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说真的,元首在1944年冬天还敢想德军会复制1870和1940年的伟绩,就足够让人「钦佩」。两种可能:他真的对武装党卫军和德国国防军抱有巨大的自信,他脑子有毛病了。
原著不错,翻译的极差,军队番号、军衔混乱,同一个人前后军衔不一致,一个上尉翻译成上将,经典人名都被改了,李奇微成了里奇韦;奥马尔布莱德雷成了奥玛布莱德雷;美第七装甲师翻译成第七装甲集团军;德58装甲军翻译成58装甲集团军;美军中居然出现了“纵队”这一编制,“R战斗群”翻译成预备战斗群。。大量军事术语没翻译出来,通篇的路障一词十分难理解,490高地翻译成490山丘。。。译者应该没有任何军事常识,很多人名番号胡翻译,译者翻译前看一眼百度,都比他自己翻译准确。
希特勒系列总能长久抓住读者的眼球。
太长了,也太散。很难从整体视角分析战役的决定性因素,但有一些细节描写的小片段,虽然存疑,但却有趣。
约翰托兰一贯的风格 大量采访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 让我们见识到了这场战斗的全貌 以及从上到下德军和盟军不同人的反应
既然见森林又见树木,可读性颇强。翻译存在很多问题。
书写得不错,翻译实在不靠谱,军事著作没有地图,你们当我和小敏是比利时人啊!
少了地图的军事历史著作看起来太费劲了。只记得作者的这一观点:盟军对于德国在阿登反攻的战略判断失误,不在于情报手段和协调效率的低下,主要是因为想象力的缺失。然而,由于整体经济实力对比太过悬殊,使得这一战役最终扭败转胜。
如果有各个主要阶段的战势图,以及主要角色之间的关系图,可能就更好得多了。
作者:著名、4; 装帧开本手感:平装大开本、3; 画面图像清晰度:黑白图、3; 印刷字体:清楚、4; 内容:二战一战役解读、3; 厚度:厚、3; 价格:稍贵、3;总体还行,下次再借读
在省图高新新分馆偶然看到的,读了1/5,回来在微信读书一天读完了,感觉还不错,有点引人入胜,缺点是缺少地图和形势图之类更明确让读者感受到战役进程的内容,不知道是原著如此还是译著如此,真是让人遗憾,我只能读完靠着印象去自己查看一些地图,一些更清晰的感受可能就此流失了
极限考验人性,23年希望世界和平
希魔的突出部之役看似天才且险险成功,实则费劲心力连个巴斯托尼都没有拿下,且打光所有底牌,实在是一手臭棋。再次验证了最优秀的普鲁士军人前陆军总长哈尔德对希魔的评价:他有着惊人的学习能力,没有进过一天军校却能做出让久经沙场元帅折服的指挥。但是他缺乏底蕴素养和偏执狂热的性格最终还是会不屈不饶地一错再错
20230530~0616 托兰的作品不用评论。永远是冷静的记述和细节的描写,一个字的议论都没有。就喜欢这种冷静细致,因为脑子每个人都有。翻译基本通顺,但还是粗糙,译校没有人仔细的读一遍,有些地方靠读者自己根据上下文补缺。不知道原著有没有战场态势图,我觉得应该有。
2024年是80周年纪念,重温这惊心动魄的一个月! 虽然本书错误不少,地名,部队番号等等不胜枚举。但是不影响这部纪实文学的地位!把很多参战者所经历的历史忠实还原,有将军,也有普通一兵!
这是阿道夫希特勒最后的反扑。 当诺曼底的溃败让希特勒从倔强的疯狂中冷静下来,他又成为了几年前那个胆大心细无比可怕的敌人。阿登战役的战略构想是大胆且可行的,盟军在巨大的优势下险些被突破,虽然幸运和勇敢最终让德军溃败,但是曾经骄傲的盟军军人在此役后彻底放下了对敌人的轻视之心。
在迪特里希见海德特那段读不下去了,“满嘴酒气”、“拿下标着x的地点”、弄错海德特的目标、“狂笑”。 这些标签化的细节让我对“所有对话都不是虚拟臆造出来的”这句话深深存疑。
弃读
没有地图,写得再好也就是一坨屎。
在冬天看完的,冷得有些真实。或许正是因为这一战的复杂,看完全书都没理清交战双方什么时候谁优谁劣,总有这边凯歌高奏那边狼狈溃逃的情形。最后盟军之胜似乎就是天亮了那么简单。
> 阿登之战
16 有用 W. 2019-04-12 22:44:05
说真的,元首在1944年冬天还敢想德军会复制1870和1940年的伟绩,就足够让人「钦佩」。两种可能:他真的对武装党卫军和德国国防军抱有巨大的自信,他脑子有毛病了。
13 有用 十一 2019-04-11 12:03:45
原著不错,翻译的极差,军队番号、军衔混乱,同一个人前后军衔不一致,一个上尉翻译成上将,经典人名都被改了,李奇微成了里奇韦;奥马尔布莱德雷成了奥玛布莱德雷;美第七装甲师翻译成第七装甲集团军;德58装甲军翻译成58装甲集团军;美军中居然出现了“纵队”这一编制,“R战斗群”翻译成预备战斗群。。大量军事术语没翻译出来,通篇的路障一词十分难理解,490高地翻译成490山丘。。。译者应该没有任何军事常识,很多人名番号胡翻译,译者翻译前看一眼百度,都比他自己翻译准确。
9 有用 悬浮迪迦 2019-02-18 14:45:50
希特勒系列总能长久抓住读者的眼球。
5 有用 LuciferWang 2019-05-29 13:50:33
太长了,也太散。很难从整体视角分析战役的决定性因素,但有一些细节描写的小片段,虽然存疑,但却有趣。
4 有用 何大宇子 2019-06-01 17:43:22
约翰托兰一贯的风格 大量采访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 让我们见识到了这场战斗的全貌 以及从上到下德军和盟军不同人的反应
0 有用 易又饕 2020-01-04 19:49:49
既然见森林又见树木,可读性颇强。翻译存在很多问题。
1 有用 荒腔走板 2021-04-07 20:46:08
书写得不错,翻译实在不靠谱,军事著作没有地图,你们当我和小敏是比利时人啊!
