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如果“父母皆祸害”是成年巨婴们的网络舆论自嗨,那这本书才是一个受害者自助后助他的系统性科学指南。原生家庭之伤是一种不可逆的精神丧失,因为时间无法倒流回童年,识别伤痛的类型带来觉知,追究创伤的根源带来理解,走出伤痛止损让我们重新连结真我力量,而学会修正关系模式切断代际传递才是超越,否则停留在“永恒的受害者模式”,人生会变成泥泞与沼泽看不到希望。生而为人,要承受命运的局限和苦难,才让我们发自内心有慈悲,感谢这个时代让更多人开始反思和觉醒,每个小家庭流动更多爱与滋养的正能量,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一代更比一代强!
书很好,逻辑清晰,也充满了关怀的力量。然而,我看完以后依然充满了无助,依然看不到未来,依然想躲起来,依然不想交流,依然内心冷漠而痛苦……估计这就是作者说的重度“习得性无助”吧。
有些收获。指导性有,但其实不是很强,就是读着"是这个道理",但没有后续力。可能是因为我之前已经接触过类似的论调了,想再获得进一步的东西,但是很遗憾没有在这本书里得到,但是相似的东西看了也是让自己温习下,也有看到一点新的东西。(书里练习多是取自其他海外学者的相关著作。看了下附录的参考书目,也是有我已经看过的也有本来就计划要去看的几本)。想想,书本外还是需要专业的【长期】(划重点,想要有效的治疗效果一定是长期的】心理咨询治疗支持。然,国内心理咨询这块并不规范,咨询师资质水分大。每次咨询的价格高。长期每周一次的咨询可想而知了。虽然本书的卖点在于针对国内文化下的普遍原生家庭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理论上是有建设性的,但实际上,在当下复杂的实际社会环境结构问题前,部分方法其实多数人实行起来还是困难的。
“上帝爱只愿做自己,不愿做他人的人,因此他创造了孩子。也因此他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留下了一个小孩。”我们要知道孩子并没有选择出生,所以父母天然有照顾孩子成长的责任,而不是将家庭的责任转移给孩子。 所有的长都需要培训上岗,而除了家长并没有做好学习,我们该如何看待父母?正确了解父母、了解家庭体系,是我们走出原生家庭创伤的第一步。我们选择去直面原生家庭之伤,是为了超越,为了能够以更好的姿态面对未来的生活。
如果一直抱着问罪的态度来看待成长中的伤痛,就会像被手铐铐住一样,把自己锁在那些伤害过自己的成年人身上。你以为只要他们改变,你的心灵才会获得痊愈,这样的强化继续了这些人对你的影响,让你更深层次的失去对人生的掌控。 过去的创伤不是我们的过错,但是走出过去的创伤却是我们的责任。
太棒了。
独立的个体形成与成长足迹密不可分,因为那些过去,成为现在的自己。庆幸的是,我们是幸福的一代,相比父母,当今社会对个性的尊重,自我发展的包容更多也更客观。这本书让我以更冷静的视角看待“我的过往和家庭”才明白,原来这样。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对下一代的影响,肩负更重的使命。我们无需埋怨和吐槽什么,我们需要的是自己走出,因为爱的滋养是自己的选择,每时每刻都可以做的选择。
娓娓道来,可以启发自己去思考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比起另一部原生家庭的书(苏珊福沃德),感觉这本书更贴近中国现实些,读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真诚。
之前看原生家庭的书以国外作者写的为主,这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特色作为背景,精准捕捉了中国式家庭的普遍问题以及走出过程中的困难,以前读的书让我明白为什么和碎片化的怎么做,这本书相当于手把手教学如何走出中国式原生家庭创伤了。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意识到,可能我们的原生家庭创伤没有那么严重和夸张,正如我妈常说的其实我已经生活在一个比较幸福和健康的家庭中了,只是我的高敏感特质会放大一些细节,原生家庭创伤并不是什么很严重负面的词,只是客观描述我们父母以及我们自己都是不完美的,这种不完美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亲密关系的一些问题,只是认识、观察、走出就好了。 另外,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源源不断的爱和支持,不让把让自己开心的责任放到别人身上!哪怕是父母!
