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的原文摘录

  • 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没有好处的 (查看原文)
    喵妹 2赞 2012-08-24 21:50:30
    —— 引自第21页
  • 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地给他送行,并且根据自己的处世态度,告诉他道:“我听说,有钱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送钱,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赠几句话。我没有钱,姑且冒充下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送你几句话吧。第一,你所钻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也烂了,不过剩下那么几句话。你不能把那些话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得是时候呢,固然应该出门坐坐车,阔绰一下;如果生得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听说有句老话,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有极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这样在家庭也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话了。” (查看原文)
    hilda 1赞 2019-11-30 15:35:44
    —— 引自章节:五孔子和老子的会见
  • 他同时有素朴的民主思想,他认为不同的意见是有好处的,他说这像调味一样,正因为味道不同,才可互相调剂,味调好了,才好吃;如果都是同样主张,随声附和,那就是白开水加白开水了,还有什么味道!晏婴把由不同意见而取得一致的称为“和”,把不允许有不同意见而得到勉强一致的称为“同”,后来孔子主张“和而不同”,显然是受了晏婴的启发。 (查看原文)
    hilda 1赞 2019-11-30 16:20:48
    —— 引自章节:一四孔子终于出走
  • 当然,孔子不仅是个教育家,他还是个思想家。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但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于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当时庶人(广大人民)的拾头。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精神的具体表现。这是孔子进步的一面。但是,孔子又主张用“礼”来制约“仁”,同时主张礼教、礼治,这就是说,孔子主张人跟人还是要按一定的等级、一定的规矩相处,也就是他说的: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所以他说的仁一一爱人,便又被等级秩序削弱了。在这一点上,孔子终于没有完全突破阶级限制,终于没有突破旧的思想意识的限制,终于没有突破那时社会还处在过渡期的最初阶段的历史限制。在对当时的政治态度上,也有类似情况。孔子对当时各国诸侯、大夫的互相兼并很不满意,他主张天下和平统一,这是符合当时人民愿望的,也是符合中国后来成为一个大的封建国家的历史要求的;但是他所主张的统一,是要像西周初期那样,在以周天子为首的旧贵族统治下的统一,这就虽然含有新的因素而终于和当时社会变革的现实相矛盾,这也就是孔子在当时不能不碰壁,政治活动不能不失败的根本原因。进步和落后,改革和妥协,孔子兼而有之。这是孔子的矛盾,也是时代的矛盾。 (查看原文)
    hilda 2019-11-30 14:39:56
    —— 引自章节:引子
  • 可是齐国的执政大臣、老政治家晏婴,是不赞成孔子所讲究的那一套礼数的,他便向齐景公说:“这班新兴起来的“‘儒’(也就是‘士’),他们只会说漂亮话,不能受约束;他们很骄傲,很自以为是,不肯俯就别人。治丧主张铺张,埋葬不惜倾家荡产,这种风气也要不得。他们靠着游说、当食客过日子,国家能依赖这些游民么?自从周朝衰落以来,不见出过什么贤人,过去的礼节乐章也好久没有人弄得明白了。现在孔子就专讲究这一套。怎么见人,怎么走路,穿戴什么,甚而摆什么面孔,繁琐得要命。多少年也学不完,一辈子也搞不清。您如果让他在齐国实行起来,恐怕解决不了什么最急切的问题的。” (查看原文)
    hilda 2019-11-30 15:51:30
    —— 引自章节:七孔子在齐国政治活动的失败
