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编排合宜,选篇精当,均为程千帆先生的代表性名文,如《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类似问题》《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等。但冠上一个“唐诗课”的名目实在不好。本书适宜的读者是中文系本科以上学生,或对唐诗已有相当熟悉的古典文学爱好者,不足以对入门读者构成一本周详扼要的“唐诗课”。若程千帆先生在世,恐怕也会不同意这个标题。
在社会历史背景和作家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等外在因素基本相同的情形下,决定作家创作成就高低的原因是作家的内在因素,包括世界观、政治态度、艺术才能、性情学识等等,用传统的术语来说,就是沈德潜所云:“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说诗晬语》卷上)正因为杜甫的胸襟和才学在四位诗人中最为杰出,所以其成就迥出三家之上。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尽管那么多诗人经历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大时代(或者说受到时代的“玉成”),却只有杜甫一人登上了古典诗歌的顶峰。
论文集,比较难的篇目只能泛读。《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他们并非站在同一高度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读》都很有意思(其实是认真看过并若有所得的篇目),期待重读。
其实是论丛的体例,并不是入门书籍,书名可能会引起误解。《春江花月夜》一篇把此诗的被埋没与重新接受放在初唐四杰诗风的接受史框架里,又质疑闻一多的“宫体诗自赎”之说的粗放化,点出隋代已有诗风新变,令人有拨云见日感,但要论证《春江花月夜》纯粹是以王杨卢骆之体的身份被接受的,似乎稍嫌材料还不够丰富?谈李白徐凝的庐山瀑布诗,杜甫与岑参高适等登慈恩诗塔诗,在同题比较中指出李杜诗意象、谋篇等方面的卓尔不群处,对鉴赏和创作都有启发。
主体还是《古诗考索》
注重文学作品的感性认识是好的,说批评要懂一点创作,于我在这个年纪想写的东西,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但这种相当老派的学风,放到古典文学的理论提取上,感觉似乎什么也没讲出来似的。具体的作品赏析就言之有物得多,《八仙》一篇很好。
考据精详,见解通达,语言晓畅,堪为典范
為君喚雪梅花天
收录十一篇文章,其中七篇和《古诗考索》重了,补读了剩下多收的四篇。〈火与雪〉一篇最有意思,先疏理了六朝以来重体物和“尚巧似”的感物诗学传统;接下来由杜甫、韩愈开始探索,从赋体中借鉴“体物而浏亮”的写法,到欧阳修和苏轼正式创立了禁体物语。后人限于才力,最终这种写法还是后继无人。
可以理解为某种《古诗考索》
读过一点《古诗考索》。 很有启发。 尚不能“两条腿走路”。
受益匪浅!
很不错,别因为题目误认为是萌新看的就好。最喜欢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他们并非站在同一高度上。这两篇。
感觉在读论文,不过还不错啦,学到好多
每一个中文系学子都该读之如何进行古诗解读。 名字与内容不很相符,所收录篇目很难涵盖“唐诗课”中“唐诗”的刻板印象,而更多是较为精深的唐诗研究,很难讲读懂多少,读懂的能用成什么样子也是问题,但确实是值得常翻翻的一本。
程千帆先生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理论和文献考据作为文学研究双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地位,而不应该是喧宾夺主的座上客。“坚持以文学经验为基础,努力寻求对考据和理论这两种视角的融合,通过阅读体验,阐释某一作品的意义,并将这种体验作富有感染力的概念化表述”,最喜欢的两篇是作者读杜甫《饮八仙洞歌》和《登慈恩寺塔》写的札记,杜甫清醒的现实主义绝非一朝一夕出现的,而是在长期体验生活与观察社会动向中积累的,在诗中总是可以想象杜甫的一双眼睛穿透繁华的迷雾,凝望大地,直抵真实。
不要被《唐诗课》书名误导了,这不是一本入门读物,而是程先生的论文合集,要对唐诗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读得懂,读得下去,非常扎实的学术成果。“当时号令君听取,白战不许持寸铁”,多适合写进武侠里。
书名存在误导,应为《唐诗杂谈》,杂是因为不成体系,书中探讨了一与多、地名的实写与虚写、两首庐山诗的比较、杜甫与《饮中八仙歌》中人物与时代背景的探究、体物诗到禁体诗或白战体的前因后果、登慈恩寺塔诗的比较、四篇桃源诗的比较、《春江花月夜》起伏的接受史、韩愈的以文为诗等。可为查漏补缺之读。
对初学者不是太友好,但是对读者培养鉴赏诗歌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等分析能力有指导作用
闲时读来,程老师是从一个很高的高度上来篇篇讲述的,没有从小处落点讲读这些诗歌,也纠正了对韩愈作诗以及他所谓“以文为诗”为主要创作手法的偏颇之处,哪怕放在现在来说也是很有见地的,更何况多数人对韩愈的这种误解并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的标签化。 最喜欢“他们并非站在同一高度上”这这篇了!!
