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魃 短评

热门 最新
  • 22 且耐清贫读我书 2018-12-15 11:45:22

    书是好书,可惜怎么硬着头皮都读不进去,可能真是得踏下心好好研读

  • 30 Boke 2018-12-06 22:43:51

    来自朱先生的祖籍地,虽然他是台湾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人,但读着他的小说,感受某些方言,某些传说,某些思维方式总是感到有一种遥远的亲切感,那是我们上两代人曾经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旱魃的主线是一个马贼头子和戏班子少女的爱情,那种老式的,先有婚姻后有感情的爱,却是那么忠贞坚定。 除了爱情,民间传说,农村面貌,这部小说里还提到了在中国最底层的乡村,西方的基督教给人带来的救赎。当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经验无法解答某些人沉重的疑问时,新兴神秘小众的西方宗教给出了答案。 当然这个宗教背后,是超越那个时代的平等观念和无差别的人文主义关怀。 那个时代就像这本书的情节,有些缓慢而繁复,并且还有很多封建和愚昧的残余,但各种好思想和观念也在萌芽,一个活泼开放的时代在缓缓拉开大幕。 我觉得,我们现在也需要一场大雨。

  • 30 momo 2019-04-19 20:09:35

    语言障碍太大了 每个字都认识 但不晓得写的是啥

  • 16 杨殳 2019-01-11 21:42:04

    细细读完,花了整十个小时。读罢最后一页,脑中嗡嗡作响,如同被调了飞行模式。半天寻摸出一句话来表达感受:此外惟余沉默。

  • 9 樟木 2019-01-23 00:02:10

    哎 讲道理,文字是真好,场面也是开阔,但是故事怎么就叫人读不下去,读了两百页不知道写了个啥,跳过五十页好像也不是很影响阅读,是不是自己太没文化了,我还是喜欢陈忠实。

  • 6 怡伶 2020-02-08 14:12:46

    故事用倒叙与闪回的法子自唐小爷暴毙后天大旱了百天起讲起,间歇插叙秋香与小爷相识、成婚、变故、与金家结缘的故事,及至最终龚家村人认为唐小爷尸变为旱魃而群起掘坟。 前半本的无趣在于叙述的多是龚家村求雨与油坊作业的杂事,也是为了引出结局而做的铺垫。然对于人物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些铺垫就如文中的“老阳”一般令人昏昏欲睡。 直到后半段开始交代起秋香和唐小爷颠沛的身世,两者在大房村戏剧性的相遇与冲突,故事才起劲了起来。 如莫言在序言中说的,这本《旱魃》里有乡土的语感,却又温文尔雅,两种看似截然的气息却一点都不违和。 乡土的语感在于用词,“老阳”、“黧”等词直接让人代入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环境氛围里,温文尔雅的在行文,朱西宁骨子里的儒雅透过笔落在了这些句子里。

  • 7 叫我妖而不孽 2019-05-15 08:55:05

    请莫言作序倒是明智的,又一篇依傍山东响马立下骨架的小说。读着我就想到了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还有冷僻得多的《百合的江湖》《张马丁的第八天》。书里骂人的话有意思,“日你姐”暗示了被骂者年纪比自己小——那么“干你妹”就暗示被骂者年纪比自己大或同辈咯?尤其有意思的是书里女人赌咒的话:“我是你日的”。令人回味啊!结构蛮复杂的,把往事当回忆掺进去了,但因为叙述角度的选择:基本上是从秋香的视角写的,却在第一与第三人称间,难道是要刻意让读者代入?有点绕。全书不如《铁浆》那样好,的确用张爱玲的风格写青纱帐里的英雄,这条路蛮难的,而要说匪气,似乎都没有姚雪垠那个不知名的长篇《长夜》出色——叶广芩《青木川》也是一个毛病。其实全书就一个意思:停止抓旱魃(传统)吧,给自己打一口井(基督教)。我记下了一个词:香嫚。

  • 5 Gazzl 2019-01-16 11:14:30

    2019.1.16。朱先生的语言何其充沛!兜头兜脸的漫溢过来,他笔下的人物就是从齐鲁广袤的大地,昏黄的老阳下生长起来的!故事讲述的情节很简单,一个爱情故事,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莫言的序:“对宗教的质疑就成了小说现代性的重要表现。”一个无解的难题,在黑暗愚昧的时代。何其可怜。

