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回憶錄 短评

热门 最新
  • 61 法·李李 2018-11-10 10:24:00

    也是不容易,这都是命。按现在的体制,哪有时间让学生用两年时间纯读史料写一千张卡片摘抄,只完成五万字论文的……

  • 53 祭斯 2019-03-24 10:06:55

    读到余先生在香港的求学经历深有同感,特别是当初他在广州火车站思考是要留港还是回京,并做出改变他一生命运选择的时候,其实往往人在做选择的时候,经过前期长时间的纠结与怅惘,但是真正决定也就是在那么电光火石一瞬间。 更有意思的是将留在大陆的和去港去美的知识分子命运和学术经历对比着看,我相信49年前后在大陆像余英时这样的知识青年并不少,但最终谁在时代的洪流里殒了光芒,而谁又能潜心学术,终成大家,是再明白不过的事。

  • 24 八十四年 2018-10-27 02:35:10

    27/10博客來已開放訂購。18/11「避地難求三戶楚,占天曾說十年秦。」整本書還是有三四處編輯失誤,可惜,平裝第二刷會改。

  • 15 陆钓雪de飘飘 2018-12-25 00:24:29

    1900+。我在私下受錢先生開導和指點,最得益的是如何讀中國文史哲的典籍。他把重點放在對文本內內外外的徹底認識上面。內則“一字之義”必不可放過,這相當於清代學人所強調的訓話之學;外則對文本必不可作孤立的理解,而當和同類的文本加以異同的比較,然後才能認清它在整體歷史脈絡中的真實地位。詳細的節目這裡不必多談,大致上說,他始終在盡量培養我讀書、作研究的基本能力。錢先生雖有明確的價值取向——他信奉儒家的價值系統——但他並不把自己的價值系統(相當於古人所說的「道」或「道統」)直接向我灌輸。如果借用韓愈在“師說”中的詞彙,我可以說,錢先生教學的具體著手處,是在「授業」和「解惑」上面,“傳道”即寓於其中,而避免採用一般宗教家的「傳教」方式。他似乎認為只要我具備了讀書和研究的基本能力,最後自己便能找到「道」

  • 7 阿布 2018-11-29 00:24:00

    台湾买的精装版这两天读完,发现了三个字的错误哈哈。论年岁,余先生和李敖、金庸大致可以归为同时代人,希望他身体康泰,如出版社所规划的,在三年内把剩下的回忆录中、下部写完。第五章回忆哈佛大学求学交友问师经历,非常适合有志于学特别是读文科博士者一读。而且,余先生谈学论人文风朴实,无夸夸自得之色,即使论及与张光直的分歧也很厚道。

  • 12 玄象先生 2018-12-09 23:08:05

    悶在家裏一天讀完,書中“時忌”太多,不便言說。本書可另名為《余英時學術拓疆紀實》。與黃仁宇的《黄河青山》、何炳棣的《讀史閱世六十年》,楊聯陞的《哈佛遺墨》《莲生书简》一起讀就更有意思,四者可謂構成“史(民)學(國)賢(遺)達(民)海外拓疆實錄”叢書😄。可分三階段:20紀初期(1915-1925),出現了“七星”“三傑”,趙元任最为突出。20世紀早期(1930-1945),哈佛有“四靈”之說,以楊聯陞最為突出。20世紀中期(1950-1960),張光直、高友工、余英時為哈佛“三友”,以余英時最為突出。

  • 8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18-12-09 01:02:39

    很荣幸的成为了三千分之一。这本书即便余没有被禁也不可能在大陆出版,反✘倾向过于明显。总体看余大师的成长就是各种运气,幸运的选择与幸运的机遇。作者以自己的农村经历批判阶级斗争学说,但没区分清楚马列毛的差异,不过作者从传统文化的影响谈国人接受马理论的原因倒是很有启发。五四的讨论过于理性,忽略了当时那种非此即彼趋新倾向在青年群体的普遍性与吸引力,大概作者那时年龄小又在农村的缘故。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兼容问题,只依靠传统文化想要长出现代纯属痴人说梦,只能用现代改造传统,用晚明说近代问题,犯了作者批判的将五四与文艺复兴启蒙片面类比的毛病,而且忽略了清代,专制传统没变,其他的都属枝节。张光直那里,直说是夏鼐个人问题就好了,没必要归结到官方。最有用的地方是各种推荐书单,另没有谈爱情问题,差评,减一星。😂

