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阿德勒强调社会情感,反对孤独、独处,他提倡对他人的友善、乐观开朗,积极的社会情感。通过培养社会情感,来发展健全的人格。
阿德勒师出弗洛伊德,但他创造了个体心理学。在人的精神发展中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要满足生理上各种机能的需要,若机能有缺陷,人会产生匮乏感并过度补偿。二是社会感,社会感的发展受到个体对权力和支配他人的欲望的阻碍。基于此,人会产生一种根本的行为模式,性格态度可能千变万化,但都指向同一个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目的。书里探讨了人的各种性格,如分离性性格与连接性性格等。教育儿童最好的环境是家庭,但很遗憾,现代家庭常常教育孩子要优于他人,容易发展儿童的野心与虚荣,造成社会感不足、性格问题等。
“性别”一章中的颇多观点算是挺先锋了。
16节公开课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m4y1d7TL?from=search&seid=13804346786836091128&spm_id_from=333.337.0.0
很多观点缺少实证,只是作者的感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最近一年读心理学的书太多,有时易过度陷入“原生家庭”执念,面对许多人人格不足,总试图从原生家庭去解释。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巨大,但应慢慢放下这个概念,多去思考怎样完善自身,看到许多人成年后的超越,不同于原生家庭的一面。
无聊的要死
书挺好的,一部分内容和《自卑与超越》趋同。然鹅说到「认识人性」,这本书确实没有炒股和减肥两件事让我的体会更深刻……
人性是复杂的呀。
本书展示的研究成果以及论述一些发现主要在, 1,心灵活动的基础是恒定不变的,因此一个人无论是儿时还是成年后,其行动轨迹基本上是一样的,而其心灵活动的基础已于儿童时期形成。 2,心灵活动是指向目的。 3,性格并不得自遗传,也不是由上天所赐,而是在维持某种特定生活习性的过程中慢慢养成的。 4,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求(自卑感驱使和自卑感补偿),是对立于社会感的,这三者是人的性格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此产生攻击性性格(嫉妒、贪婪、虚荣)和非攻击性(避世、焦虑、懦弱)以及其他(愉快、讲原则、顺从),而性格特征在形式则显示为分离性性格(愤怒、悲伤、恐惧不安)和综合性性格(快乐、同情、谦虚)。
原来自己多分离情绪,脱离社会和集体。 记忆有目的,注意力体现兴趣。 服从多表现为聆听。愤怒,自卑感和优越感。
太牛了,感觉每句都在说我
人的一切心灵活动均指向生存适应;人的一切性格特征均来自对权力、优越感和认同感的追求。
觉得一般,以后可能会有新看法? 有一个启发,你在社会中的价值不在于你多优秀,而在于你对他人有什么作用。的确如此。
《理解人性》的核心知识要点包括: 1. 个体行为有序且有目的,目标通常源自早年经历和心理需求。 2. 社会感是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关键,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和人际关系。 3. 自卑感和补偿机制是个体追求优越感以克服自卑感的过程,可能导致行为偏差。 4. 性格是个体对生活的独特表达,反映个体的世界观和社会互动方式。 5. 早期回忆分析法是理解个体生活风格和个性的心理治疗技术。 6. 个体心理学原理在教育领域有重要应用,父母和教师在儿童个性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 7. 个体拥有改变自我和生活的权力,心理学不是宿命论,而是促进个体成长的工具。
清醒而独立地安排自己命运! 阿德勒的书总觉得很散,更像是杂文集。
自卑的板块还行,剩下的分类逐渐脸谱化
精神运动的基础理论那部分很有启发性,后面就窠臼了。我还是认为唯物主义精神分析都是片面的。
正视一些人们性格的表现形式,以及背后的逻辑。
发展社会情感。
当人遇到不好的事情时,总会说一句“人性是丑陋的”,人性到底是丑陋的,还是美丽的,这是存在争议的问题,在阿德勒这里,人性既不是丑陋的,也不是美丽的,它是一种社会学概念,描述人在社会关系中的状态,性格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日后的发展中养成的;如何去理解人性,阿德勒提出了三个核心概念,即自卑感,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求,社会情感;阿德勒理解人性是从儿童时的环境背景、社会关系去分析性格是怎样养成的,在我看来,还应该在加上社会文化;人为什么会产生自卑?为什会去追逐权力和优越感?社会情感(适应社会,与人相处的能力)又是怎么建立起来的?阿德勒给出了一套完整的解释;如果你接受阿德勒性格发展的观点,那么关于市面上固定型性格的课程就不用学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自我教育的本质在于修改过去所养成的错误的人生观
> 理解人性
81 有用 剑眉 2021-04-05 09:24:32
阿德勒强调社会情感,反对孤独、独处,他提倡对他人的友善、乐观开朗,积极的社会情感。通过培养社会情感,来发展健全的人格。
25 有用 Inka 2022-03-27 22:42:19
阿德勒师出弗洛伊德,但他创造了个体心理学。在人的精神发展中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要满足生理上各种机能的需要,若机能有缺陷,人会产生匮乏感并过度补偿。二是社会感,社会感的发展受到个体对权力和支配他人的欲望的阻碍。基于此,人会产生一种根本的行为模式,性格态度可能千变万化,但都指向同一个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目的。书里探讨了人的各种性格,如分离性性格与连接性性格等。教育儿童最好的环境是家庭,但很遗憾,现代家庭常常教育孩子要优于他人,容易发展儿童的野心与虚荣,造成社会感不足、性格问题等。