  • 5 李摩诘 2019-01-08 11:37:07

    新约精神,旧约世界。

  • 5 宋鸢 2019-06-20 17:05:27

    看平庸者使劲是很痛的一件事

  • 3 雾中风景 2020-10-27 13:52:24

    【藏书阁打卡】朱先生是老把式,小说里面中国乡土文化的根子太深了。从故事到人的情感、乃至讲话的声气,都是那个对我辈来说已是“传说”、想象起来却贴心贴肺的老中国——那年月里马贼头子与把戏姑娘阴差阳错的结合和爱情传奇,活着时的神人和死后亦神亦鬼的旱魃传说,人物的棱角和活气,人情社会的厚朴或一点愚拙,无不是对中华文脉的传承和延续。再者,读的时候好奇,为什么要讲一个爱情故事呢?主人公大开大合的人生非得腻歪一点才动人?言情本是古典文学一大传统,以情笔作史笔,小情爱里原是一方水土里的大方圆,言情的用意实际也是文化上的。朱先生不仅如莫言说的用语言回到故乡,更是时时处处以情感和文化上的认同,不断回望自身的来处。

  • 3 gnatsh 2020-05-24 10:05:17

    方言 = 乡土?省略主语 = 惜字如金?胡言乱语 = 现代性? 阅读过程中不断出现问号:这人谁?“他”谁?“她”谁?演到哪儿了?刻意构建的复杂度如同不得要领的jump scare,反而映衬了连事情都讲不清的写作基本功。不善写对白的毛病怕是朱家的家学。只是在父辈还是显性症状,到女儿那里已基本不写对白。由此倒可以看到传承中的进化。莫言真是过谦了。

  • 2 楚腰纤细掌中轻 2020-01-08 22:55:32

    叙述视角切换非常自如,大段云蒸霞蔚的意识流补叙混同全知全景的斑斓笔意直接掼到读者脸上。然而这份恣意于收尾转为限制视角,方有大悲凉。看得出山海奇文、唐宋笔记、三十年代民情小说与基督镜像的隐喻对垒,朱西甯心脉中的乡愿族训沸腾不止,旱魃与天父,破立在万丈红尘。

  • 2 Lamentos 2020-04-22 11:26:57

    句句精雕细琢的铿锵语言,近乎于电影蒙太奇手法的意识流叙述方式,创造出一种极具视觉震撼的效果,然而配上这么一个稍显情感过于泛滥的故事不免让人有点跌眼镜。

  • 1 reiko🌻 2020-06-23 23:41:10

    朱西甯—《旱魃》 霸道土匪爱上卖艺小妹儿的故事 却又并不止爱情这么简单,是关于人性和忏悔,探讨了宗教作用的意义深远的作品; 时间线很跳跃,不断地倒叙和插叙,然而并不会觉得混乱; 通篇使用大量方言,刚一开始阅读需要耐心,读至三分之一处开始渐入佳境欲罢不能; 结尾的描写非常有戏剧的画面感,太爱这个结尾,每一处描写都是那么恰到好处,这样的写作功力在朱先生的短篇集《铁浆》中就领略过了。400页读罢,合上书脑子嗡嗡作响,只有震撼...

  • 3 秋大虫 2019-03-02 21:36:43

    怎么能用张爱玲式的语言来写红高粱式的悍匪呢?硬着头皮读到一半,弃了。

  • 1 野长长夏 2019-10-11 09:23:51

    无愧于最后一位民国小说家之称。民族的传统,现代,外来,历史,人性,爱情融合得几近完美。真正的莫言的先驱。偶尔也有张爱玲的华丽————宝蓝华丝葛。从她一进大房村偷了一只桃红小风车,他在背后说"人生得俏,偷也偷得悄",从那以后…我在唐小娘的意识流里走不出来。

  • 1 狗头金 2020-08-09 17:29:08

    中文其实是由三种语言构成的:一种是古老的中文,我们叫它文言;一种是当代的中文,我们叫它白话;第三种则介于两者之间,掺杂了大量的方言、口头和语气,有数之不尽的独有形容词,根据地方和所描摹对象的不同还会加入许多的切口和唇典。这种语言或许已被使用了很久,但因为不够书面,只能代代口耳相传,拥有强大到不科学的表现力量,属于最接地的语言,也是即将沦亡了的语言。对于这种语言我没有一个适合的词汇来形容它,姑且称它为土话或者老话。用这种语言写作的人我知道得不多,而朱西甯无疑是其中最好的。

  • 1 菌丝孙公祐 2019-02-25 23:45:20

    华文小说最有力量的语言

  • 2 讀冊無閒 2019-02-20 11:35:03

    阅读《旱魃》的顺序还被安排在《铁浆》之后,比起短篇,到了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朱西甯先生的笔力更显得独到老练。开卷的“老阳”意象直把饱受旱灾涂炭的苍茫中原景象刻画得淋漓。再次佩服朱西甯的文笔,是一种厚实醇熟的乡土写作。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