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时间如此真实,真实如此短暂。
与袁哲生并称,被期待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作家
黄国峻惊艳华文文坛代表作
将一切担忧、恐慌、丧失感引爆的“时间痉挛”
◎编辑推荐
★ 黄国峻在台湾新锐作家中可谓备受期待,张大春说要靠他“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杨牧则表示“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 《度外》于2000年在台湾首次出版。其中《留白》一篇,获第十一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推荐奖,得到张大春、施叔青、钟阿城三位文坛前辈肯定。这次《度外》《水门的洞口》的出版,是在他辞世十五年后,作品首次引进大陆。
★ 黄锦树曾提出台湾文学“内向世代”的概念:“从那些样品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关于写作自身的危机形态,脆弱的、濒临分裂的‘自我’成为写作的真正主体,世界和语言都是问题。内向,向内崩塌,甚至对死亡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迷恋。”黄国峻即此“内向世代”代表人物之一。
★ 骆以军为简体...
时间如此真实,真实如此短暂。
与袁哲生并称,被期待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作家
黄国峻惊艳华文文坛代表作
将一切担忧、恐慌、丧失感引爆的“时间痉挛”
◎编辑推荐
★ 黄国峻在台湾新锐作家中可谓备受期待,张大春说要靠他“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杨牧则表示“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 《度外》于2000年在台湾首次出版。其中《留白》一篇,获第十一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推荐奖,得到张大春、施叔青、钟阿城三位文坛前辈肯定。这次《度外》《水门的洞口》的出版,是在他辞世十五年后,作品首次引进大陆。
★ 黄锦树曾提出台湾文学“内向世代”的概念:“从那些样品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关于写作自身的危机形态,脆弱的、濒临分裂的‘自我’成为写作的真正主体,世界和语言都是问题。内向,向内崩塌,甚至对死亡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迷恋。”黄国峻即此“内向世代”代表人物之一。
★ 骆以军为简体版撰写专序,对黄国峻的文学做了一次角度独特、内容丰富的评论。
◎内容简介
《度外》是作家黄国峻的短篇小说集。在这本小说集中,黄国峻运用实验性的文字,探寻小说艺术的新可能,他以不同一般的纤细灵魂,将时间打碎、拼接,将丰富的意义寄寓在“度外”的语言之中,带给读者完全不同于往昔的阅读体验。在中文写作的无数尝试当中,黄国峻的小说“有一股不与时人弹同调的庄严气派”(张大春语),即使到现在,仍然鲜有与之相仿的作品。
◎名人推荐
●我内心大喊:“国峻是未来的小说家!”
但随即想起,国峻已不在这世界上。
——作家 骆以军
●(黄国峻的小说)自有一股不与时人弹同调的庄严气派。
——作家 张大春
●我读他的小说和别的东西,觉得他是那一代作者当中最使我感到亲近,同意,或者疼惜的人,许多地方都让我想说: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此不但针对他文字处理的题材,更直接对他的文字所构成的风格,已经出现的“文体”而言。
——作家 杨牧
●我心中的国峻是一个文学的苦行僧,勇猛精进令人汗颜。
——作家 袁哲生
●黄国峻的作品确实让我看到一个特别的、年轻的、易感的,可是非常有创造力跟幻想、想象力的一个心灵。
——作家 郭强生
●这篇小说(《泛音》)着重人物内心的流动,节奏沉缓,呈现屋檐下三人微妙的互动,仿佛在同一条弦上,振出三种不同波长的泛音(Overtones),奏出一首歌曲。
——作家 甘耀明
●作者的想象力与实验性,以及对艺术的独特看法使它有别于其他作品。
——作家 施叔青
◎获奖记录
☆《留白》获第十一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推荐奖。
作者简介 · · · · · ·
黄国峻(1971—2003),台湾台北人,著名作家黄春明次子,从小学习绘画,高中时期开始写作,1997年以短篇小说《留白》获得第十一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推荐奖。著有短篇小说集《度外》《盲目地注视》《是或一点也不》,长篇小说《水门的洞口》,散文集《麦克风试音:黄国峻的黑色Talk集》。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枕头凹陷,就算没人躺枕,它还是凹陷的,仿佛人变成隐形。东西用久了,就有一种老态。有一天它会让人觉得非得丢掉它才行。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5页 -
她已经好久没机会单独一个人了,连晚上睡觉也不例外,上班上课就更不用说了。他们议论着证券交易的行情,他们在行情的议论中交易证券。鱼身上的冰块溶化,苹果喷上一层水雾。安妮不曾单独去进行自己的时间。她买了这个和那个,手臂有力地绷着,她不喜欢人群,因为他们活像鳗鱼和蟾蜍。接下来更不会有机会独处了,肚子里的孩子已经快要出生,她时时刻刻将得盯着孩子。这些妇人缺乏一种相异的原创性,她们怎么老是在哺乳、老是在挑选枣子和橙子?如果安妮是个经济学教授,她会有一个可供独处的办公室,这个中午她可以看着窗外提着菜篮候车的人叹息,可是那要换谁去买她家的菜呢?那个说“我们的产业结构”如何的人,他爱上了安妮,他像持着一个红色氢气球般地捉住她,那向上升去的力量使安妮感谢起了捉住她的人,她不可以独处,否则一定会脱离现实的。他送安妮去市场。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度外"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度外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度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5 条 )
> 更多书评 45篇
-
清歌 (看破旅途沒法再遇到。)
困在窥看的视野中,她是藏不住心思的,没一会儿就泄漏情绪了。到底雅各在笑什么?好像有什么是自己从镜子里还看不到的。一旦她冻结在这样的角度时,她所惦记在心的事——他在笑什么——就会显得毛躁不听使唤。必定是某处猛然一颤,所以那两只云雀便匆匆飞走了。它们敏感得能够感知地底下的微震,本能的警觉性就是要它们去误解所有风吹草动。2019-09-02 11:04:16
-
五某 (Das muss sein.)
