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译者: 方华文
出版年: 2016-8-1
页数: 396
定价: 50
装帧: 平装
丛书: 世界名著名译文库(格林文化平装版)
ISBN: 9787539287515
内容简介 · · · · · ·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哈代自称要写出“灵与肉的生死搏斗”。
本书以悲怆的笔调叙述了乡村青年裘德一生的悲剧。裘德好学深思、刻苦自修,却始终被拒之于大学门外。女主人公淑聪颖美貌,更重要的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蔑视世俗和僵化的宗教,但她跟裘德的爱情却为教会所不容,世俗所不齿。裘德壮志不酬、谋职无路、告贷无门,绝望中,他的长子同弱妹幼弟一同吊死。淑遭此惨变,终向命运和教会屈服,离开了深爱的裘德,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均遭毁弃。裘德则终日纵酒,郁郁成疾,年未满三十即含恨而终。
序言
译本序
翻译完《无名的裘德》的最后一章“重返克里斯特敏斯特”,心中全无以往脱稿时的轻松感,反而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压抑感。几天后,把思绪稍加梳理,原因便明了了。当时心中的压抑感,显而易见是裘德先生的最后结局使然。裘德先生垂危之际,卧于病榻之上,目...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哈代自称要写出“灵与肉的生死搏斗”。
本书以悲怆的笔调叙述了乡村青年裘德一生的悲剧。裘德好学深思、刻苦自修,却始终被拒之于大学门外。女主人公淑聪颖美貌,更重要的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蔑视世俗和僵化的宗教,但她跟裘德的爱情却为教会所不容,世俗所不齿。裘德壮志不酬、谋职无路、告贷无门,绝望中,他的长子同弱妹幼弟一同吊死。淑遭此惨变,终向命运和教会屈服,离开了深爱的裘德,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均遭毁弃。裘德则终日纵酒,郁郁成疾,年未满三十即含恨而终。
序言
译本序
翻译完《无名的裘德》的最后一章“重返克里斯特敏斯特”,心中全无以往脱稿时的轻松感,反而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压抑感。几天后,把思绪稍加梳理,原因便明了了。当时心中的压抑感,显而易见是裘德先生的最后结局使然。裘德先生垂危之际,卧于病榻之上,目中有光而无神,喃喃自语却无人理会,绝望之中得不到一丝安抚,孤寂地离开了人世。裘德是一位寻常的人,有着自己的理念和追求。他不是背负巨大而沉重十字架的圣徒,理应享有幸福而不应经历太多的磨难。然而,生活把他抛到底层,幸福屡屡与他失之交臂,不幸却时时陪伴着他,挥之不去。基督教历来有“炼狱”一说,认为世间人人都应坦然步入炼狱,炼尽罪愆,灵魂就可升天。如果真有炼狱的话,死亡对裘德来说应该算作解脱,他可以就此摈弃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到天国里去同上帝围坐在一起吃馅饼了。①掩卷遐思,心中突然为裘德设定了另一种人生结局,乞求上帝准予裘德脱离尘世间的苦难,灵魂升天。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19世纪末著名作家哈代的力作。小说主要描述的是一位名叫裘德的青年求学的经历及其短暂的人生际遇。同时也描绘了19世纪末英国乡村的风情和民俗,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世俗风情画卷。
主人公裘德是个孤儿,自幼跟姑婆生活,天性善良,胆小懦弱。他不愿在乡间平庸度过一生,一心想有个好前程,做一个神学博士,于是发奋读书,苦心钻研荷马史诗、欧几里德几何学,成为乡里远近有名的“秀才”。阿拉贝拉是个颇有心计的乡村女子,认定裘德是个诚实并且值得信赖的人,频频施展手段把裘德拢到怀里。单纯的裘德经不住诱惑,终于同阿拉贝拉做成好事,俩人即告结婚。婚后,裘德发现阿拉贝拉十分虚伪,心中生厌。而且婚后的生活内容也不同于以前,他无法静下心来念书。阿拉贝拉根本不希望他再跟那些劳神的书打交道,一心要他多挣钱,给自己买一些漂亮的衣服。夫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俩人终于分手各行其路。阿拉贝拉随父母去了澳洲,而裘德则来到学府之都克里斯特敏斯特,执意要圆他的求学梦。他乍到克城,举目无亲,只好做工挣钱聊以栖身,准备安顿下来后再作打算。生活的艰难使他几欲放弃求学的念头。若不是巧遇表妹苏,他可能早就离开了克城。
