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纸上的道境 短评

热门
  • 4 玉山信士 2018-12-07 21:10:13

    作者用功頗深,但是文章過於強調圖像學的方法論,而缺乏實證性。最嚴重的不確定性莫過於《道藏》圖像的斷代,它們很有可能是明代補作。以及《富春山居圖》確實和內丹術關係不大,黃公望固然皈依全真,但這幅畫卻並不一定要體現。雖然對於「云台」這一細節的提出還比較有力,但如前所述,圖像志的基礎不牢固。

  • 1 没静电 2022-11-28 15:23:15 美国

    这是图像学么,您再看看;这是历史吗,史料学已死

  • 5 文化恐怖分子 2021-08-22 11:55:42

    材料很丰富,不少来自黄士珊的《图写真形》,分析能力略差,有些地方几乎到了信口开河的程度,直接套用西方学者的理论,会有理论先行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浪费材料

  • 3 云吐月 2024-06-02 23:09:48 北京

    相当荒唐,审稿评议的人怎么出版这种书,作者压根不懂道教史,充满了论证漏洞,只能说不懂装懂的人太多。艺术史也应是历史学的一部分,而不是空谈想象之学。

  • 3 苦影 2020-04-29 14:53:26

    如果先读完黄士珊的《图写真形》,再来看本书,应该启发会更大。作者沿着道教图像学的思路,进一步深入到黄公望的个案分析当中去。个人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将道教的人体观与《富春山居图》中连绵不断的“脊骨”式山水两相对照,又附之以全真教的“形神”修炼、内丹传统进行的讨论,让我对黄公望道教信仰的理解深入很多,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画中自有生意”几句泛泛而谈的漂亮话了。

  • 2 #1748 2022-11-28 14:57:08 北京

    高于预期。对连绵生意与气脉、留白与虚空的分析很是切中要旨。不足之处在于对宗教的分析过于依赖二手文献,谈论道教山水及身体观的部分尤其有陷入单一固化视角的危险(从顾恺之到郭熙再到王原祁全部被压平,仿佛风水在内的诸多观念本身是一个超越历史与世俗的存在。与之对照,山水画史的演进却尤其清晰),需要引入更多历史视角的界定。如果说黄公望是由宗教(修行)与世俗(山水)这两个互有重叠的部分组成的,作者的确很好扭转了前人只关注后者的不足,但把问题全部引向前者显然也并非完结,更重要的应是在二者重叠之处:那才是黄公望和他的时代。作者也想走向此处,她一直在强调道教修行对黄公望笔墨挥洒乃至生命体验的渗透,但终究留下隔岸相望的遗憾。当然,这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是巨大的挑战。

  • 0 胡桑 2020-12-06 16:48:39

    着力于道教与黄公望山水之间的勾连,别开生面。山水、身体、自然之关系的论述有创见。

  • 0 水陆两栖反铲机 2020-05-28 12:52:24

    山水画创作的宗教传统和士大夫人文传统、道教各领域理论的同构性

  • 1 梦野久作 2020-12-15 21:47:04

    最近配合穴道引导的练习,看这富春山居图嗯复印册,看这本书简直是体内升起一种互文的文化感觉。虽然研究很单薄,但是足够支撑一整个设计的策划文案了。

  • 1 Vergängnis 2020-12-21 21:27:03

    看了看结合大痴三篇丹诀给出具体阐释的图像志是,居中全构图山体、山居图中景绵延山——人体脊柱元气升降;小片高地云台——身中昆仑元神出窍升真境(阳气化生内景图);横卷全景+时序过程二维时空——内丹炼养过程之生意。作者一直视觉符号系统系统说得好像中国画构建道境传统真能扎实理出一套图像志类型史来。不过这小几处图像学分析结合大痴的宗教身份还是有力的,真是费力功夫。行文过于啰嗦,读着不太顺,不过启发我对一开始道教视觉性(如果有)和之后文人画的变体交叉宗教—审美取向的分流问题感兴趣,国外研究把宗教性看得很重不像国内钻笔墨形式鉴定。总的说来图像学还是用其他学科解图,可能还是视觉机制的谱系学比较有意思。。

  • 1 开心的李小帅 2021-06-14 09:45:49

    有点儿虎头蛇尾 前面两章以道教的视角切入 后头最关键的一章也就一堆漂亮话和《写山水诀》当作关键证据 感觉有些立不住

  • 1 垂钓的鱼 2021-12-17 13:04:50

    感觉语言有些拖拉,看了三十多页了,一直在外围打转,不直指核心

  • 0 Ccchai 2021-03-15 20:46:09

    ①《画云台山记》的图像构建的高远视角、平台象征图像和描述中的如紫石、神仙等道教象征图像结合宗炳等人的山水画论、微缩盆栽可证明山水画之起源就有道教性质。②“真形”的洞天福地选用真实的山水(按照选用特点还应该是奇山异景)③真实存在的山景被道教徒以勾勒结构与堪舆图构造“符箓”(洞天福地的概念化系统)④“同构性”将道教宇宙中的元素提炼出来(山水元素)与人体一一对应,形成人体观⑤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晚年许多山水作品都包含象征人体“泥丸”的树掩平台与象征“气”通脉络至泥丸的人体脊骨之连绵不绝的山脊⑥如此则构成了《富》的时间、空间统一的二维画面,该画是黄公望宗教体验的象征过程,而卷末的平台象征着泥丸,气已抵至而随后是“真幻”景象——峭山近景与虚寂之境———终达“道境”(超越自然)

  • 2 鹿鸣 2019-01-17 15:16:32

    作者对道教文献非常熟悉,可以说做到了信手拈来,同时对于艺术史又造诣不浅。这使得这本书可以当做道教著作来看,又可以当做艺术史著作来看。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北大拿了博士学位,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这样就对作者在书中的视阈贡献良多,完全不同于国内一般学者那样絮絮叨叨淡淡如水,视角很独特,视阈很宽阔。再加上《富春山居图》这种大IP,此书确实值得一读。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