1 有用 israfel 2021-11-28 16:20:33
少了地图的军事历史著作看起来太费劲了。只记得作者的这一观点:盟军对于德国在阿登反攻的战略判断失误,不在于情报手段和协调效率的低下,主要是因为想象力的缺失。然而,由于整体经济实力对比太过悬殊,使得这一战役最终扭败转胜。
0 有用 沉迷工作不可 2022-11-22 21:29:54 上海
如果有各个主要阶段的战势图,以及主要角色之间的关系图,可能就更好得多了。
0 有用 eien99 2023-01-18 16:08:50 江西
作者:著名、4; 装帧开本手感:平装大开本、3; 画面图像清晰度:黑白图、3; 印刷字体:清楚、4; 内容:二战一战役解读、3; 厚度:厚、3; 价格:稍贵、3;总体还行,下次再借读
0 有用 yeap 2023-04-09 08:48:59 陕西
在省图高新新分馆偶然看到的,读了1/5,回来在微信读书一天读完了,感觉还不错,有点引人入胜,缺点是缺少地图和形势图之类更明确让读者感受到战役进程的内容,不知道是原著如此还是译著如此,真是让人遗憾,我只能读完靠着印象去自己查看一些地图,一些更清晰的感受可能就此流失了
0 有用 弗莫尔 2023-01-01 14:19:30 北京
极限考验人性,23年希望世界和平
0 有用 逍遥容与 2023-03-02 15:01:29 湖北
希魔的突出部之役看似天才且险险成功,实则费劲心力连个巴斯托尼都没有拿下,且打光所有底牌,实在是一手臭棋。再次验证了最优秀的普鲁士军人前陆军总长哈尔德对希魔的评价:他有着惊人的学习能力,没有进过一天军校却能做出让久经沙场元帅折服的指挥。但是他缺乏底蕴素养和偏执狂热的性格最终还是会不屈不饶地一错再错
0 有用 Arthur 2023-06-16 18:39:16 河南
20230530~0616 托兰的作品不用评论。永远是冷静的记述和细节的描写,一个字的议论都没有。就喜欢这种冷静细致,因为脑子每个人都有。翻译基本通顺,但还是粗糙,译校没有人仔细的读一遍,有些地方靠读者自己根据上下文补缺。不知道原著有没有战场态势图,我觉得应该有。
0 有用 手提三水 2024-02-07 17:23:07 上海
2024年是80周年纪念,重温这惊心动魄的一个月! 虽然本书错误不少,地名,部队番号等等不胜枚举。但是不影响这部纪实文学的地位!把很多参战者所经历的历史忠实还原,有将军,也有普通一兵!
0 有用 哈尔乔丹的绿箭 2023-06-25 04:14:53 西班牙
这是阿道夫希特勒最后的反扑。 当诺曼底的溃败让希特勒从倔强的疯狂中冷静下来,他又成为了几年前那个胆大心细无比可怕的敌人。阿登战役的战略构想是大胆且可行的,盟军在巨大的优势下险些被突破,虽然幸运和勇敢最终让德军溃败,但是曾经骄傲的盟军军人在此役后彻底放下了对敌人的轻视之心。
1 有用 梁定一 2022-07-09 23:48:33
在迪特里希见海德特那段读不下去了,“满嘴酒气”、“拿下标着x的地点”、弄错海德特的目标、“狂笑”。 这些标签化的细节让我对“所有对话都不是虚拟臆造出来的”这句话深深存疑。
1 有用 zen 2021-03-17 10:31:54
弃读
1 有用 谢贤 2019-11-22 15:28:55
没有地图,写得再好也就是一坨屎。
0 有用 94的嗷呜 2021-01-03 23:54:38
在冬天看完的,冷得有些真实。或许正是因为这一战的复杂,看完全书都没理清交战双方什么时候谁优谁劣,总有这边凯歌高奏那边狼狈溃逃的情形。最后盟军之胜似乎就是天亮了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