表妹苏的出现,给裘德带来了喜悦。特别是苏的姣好的容貌、不俗的谈吐、典雅的气质,更叫他陶然若醉,同时也鼓起了他求学的勇气。他分别给几所学院写了自荐信,请求到大学里进修,可是发出的信大都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只有一所学院写了回信,却出言不逊,竟劝裘德不要见异思迁,而应该继续当他的石匠。裘德读罢此信,好似大病一场,躲进一家小酒馆喝了个酩酊大醉。 裘德求学无望,爱情上也极不如意。尽管他对苏一往情深,可苏还是嫁给了他小学时候的老师费洛特孙。英国有句名谚:“忙里结婚闲中悔。”看来,裘德和苏的婚姻都属此类。果不其然,苏很快就品尝到了她同费洛特孙这场婚姻的苦果。先是年龄上的悬殊,再者在感情上苏觉得自己心里仍暗恋着裘德。于是,苏和裘德好事多磨,终于生活到了一起。他们同居后,生儿育女,生活本来可以过得十分美满,但世俗的偏见和教会的干预破坏了他们宁静的旋律。苏求职无望,裘德也四处找不到活儿干,二人只好变卖家当,勉强维持生计。正当他们一筹莫展时,一双儿女又离开了人世。从此,苏的精神便彻底崩溃了。她认定这是上帝对她的惩罚,于是向教会低头,回到了费洛特孙的身边。裘德经历了这一系列磨难后,身心受到了莫大的打击。他绝望了,终日以酒浇愁,最后身染恶疾,不满三十岁便离别了这个世界。
文学巨擘哈代在《无名的裘德》原序中说,该书只是为成千上万的成年男女写的,主要把一个壮志未酬的悲惨身世,加以沉重的诠释。而这段警示录,恰恰揭示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哈代与裘德有着同样的生活经历,很熟悉石匠生活。因此,哈代描述裘德的石匠生涯,完全是对自己青年时期艰难生活的追忆。石匠手持铁锤凿石,在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中度过漫长岁月,生活十分不易。所以,哈代力图把裘德塑造成一位勤奋的读书人,很有希望受到更多的教育,或许将成为受人尊敬的神学博士或者牧师。然而,哈代内心始终充满了矛盾。他毕竞走过同样的道路,深知成功之艰难。而在当时,石匠要想成为体面的读书人,几近凤毛麟角,更遑论神学博士、牧师。于是,哈代笔下的裘德就成为《拉奥孔》中的力士,被巨蛇死死缠住,徒有气力,无法施展,痛苦万状。这种难以名状的痛苦不仅来自肉体,而且也来自精神。
裘德一生中,最痛苦的莫过于两件事——婚姻的失败和求学无望。而这两件事恰恰是男人一生中最为看重的——爱情和事业。上帝是最为公允的,赐给你美满的爱情,就必将令你事业平庸,两者只能取其一,“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一般说来,爱情的美满应促进事业的成功,或者事业上的大器晚成可以弥补爱情上的缺憾。可裘德与爱情和事业都无缘,这不能不令人心酸。如果裘德是个平庸之徒,胸无大志,或者见异思迁、好高骛远,那么他事业无成恐怕只会难过一时而不会难过一世。事实恰恰相反,裘德是位勤奋读书、学识渊博的青年,学院里许多学生甚至不及他十分之一。曾有一次,他当堂背诵整篇经典,语惊四座。像裘德这样的青年竟然不能进大学深造,荒唐之极却又万般无奈。裘德在万般无奈之中耗尽全部心血,离开了人世,令人唏嘘不已。
哈代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匠心独运,与一般的作家迥然有异。在《无名的裘德》中,每个人物的相貌总是模糊的,几乎说不出他们的面部特征,分不清究竟是圆脸还是窄脸,是慈眉善目还是凶神恶煞。或许,哈代认定人物性格与相貌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更愿意在描绘人物心理活动、语言和举止上多用笔墨,从而刻画出了性格鲜明的人物特征,令人读罢久久不能忘怀。
哈代的故乡是英国南部的多塞特郡,那儿草木繁茂,鸟语花香,一派田园风光,令人赏心悦目。他22岁之前,一直在故乡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沐浴着美妙的自然风光。故乡的田园景色对哈代日后的文学创作有较多的影响,《无名的裘德》的故事背景里,就流淌着一首恬淡的田园牧歌,悠远而漫长,但余音惨淡且凄凉。小说中人物不多,虽然性格各异,但全无有悖情理的。没有极度郁悒的,没有歇斯底里的,没有精神失常的,也没有非常亢奋的,有的都是普普通通的饮食男女。他们终日劳作,过着平淡的乡村生活。《无名的裘德》虽以悲剧告终,却始终没有激动人心的情节,没有令人心惊肉跳的场景,更没有阴险恶毒的小人。整部小说的情节依照作者设定的构思,在不为人们所察觉之中,一步步地发展成为悲剧。小说的结局虽然有压抑感,但贯穿始终的却是一股恬淡的生活气息,这恐怕同作者诙谐的笔调有关。哈代不但以轻松的语气行文,而且大量引用经典和民谚,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语言特色。《无名的裘德》中寻常的人物性格,显然同哈代的故乡生活有关。作者熟悉故乡的凡人往事,那些生活在他周围的人们无疑与他笔下塑造的人物有着血肉关系。至于哈代的创作动机,我们从他下笔的初衷即可发现端倪。哈代声称,《无名的裘德》只企图把那种紧随人类最强烈的恋爱之后而来的悔恨与愁烦,直率坦白地加以处理。这就意味着作者最为关注的乃是人类永恒的命题——爱情。
