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20周年纪念版)》的原文摘录

  • 序言: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 余心言 读了李镇西同志写的教育手记,不由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或者说,孩子们为什么要上学? 不能说过去没有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不但是思想家们、教育家们,而且千千万万为人父母者都回答过这样的间题。可惜许多人的回答过于简单。他们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读书。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是为了升学。升了学还是读书。最后的目的呢?找个好职业,过更好的生活。 于是又有新的题出来:读好书是不是就一定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怎样才算读好书?分数高是不是就一定等于书读得好? 能够教育和受教育,是人类胜过其他生物的一大优势。人生苦短,几十年的实践,加上与生俱来的本能,人获得的能力毕竟有限。面对严酷的自然界,这些能力实在不足以应付。然而,人还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前人和他人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并且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于是,人就可以一代胜过一代,并且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短短二三百万年,就从“其异于禽兽也几希”的境地,进步到如今的规模,其前途仍未可限量。 在人类的教育史上,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出现,最多不过几千年(从孔夫子至今不足三千年)。这算是一个里程碑。现代学校的出现,不过三四百年。这又是一个里程碑。这两次大的飞跃都极大地加快了人类进步的速度。教师是天底下最高的职业。教师之功不可没。 说教师的职业最崇高,还因为他们生产的产品是世间最高级的产品一一人オ。人本身就是宇宙间已知的物质的最高级形态。对这个最高级的物质形态进行加工雕琢,当然是一种最高级的劳动。人对于人自身的认识又还远远不足。在这种情况下, (查看原文)
    生长中 2021-12-15 17:53:14
    —— 引自章节:007 / 序言: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余心言
  • 从事人的教育,更是一种艰苦的、带探索性的、后果往往难以完全确定的劳动。 为了教育自己的后代,人类在这方面的探索并没有停止过,而且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学校的分类、分级,学科、课程的分设,辅助教学设备以至电化教育设施的运用,实验、作业、考试、实习以及各种有益的教学方法,等等,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 正像人类认识的每一个成果,只要向着另一方向多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对于教育领域里的许多有用的做法,如果忘记它们只是达到培养人オ目的的手段,就完全有可能因为固守这些做法而远离我们的目标。因此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更加完善的做法。许多有志的教师正在这样做。李镇西同志的手记反映了这种努力的一部分可喜成果。 从李镇西同志的手记里,我们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オ,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这一切都是需要在学校中定基础的。李镇西同志认为,这正是自己的职责。 其次,使我们强烈感受的是李镇西同志对学生的一腔爱心。这是所有成功教师的共同经验。爱孩子オ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オ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オ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写下那么多手记、札记,为进一步探索教育的规律积累那么多原始的宝贵的资料... (查看原文)
    生长中 2021-12-15 17:53:14
    —— 引自章节:007 / 序言: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余心言
  • 人的成长过程,变数实在太多,因此更需要有众多的有心人用心地探索、研究。李镇西同志的这本手记,就是他的“心灵写诗”。他是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这个美好的事业中的。在这个世纪之交,中华民族振兴、腾飞急切地要求全民族素质提高的时候,出版他的手记,相信会受到许多教师的欢迎,也会受到许多家长的欢迎。同时我还相信,一定还有许多李镇西的同行们,也有他们的札记、手记。 我们期待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版。 1998年5月(本文作者余心言,原名徐惟,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查看原文)
    生长中 2021-12-15 17:53:14
    —— 引自章节:007 / 序言: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余心言
  • 而当时日益汹涌的改革大潮,无疑呼唤着一种既深入学生心灵又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一方面,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紧张的生活节奏,学生的青春期心理疾病也渐増多,需要教育者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而过去我们的教育除了“政治思想工作”,几乎没有真正的心理辅导和心理保健。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时的提法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唤醒人们的主体意识,并期待着公民的独立人格、法制观念和民主精神的培养成为我们教育的应有内容。另外,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人才观念、创新意识、平等意识、守信意识、自立意识、破釜沉舟的冒险精神、愈挫愈勇的进取精神、机动灵活的应变能力、明察秋毫的预见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世艺术等,这些都是我们传统德育所缺乏或比较薄弱的。 1983年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无疑是中国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第一声春雷;而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第一声春雷,万里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更是给我以强烈的心灵撞击:“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オ、出好人オ。什么叫“好人オ?一句话,就是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这个新时代需要的人オ,应该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样的人オ,能真正成为新时代的主人和人民的公仆。这样的人オ,当然具有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民主的作风。如果缺乏这种时代精神和新的品质,没有理想、没有纪律、没有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管有多少知识,也不能算新时代 引言:高扬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旗帜 013 (查看原文)
