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透过心理分析的视角来分析中国文化的心理疾病,这本不是我读到的第一本书,而是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而这本书的作者朱建军在4年前(2004年) 出版的《心灵的年轮:中国文化的心理分析与救赎》是我读到的第二本这个思路的书。
和孙书相比, 2008年出版的《中国的人心和文化》除了指出文化中的病态,还指出了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之处,这能消除人们的盲目自卑,读者能发现中国文化中也有不少精华,而孙书中写得就相对少多了。
孙书中对儒家着墨较多,偶尔分析到道家,而且有将中国文化同世界文化比较,比如印度文化、日本文化、拉丁文化、欧美文化。而朱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佛家、道家、墨家、法家都有分析,但跨民族文化比较较少。
孙书中对道家似无褒扬,疑是将汉代之后与巫术方术结合而败坏的道教当成了道家。
2. 总结一下书中分析出来的传统文化(包括民俗、巫术)心理机制及其局限:
移情(推己及人,但对人格中精神性维度高者无效)
祖先崇拜(群体心理,但没有共同认同对象)
仪式行为(风俗习惯改变心理状态)
孔子幼年丧父导致理想化父亲幻想、富于责任感人格的形成
墨家的兼爱(荣格“追求超越追求神圣的精神性先天倾向”,马斯洛“似本能的需要”)
因果报应幻想(心理防御)
道家的玄览(通灵?超感?),共情
乡愁(分离焦虑、儿童期心理固结)
还有民俗中婚礼、风水(环境心理学)、“打小人”巫术(心理宣泄、交感巫术)、符咒(隔离式心理防御)
3.在中国,跨学科研究的人还嫌少了,而能做到跨学科又有创新发现的更少。我总感觉,跨学科的研究成果,由于视角独特,成果似乎会更大。在国外,Santa Fe学派、PSA-经济学、Wilson的社会生物学都是跨学科的优秀范例。我们应该鼓励提倡这种跨学科作战的雄心。
4.我觉得,祖先崇拜的心态在文化革命之后已消失(至少在城市),但仪式还有,在心理上仍有残余。 如为尊者讳、为死者讳。举个例子,郁达夫后人写的郁达夫传记,就只字不提其缺点。其实本书作者又何尝不是呢?书中似乎也有拔高孔子的倾向,客观上讲,设计了一套文化制度,称其为文化学者就可以了,干嘛要说什么“智力超群”?这不是一种神化?我没有见过西方文化中对为设计三权分立做出过贡献的几位学者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有过这种过誉倾向。难道克服盲目自卑的方式就是到另一个方向盲目自信?
5.一个疑问。P245.写到:当代的新儒家已经有所成就。当代的新儒家真的"有所成就"?从另外一本书(《中国的儒学统治(既得利益抵制社会变革的典型事例)》)的序言中 ,作者刘绪贻写到现当代的三代新儒家都没能够实现"有所成就"这一目标,从牟宗三到杜维明,他们都无法自圆其说。
6.孙书中有对中国人不好抽象思维而不是不善抽象思维的原因分析,分析得很有道理,而从本书中来看,中国人习惯的直觉思维是来源于道家的,这种思维方式好不好呢?我认同书中对待中医的态度,这种思维方法是有效的,但是正如在《野狐禅》一文中指出的,“这种直觉思维的特点,不求逻辑的细致与严密,重视直观和领悟,......逻辑是人人可以验证的,所以难于欺骗,而直观和领悟难以验证。”,那我们就应该提倡一下逻辑的理性思维的,虽然也并不排斥直觉思维,名家的惠施和公孙龙也应该出场。
透过心理分析的视角
|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因与果的逻辑,从来不是必然。(晴过天雨)
读得很深入啊,顶!
孙隆基的书,我印象中是心理学角度分析并不多,主要还是传统的文化分析的路子。
朱书的优点,我觉得还是在跨学科上,他不如孙书有体系,但在一个个的个别点上,有一些创见。但要求心理学者来很有体系地探讨传统文化,也有点苛刻。
我对书里的孟姜女、牛魔王铁扇公主这样的神话和传说的分析,印象很深,神话分析学?我觉得这个方向比较有意思。
是的,我也觉得孟姜女、牛郎织女的神话原型解读很有意思。
研究中国文化心理的还有一本书,申荷永 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119561/
更为学术一点。
中国人的心理解读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224206/ 这本书有一章也写了一点。
有点小火花,但整体而言,泛泛而谈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