完败…
2 有用 yebofengqiao 2019-07-21
看完了《共情的力量》再来看的同理心,同理心这本书真的烂得不行,强烈建议不要浪费时间了,直接去看共情的力量这本书就行!
0 有用 芝芝桃桃 2020-08-21
介绍了为什么我们能共情,以及共情的类型。但是对于帮助我们如何更好的共情,一点用也没有。
0 有用 心晴 2020-03-24
可以翻翻,但是别当成心理学书来看。 其中对同理心的几个类型划分还是有启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