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volution That Wasn’t 短评

热门 最新
  • 2 sky 2019-12-06 08:48:30

    非常扎实、研究方法很新颖的一本书,通过一个比较特别的抽样方法得到了一个不太寻常的结论。第三四章对于文化如何影响行动的研究非常有意思,前面两章关于class和organization的部分也非常扎实。虽然我不是完全同意她的结论(有点过了),总觉得她的抽样影响了她的结论,我还是同意她的研究填补了目前对于互联网社运研究的一片空白吧

  • 1 Z 2020-06-15 01:04:42

    田野资料多,很好读。探讨数字技术与社会运动的关系,数字技术没有带来参与的平等,而是更大的社会运动鸿沟。右翼保守主义凭资源优势、组织优势,以及传递意识形态的统一性,对互联网平台的利用远高于左翼激进主义。甚至可以说,数字技术就是更利于右翼保守思想传播的。数字乌托邦的幻灭部分不算新,左/右、保守/激进光谱下的不同社会运动组织挺复杂的,丰富了对美国政治的认识~其实也许最后该问的是美国的社会运动到底能带来什么?

  • 1 2⃣️🐶🐶 2020-11-17 21:26:03

    美国政治研讨课程领读,博士论文要能写成这样就好了。

  • 2 Usami Tokoi 2022-05-02 13:56:13

    欢迎来到互联网另类右培训中心

  • 0 境外势力大猫咪 2020-10-10 00:31:16

    快速翻阅。本书的理论有三个维度。一是阶级:美国的学术传统有意无意忽视阶级差异,这是鼓吹互联网赋予每个人平等发声机会的根源之一。可工人运动往往既没钱买设备又没钱做数字宣传,数字鸿沟不减反增。受田野材料限制,这里论述较浅,讲的是门槛式的阶级差异,而不是门槛后底层必须将自己景观化以吸引关注的无奈。第二是组织:工会活动的非法地位给数字参与造成严重的威胁感,工人们往往觉得上网搞事更危险、更受监视,反而是电话、传单更安全,当然可悲的是这绝不是杞人忧天。第三是意识形态:这是麦克卢汉命题的反转,媒介本身的确带有意识形态,但互联网的意识形态是个人主义的,其主体是被联网的个人而不是集体,越联网反而越原子化。于是以个人自由和“不受操弄的真相”为追求的右翼就比强调集体组织性和集体参与的左翼更适合使用互联网进行传播。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