警如《归宁》这一篇,如果以现在流行的P做法,可以简约成“一个叫安妮的新婚且怀孕女子,回娘家待了几天,和娘家人相处,没有发生什么重要的事”。事实的确如此,以我们能追忆的中文小说,警如张爱玲的《封锁》,或是沈从文的《静》,所谓“无事儿小说”,也许是一空景的素描,我们可以探寻这样的一篇素描,这些浮世绘中人物们淡眉淡眼,日常琐碎对话,摘去了重大戏剧性或事件,其实小说背后伏藏着某种“现代性经验”也许是更大...2019-06-16 23:40:40
-
留出来的空白,在整个构图上的比例扩大了,而且移向中心。那些色块、线条,在图框中没有出口,像是撞球一样,来回碰撞,什么事都要担心、都要逃避。情绪封在体内,倾听着喃喃自语,和怀抱着在睡梦中的孩子一样,他的小身子软得像是在演练死亡,毫不在乎父母怎么注视。
2018-12-14 00:08:07 2人喜欢
-
安妮像是乘坐在一辆车上,只要安妮会思想着,她就绝对没有下车的一天。 可是她哪来的才智去超越这一切?她连脾气都忍不住,寂寞了就想找朋友,安妮卷入这个世界太深了,一点也没超然过。那些有手臂的人就挥舞手臂,没有手肾的人则改跳脚;那些想驶上时速一百的人,绝不驶九十,想买栗子吃的人,绝不买成洋葱。“我们多自在”,安妮心想。只有小心眼和容易被一点小事就影响来影响去的人,才会知道 “我们多自在”,她又想。 她想...
2022-05-16 14:37:18
安妮像是乘坐在一辆车上,只要安妮会思想着,她就绝对没有下车的一天。 可是她哪来的才智去超越这一切?她连脾气都忍不住,寂寞了就想找朋友,安妮卷入这个世界太深了,一点也没超然过。那些有手臂的人就挥舞手臂,没有手肾的人则改跳脚;那些想驶上时速一百的人,绝不驶九十,想买栗子吃的人,绝不买成洋葱。“我们多自在”,安妮心想。只有小心眼和容易被一点小事就影响来影响去的人,才会知道 “我们多自在”,她又想。 她想这些人真难伺候;治安不可以变坏、钱不可以少赚、身体不可以病老,最好四季还风调雨顺,她想这些人凭什么享受好的。安妮愈想愈不在乎自己看见了什么景象。 返家的路途上,安妮一坐上车就呼呼大睡了。 原载《联合文学》第十四卷第六期 引自 归 宁 回应 2022-05-16 14:37:18 -
Imcreep (不气馁 爱召唤 爱自由)
树丛像鼓动着绿羽翅的笼中野雀,它在冲撞至死前,会落尽绿叶。一股狂暴的力量正在发泄,它跺步、吼叫,如兽群出笼,它奔逃,在山脊上、在海面上、在树皮上,它要透支掉自己,与所爱的对象同归于尽一那冷漠的四季、那无数的星星也填不满的夜空。它承受不了自己的无所不知与无所不能,它厌倦于证明自己的本领,它麻木得必须如此折磨才会稍有感觉。那力量的源头何在?断裂声、倾倒声、支碎声,所有东西都在为毁灭的理念殉道。窗子...2022-05-06 14:44:09
-
Imcreep (不气馁 爱召唤 爱自由)
于是,包括几位随伴而来的陌生人,这一行人便这样被上星期的那几个光秃秃的日子扫成了一堆,堆在小屋里。 扣上排扣,玛迦看着夜景。满月垂在雅各头上,不必尾随着别人,他走在前锋,几乎可以够到月缘。整幢小屋就在他的背影后,像灯笼般的含着幽幽颤颤的烛光,这里存放着一股女人的气息,她要将一生葬于这座墓中,在脑海中打着毛线,织成毯子,护盖着内心,窃听的耳语与未说的话,都暖烘烘的。什么声音都被解释成干扰,乖乖地面...2022-04-29 12:18:41
于是,包括几位随伴而来的陌生人,这一行人便这样被上星期的那几个光秃秃的日子扫成了一堆,堆在小屋里。 引自 留 白 扣上排扣,玛迦看着夜景。满月垂在雅各头上,不必尾随着别人,他走在前锋,几乎可以够到月缘。整幢小屋就在他的背影后,像灯笼般的含着幽幽颤颤的烛光,这里存放着一股女人的气息,她要将一生葬于这座墓中,在脑海中打着毛线,织成毯子,护盖着内心,窃听的耳语与未说的话,都暖烘烘的。什么声音都被解释成干扰,乖乖地面向月移的轨道站者,有如守在空归面布前,别吵,他要人家都这么以为,那在蹑手蹑足中沉淀到了瓶底的时光,把她像纸张般揉成一团,拉上窗帘,玛迦深陷漆黑。 引自 留 白 回应 2022-04-29 12:18:41
论坛 · · · · · ·