    生长中 2021-12-30 16:17:18
    —— 引自章节:010 / 引言:高扬民主、科学、
  • 需要的人。”同样在这篇讲话中,万里同志尖锐地抨击传统教育的弊端:“我国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封闭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教育内容是固定的、僵化的,教育的任务就是灌输这些内容,不能稍加发挥,不能问个为什么,更不能怀疑,考试按固定的内容和格式照答就行,把学生引导到追求高分数上去。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オ,只能是唯书、唯上,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历史上,凡是对人民做出较大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是或多或少地突破这种教育思想的结果。…我们现在要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就应该改革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大大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 这一时期,我发表了一系列教育反思的文章:《商品经济的德育思考》《中学德育危机原因初探》《育观念的十大碰撞》《从理想的天空到现实的大地》《正视历史的进步》《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徳育的困惑》《关于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以现在的眼光看,发表于1987年到1990年期间的这一系列的文章,观点也许偏激,认识也许片面,论述也许肤浅,但是,其中对教育现状的忧虑是真诚的,对教育弊端的思考是严肃的,对教育改革的期待是热切的。 当然不仅仅是忧虑、思考和期待,我也在实践中改进我的教育方法并更新教育内容 我将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纳入教育内容,系统地开展了学生青春期心理教育。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心、书信交流等形式,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对他们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和培养。我写下了近20万字的学生心理咨询通信和青春期教育论文,它们是我这一教育探索的结晶。 我继续进行班级集体主义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与过去不同的是,我在注重发挥“集体”对个人的教育功能的同时,更注重集体中个性的正常发展,使“集体”成为个性发展的健康摇篮,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载体。同时,我还对集体主义教育中压抑个性... (查看原文)
    生长中 2021-12-30 16:17:18
    —— 引自章节:010 / 引言:高扬民主、科学、
  • 决不人云亦云,做一个勇于独立思考的教育者;決不因循守日,做一个善于创新的教育者是我那一时期教育的自觉追求。 1991年初,我从乐山一中调到成都玉林中学,由于正式调动不很顺利,我在成都过了两年“单身汉”的日子,然而,我却因此有更多的业余时间读书、思考和写作。 我重新读了我书架上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所有著作;同时,第一次完整地通读了《论语》《孟子》和《庄子》,读了《外国教育史》《人格心理学导论》,还读了一些与教育没有直接联系的书,如《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思想史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等。我试图从更深远的中外教育发展史和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来思考教育,同时,从更多的科学理论中汲取教育养料。在这一时期所读的书中,特别值得提的,是陶行知和叶圣陶的著作。我以前只是“语录”式地接触过这两位教育家的一些观点,而现在,我相对比较系统地阅读了《陶行知文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说实话,我的阅读远远谈不上是精读,还只是浮光掠影的浏览,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被两位教育家博大精深而又富于中国气派的教育思想所震撼了。联系我以前读过的苏霍姆林斯基,我不禁感叹:这几位教育大师的思想与我们今天的教育现实实在是太贴近了!他们所言所论,就仿佛是针对今天中国教育的弊端而发出的。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一些教改“新观念”,早在几十年前或更早, (查看原文)
    生长中 2021-12-30 16:17:18
    —— 引自章节:010 / 引言:高扬民主、科学、
  • 就被这几位教育家提出来了 在教育实践方面,我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民主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研究和尝试。所谓“个性教育”,就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其核心是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所谓“民主教育”,就是学生独立人格、平等意识、法治(注意:包括“法制”,但不仅仅是“法制”)精神等现代观念的教育。所谓“生活教育”,就是教会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把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沟通,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把教育的空间扩展到社会的天地。 也正是有这样一种很质朴的认识,我开始对愈演愈烈的“升学教育”(这是当时的概括)进行无情的抨击。在一篇题为《教育的魅力在于个性》(四川少年儿 童出版社《中学生读写》1996年第4期发表)的文章中,我这样写道-- 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这话在中国似乎从来就未真正做到过。就目前中学教而言,“成”的标志,从理论上讲,是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事实上,“成” 的唯一标志只是学生们的升学分数以及学校的升学率。这使许多有志于教改革的人,虽然胸怀教育科学与教育民主的顽强信念,却不得不在“升学教育”的铁索桥上冒着“学生考不上大学一切都是白搭”的论“弹雨”,艰难而又执着地前行! 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教育评价:假如某位班主任的工作富有特色(比如班级管理尽可能交给学生,平时尽可能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等),尽管在当时就可以判断出这些做法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但周围论仍然会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几年后的高考:“エ作倒是蛮有新意的,可万一高考滑坡怎么办?”“哼!就会搞一些花花哨哨的东西,到时候高考可有好戏看了!”几年后,假若学生高 考成绩不错,人们会齐声喝彩:“你看,人家的班级管理那么放手,而且又搞了那么 016 ⊙爱心与教育(20周年纪念版) (查看原文)
