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处境进行伦理学研究的成果。处境指人们在一定的状况或境遇中的相处和相互对待,处境伦理则指人与人相处、相互对待和共同生活应遵循的道德原则、规范。处境有一般与例外之分,前者是常态,后者多指道德冲突。人在道德冲突中会如何看待、认识、接受或改变自我的处境,是本书研究的主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处境,也在自我的处境中充满关怀与忧虑。本书还讨论人在处境中有何种关怀与忧虑,同时揭示“处境”概念理论上的丰富性和实践中的复杂性。
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全球化、资本化与城市化的趋势论及人的当代处境。当代社会就客观环境而言,处于一个大的时代,以工业化、现代化和技术化为标志,现在更是进入所谓的大数据时代。理解人的处境,时代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黑格尔曾经在他的《法哲学原理》一书中引用了《伊索寓言》中罗德岛的故事:这里就是罗德岛,要跳你就在这里跳吧。每个人只能从自己的罗德岛起跳,这是探究人的处境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人的处境发生改变,就应当对全部人类历史的发展(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心理的、文化的、道德的)进行新的审视。同时,外在环境的巨大变化所导致的人的内心感受或曰感受性所发生的变化,也是考察人的处境的重要判定因素。
第二章阐述值得一过的生活的内容:人生应当拥有尊严、自由和幸福。尊严是指个体和共同体的存在所享有的不被侮辱的权利,是不可侵犯的,包括尊重和自尊。尊重是对他人敬重的情感,自尊则是对自己敬重的情感。自由在人形成自我理解的过程中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讨论道德也常常把自由作为论证的基础,它是免除限制和自我决定的权利。亚里士多德说人人都想要幸福,的确,人们毫无例外地关心幸福和追求幸福。所谓幸福,是人对处境满意的心理感受和客观状态,是考察和建构处境伦理的重要内容。
第三章论述消极生活的内容:人的异化、孤独和以焦虑为典型形态的各种心理不适征。所谓消极生活,是指现代人生活所面临的与积极背离的趋势,难以摆脱也难以避免。在人的处境中清理出属于消极生活的因素,是现代人最为迫切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其中,异化指人与自我的分离,是程度较轻的自我疏远,它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矛盾,也积累了潜在的社会冲突,是要加以抑制和克服的趋势。孤独指人丧失与他人的关系,也丧失了自我实在性的状况。在这种状况中,人不被看到、不被听到以及不被理解,也没有对他人看到更多和听到更多,这些正在演变为一种更普遍的大众孤独现象。心理不适征的主要形式是焦虑,焦虑是对想象中的危险不相称的反应,它包含着无能为力、无力自主和非理性的情绪体验等。
第四章主要针对各种心理不适征提出心理调适的方案,包括由于新的社交网络的出现,对于“群”、俱乐部这些城市交往模式的分析与认识;提倡遵循简单原则生活,投身各种有益的生产劳动,保持情绪上的无怨,最重要的是过由爱引导的人生。
人类道德生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本书的研究内容提供了理据。由亚里士多德开启的伟大的德性论传统认为:道德不只是意味着义务、守则、禁令,也包括如何以最自由、最完整、最能实现自我的方式生活。马克思在他关于理想社会和理想生活的构想中,强调了人的解放、自由和全面发展。所以,人的处境决定其道德立场、选择、行为,决定人在世界上的位置。处境伦理意味着从处境的角度揭示道德活动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同时,处境伦理还是位置伦理,它首先是空间伦理,然后是时间伦理,是一个人在其空间位置和时间序列中怎么做的规则要求。总之,处境伦理的概念意指,真正的道德应当面向人类处境的所有方面。对此,本书得出的结论是,关于人的处境的认识和了解,道德提供了最关切人本身的角度。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