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英文中有一个说法‘the dark night of the soul’,翻译过来即‘灵魂的黑夜’。
“西方许多哲人都说过,不必抵触‘灵魂的黑夜’,相反当拥抱它,当你做到全然地拥抱‘灵魂的黑夜’时,它便给你巨大的能量。
“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你接受自己的‘坏我’,从所谓的 负面情绪中吸取力量。”
作者简介 · · · · · ·
武志红,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毕业,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现在《广州日报》社工作,主持《广州日报》每周六见报的"健康•心理"专栏。
目录 · · · · · ·
心灵的七种兵器之一:最纯的悲伤帮你告别悲惨往事
心灵的七种兵器之二:愤怒 你的力量之泉
心灵的七种兵器之三:内疚 和谐关系的调节者
心灵的七种兵器之四:仪式,引导心灵的蜕变
心灵的七种兵器之五:恐惧 揭示生命的真谛
· · · · · · (更多)
心灵的七种兵器之一:最纯的悲伤帮你告别悲惨往事
心灵的七种兵器之二:愤怒 你的力量之泉
心灵的七种兵器之三:内疚 和谐关系的调节者
心灵的七种兵器之四:仪式,引导心灵的蜕变
心灵的七种兵器之五:恐惧 揭示生命的真谛
心灵的七种兵器之六:关系 我们心灵的镜子
心灵的七种兵器之七:接受 带你走向自由之路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从情感上看,单纯的“付出者”其实并不伟大,他们的不计得失的付出,从根本上是一种自恋。“付出者”过分地追求“问心无愧”,过分地迷恋清白感。然而,不管多么付出,一个人仍然是会在关系中犯错的,是会不可避免地伤害关系的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总有亏欠的。当伤害和亏欠发生时,你总会产生或轻或重的内疚感,单纯的“付出者”其实很惧怕这种内疚感,他要求自己绝对不要有内疚感,于是非常努力地去做一个“完美的付出者”,那样他就问心无愧了。只不过,这种内疚感并没有因此在关系中消失,它其实是被“付出者”在有意无意中强加到“接受者”身上了。 在关系中扮演一个单纯的付出者,其实是拒绝对方的补偿,从而破坏了对方化解自己内疚的努力。结果,内疚不断在对方心中郁积,最终这内疚成为一种愤怒,让他产生了想逃离这个关系的冲动。这正是罗峰为什么想离开“无可挑剔的妻子”的缘故。 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情感,内疚是大自然的馈赠,它在提醒我们,你的一个关系需要调整了。假若你懂得接纳自己的内疚,并帮助对方接纳他的内疚,那么关系就会自然地流动,自然地走向和谐。 对于“禁欲者”,海灵格有很精彩的描绘: 某些人用最小的方式参与生命,坚持清白无辜的幻象。不是全数地接受他们需要的东西并为此表示感激,而是封闭自己,节食禁欲。他们觉得这样可以摆脱需求和义务,因此他们没有需求,不需要接受。他们洁身自爱,因此经常把自己想象成为高人一等或与众不同。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也仅仅限于蜻蜓点水而已,相比较而言他们会感觉到空虚和不足。 海灵格认为,很多消极的人,持有的正是这种人生态度。通常,一开始是父母警告他们不要接受别人的馈赠,最终他们自己信奉了这种人生态度,并一直固守着被动和空虚。 …… 在关系中,禁欲者是单纯拒绝接受别人的付出,助人者则是疯狂付出,他们的付出是如此之高,以至于他们的接受仿佛就不值一提了。 正...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心灵的七种兵器之三、内疚,是和谐关系的调节者 -
作为一个凡人,你须明白,事情永远是两面性的,在一个关系中,对方永远有责任,你也永远有责任。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心灵的七种兵器之三、内疚,是和谐关系的调节者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心灵的七种兵器"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心灵的七种兵器"的人也喜欢 · · · · · ·
心灵的七种兵器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6 条 )
> 更多书评 56篇
-