    生长中 2021-12-30 16:17:18
    —— 引自章节:010 / 引言:高扬民主、科学、
  • 多的班级教育活动,高考成绩仍然这么好,他确实有两下子!”相反,若高考成绩不理想或低于人们的期望值,同样的人也许会说:“班级管理那么松散,还搞了那么多与高考无关的活动,高考当然会砸锅一一我早就料到了!” 于是,在当代中国,几乎任何一位“优秀教师”“优秀事迹”的辉煌大厦,都必须以其班级大大高于所在年级、所在地区平均水平的“升学率”作为支撑的主要栋梁,否则,他的一切教育思考、探索与创新都等于零! 不能简单说这种社会评价與论完全不合理。因为在中国这个人ロ压极大的国度,升学是人们今后就业竞争乃至生存竞争的最关键也最重要的途径;而且,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这毕竟不是唯一的目标!特别是在“升学教育”压倒一切时,不但“做人第一”“全面发展”“发展个性”等教育要义成了点缀的ロ号,而且取得较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学生个性精神的喪失!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培养出没有个性的学生一缺乏心灵自由,喪失主体人格,不会独立思考,毫无创造精神!长此下去,我们的民族是很难真正吃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的。 马克思常用“人的解放”来说明共产主义革命的最终目的。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教育的解放”,就谈不上“人的解放”!一正在告别20世纪走向新世纪、渴望现代化、渴望在世界上初底扬眉吐气的社会主义中国,尤其呼唤这种“解放”! 正是因为我(其实,绝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多年来就有着这样一种热切的呼唤,所以,当我第一次读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时,当我听到李岚清副总理提出“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时,是多么欣喜、多么激动! 时至今日,还有人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提出质疑,甚至还有人对柳斌同志概括的“素质教育三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 (查看原文)
    生长中 2021-12-30 16:17:18
    —— 引自章节:010 / 引言:高扬民主、科学、
  • 生当作“人”的教育! 回顾以往读过的教育理论书籍,我感到,“素质教育”的概念虽然是近几年才提出的,但我从许多前辈教育大家的著作中,都读到了不少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精辟论述,特别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对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陶行知说:“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他明确指出,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即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进步的方针”。他还大声疾呼,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正是在这一点上,即在人的表现上,应当加以深刻地思考,并且朝着这个方向改革教育工作。”苏霍姆林斯基还以诗一样美好的语言描述道:“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是每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人的充分的表现,这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 在重新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时,先生有一段话特别震撼我的心灵:“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读着这段话,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今天的素质教育。说到“素质教育”,... (查看原文)
    生长中 2021-12-30 16:17:18
    —— 引自章节:010 / 引言:高扬民主、科学、
  • 位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教师把自己视为与学生在人格、尊严和情感上平等的朋友和探求真理道路上志同道合的同志。它是“科学”的教育:严格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而不是硬套经济规律,以致把学校办成工厂,把学生当成商品;同时更要符合学生心理的实际和他们的认识发展规律,把教育学生的过程还原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它是“个性”的教育:尊重学生在性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特别应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要求教育者摈弃“应试教育”中的“一刀切”,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尊重学生的个性,还意味着不用升学与否来衡量学生是否成才,而是尊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我的心目中,“民主”是学生观,“科学”是教育观,“个性”是人才观。 以“民主、科学、个性”为主题,我写了两篇文章:《语文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教育呼唤民主、科学与个性》。前者是谈语文教学改革的,发表在《语文学习》杂志;后者是谈班主任工作改革的,发表在中国教育报》。同时,我又在四川《华西都市报》上发表了一组谈素质教育的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发表后,均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 1997年9月,我来到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和优良文化传统的“中华名校”成都石室中学任教,又开始了素质教育新的探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的世纪已曙光初露,素质教育尚任重道远。我个人的力量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仍然希望通过自己可能微不足道的探索,顽强地证明一 尽管也许还会有碰撞,但素质教育这只世纪鲲鹏,毕竟已经顽强地起飞了!我把这篇题为《素质教育:在碰撞中顽强起飞》的最后一句话,移植过来作为这篇“思想历程”的结尾,是想表达一个同样顽强的信念:“素质教育”的旗帜终将在中国的每一座校园的上空猎猎飘扬! 谨以我这本《探索手记》,献给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并为世纪之交的中国留下一页“素质教... (查看原文)
    生长中 2021-12-30 16:17:18
    —— 引自章节:010 / 引言:高扬民主、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