无名的裘德的创作者 · · · · · ·
-
方华文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年6月2日-1928年1月11日),英国作家;生于农村没落贵族家庭。哈代于英国多尔切斯特攻读建筑,及后于1862年前往伦敦,并成为伦敦国王学院学生,学习建筑工程,同时从事文学、哲学和神学的研究。哈代当过几年建筑师,曾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及建筑联盟学院奖项,后致力于文学创作。
他一生写了许多作品,他的小说多以农村生活为背景,前期作品长篇小说《绿荫下》、《远离尘嚣》,将宗法制农村生活理想化,反对工业化城市文明。以后作品现实主义成分逐渐加强。长篇小说《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和《林中居民》,通过书中人物的悲惨遭遇,反映工业化势力深入农村后英国宗法制农村的巨大变化。《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是他的两部代表作长篇小说,前者描写农村姑娘遭受富人迫害以至毁灭的悲剧,后者描写农村青年在工业社会中理想被毁灭的故事。...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年6月2日-1928年1月11日),英国作家;生于农村没落贵族家庭。哈代于英国多尔切斯特攻读建筑,及后于1862年前往伦敦,并成为伦敦国王学院学生,学习建筑工程,同时从事文学、哲学和神学的研究。哈代当过几年建筑师,曾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及建筑联盟学院奖项,后致力于文学创作。
他一生写了许多作品,他的小说多以农村生活为背景,前期作品长篇小说《绿荫下》、《远离尘嚣》,将宗法制农村生活理想化,反对工业化城市文明。以后作品现实主义成分逐渐加强。长篇小说《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和《林中居民》,通过书中人物的悲惨遭遇,反映工业化势力深入农村后英国宗法制农村的巨大变化。《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是他的两部代表作长篇小说,前者描写农村姑娘遭受富人迫害以至毁灭的悲剧,后者描写农村青年在工业社会中理想被毁灭的故事。他晚年转向诗歌创作,写出诗剧《统治者》,痛斥给人民带来苦难的暴君。
他所写作品对人民贫穷不幸的生活充满同情,对工业文明和道德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但他的作品也带有一些悲观情绪和宿命论色彩。
哈代具有诗人与小说家的双重身份,除了小品文,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诗剧,皆有质量上的创作,自1871年发表一部长篇小说后,每隔一二年就出版一部小说,共出版十四部长篇小说,有七部被列为英国小说中的伟大作品。
长篇小说
《绝望的救济》Desperate Remedies: A Novel (1871)
《绿荫下》Under the Greenwood Tree: A Rural Painting of the Dutch School (1872)
《一双蓝眼睛》A Pair of Blue Eyes: A Novel (1873)
《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1874)
《伊索贝塔的真爱》The Hand of Ethelberta: A Comedy in Chapters (1876)
《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1878)
《司令长》The Trumpet-Major (1880)
《冷漠的人》A Laodicean: A Story of To-day (1881)
《塔上恋人》Two on a Tower: A Romance (1882)
《嘉德桥市长的生活与死亡》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he Life and Death of a Man of Character (1886)《卡斯特桥市长》
《林居人》The Woodlanders (1887)