phoenie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 1. 认识恶习:它曾经让你获益 2. 接受恶习:它是你的一部分 3. 寻找动力:发现愿景和使命感 4. 培育好习惯:从小处、简单处做起 心灵的七种兵器: 1. 悲伤:帮你告别悲惨过去 2. 愤怒:你的力量源泉 3. 内疚:和谐关系的调解者 4. 仪式:心灵成长的转折点 5. 恐惧:揭示内心的呼声 6. 关系:内在关系的镜子 7. 接受:带你走向自由之路 一味逃避痛苦、回避问题不利于成长,应该尝试接受痛苦,面对问题,积极... (2回应)2012-06-16 21:11:50 11人喜欢
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 1. 认识恶习:它曾经让你获益 2. 接受恶习:它是你的一部分 3. 寻找动力:发现愿景和使命感 4. 培育好习惯:从小处、简单处做起 心灵的七种兵器: 1. 悲伤:帮你告别悲惨过去 2. 愤怒:你的力量源泉 3. 内疚:和谐关系的调解者 4. 仪式:心灵成长的转折点 5. 恐惧:揭示内心的呼声 6. 关系:内在关系的镜子 7. 接受:带你走向自由之路 一味逃避痛苦、回避问题不利于成长,应该尝试接受痛苦,面对问题,积极解决。 挫折商AQ四要素:控制、归因、延伸、忍耐。高AQ的人面对挫折仍然相信自己能控制局势,他们总能透过消极因素看到自己可以做主的地方而不言放弃;高AQ的人倾向于积极自我归因,他们认为自己应该负责,并相信一定能改善局面;高AQ的人会将挫折的后果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他们知道挫折只是单独一件事,不会让其延伸到生活的其他方面;高AQ的人相信逆境是暂时的,他们有高度的耐力。 我们曾经以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但哥白尼让我们明白这是妄想;我们曾经以为人类至高无上,但达尔文让我们明白人类不过是猴子的后代;我们曾经以为自己是行为的主宰,但弗洛伊德让我们明白我们左右不了的潜意识才是主宰,主要是父母的抚养方式导致。即使这样,我们还在幻想我们在个人生活上还有巨大的自由。而海灵格告诉我们,我们的人格是整个家庭系统动力的反映,我们的心理问题常常是对祖父辈乃至看似毫不相干的亲人的继承。我们原来处于这样的枷锁之中,这种图景恐怕我们并不喜欢。但是只有了解了真实处境,我们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自由。 爱不是为了幸福和快乐。爱首先是为了强迫性重复。如果你和某个异性能完美地再现你的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关系,那么你一定会强烈地迷恋上他或她。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一个人的人格是他过去所有人生体验的总和。 所谓接受,就是直面人生中的所有真相,懂得任何事一旦发生就无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改变。没有学会接受之前,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期望别人改变一下,那么自己就得救了。这种期望注定会失败。学会接受之后,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懂得自己才是问题的答案。由此开始改变自己,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 父母是我们最大的命运。放弃改造梦想,中止关系中的强迫性重复。
2回应 2012-06-16 21:11:50 -
____pepe (持续奔跑)
从情感上看,单纯的“付出者”其实并不伟大,他们的不计得失的付出,从根本上是一种自恋。“付出者”过分地追求“问心无愧”,过分地迷恋清白感。然而,不管多么付出,一个人仍然是会在关系中犯错的,是会不可避免地伤害关系的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总有亏欠的。当伤害和亏欠发生时,你总会产生或轻或重的内疚感,单纯的“付出者”其实很惧怕这种内疚感,他要求自己绝对不要有内疚感,于是非常努力地去做一个“完美的付出者”,那...2013-01-30 20:30:18 8人喜欢