这本书很多话说到了我的心里,“健康的父母之爱是不需要条件的。孩子从未主动要求降生,是父母将孩子带到世界上来的。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滋养,是上天赋予父母的责任,也是每个孩子应当享受的权利。”我一直觉得,如果让我选择,我不可能来到这个世界。走出原生家庭创伤,我还有很长的路。
看完觉得自己走不出了,因为这要依靠父母和孩子共同的认可,或者我自己真正的独立。要找到真我,而我回忆过去有一段时间都是空白,像没有记忆一样的模糊。而我要从那个打击声中走出来,首先要爱自己,或许还有希望。
意外地很有体系
实用性、语言简练、有方法论、一些小练习可以时常做一下。 是一本温柔而坚定的书。 挺多心理学的书提到这点,比如最近听的《正面管教》。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535143/
建议配合剧sharp objects观看,你就能切身体验什么叫做有毒的母爱。
做温柔而坚定的人,照顾自己的身体(锻炼)照顾自己的心理(冥想、读书)照顾自己的情绪(烹饪)离开原生家庭包括1.生活上不需要原生家庭照料2.情感上不需要原生家庭准许。建立清晰而健康的边界。在父母越界时及时且坚定说“不”(面对固执父母反复说“不”)与父母有效沟通的重点放在自己的感受与需求上(当你做了XX(对方的具体行为),我感到XX(我的感受),这是因为XX(我的需求),我希望你以后XX(我的请求))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我们长大以后,我们都需要有勇气去直面自己过去不幸福的回忆,让现在足够有力量的自己去抱抱过去那个无助的小孩,告诉她没关系,有人保护你,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以成年人的身份去解决没有解决的问题,破除依赖共生的困境,用自己的方式去适应现实,而不是一边厌恶原生家庭,一边又留恋父母的庇护。 原生家庭创伤最可怕之处不在于留下让人恐惧的回忆,而是塑造我们的性格缺陷,但我们却不自知。只要关注自己的内在,发觉并修正它们,原生家庭创伤也就不再那么让人懊恼了。
很多分析都印证了我和我的家庭,说出了问题的本质,而且借用的理论很前沿,语言准确、“温和而坚定”,看前沿的时候,知道作者也正经历着原生家庭之伤,更让我感到一种力量。
讲得比较系统
写得很好👍
>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
33 有用 云水禅心 2018-11-26 22:54:59
如果“父母皆祸害”是成年巨婴们的网络舆论自嗨,那这本书才是一个受害者自助后助他的系统性科学指南。原生家庭之伤是一种不可逆的精神丧失,因为时间无法倒流回童年,识别伤痛的类型带来觉知,追究创伤的根源带来理解,走出伤痛止损让我们重新连结真我力量,而学会修正关系模式切断代际传递才是超越,否则停留在“永恒的受害者模式”,人生会变成泥泞与沼泽看不到希望。生而为人,要承受命运的局限和苦难,才让我们发自内心有慈悲,感谢这个时代让更多人开始反思和觉醒,每个小家庭流动更多爱与滋养的正能量,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一代更比一代强!
9 有用 Rosaria 2018-11-26 17:17:38
书很好,逻辑清晰,也充满了关怀的力量。然而,我看完以后依然充满了无助,依然看不到未来,依然想躲起来,依然不想交流,依然内心冷漠而痛苦……估计这就是作者说的重度“习得性无助”吧。
10 有用 🐙\_(ツ)_/¯🦖 2019-08-11 01:38:16
有些收获。指导性有,但其实不是很强,就是读着"是这个道理",但没有后续力。可能是因为我之前已经接触过类似的论调了,想再获得进一步的东西,但是很遗憾没有在这本书里得到,但是相似的东西看了也是让自己温习下,也有看到一点新的东西。(书里练习多是取自其他海外学者的相关著作。看了下附录的参考书目,也是有我已经看过的也有本来就计划要去看的几本)。想想,书本外还是需要专业的【长期】(划重点,想要有效的治疗效果一定是长期的】心理咨询治疗支持。然,国内心理咨询这块并不规范,咨询师资质水分大。每次咨询的价格高。长期每周一次的咨询可想而知了。虽然本书的卖点在于针对国内文化下的普遍原生家庭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理论上是有建设性的,但实际上,在当下复杂的实际社会环境结构问题前,部分方法其实多数人实行起来还是困难的。
2 有用 翼犀稀 2020-08-24 08:23:48
“上帝爱只愿做自己,不愿做他人的人,因此他创造了孩子。也因此他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留下了一个小孩。”我们要知道孩子并没有选择出生,所以父母天然有照顾孩子成长的责任,而不是将家庭的责任转移给孩子。 所有的长都需要培训上岗,而除了家长并没有做好学习,我们该如何看待父母?正确了解父母、了解家庭体系,是我们走出原生家庭创伤的第一步。我们选择去直面原生家庭之伤,是为了超越,为了能够以更好的姿态面对未来的生活。
7 有用 柚柚子 2019-05-20 10:58:58
如果一直抱着问罪的态度来看待成长中的伤痛,就会像被手铐铐住一样,把自己锁在那些伤害过自己的成年人身上。你以为只要他们改变,你的心灵才会获得痊愈,这样的强化继续了这些人对你的影响,让你更深层次的失去对人生的掌控。 过去的创伤不是我们的过错,但是走出过去的创伤却是我们的责任。
