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中的当代艺术理论 短评

热门
  • 0 于热 2022-05-10 16:11:02

    本书后半部分用了蛮大篇幅分析中西文化碰撞所引发的中国当代社会经济话语产生的各种变化,可仅仅是通过观察广告语言中的问题来分析,作者似乎把广告作为当代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了,且作者所谓“跨学科视域”也只局限于传播层面的区别,那么书名起的可能有些问题😢

  • 1 北条恨乃 2020-02-29 20:48:02

    很久没有看过这么爽的学术书籍了。整本书结合大量哲学、社会学、传播学知识,以艺术为案例,以中国为语境,对“现代性”这一概念及其相关内容做出了精彩的理论阐释。如何认识艺术边界问题,如何从艺术实践角度分析现代艺术,如何看待“现代性”,如何看待传统与现代,如何看待西方话语霸权体系下仍在前现代与现代之间的中国,这些关于艺术和“现代性”的重要问题都能在本书内得以解答,并涵盖了包括卡林内斯库、本雅明、伊格尔顿、法兰克福学派等众多20世纪重要思想家和学派。更为可贵的是,本书的意识形态态度非常的中立,既没有体现出对中特的大肆宣扬,也没有对西方的顶礼膜拜,而是客观地立足于中国语境,结合西方理论和中国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完全推荐对现代性问题和艺术问题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0 陈小憨˙Ꙫ˙ 2020-07-22 15:55:44

    从艺术史的视角来解读,任何艺术品身份的确立固然不是自然形成的,但一旦确立,它也就具有历史所赋予的难以撼动的艺术品身份。说艺术品是一种被创造的审美对象时,我们首先将其和所谓被发现的审美对象区别开来,强调了它的人工属性。用布洛克的一段话来做一个说明:“堪称为艺术品的事物必须是由人制造出来的,或者至少也应该是某个人精心保存和使用的。这就是说,它的构造方式必须是或看上去是某个人或某些人刻意而为。”其次,“审美”一词也强烈暗示了非功利性、超越性等因素在界定、评判艺术品过程中的核心意义。这一点,其实又和艺术品的精神性存在有着观念上的亲和关系。

  • 0 十号风球 2025-03-07 17:58:35 江苏

    数次翻到封面再次确认书名

  • 0 蟹炒年糕主义者 2019-08-03 01:35:31

    7.31在巴黎飞福州的航班上终于结束了这本书 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 在巴黎 看完民粹看这个 总是发现更喜欢理论而不是那么多的case 有很多话想说 全做进笔记里了 本来是为了项目组策展用的 结果发现有好多 后现代主义的东西 作为一种现代性的文献综述 也是一本还可以的书 现在看见学艺术理论的人都 瑞思拜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