从情感上看,单纯的“付出者”其实并不伟大,他们的不计得失的付出,从根本上是一种自恋。“付出者”过分地追求“问心无愧”,过分地迷恋清白感。然而,不管多么付出,一个人仍然是会在关系中犯错的,是会不可避免地伤害关系的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总有亏欠的。当伤害和亏欠发生时,你总会产生或轻或重的内疚感,单纯的“付出者”其实很惧怕这种内疚感,他要求自己绝对不要有内疚感,于是非常努力地去做一个“完美的付出者”,那样他就问心无愧了。只不过,这种内疚感并没有因此在关系中消失,它其实是被“付出者”在有意无意中强加到“接受者”身上了。 在关系中扮演一个单纯的付出者,其实是拒绝对方的补偿,从而破坏了对方化解自己内疚的努力。结果,内疚不断在对方心中郁积,最终这内疚成为一种愤怒,让他产生了想逃离这个关系的冲动。这正是罗峰为什么想离开“无可挑剔的妻子”的缘故。 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情感,内疚是大自然的馈赠,它在提醒我们,你的一个关系需要调整了。假若你懂得接纳自己的内疚,并帮助对方接纳他的内疚,那么关系就会自然地流动,自然地走向和谐。 对于“禁欲者”,海灵格有很精彩的描绘: 某些人用最小的方式参与生命,坚持清白无辜的幻象。不是全数地接受他们需要的东西并为此表示感激,而是封闭自己,节食禁欲。他们觉得这样可以摆脱需求和义务,因此他们没有需求,不需要接受。他们洁身自爱,因此经常把自己想象成为高人一等或与众不同。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也仅仅限于蜻蜓点水而已,相比较而言他们会感觉到空虚和不足。 海灵格认为,很多消极的人,持有的正是这种人生态度。通常,一开始是父母警告他们不要接受别人的馈赠,最终他们自己信奉了这种人生态度,并一直固守着被动和空虚。 …… 在关系中,禁欲者是单纯拒绝接受别人的付出,助人者则是疯狂付出,他们的付出是如此之高,以至于他们的接受仿佛就不值一提了。 正常的人不会喜欢这样的助人者,因为你假若和他建立了关系,那么,你常会在这个关系中感到,你的付出是不值一提的,而接下来的结论就是,你也是不值一提的。正常的人不会喜欢这种感受。 海灵格称,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通过这种交换,双方的接受和付出达成了一种平衡,且彼此都感到,自己在这个关系中富有价值。 引自 心灵的七种兵器之三、内疚,是和谐关系的调节者 所以……只付出在潜意识里是一种对自己不自信(多付出以获得他人的好感),以及由此导致“看不起”别人的状态吧。 *在“关系”中的平衡。不过这种平衡没办法计量吧……感觉更像是给对方一个台阶下?跟面子也有点关系==?
作为一个凡人,你须明白,事情永远是两面性的,在一个关系中,对方永远有责任,你也永远有责任。 引自 心灵的七种兵器之三、内疚,是和谐关系的调节者 这或许也是一种平衡吧
回应 2013-01-30 20:30:18 -
26℃ (莫向外求)
“一个征婚网站上,一个女人的个人说明表示会付出百分之百的爱,而不计较男子怎么做。” 这种想法看似伟大,其实是一种很深的自恋。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没有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她是自顾自地付出,她的付出是她自己的需要,未必是恋人的需要。 真爱是一定要看到对方的真实需要。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得理解对方,能够放下自己,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对方做考虑。 理解很难,而付出则相对容易多了,尤其是对于习惯了在... (2回应)2013-08-20 20:06:12 3人喜欢
“一个征婚网站上,一个女人的个人说明表示会付出百分之百的爱,而不计较男子怎么做。” 这种想法看似伟大,其实是一种很深的自恋。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没有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她是自顾自地付出,她的付出是她自己的需要,未必是恋人的需要。 真爱是一定要看到对方的真实需要。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得理解对方,能够放下自己,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对方做考虑。 理解很难,而付出则相对容易多了,尤其是对于习惯了在自己原生家庭中付出的人,付出是他们的需要,是他们价值感的重要来源,是他们的强迫性习惯。 在感情中一味付出且对恋人没有丝毫要求,这种做法有时还隐含着这样的信息——我既然已经做得这么完美,我是问心无愧了,那么我们的关系中再有什么问题,都不是我的责任,而是你的责任了。 