《黛丝姑娘:一个纯洁的少女》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 Pure Woman Faithfully Presented (1891)
《深受爱载者》The Well-Beloved: A Sketch of a Temperament (1897) (first published as a serial from 1892)
《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 (1895)
短篇故事
《牛奶女工的浪漫冒险》"The Romantic Adventures of a Milkmaid" (1883) (collected in A Changed Man and Other Stories)
《三个陌生人》"The Three Strangers" (1883) (collected in Wessex Tales)
《威塞克斯故事集》Wessex Tales (1888, a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一群高贵的淑女》A Group of Noble Dames (1891, a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生活的小讽刺》Life's Little Ironies (1894, a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诗集
《威塞克斯的诗与其他》Wessex Poems and Other Verses (1898)
《过去与现在的诗》Poems of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1901)
《时光的笑柄》Time's Laughingstocks and Other Verses (1909)
《现实的讽刺》Satires of Circumstance (1914)
《幻想时刻》Moments of Vision (1917)
《诗集》Collected Poems (1919)
《晚期与早期抒情诗》Late Lyrics and Earlier with Many Other Verses (1922)
《人间万象、遥远之梦:歌谣与琐事》Human Shows, Far Phantasies, Songs and Trifles (1925)
《心境与格律的冬词》Winter Words in Various Moods and Metres (1928)
诗剧
《王朝:拿破与战争的诗戏》(The Dynasts: An Epic-Drama of the War with Napoleon (verse drama)
《王朝》第一部The Dynasts, Part 1 (1904))
《王朝》第二部(The Dynasts, Part 2 (1906)
《王朝》第三部(The Dynasts, Part 3 (1908)
《康沃尔女王皇的悲剧》The Famous Tragedy of the Queen of Cornwall at Tintagel in Lyonnesse (1923)
译者:方华文
方华文,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文学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被文学翻译家一国际翻译家联盟推选为代表人物,并被国际译联誉为“中国当代最多产的文学翻译家”。已发表著、译作品两千余万字,其中译著包括《草叶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嘉莉妹妹》,等等。柳鸣九,1953年毕业于湖南省立一中,同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赴中国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工作,1964年转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81年后,多次赴美国、法国进行学术考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南欧拉美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外文系教授,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笔会中心会员。2000年,在法国巴黎大学被正式选定为博士论文专题对象。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最高学术称号“终身荣誉举部委员”。