> 唐诗课
8 有用 甚小望远镜 2018-12-22 15:43:45
编排合宜,选篇精当,均为程千帆先生的代表性名文,如《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类似问题》《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等。但冠上一个“唐诗课”的名目实在不好。本书适宜的读者是中文系本科以上学生,或对唐诗已有相当熟悉的古典文学爱好者,不足以对入门读者构成一本周详扼要的“唐诗课”。若程千帆先生在世,恐怕也会不同意这个标题。
3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20-04-06 15:42:41
在社会历史背景和作家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等外在因素基本相同的情形下,决定作家创作成就高低的原因是作家的内在因素,包括世界观、政治态度、艺术才能、性情学识等等,用传统的术语来说,就是沈德潜所云:“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说诗晬语》卷上)正因为杜甫的胸襟和才学在四位诗人中最为杰出,所以其成就迥出三家之上。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尽管那么多诗人经历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大时代(或者说受到时代的“玉成”),却只有杜甫一人登上了古典诗歌的顶峰。
1 有用 Vo 2019-07-19 22:41:29
论文集,比较难的篇目只能泛读。《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他们并非站在同一高度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读》都很有意思(其实是认真看过并若有所得的篇目),期待重读。
1 有用 明亮的天空 2020-07-12 08:06:38
其实是论丛的体例,并不是入门书籍,书名可能会引起误解。《春江花月夜》一篇把此诗的被埋没与重新接受放在初唐四杰诗风的接受史框架里,又质疑闻一多的“宫体诗自赎”之说的粗放化,点出隋代已有诗风新变,令人有拨云见日感,但要论证《春江花月夜》纯粹是以王杨卢骆之体的身份被接受的,似乎稍嫌材料还不够丰富?谈李白徐凝的庐山瀑布诗,杜甫与岑参高适等登慈恩诗塔诗,在同题比较中指出李杜诗意象、谋篇等方面的卓尔不群处,对鉴赏和创作都有启发。
0 有用 摸鱼居士 2019-10-01 17:29:58
主体还是《古诗考索》
0 有用 史历黑 2022-04-02 10:07:29
注重文学作品的感性认识是好的,说批评要懂一点创作,于我在这个年纪想写的东西,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但这种相当老派的学风,放到古典文学的理论提取上,感觉似乎什么也没讲出来似的。具体的作品赏析就言之有物得多,《八仙》一篇很好。
0 有用 宇文飞升 2021-10-24 17:13:05
考据精详,见解通达,语言晓畅,堪为典范
0 有用 手心刻畫 2021-12-10 23:06:55
為君喚雪梅花天
0 有用 petit prince 2022-05-21 18:06:29
收录十一篇文章,其中七篇和《古诗考索》重了,补读了剩下多收的四篇。〈火与雪〉一篇最有意思,先疏理了六朝以来重体物和“尚巧似”的感物诗学传统;接下来由杜甫、韩愈开始探索,从赋体中借鉴“体物而浏亮”的写法,到欧阳修和苏轼正式创立了禁体物语。后人限于才力,最终这种写法还是后继无人。
0 有用 旧时月色 2022-12-03 14:54:28 安徽
可以理解为某种《古诗考索》
0 有用 momo 2023-08-05 11:51:53 江苏
读过一点《古诗考索》。 很有启发。 尚不能“两条腿走路”。
0 有用 小肥猬 2023-09-24 09:40:09 江苏
受益匪浅!
0 有用 宝宝怕怕 2023-09-08 10:27:47 北京
很不错,别因为题目误认为是萌新看的就好。最喜欢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他们并非站在同一高度上。这两篇。
0 有用 栖逸 2022-08-09 08:59:42
感觉在读论文,不过还不错啦,学到好多
0 有用 河洛越河 2022-09-09 18:56:32 山东
每一个中文系学子都该读之如何进行古诗解读。 名字与内容不很相符,所收录篇目很难涵盖“唐诗课”中“唐诗”的刻板印象,而更多是较为精深的唐诗研究,很难讲读懂多少,读懂的能用成什么样子也是问题,但确实是值得常翻翻的一本。
0 有用 摘得星辰满袖行 2022-06-27 22:18:59
程千帆先生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理论和文献考据作为文学研究双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地位,而不应该是喧宾夺主的座上客。“坚持以文学经验为基础,努力寻求对考据和理论这两种视角的融合,通过阅读体验,阐释某一作品的意义,并将这种体验作富有感染力的概念化表述”,最喜欢的两篇是作者读杜甫《饮八仙洞歌》和《登慈恩寺塔》写的札记,杜甫清醒的现实主义绝非一朝一夕出现的,而是在长期体验生活与观察社会动向中积累的,在诗中总是可以想象杜甫的一双眼睛穿透繁华的迷雾,凝望大地,直抵真实。
0 有用 慕容家的阿碧 2022-07-06 00:42:39
不要被《唐诗课》书名误导了,这不是一本入门读物,而是程先生的论文合集,要对唐诗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读得懂,读得下去,非常扎实的学术成果。“当时号令君听取,白战不许持寸铁”,多适合写进武侠里。
0 有用 飘飘白云 2023-05-31 09:23:14 上海
书名存在误导,应为《唐诗杂谈》,杂是因为不成体系,书中探讨了一与多、地名的实写与虚写、两首庐山诗的比较、杜甫与《饮中八仙歌》中人物与时代背景的探究、体物诗到禁体诗或白战体的前因后果、登慈恩寺塔诗的比较、四篇桃源诗的比较、《春江花月夜》起伏的接受史、韩愈的以文为诗等。可为查漏补缺之读。
0 有用 王胤 2023-08-14 16:59:19 四川
对初学者不是太友好,但是对读者培养鉴赏诗歌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等分析能力有指导作用
0 有用 子叶卉迟 2023-05-15 19:13:50 河南
闲时读来,程老师是从一个很高的高度上来篇篇讲述的,没有从小处落点讲读这些诗歌,也纠正了对韩愈作诗以及他所谓“以文为诗”为主要创作手法的偏颇之处,哪怕放在现在来说也是很有见地的,更何况多数人对韩愈的这种误解并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的标签化。 最喜欢“他们并非站在同一高度上”这这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