所以,在感情中习惯扮演绝对付出者的人,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究竟在追求什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割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亲人是意外去世,我们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幻想:假如我随便做点什么,打破了这个偶然的链条,他就不必死了。但是,我恰恰没有做什么。那岂不是说,我应该为亲人的意外死亡负责?” 这种自责也是一种幼稚的自恋。因为我们夸大了自己的力量,却忘记了,决定死亡的,是比我远为强大的力量。 没有罪责是神的境地,不是凡人的境地。事情永远是两面性的,在一个关系中,对方永远有责任,你也永远有责任。 引自 警惕爱情的七个教条 2回应 2013-08-20 20:06:12
-
白 (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她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例外”,那么悲惨的童年居然能长出这样一个心灵健康的女孩,实在是令人惊讶。 ••• ••• 关键的答案就是那一次悲伤,那次悲伤令她接受了自己的人生真相——“你很惨,非常惨”。 ••• ••• 我们经常和“永远不可能更改”的悲剧较劲,这是我们产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原因。其实,人生的悲剧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它之所以最后令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想否认自己人生...2013-06-21 21:35:34 4人喜欢
"她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例外”,那么悲惨的童年居然能长出这样一个心灵健康的女孩,实在是令人惊讶。 ••• ••• 关键的答案就是那一次悲伤,那次悲伤令她接受了自己的人生真相——“你很惨,非常惨”。 ••• ••• 我们经常和“永远不可能更改”的悲剧较劲,这是我们产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原因。其实,人生的悲剧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它之所以最后令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想否认自己人生的悲剧性。你很惨,没人爱你,这种事实太难但是,们的心也越来越缺乏营养,最终这心不敢碰触的人生真相也越来越多,所谓的心理疾病也由此而生。以承受了,于是你骗自己,对自己也对别人说,你很好,你很幸福,其实很多人爱你。这种自我欺骗的方式暂时会令自己好受一些,但它最终在我们精神中竖了一堵墙,将我们的心与人生真相隔离起来,而我们的心也越来越缺乏营养,最终这心不敢碰触的人生真相也越来越多,所谓的心理疾病也由此而生。 ••• ••• 我们需切记:我们的力量不在于我们看上去有多快乐,而在于我们的心离我们的人生真相有多近。关于悲伤,我喜欢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的话:悲伤把你的注意力从积极的生活中转移开,聚焦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当你损失惨重或处于极度悲痛的时候,你会想到对你最重要的人,而不是个人的成功,是人生的深层规划,而不是令人精力涣散的小玩意以及娱乐项目。相信许多人有这种体验:一场大病、一场灾难或一场意外的死亡,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态度,使得我们明白什么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这也是悲惨的人生真相必将带给我们的馈赠。一系列的人生悲剧,既可以令一个人变成祥林嫂,只是喋喋不休地向别人重复诉说自己的苦难,以赢取别人的同情,也可以令一个人变成贝多芬,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唱响自己生命的最强音。••• ••• 不过,我们也需警惕另一种倾向:命运的强迫性重复。 ••• ••• 转嫁愤怒是不好的,但并不是说,愤怒是不好的,我们应注意这一区别。 如果一方坚持保持自己清白有理,另一方的罪责就不会结束,他们之间的爱就会枯萎。那些想置身事外的人和被动服从邪恶的人,不但保持不了清白无辜,反而制造了更多的不公正。 ——摘自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的著作《谁在我家》 一个和谐的关系,必然有丰富的付出与接受,你给予我物质和精神的爱,我接受,我给予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的爱,你也欣然接受,然后回予我更多……果这个付出和接受的循环被破坏,关系也随即会向坏的方向发展。 并且,与我们的想象不同,爱的关系中,付出和接受的循环被破坏,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不愿意给予,而是因为不愿意接受。不愿意接受的原因也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么伟大,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受内疚。 对此,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描绘说:“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 而且,只付出不接受的人,会有一种清白感,会觉得自己在这个关系中绝对问心无愧。这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有这种感觉的人,会觉得自己在关系中远正确。那么,相应的,关系的另一方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会频频感到内疚,会经常觉得问心有愧,即便他不明白付出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付出,他最终一定会产生逃离的冲动。 一旦他真做出了逃离的举动,那个一直认为自己清白无辜的付出者就会觉得受到了莫大伤害,并且会激烈地指责逃离者的背叛举动,但殊不知,他才是破坏关系的始作俑者。 西方有学者还曾提出婚姻市场论,即每个人的各种各样的条件综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婚姻市场值,一般而言,两个婚姻市场值相匹配的人结合到一起,婚姻才比较稳定和幸福。 ••• ••• 清白感总是和负罪感联系在一起,一个和谐的人是既有清白感也有负罪感。假如你没有一点负罪感,而只有清白感,那其实就是你把负罪感强加给其他人了,而那个被强加者一般都是你最亲密的人。 从情感上看,单纯的“付出者”其实并不伟大,他们的不计得失的付出,从根本上是一种自恋。“付出者”过分地追求“问心无愧”,过分地迷恋清白感。然而,不管多么付出,一个人仍然是会在关系中犯错的,是会不可避免地伤害关系的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总有亏欠的。当伤害和亏欠发生时,你总会产生或轻或重的内疚感,单纯的“付出者”其实很惧怕这种内疚感,他要求自己绝对不要有内疚感,于是非常努力地去做一个“完美的付出者”,那样他就问心无愧了。只不过,这种内疚感并没有因此在关系中消失,它其实是被“付出者”在有意无意中强加到“接受者”身上了。 简单而言,即“付出者”其实在享受这种逻辑:既然我是付出的一方,那么我们关系中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那都是你的错了。 启示 放弃绝对的清白感 海灵格称,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通过这种交换,双方的接受和付出达成了一种平衡,且彼此都感到,自己在这个关系中富有价值。 他强调说:“少量的付出和接受,并不会带来多大的好处;大量才会让我们变得富有。” 不过,这是完美状态,在具体的关系里,平衡只是目标,而失衡才是常态,轻微失衡没有关系,但一旦严重失衡发生,内疚也会随之产生,你觉知到内疚,也就觉知到关系到了必须调整的地步。 不要因此就惧怕失衡,惧怕失衡是“禁欲者”的哲学,他们因为惧怕这一点于是干脆就不接受别人的付出,而自己也少付出。实际上,正是因为失衡,我们才会发展出有意义的交换。假若关系永远停留在了一个平衡的地步,那个关系也就该结束了。 关系有爱的失衡,那要用更多的爱去平衡。另一方付出多了,你感受到,于是,你付出更多。他感受到了,于是付出比你还多。于是,关系前进了,且没有停留。 关系还有恨的失衡。关系犹如一个生命,有高潮有低谷,有出生有死亡,关系中必然有相互的伤害,如两人的确不合适,关系还会走向结束。固守清白感,关系就不可改进 这种情形一旦产生,我们得尊重它,并听从自己天然的情绪,被伤害者要给予加害者适度的报复,以防止关系滑向更坏的方向。 很多被伤害者拒绝这样做,因为他们认为,报复意味着自己和加害者是一丘之貉了,一旦实施了报复,自己也会产生内疚感,并不再是清白无辜了。 但是,如果你希望和加害者的亲密关系继续下去,报复就很有价值,因为相爱就意味着“我们是一丘之貉”。