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顾所来径 短评

热门 最新
  • 0 沈一贯 2019-07-24 19:11:51

    多数属于八卦。第三辑里有几篇文章挺好,比如《屈原和伍子胥》那篇谈了几个大问题;七步诗那篇直接促成今年上古《曹植集》的出版。

  • 1 挟书谤王蘑菇酱 2020-09-23 10:38:01

    写学术随笔如闲庭信步,也是一种境界。

  • 1 金剛怒目 2019-05-12 13:21:11

    娓娓道来,清清爽爽,读起来很舒服。

  • 0 野原新之助 2022-04-30 21:05:11

    古典文学的随笔集,谈学林、谈旧籍、谈史案,举重若轻,很有意思。印象较深的有谈屈原与伍子胥的一篇:屈原是楚国的著名的爱国者,在言辞之间却经常追念楚国的叛臣伍子胥,这说明在当时“血亲复仇”有很高的地位,人们会对复仇行为予以称道和追慕——哪怕违背了忠君或爱国的原则;其次,君臣之间的忠与逆,也不只是单向的,当时的共识是,君不君,则臣不臣,这是非常合理的。后面的《杜甫生日考》与《杜甫卖药考》也很有意思。总的来说,我觉得作者读书很细致,值得学习。

  • 0 高籀 2024-03-10 21:04:06 北京

    厝意于近世学林掌故,能出入古典,肆意于今事,其之所长,亦示人博学也。

  • 0 Irene_Wang 2024-02-22 11:51:16 北京

    常读常感慨的好修养,一年多后再读杨君,倒也觉得自己进步了不少。只是这本开篇就论胡适,到底还是给了我个田忌赛马的品评机会^^,当说是“渐入佳境”。“台北寄到校样,而适之先生亦已长逝矣。一弹指间,山颓梁坏。存没呜呼,不禁泪下。”洪业的话当真大梦一场。“却顾所来径”用作学术史书籍的名字真是好哇……

  • 0 碧梧 2024-02-19 09:12:56 浙江

    原抱着读闲书心态购买,文中绵密考证处处皆是,作者虽举重若轻,读者却不能不正襟起来,否则辜负了作文者之努力了

  • 1 小城鱼太郎 2022-04-27 00:22:21

    以魏晋六朝为根本,游刃有馀地弋入现代学术史。

  • 0 念梁 2024-01-23 15:57:49 北京

    原文发表时配图,结集删去,不便一睹原书面貌,有些可惜。

  • 0 清风不识字 2022-06-12 01:28:44

    短小精悍,值得一读

  • 0 定中 2023-11-05 17:09:24 山东

    第三辑比较有意思

  • 0 粉红色的后果 2023-04-14 19:55:29 上海

    想必有些是作者研究的边角料。第三编所论如陶诗品第、屈原是否有其人等都是大问题,其余看似琐屑,若寻一条绳索串连,便是学术史了,既是掌故,如瞿蜕园忧心公私合营后的稿酬、戴望舒放弃不合事宜的文学创作、吴兴华误读汪中,都是旧人遭遇新时代后的境遇,再比如周作人贬低陈乃乾所整理《游仙窟》,是因川岛校本即出;还有就是论文撰作的所谓学术史回顾,胡适忽略孟森之文,明明杨联陞已提醒他看洪业与罗香林的信(与后者岳父朱希祖有关)。《游仙窟》新校忽视周一良《说宛》、《七步诗》未注意《曹集考异》、罗庸之论地志与六朝山水文学等等,虽不能苛求学者一一说明前贤成就,可有些关节若无前人发明,可能要白费一些功夫,才有自己的一些些新见解。 周作人似主底本校(对袁宏道集)。 罗庸提倡注意某时代中文人必读书本、流行的陋书。

  • 0 清徽 2023-05-01 23:03:19 山东

    与翟骏那本《花落春仍在》放在一起读,更有滋味。既可以看到做文学和做史学的人的兴趣旨向的相同和不同,同时杨焄这本第一篇《口头与案头之间》和翟骏那本的《新文化的“到手”与“入心”》两篇文章是对同一话题的不同讨论,很可以看到两人思想之前的同异。这又何尝不是学术史的新的掌故呢?

  • 0 顾清徽 2023-03-21 19:36:03 辽宁

    与翟骏那本《花落春仍在》放在一起读,更有滋味。既可以看到做文学和做史学的人的兴趣旨向的相同和不同,同时杨焘这本第一篇《口头与案头之间》和翟骏那本的《新文化的“到手”与“入心”》两篇文章是对同一话题的不同讨论,很可以看到两人思想之前的同异。这又何尝不是学术史的新的掌故呢?

  • 0 鸟枪换炮 2023-08-29 21:18:08 北京

    即不是关于文学史问题本身,却也并非学者八卦,更多是关于文学历史研究的源流和细节处的笔记,没有大叙事但仍有趣味。在眼下这个波谲云诡的大时代读这类爬梳细节问题的文章竟然有种恍然隔世的感叹。

  • 0 红朝杜少卿 2023-12-21 00:39:08 湖北

    补标。文字好,难得

  • 0 無所將迎 2020-01-07 16:12:16

    学人学事,午后消遣。 其中很多篇本质都是“口头”(谈话、演讲、上课笔记)到“案头”(笔记、讲义、成书)、“案头”与“案头”之间的关系(差异、补充)。

  • 0 庄亦谐 2021-01-29 13:40:15

    看过三分之一,不忍再看,只因深感自己对民国文学、文化、文艺的知识储备仍然匮乏。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