私守 里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来自梦的故事 | 1 回应 | 2022-05-14 23:48:56 |
这书的评分是不是偏高了 | 来自skylor | 2022-05-08 18:02:29 | |
觉得有些难读,或许不适合一个未经世事的人。 | 来自7个大涵酱 | 3 回应 | 2021-07-24 00:06:03 |
【国峻不回来吃饭 】黄春明 | 来自田原真希 | 4 回应 | 2021-04-28 12:06:33 |
勘误 | 来自朱岳 | 6 回应 | 2020-07-14 07:04:36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00)8.0分 7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港台引进★ (皮特4)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21世纪中文小说杰作 (Laika)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必买之书 (山鬼2046)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度外的评论:
feed: rss 2.0
10 有用 欢乐分裂 2019-01-11 13:42:22
4.5;如放大镜般逐格扫描、捕捉人/物/景,创造出实体之外、超越具体感知维度的场域,是谓「度外」。叙事性被尽数稀释,精准的物化描写与流淌的意识主导控制文本走向,堪比摄影机之眼的凝视,的确深具新小说之特征。每个故事的物理时间长度均属幽微,但涵盖的心理时间幅度却广阔得多;意识的跳跃与折回,时空的剪碎与弥合,在蒙太奇和闪回的功能加持下,日常事件的内在肌理被呈现得丰富多元,文字幻化为主观镜头的内心独白,携... 4.5;如放大镜般逐格扫描、捕捉人/物/景,创造出实体之外、超越具体感知维度的场域,是谓「度外」。叙事性被尽数稀释,精准的物化描写与流淌的意识主导控制文本走向,堪比摄影机之眼的凝视,的确深具新小说之特征。每个故事的物理时间长度均属幽微,但涵盖的心理时间幅度却广阔得多;意识的跳跃与折回,时空的剪碎与弥合,在蒙太奇和闪回的功能加持下,日常事件的内在肌理被呈现得丰富多元,文字幻化为主观镜头的内心独白,携有场景的临场感。《失措》中人物视点的悄然转换;《泛音》开篇有追忆味;《詹姆士两千型》是最典型的物化;《触景》简直有推理的意味;同名《度外》堪称情绪裂爆,在重重、渺渺的金光灿烂中螺旋飞升。 (展开)
25 有用 不流ᝰ雾岛夜随 2019-01-12 17:48:01
短促不代表简略,黄的语言密度极大,那些看似俭省的词语和短句后面是巨大量的筛选,这筛选不是智识、时间、工作量上的,而是借助极佳的敏感(对外物、语言和情绪的敏感)而如台风一样倾倒出的。黄的小说里看似仿如摄影机镜头的细确捕捉实际上比摄影机更加升格:“风把一扇房间重重甩上,砰!”(《失措》),小说不仅给出画面和声音,还为这取景直接命名(一扇房间),这是电影无法做到的。以《失措》为例,小说看上去神似法国新小... 短促不代表简略,黄的语言密度极大,那些看似俭省的词语和短句后面是巨大量的筛选,这筛选不是智识、时间、工作量上的,而是借助极佳的敏感(对外物、语言和情绪的敏感)而如台风一样倾倒出的。黄的小说里看似仿如摄影机镜头的细确捕捉实际上比摄影机更加升格:“风把一扇房间重重甩上,砰!”(《失措》),小说不仅给出画面和声音,还为这取景直接命名(一扇房间),这是电影无法做到的。以《失措》为例,小说看上去神似法国新小说,但完全是中文的和现在的(也因此是未来的),因为小说的“视线/角”诚然重要,更重要的却是它在所属的语言里是否是内在的,黄是少数敢于并善于“造词”的作家。我之前做写作分享时的用题“感觉的细路”在黄的文本上算一半的贴切,另一半我想可以称作“语言的密径”,这密径的作用(连接)在《失措》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