对此,海灵格描绘说:“除非让清白无辜的人变得身负罪责,否则能让爱丰富流动的调解就不可能出现……当受伤的一方感觉到高高在上,而不能弯下腰来根据爱需要回以适当的报复时,就会面临这样困难的处境。在婚外情事件发生之后,如果伴侣一方顽固地要保持自己的清白感,得理不饶人,就不可能调节成功。 内疚,是和谐关系的调节者,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内疚的产生,源自付出与接受的失衡。内疚的产生,其实是在提醒你,你该补偿对方了。我们要懂得这一点,懂得觉察自己的内疚,然后及时作出补偿。同样,当对方产生内疚时,我们也要给对方机会,让对方完成他的补偿。在关系中扮演一个单纯的付出者,其实是拒绝对方的补偿,从而破坏了对方化解自己内疚的努力。结果,内疚不断在对方心中郁积,最终这内疚成为一种愤怒,让他产生了想逃离这个关系的冲动。这正是罗峰为什么想离开“无可挑剔的妻子”的缘故。 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情感,内疚是大自然的馈赠,它在提醒我们,你的一个关系需要调整了。假若你懂得接纳自己的内疚,并帮助对方接纳他的内疚,那么关系就会自然地流动,自然地走向和谐。 许许多多的“好人”不懂得这一点,他们不喜欢“问心有愧”的感受,企图彻底消除自己的内疚感,而消除的模式可以分成两类:禁欲、助人。禁欲是禁止自己接受别人的付出,而助人则是只付出不接受。 某些人用最小的方式参与生命,坚持清白无辜的幻象。不是全数地接受他们需要的东西并为此表示感激,而是封闭自己,节食禁欲。他们觉得这样可以摆脱需求和义务,因此他们没有需求,不需要接受。他们洁身自爱,因此经常把自己想象成为高人一等或与众不同。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也仅仅限于蜻蜓点水而已,相比较而言他们会感觉到空虚和不足。 海灵格认为,很多消极的人,持有的正是这种人生态度。通常,一开始是父母警告他们不要接受别人的馈赠,最终他们自己信奉了这种人生态度,并一直固守着被动和空虚。 我们拒绝一个人的付出,其实也就是在拒绝与这个人建立关系。如果我们拒绝所有人的付出,那无疑就是在拒绝与所有人建立关系。 关系,是一个生命的核心因素,是我们痛苦的主要来源,也是我们幸福的主要来源,总之是让我们人生丰富多彩的主要来源。禁欲者拒绝了关系,其实也就拒绝了生命。 助人的模式 在关系中,禁欲者是单纯拒绝接受别人的付出,助人者则是疯狂付出,他们的付出是如此之高,以至于他们的接受仿佛就不值一提了。 正常的人不会喜欢这样的助人者,因为你假若和他建立了关系,那么,你常会在这个关系中感到,你的付出是不值一提的,而接下来的结论就是,你也是不值一提的。正常的人不会喜欢这种感受。 并且,因为我们总是对付出报有敬意,所以尽管我们不喜欢“我的付出不值一提”的感受,但我们难免会对疯狂的付出者产生敬意。这种敬意就化为了助人者的一种权力感。产生了这种权力感的助人者会严重地“问心无愧”,在他巨大的付出前,其他人都没了说三道四的资格,这就是“助人者”所追求的境界,这也是很多理想主义者的人生哲学,但其核心逻辑——“与其让我欠你的情,不如让你欠我的情”——远不是多么伟大,相反是一种幼稚的逻辑。 对于这种助人者,海灵格描绘道: 这种人自我中心、抛弃需求……他们从根本上讲是和关系对着干的。无论谁只想付出而不想接受,都不过是想维持高高在上的幻想,拒绝接受生命的施舍,否认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平等。别人很快不想从拒绝接受的人那里得到任何东西了,反而会怨恨他们,远离他们。因此,长期的助人者常常是孤独的,最终变得痛苦不堪。 引自 1 回应 2013-06-21 21:35:34 -
船到马赛 (等待和希望)
她不再关注别人,不再渴求别人的认可,只是“为自己跳舞”,但人们反而走过来,和她一起跳舞。这是常见的人生悖论。不过,这一悖论并非是什么人性的劣根性,而是z自己的心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什么后面突然来一句:这是常见的人生悖论?怎么感觉哪都不挨哪? 我看的电子书,难道是出现错误了? 大家的书上也是这样的吗?2017-08-19 19:10:54
-
1:大家的人生其实都很苦逼,都是种种悲剧。只是悲剧不会导致心理问题,你对悲剧的看法、反应,才可能导致各种问题。尤其是当你想否认这种悲剧性的时候:你好惨,你没人爱,这种事实太难接受了,所以你用莫名其妙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2:大多数心理疾病,都源自对人生真相的扭曲,要想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要拥抱真相;多数心理问题,源于小时候就拒绝接受自己的父母,拒绝这个人生最大的命运。相反,我们渴望改变父母、改变不能...