2 有用 小柴露娜 2018-12-08 22:10:15
太棒了。
2 有用 蜜罐里的春天 2019-01-31 16:32:47
独立的个体形成与成长足迹密不可分,因为那些过去,成为现在的自己。庆幸的是,我们是幸福的一代,相比父母,当今社会对个性的尊重,自我发展的包容更多也更客观。这本书让我以更冷静的视角看待“我的过往和家庭”才明白,原来这样。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对下一代的影响,肩负更重的使命。我们无需埋怨和吐槽什么,我们需要的是自己走出,因为爱的滋养是自己的选择,每时每刻都可以做的选择。
1 有用 totoro 2021-09-29 13:40:46
娓娓道来,可以启发自己去思考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2 有用 Claire_ 2020-08-22 19:58:21
比起另一部原生家庭的书(苏珊福沃德),感觉这本书更贴近中国现实些,读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真诚。
1 有用 福来福来 2021-02-14 11:00:16
之前看原生家庭的书以国外作者写的为主,这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特色作为背景,精准捕捉了中国式家庭的普遍问题以及走出过程中的困难,以前读的书让我明白为什么和碎片化的怎么做,这本书相当于手把手教学如何走出中国式原生家庭创伤了。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意识到,可能我们的原生家庭创伤没有那么严重和夸张,正如我妈常说的其实我已经生活在一个比较幸福和健康的家庭中了,只是我的高敏感特质会放大一些细节,原生家庭创伤并不是什么很严重负面的词,只是客观描述我们父母以及我们自己都是不完美的,这种不完美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亲密关系的一些问题,只是认识、观察、走出就好了。 另外,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源源不断的爱和支持,不让把让自己开心的责任放到别人身上!哪怕是父母!
2 有用 文小懒_7788 2021-06-25 10:34:41
这本书很多话说到了我的心里,“健康的父母之爱是不需要条件的。孩子从未主动要求降生,是父母将孩子带到世界上来的。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滋养,是上天赋予父母的责任,也是每个孩子应当享受的权利。”我一直觉得,如果让我选择,我不可能来到这个世界。走出原生家庭创伤,我还有很长的路。
1 有用 肉肉 2020-04-30 17:00:45
看完觉得自己走不出了,因为这要依靠父母和孩子共同的认可,或者我自己真正的独立。要找到真我,而我回忆过去有一段时间都是空白,像没有记忆一样的模糊。而我要从那个打击声中走出来,首先要爱自己,或许还有希望。
0 有用 生长亦流淌 2020-08-21 05:49:35
意外地很有体系
0 有用 Transience 2020-04-23 21:38:49
实用性、语言简练、有方法论、一些小练习可以时常做一下。 是一本温柔而坚定的书。 挺多心理学的书提到这点,比如最近听的《正面管教》。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535143/
0 有用 それ 2021-03-21 22:48:03
建议配合剧sharp objects观看,你就能切身体验什么叫做有毒的母爱。
0 有用 老爷 2022-02-27 13:12:38
做温柔而坚定的人,照顾自己的身体(锻炼)照顾自己的心理(冥想、读书)照顾自己的情绪(烹饪)离开原生家庭包括1.生活上不需要原生家庭照料2.情感上不需要原生家庭准许。建立清晰而健康的边界。在父母越界时及时且坚定说“不”(面对固执父母反复说“不”)与父母有效沟通的重点放在自己的感受与需求上(当你做了XX(对方的具体行为),我感到XX(我的感受),这是因为XX(我的需求),我希望你以后XX(我的请求))
1 有用 有耳朵的小山 2022-02-26 11:39:04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我们长大以后,我们都需要有勇气去直面自己过去不幸福的回忆,让现在足够有力量的自己去抱抱过去那个无助的小孩,告诉她没关系,有人保护你,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以成年人的身份去解决没有解决的问题,破除依赖共生的困境,用自己的方式去适应现实,而不是一边厌恶原生家庭,一边又留恋父母的庇护。 原生家庭创伤最可怕之处不在于留下让人恐惧的回忆,而是塑造我们的性格缺陷,但我们却不自知。只要关注自己的内在,发觉并修正它们,原生家庭创伤也就不再那么让人懊恼了。
1 有用 丁丁 2022-01-29 12:29:12
很多分析都印证了我和我的家庭,说出了问题的本质,而且借用的理论很前沿,语言准确、“温和而坚定”,看前沿的时候,知道作者也正经历着原生家庭之伤,更让我感到一种力量。
0 有用 春江花月 2021-12-11 01:03:09
讲得比较系统
0 有用 Haha 2022-10-02 23:05:03 美国
写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