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东亚交流史译文集(第一辑) 短评

热门 最新
  • 4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18-12-14 23:30:09

    辑入的文章水平都很高,韩国学者关于国内史学研究动态的几篇很有收获,不过就研究性的论文而言我个人还是喜欢日本学者那几篇,池内宏的考证功力太强大了,上个世纪初的文章照样可以秒杀今人研究。铃木靖民认为“日出处”是对中国天子的敬称,故而引起隋炀帝的愤怒,这与其称“天子”应视为一个整体,关于日本国号问题,铃木认为日本本意指东方,直到七世纪末才作为国号。李成市探讨了西嶋定生东亚世界论的理论起源问题,主要目的是与韩国学界对话,消除其关于东亚世界论与大东亚共荣圈同质的误解。金子修一尽管对东亚世界论进行了批判,但对于西嶋氏的问题意识则出于中日关系的状况而予以赞赏。广濑宪雄在批判继承东亚世界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东部欧亚世界说,从外交文书用语分析国际关系,不仅在视野也在研究深度上超越了西嶋学说,难怪前几位大佬一致认可

  • 1 一桥阿尼玛 2019-03-10 22:33:37

    剩了四篇没读,期待后续集结。另外,个人感觉「东欧亚世界」对于「东亚世界」的替代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内亚的中心周边边缘框架的构造与东亚的类似构造相比,其内部组织原理并不相同,前者中可以有「敌国」的存在,后者中最多只能畸变出「非君臣式上下关系」。大概来说,以汉字为载体的儒学体系显然决定了这一差异。

  • 0 ドーナツ 2022-03-24 10:38:03

    本来看过目录还为没有专门的朝鲜王朝史而遗憾 但实际上看来文章水平还是有的,读了多少就能收获多少 怎么没见系列下一辑呢?不管国内国外,东亚史研究越多越好 具体来说,南北朝时期的华夷交流被我忽视了。还有日本战后的东亚世界观理论,都是根据当下形势的需要进行解读。问题意识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韩国国内种类多样十分流行的新民族主义史观,也有其学者对这种史观的反思。海陆兼备的东亚地形也为各种可能供了动力。 历史学不只是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研究,对于发展现状的梳理,反思和展望也很重要。 还是那句话,一切皆是史,一切皆可研究。 ps.果然相比起新罗百济高句丽和高丽,我还是更对朝鲜王朝感兴趣

  • 0 沐禔 2022-09-30 18:28:08 湖南

    日韩东亚史学届一瞥,期待第二辑。 ps.高句丽就算了,渤海什么时候成韩国的了。

  • 0 Douglas 2020-06-16 09:14:43

    很不错的一本书,收集了日韩学者一些经典文章进行翻译惠及学林。日本学者的汉学功底可见一斑,不管是前几篇关于东亚世界论的提出与延伸思考,还是池内宏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考证文章都极富洞见且突破时代局限性。韩国学者所涉及的高句丽和新罗史的研究属于个人的知识盲点,从中学到不少,不过P221页韩国学者李泳镐先生把“上柱国乐浪郡王新罗王”断成“⋯⋯国新罗⋯⋯”,从而理解为“并非大唐新罗国”的言论实在令人咋舌

  • 0 清风不堪酬 2020-11-11 21:16:14

    当推迟内宏和申滢植的两篇为最优,颇见功底。 《当代韩国中国学与中国韩国学之比较》揭示了一个问题,关于韩国各方面的研究依旧是中外关系史、世界史、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各管一摊的尴尬,如何打通“九龙治水”的学科划分,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 0 Whatever 2019-10-14 09:56:24

    码一下铃木老师一篇(最想看的东西他没怎么写表示待深入探讨,好气啊。)

  • 1 咸南海東 2019-05-20 11:54:00

    前几篇总论性质的文章很好,尤其是李成市和金子修一,捋清了西嶋定生的东亚世界理论产生的背景与今天“东部欧亚”理论的发展,还有与韩国东亚论与日本的不同(南北问题的出路与日本在亚洲的位置的不同)。下面的论文选读,池内宏的考证功力在此可见一斑,广濑宪雄运用书仪讨论名分很有启发,尤其是与唐和南诏、突厥、吐蕃的对比,很胆大但很有见地。最后一篇关于西海(其实就是黄海)的文章要是有地图就更好啦!顺便吐槽一下第一篇论文的翻译太露怯。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