2019-12-20 16:50:14
1:大家的人生其实都很苦逼,都是种种悲剧。只是悲剧不会导致心理问题,你对悲剧的看法、反应,才可能导致各种问题。尤其是当你想否认这种悲剧性的时候:你好惨,你没人爱,这种事实太难接受了,所以你用莫名其妙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2:大多数心理疾病,都源自对人生真相的扭曲,要想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要拥抱真相;多数心理问题,源于小时候就拒绝接受自己的父母,拒绝这个人生最大的命运。相反,我们渴望改变父母、改变不能改变的东西,这个注定是会失败的。成年后,我们又投射到配偶身上,找一个类似父母的角色,渴望像改变父母一样改变配偶,往往同样失败----一个有暴力倾向爹的女儿,很可能还会找一个有暴力倾向的老公,希望成功去改变老公,其实是想改变命运
3:接受各种现实,不在心里较劲:我有你这个父亲,是我的命;你有我这个儿子,是你的命
回应 2019-12-20 16:50:14 -
Tpan (My world, My way)
真而纯的情绪,是源自当下的情绪,它在提示我们,你现在欠缺什么,你现在应当弥补什么。由此,不管这真而纯的情绪是什么,我们都必须尊重它,接受它,并听从它的指引,从而让我们走上心灵成长之路。也有一些沉溺性的、歇斯底里的情绪,假若你经常失去控制地发泄情绪,那么这种情绪一般都是在提示你,你的过去有大问题,你的潜意识有大问题。并且,你的情绪一定是在玩刻舟求剑的游戏,你现在发泄愤怒的对象,是被愿望了的,你要...2019-09-16 15:35:04
-
Tpan (My world, My way)
恶习的对立面是自控。“自控”的表面意思就是“自己控制自己”,发誓改变恶习的人也很容易有这样的观念:我必须控制住自己。但何长明说,这是对自控力的一个最大误解。当我们说“控制”时,就是将坏习惯当做了自己的对立面或敌人来看待。我们将坏习惯当做自己生命中的一个敌人,发誓要击败它。但实际上,所谓的击败不过是压抑。但它有时会被击败,但日后它还会发起攻击。这就好比是弹簧,你压抑得越厉害,它反击的力量就越大。 ...2019-09-16 15:28:38
恶习的对立面是自控。“自控”的表面意思就是“自己控制自己”,发誓改变恶习的人也很容易有这样的观念:我必须控制住自己。但何长明说,这是对自控力的一个最大误解。当我们说“控制”时,就是将坏习惯当做了自己的对立面或敌人来看待。我们将坏习惯当做自己生命中的一个敌人,发誓要击败它。但实际上,所谓的击败不过是压抑。但它有时会被击败,但日后它还会发起攻击。这就好比是弹簧,你压抑得越厉害,它反击的力量就越大。
对我们来说,每一个坏习惯都有其好处。不仅如此,实际上,每一个坏习惯都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都反映着我们自己的深层需要。/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人做任何事情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每一个负面的、损害性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如果认真聆听我们内心的声音,你会发现,生命中每一部分都是你的朋友,都是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生活。当你理解这一点时,就会带着感激的心去面对你本来仇视的缺点和恶习,开始把它们当做朋友来看待。这时,你就不会再像面对敌人一样试图去击败它们,而是去接纳它,了解它。这其实就是你人格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你的一个“次人格”。当你这样做时,这个次人格中所蕴涵的能量就会被我们接受,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只有当你理解了,接受了,真正的改变才会发生。何长明说,这个过程被称为“次人格整合法”。
回应 2019-09-16 15:28:38 -