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第33页 “哦,这只不过是寻寻开心異了。”他自言自语道。他心中朦朦胧胧地觉得,这位吸引着他的姑娘天性里缺少了某样东西,而另方面却有些东西明显地充盈有余,所以他把追求她视为逢场作戏,以此作为理由。他一直醉心于文学研究,念念不忘瑰丽的克里斯特敏斯特之梦,姑娘在这一点上跟他格格不入。她既然用砸人的方式拉开了向他进攻的序幕,那她决非贞洁淑女。他理智地看到了这点,但也只是短短的一瞬间,正如在行将熄灭的灯光下瞥了一眼墙上的题词,随即便是一片天昏地暗。这种明辨是非的能力转眼便已逝去,裘德心中一片茫然,只能感觉得到一种新鲜、狂烈的喜悦觉得自己又找到了一个发泄感情的出口一一这个出口原本就近在眼前,可他一直视而不见。这个星期天,他将跟这位使他情窦绽开的异性约会! 第39页 阿拉贝拉扑哧低声笑了笑 “咱们俩是恋人吧?”裘德问。 “你应该最清楚。” “但我想让你告诉我。” 她没吱声,却把脑袋斜靠在他肩上。裘德若有所悟,伸臂搂住她的腰将她揽入怀里吻了吻。 不过,这种心情只是昙花一现,阿拉贝拉很快又主导了他的情绪。他觉得自己和昨天的那个裘德已判若两人。以前他孜孜不倦地读书,日复一日连一分钟也不愿浪费地严格执行自己的计划,可现在那些对他都算得了什么呢?什么“虚度光阴”,那得视你以怎样的观点看待了。他第一次尝到了生活的甘甜,并非虚度光阴。和女人谈情说爱,比当大学生或牧师强,甚至也比当主教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部 在玛利格林 -
第49页 这天夜里他单独出了门,漫步于黑暗之中,心里想个不停。在大脑的最深处,他非常清楚阿拉贝拉是个没有许多可取之处的女人不过,根据乡村地区的规矩,体面的小伙子如果和女人过于亲密,像他和阿拉贝拉一样,就得履行诺言,承担后果。为了安慰自己他违背心愿地树立起对她的信任。他有时简单地对自己说:最为重要的是他如何看待阿拉贝拉,而非阿拉贝拉本人。 第50页 “哦,也算不上吧女…我在一家酒馆为客人斟酒,只干了很短一段时间,仅此而已。别人劝我买个发套戴,我觉得好玩,就买了来。阿尔布利坎比你的克里斯特敏斯特强,那儿的人认为头发愈多愈好。理发师的助手告诉我,每一个有身份的女土都戴假发。” 裘德听了觉得很不舒服,可他认为这话也有几分真实性;不过据他所知,许多纯朴的姑娘进城后多年,仍在生活和服饰上保持朴素的风格。另有些姑娘却从骨头缝里本能地向往矫揉造作的美, 一见别人戴假发,她们就如法仿效,而且变得非常在行。不过说来说去,女人戴戴假发也算不上弥天大罪;于是,他决定不再计较此事。 第53页 他简单地说了这么一句,倒头躺下;二人之间出现了沉默的局面。 第二天早晨醒来,裘德似乎换了一种眼光看待世界。对于他们谈论的那个问题,他只得接受她的观点。在常情俗理横行于世的情况下,他又无法采取别的措施,只能入乡随俗。可是,他那时为什么让常情俗理左右了自己呢? 他模糊朦胧地觉得社会伦理中有错误之处,为了这样一种伦理,他不得不取消为之思索和奋斗了多年的完美计划,不得不放弃他证明自己比低级动物优越的机会,不得不打消为社会的普遍进步做贡献的念头;这全是因为自己一时糊涂,屈服于一种虚幻的本能,按说那本能绝无任何邪恶的性质,至多只能称其为软弱。他真想搞清在那件事情上自己到底造了什么,或者她到底受了什么损害,竟让他落入一个毁掉他一生的陷阱里(也许还会毁了她的一生)。造成这桩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部 在玛利格林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无名的裘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orange read list 2022 (orange_J)
- 私人藏书 (云祁连)
- 待借书单(汕头) (鼻子好痒呀)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无名的裘德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離家行動 2021-10-08 01:45:44
"最后的小小的一敲,粉碎他身上的所有感情"
0 有用 无所用心 2022-03-23 17:15:06
@2019-03-18 20:51:26
0 有用 开飞机的苏大发 2023-01-27 16:05:38 云南
翻译好怪 读的难受,思想行为超前50年
0 有用 狐面熊 2021-03-11 20:01:51
你可以妥协,可以失望,可以堕落,可以怀疑一切,但不能,不能失去爱与责任
0 有用 工业制月亮 2020-12-01 10:53:03
其实没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