16 有用 danyboy 2019-02-26 09:15:20
倒也没有那么难读,至少每一篇要说一个怎样的故事并不难捕捉,这可比序言里骆以军说到的法国新小说容易多了。但是,每一篇的语言却是难的,亦不难在理解其字面的意思,而是那种精微、细致,仿佛一个人有比常人敏感百倍的感知能力,所以看世间万物,景象都比常人慢,听到的声音比常人吵,无论多细微的声音也听得一清二楚,比电影的长镜头和特写更浸入、更具体验性。所以,这个世界对他来说是不是太吵太烦太难以忍耐了?这本书的小说... 倒也没有那么难读,至少每一篇要说一个怎样的故事并不难捕捉,这可比序言里骆以军说到的法国新小说容易多了。但是,每一篇的语言却是难的,亦不难在理解其字面的意思,而是那种精微、细致,仿佛一个人有比常人敏感百倍的感知能力,所以看世间万物,景象都比常人慢,听到的声音比常人吵,无论多细微的声音也听得一清二楚,比电影的长镜头和特写更浸入、更具体验性。所以,这个世界对他来说是不是太吵太烦太难以忍耐了?这本书的小说都是他三十岁之前写的,确实才气非凡。朱岳兄的选书品味亦不凡。 (展开)
95 有用 _kevvv 2019-10-20 00:19:26
【我只建议不要看骆以军写的序言...
16 有用 伊夏 2018-12-20 08:45:33
看完想抱着自己,靠着墙慢慢慢慢地蹲下去。《归宁》太厉害了,应该让所有丈夫看一看。
0 有用 雪岸烛火 2022-05-19 08:49:06
读完《度外》,第一评价是“在静止中创造可感的连续”;将情景拆解成几千万帧,每一帧又因视角的推移而变得景深立体。可以看出作者受伍尔夫影响颇深。不过绝大多数人读这本书都有点费劲(包括我),因为内地人天生就被训练得对于细腻的意识流文字信息感知迟钝。
0 有用 如约而至 2022-05-18 18:02:29
思想很散漫,需要很慢地跟着走
0 有用 Cheer.S 2022-05-18 11:38:08
展开身体的每一寸肌肤、毛孔去感知去面对去体会周围的每一寸空气、每一件物体与每一个人。对读者来说是感官体验无限极致的放大,而对作者而言,是一场深情用力且自然而然的书写。每一篇故事写的都是熟悉的事件与人物境地,但是从来没有人这样表达过。竟然有如此纯粹又繁复的描摹,竟然比看见听见本身更直观更沉浸。时间的流逝仿佛变得慢了,耳畔的清风和人言仿佛变得喧嚣了,周遭的景与眼前的人仿佛变得庞大了。 这里似乎无事发生... 展开身体的每一寸肌肤、毛孔去感知去面对去体会周围的每一寸空气、每一件物体与每一个人。对读者来说是感官体验无限极致的放大,而对作者而言,是一场深情用力且自然而然的书写。每一篇故事写的都是熟悉的事件与人物境地,但是从来没有人这样表达过。竟然有如此纯粹又繁复的描摹,竟然比看见听见本身更直观更沉浸。时间的流逝仿佛变得慢了,耳畔的清风和人言仿佛变得喧嚣了,周遭的景与眼前的人仿佛变得庞大了。 这里似乎无事发生,有的只是从一而终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是灵光闪现又回归生活涌流的意识觉醒,是悬而未决又命中注定的走向在未来的某一刻回望自我,是在所有的稀松平常中隐藏着的暗流与威慑,是一个远眺之人不断抽离又不断试探平静海面下的漩涡。 情绪一点点地流失干涸,好想抱抱故事里的人,以及写下这些故事的人。 (展开)
0 有用 笋笋 2022-05-18 00:38:08
过分致密的文字,太多共情以致压抑,好像被钩子缠住嘴的鱼……骆以军的序太自恋,不必读。
0 有用 BUTTER那个FLY 2022-05-17 22:38:47
度外,度外,懵懵懂懂读完。只觉得作家笔触锐利无比,将近期钝化了的感觉揪起来。好几个故事没懂,文学风格承续的是意识流那派,越读越体会到这一点,我们依旧需要这样的文学,让一切慢下来,能读出来。孤独、困境,从相似的文学语境里寻找失落的真相,可我只能无助地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