爱不是为了幸福和快乐。爱首先是为了强迫性重复,假若你和某个异性能完美地再现你的“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那么你一定会强烈地迷恋上这个异性。迷恋他,是为了修正你内心的关系模式,是为了弥补你童年时的一些痛苦。 所有重要的关系,都走着这种强迫性重复的含义。尤其是,你越是在乎一个关系,你的那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就越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个关系上。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把这个关系当做一面... (1回应)
2019-03-30 12:30:59
论坛 · · · · · ·
最纯的悲伤帮你告别悲惨往事 | 来自当时那时 | 4 回应 | 2018-06-04 09:50:57 |
让我无法控制住眼泪的一本书 | 来自Ying | 5 回应 | 2014-06-11 13:38:53 |
我读到武志红的第一本书 | 来自叫我哆啦 | 2 回应 | 2014-01-21 09:51:48 |
作者博客 | 来自党浩恩 | 1 回应 | 2013-02-08 21:18:15 |
求助分析 | 来自树 | 1 回应 | 2012-01-07 15:40:28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电子书 (Wennie)
- 病态家庭成员自救 (浪客小新)
- 以心灵成长为主 (laoshan)
- 心智成长路径 (蓝蓝的紫)
- 尝试理解人类变化无常不可测心理相关小荐 (你的水兄弟)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心灵的七种兵器的评论:
feed: rss 2.0
25 有用 武志红 2008-04-16 19:19:37
我自己的书
3 有用 丹朱AI🌵 2013-12-20 14:42:48
接受是自由的开始。
2 有用 红绿RG 2015-06-13 20:28:28
没发现有新意的东西。
0 有用 文物李 2013-07-06 11:11:45
作者思想比之前理顺了些,但有些深刻的话也欲言又止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了
3 有用 传奇☂ 2016-02-10 13:11:17
2012-2-25 正是因为付出上的失衡,关系才会在有意义的交换中发展下去。
0 有用 肥皂泡泡 2022-06-05 19:52:12
老师推荐书目。 感觉是专业性较强的鸡汤,用小故事讲了心理学的知识,读起来很轻松。 适合有轻微人格问题的人阅读。 看完了。不错,从事例解读心理学。
0 有用 Jimmy47 2022-05-17 09:37:49
得到听书 作者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反常的观点,就是那些我们平时极力避免的坏情绪、坏习惯,其实曾经都给我们带来过好处,它们的初衷都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比如悲伤,它帮助我们勇敢地接受当下的境况,比如内疚,它提醒我们一段关系的平衡需要调整,比如直觉,它总是能告诉我们一些理智看不到的事情。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它们,就要全然地接受,不和它们作对的情况下改变,希望你能找到内心的和谐,能和自己坏心情、坏习惯友好相... 得到听书 作者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反常的观点,就是那些我们平时极力避免的坏情绪、坏习惯,其实曾经都给我们带来过好处,它们的初衷都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比如悲伤,它帮助我们勇敢地接受当下的境况,比如内疚,它提醒我们一段关系的平衡需要调整,比如直觉,它总是能告诉我们一些理智看不到的事情。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它们,就要全然地接受,不和它们作对的情况下改变,希望你能找到内心的和谐,能和自己坏心情、坏习惯友好相处。 (展开)
0 有用 Katherine景 2022-03-27 14:17:59
听书: 朋友和爱人的平衡的
0 有用 ZZ 2022-03-07 02:16:22
感覺有點水。
0 有用 夏青禾 2022-03-02 23:16:37
@2009-04-22 09: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