  • 4 阅湖 2019-01-04 22:58:39

    标记许久,终于读毕。总体而言,“忆”时代多于“忆”自己,过求将学术见解与个人遭际相融合,反而消弭了回忆录中本应有的“原始感”,这一点倒真与胡适之相像。印象较深的,一是新四军高敬亭部对余氏少时政治取向之影响,二是余氏青年在港期间的活动交际之广(不到二十五岁的年龄,现在想来真是可畏),三是余氏与张光直之恩怨(张之一生,再结合其父张我军,真是绝好的传记材料)。【孔网此前流出过余致项子明信函一封,或有补阙之益;敝处另藏一件载有余燕大学号的同学录,不知未来是否有机会面赠余先生】

  • 4 [已注销] 2019-01-09 09:36:38

    只能说回忆录应该多写出传主个人经历,而余英时这本恰恰不够,反而发了很多常见之论,避重就轻,足可见其实则并未亲身参与何等事,倒不如专心写自己的学术回忆

  • 5 钟云 2018-11-07 18:53:22

    个体往往愿意假设、如果,历史却容不得假设、如果

  • 3 筱堂 2018-12-02 11:34:04

    谈论五四和治学的部分颇有启发,其余比较平实。十八年十一月廿九日阅讫于湖大中楼。

  • 3 tekhelet 2018-11-28 11:02:39

    人生的收官階段 大體框架是早已熟悉的,這次增加了許多鮮活生動的細節,比如廣州的黃牛黨之類。 唯一不足是到手之後才發現結束得太早,大致上僅僅寫到哈佛大學博士畢業時期。好在余先生序言中已經提到“下冊的撰述”,在臉書見到此書出版者廖先生提及續編的進度:“九月訪余教授時談論續編時程我個人粗估約三年,不敢保證”,看上去是余先生仍在寫作中,才需要耗時頗久。希望他身康體健,期待下冊早日面世。

  • 2 似云 2018-12-23 04:48:12

    能大致了解余英时思想观点和学术选择的形成过程。“我一向尊重个人思想和信仰的自由,因此从来不想用论辩来说服异己者。何况“善未易明,理未易察”,我对于自己所思所信也只能看作是一种可以不断修改的价值系统,而不是人人必须接受我绝对真理。”

  • 4 潘豆在做工 2020-02-03 23:54:52

    人的一生充满偶然,某一刻些微的不同事后追溯或许就是决定性的,尤其是在大时代不平静之时。生长在上世纪中国的余英时的一生就被偶然所左右,那趟坏了的火车,没有登上的第三架飞机,幸运的被哈佛接纳,在在都具有决定性。幸亏他运气好,不然不会有今日名满天下的余英时。说到底,余英时是学术人,生活和思考都以学术为中心,所以除了一些掌故外,对各种遭遇和变化的分析都充满理性。更难得的是,他身上有一以贯之的内在精气神,撑起了他这个人。

  • 3 SuSo 2018-12-29 20:34:36

    余伯说:“命运莫测,自己看不清,志我奋斗,不可一味信,历史进程,推着人前行,教[你们]一点人生的经验。”

  • 1 SUE∮ 2019-04-25 22:46:54

    【2019必看书】“一个时代的回忆之作愈多,后人便愈能掌握它的历史动向。”[强]

  • 1 書素 2018-12-05 15:27:51

    书中余先生对钱穆先生,刑慕寰、高有工的回忆,印象最为深刻。在学问人生中有这样的师友,实为莫大的福分。虽为回忆录之名,但能读出学术史的感觉。

  • 2 Binns 2018-11-15 01:17:58

    自述學思歷程;3000冊一周即售罄。

  • 1 阿谬 2018-11-23 14:01:49

    回忆录写得这么理性,哈哈,应该根据本书列出一份书单来。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