  • 这样,他所编写的《春秋》就不尽是客观的事实记录了,而是有主观看法的。记载一件事情,往往不是写的事情本身怎样,而是写他认为事情应当怎样。例如孔子认为当时的吴楚两国还不是文明的国家,所以它们的国王虽然自称为王,孔子在书里却不把他们称作王;又如晋国曾把周天子叫了去,孔子认为如果照写,便损害周天子的尊严,于是只写作周天子到某地去打猎。这就是所谓《春秋》的名分大义,这就是后代的统治者为什么十分看重《春秋》的道理,这也就是《春秋》还不足被称为一部严格意义的史书的缘故。 (查看原文)
    hilda 2019-11-30 19:53:27
    —— 引自章节:二六编写《春秋》
  • 关关叫着的双鸠鸟, 停留在河里小洲上,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 正是人家的好对象。 水里的荇叶像飘带, 左边摇来右边摆,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 睡里梦里叫人爱。 这样的姑娘求不到, 起来躺下睡不着, 黑夜怎么这么长? 翻来覆去到天亮。 水里荇菜不齐整, 左边揪来右边揪,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 弹琴鼓瑟的好朋友。 水里荇菜长又短, 左边选了右边选,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 钟鼓迎来好喜欢! (查看原文)
    hilda 2019-11-30 20:24:27
    —— 引自章节:二七整理诗歌和音乐
  • 也因为屈原的生活是在贵族中,所以他注重个人,极其主观,但性情却高贵而真挚。孔子生长在贫贱中,所以注重群,很理智,很客观,气魄健拔而不作白昼的幻想。 (查看原文)
    hilda 2019-12-07 15:52:22
    —— 引自章节:孔子与屈原
  • 幽默是什么呢?幽默乃是一个理智而有余裕时的产物,幽默乃是社交中的一种姿态。大凡接触实生活方面越多的人,体会生活越深的人,见到的人物越广的人,才越会幽默。所以林肯会幽默。反之,忧郁寡欢,离群索居的人不会幽默。孔子是能过群的生活的,并且也重视群的生活的,所以有幽默。屈原不然,所以屈原便没有幽默了。 就心理学上说,孔子的性格多少是外倾的。屈原却是内倾的。外倾的生活以理智为基础,有社交,所以孔子有幽默。内倾的生活以情感为根据,社交少,所以屈原没有幽默。——中国大部分诗人是没有幽默的。 (查看原文)
    hilda 2019-12-07 16:15:53
    —— 引自章节:孔子与屈原
  • 说真的,极端和屈原精神相反的,不是儒家而是道家,不是孔子而是他在江潭上遇见的那个渔父。孔子精神上的反对者也不是屈原,而是那个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的楚狂。高明的道家,是“蔽于天而不知人”的,他只知道“上与造物者游”了,忘了人间的悲辛。他不肯“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不肯“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他只愿自己落一个清闲,他只可以作一个自了汉。下焉者的道家,却就只会“贤人为腹不为目”,“虚其心,实其腹”,脑子里糊糊涂涂而以为玄远,其实空空洞洞而以为大有道理,耽溺于物质之欲而已了。 道家和儒家是两个世界。道家终于脱不掉功利色彩,其诱惑人处不过叫人避苦就乐,如佛家然。他的眼光始终没出乎个人的圈儿,没看到庄严的人类,没看到社会。屈原也是以个人为出发的,但他有理想(对于人性有理想),又且最后的归宿仍是人类全体。道家却是不理会这些的。道家是虚无主义者,宿命主义者,一切悲观,一切讥讽。他们那里没有光,也没有热。 (查看原文)
    hilda 2019-12-07 16:46:29
    —— 引自章节:孔子与屈原
  • 孔子一听说卫国发生政变,就感到不安,说:“高柴还可以安全回来,仲由一定牺牲了。“不久果然凶信到了,孔子就在院子里哭起来。这时有来吊唁的,孔子立刻还了礼。孔子哭完了,才又问起子路怎么死的,送信的人说:”成了酱了!“孔子便赶快叫人把屋子里吃的酱盖起来,为的是怕看了心里难受。 (查看原文)
    何焉 1回复 1赞 2012-01-13 20:49:34
    —— 引自第129页
  • 这时负函在楚国的势力控制之下,到了这里也就等于到了楚国。楚国的大将沈诸梁驻扎在负函,他是这地方实际上的执政者。沈诸梁曾经当过叶(在现在河南叶县的南边)这个地方的长官,因此习惯上也称为叶公。公是楚国土话长官的意思,并不是爵位;但叶公在楚国是很有势力的人物,他后来曾经代理过令尹——楚国令尹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宰相。 (查看原文)
    莽原 2023-09-03 21:05:36
    —— 引自章节:二十二孔子勾留在楚国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