43 有用 托托 2021-04-02 00:52:18
“性别”一章中的颇多观点算是挺先锋了。
5 有用 早日退休瑾朵朵 2022-03-31 14:36:55
16节公开课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m4y1d7TL?from=search&seid=13804346786836091128&spm_id_from=333.337.0.0
6 有用 包子 2024-09-07 22:12:07 湖北
很多观点缺少实证,只是作者的感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最近一年读心理学的书太多,有时易过度陷入“原生家庭”执念,面对许多人人格不足,总试图从原生家庭去解释。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巨大,但应慢慢放下这个概念,多去思考怎样完善自身,看到许多人成年后的超越,不同于原生家庭的一面。
2 有用 好好生活 2022-03-08 18:30:29
无聊的要死
4 有用 山微漾 2022-03-17 10:43:14
书挺好的,一部分内容和《自卑与超越》趋同。然鹅说到「认识人性」,这本书确实没有炒股和减肥两件事让我的体会更深刻……
4 有用 沐水 2022-04-06 12:55:07
人性是复杂的呀。
3 有用 TP糖 2021-10-20 14:31:23
本书展示的研究成果以及论述一些发现主要在, 1,心灵活动的基础是恒定不变的,因此一个人无论是儿时还是成年后,其行动轨迹基本上是一样的,而其心灵活动的基础已于儿童时期形成。 2,心灵活动是指向目的。 3,性格并不得自遗传,也不是由上天所赐,而是在维持某种特定生活习性的过程中慢慢养成的。 4,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求(自卑感驱使和自卑感补偿),是对立于社会感的,这三者是人的性格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此产生攻击性性格(嫉妒、贪婪、虚荣)和非攻击性(避世、焦虑、懦弱)以及其他(愉快、讲原则、顺从),而性格特征在形式则显示为分离性性格(愤怒、悲伤、恐惧不安)和综合性性格(快乐、同情、谦虚)。
1 有用 Мари Кр 2022-11-11 21:13:40 广东
原来自己多分离情绪,脱离社会和集体。 记忆有目的,注意力体现兴趣。 服从多表现为聆听。愤怒,自卑感和优越感。
1 有用 XDG 2024-08-30 10:08:32 四川
太牛了,感觉每句都在说我
1 有用 ❓ 2022-02-01 19:21:29
人的一切心灵活动均指向生存适应;人的一切性格特征均来自对权力、优越感和认同感的追求。
1 有用 黄金台 2021-12-30 03:34:29
觉得一般,以后可能会有新看法? 有一个启发,你在社会中的价值不在于你多优秀,而在于你对他人有什么作用。的确如此。
1 有用 Serendipity 2024-04-19 10:53:21 广东
《理解人性》的核心知识要点包括: 1. 个体行为有序且有目的,目标通常源自早年经历和心理需求。 2. 社会感是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关键,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和人际关系。 3. 自卑感和补偿机制是个体追求优越感以克服自卑感的过程,可能导致行为偏差。 4. 性格是个体对生活的独特表达,反映个体的世界观和社会互动方式。 5. 早期回忆分析法是理解个体生活风格和个性的心理治疗技术。 6. 个体心理学原理在教育领域有重要应用,父母和教师在儿童个性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 7. 个体拥有改变自我和生活的权力,心理学不是宿命论,而是促进个体成长的工具。
0 有用 24小时散漫家 2022-02-11 03:08:00
清醒而独立地安排自己命运! 阿德勒的书总觉得很散,更像是杂文集。
2 有用 Turefixfans 2022-03-06 14:03:33
自卑的板块还行,剩下的分类逐渐脸谱化
1 有用 我神经病好了 2022-03-07 14:18:57
精神运动的基础理论那部分很有启发性,后面就窠臼了。我还是认为唯物主义精神分析都是片面的。
0 有用 晓丿风残丶 2022-02-02 14:28:24
正视一些人们性格的表现形式,以及背后的逻辑。
0 有用 A_Field 2022-01-25 18:55:00
发展社会情感。
6 有用 颦儿 2021-11-10 23:41:57
当人遇到不好的事情时,总会说一句“人性是丑陋的”,人性到底是丑陋的,还是美丽的,这是存在争议的问题,在阿德勒这里,人性既不是丑陋的,也不是美丽的,它是一种社会学概念,描述人在社会关系中的状态,性格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日后的发展中养成的;如何去理解人性,阿德勒提出了三个核心概念,即自卑感,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求,社会情感;阿德勒理解人性是从儿童时的环境背景、社会关系去分析性格是怎样养成的,在我看来,还应该在加上社会文化;人为什么会产生自卑?为什会去追逐权力和优越感?社会情感(适应社会,与人相处的能力)又是怎么建立起来的?阿德勒给出了一套完整的解释;如果你接受阿德勒性格发展的观点,那么关于市面上固定型性格的课程就不用学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自我教育的本质在于修改过去所养成的错误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