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集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翻译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再现了郭沫若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
李斌,男,1982年生于四川。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副研究员,兼任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秘书长等职务。出版有《沈从文画传》《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等著作4种,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多篇论文被翻译成外语在海外刊发。
可以看作是一个有关郭沫若的问题库。虽然作者立场和倾向性明显,但更多的话题其实隐含其中,留了个线索。在材料上,作者多用郭沫若本人自述,征引也多来自全集,传主于时境变迁前后所述是否多有调整、修改,或当有所注目。由此而塑造之郭沫若形象,也便不出“正统”,而作者有时结论推进之急快,似不太令人信服,也显平面化。当然良好的训练使作者即使不愿意承认和处理溢出于正统郭沫若形象的若干枝节,也还是把它们放在了那里,存... 可以看作是一个有关郭沫若的问题库。虽然作者立场和倾向性明显,但更多的话题其实隐含其中,留了个线索。在材料上,作者多用郭沫若本人自述,征引也多来自全集,传主于时境变迁前后所述是否多有调整、修改,或当有所注目。由此而塑造之郭沫若形象,也便不出“正统”,而作者有时结论推进之急快,似不太令人信服,也显平面化。当然良好的训练使作者即使不愿意承认和处理溢出于正统郭沫若形象的若干枝节,也还是把它们放在了那里,存而不论。又或许,郭沫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吧,他的主体感的确和大多数现代作家不同,会打灭许多从“现代文学”的建制自身出发投来的想象,而此种打灭,或许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对何谓“文学”乃至“文学性”的理解吧。 (展开)
命题式作文的写作,赞美下都是红专的无脑感。读了郭沫若沈从文笔争的原文再来看这位作者的春秋笔法只想吐。革命不是金书铁券和孟婆汤,塑造一个只有御用意义的典型,比龚济民的书还差。
Xswl,亲友看成东洋之光郭沫若
立场过于强大导致感动的文字太少
当前语境下,要给郭这类深度卷入当代政治的人物作传,确实难度极大,“述而不论”似乎是个可行的办法,本书作者也有意如此,但是选择哪些材料来“述”还是能体现“论”,而本书的偏向性还是太明显了些,还是未免“为尊者讳”的通病,以至于留下不少如只字不提郭与于立忱感情纠葛和郭在文革前后那些紧跟莫测的风云以致自相矛盾的大作,显然谈不上客观全面。更有甚者,作者还常常忍不住跳出来努力为郭辩解,然而正如我们无法相信郭那... 当前语境下,要给郭这类深度卷入当代政治的人物作传,确实难度极大,“述而不论”似乎是个可行的办法,本书作者也有意如此,但是选择哪些材料来“述”还是能体现“论”,而本书的偏向性还是太明显了些,还是未免“为尊者讳”的通病,以至于留下不少如只字不提郭与于立忱感情纠葛和郭在文革前后那些紧跟莫测的风云以致自相矛盾的大作,显然谈不上客观全面。更有甚者,作者还常常忍不住跳出来努力为郭辩解,然而正如我们无法相信郭那些前后不一的言论都出自真心,我们也无法认可作者的辩护源于实事求是的态度。一言以蔽之,本书不可信。 (展开)
相对来讲比较全面,很多细节上也颇能感动人心。追求客观论述的意图是好的,可某些方面的判断与辨析也是必要的,比如郭沫若的左转、建国后的行为等。
一般般,枯燥,继续枯燥
看看为郭辩护的急切吧!站在国家威权的立场上,一切都好像合理了。这种急切,多像郭当年的做派啊!作者最近几年仿佛郭沫若附体了一般,高调翻案,不断站在国家主义的立场上说什么郭沫若的打压沈从文是合理的。你老师知道吗?
> 更多短评 13 条
> 3人在读
> 25人读过
> 61人想读
订阅关于女神之光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砂丁 2020-07-08
可以看作是一个有关郭沫若的问题库。虽然作者立场和倾向性明显,但更多的话题其实隐含其中,留了个线索。在材料上,作者多用郭沫若本人自述,征引也多来自全集,传主于时境变迁前后所述是否多有调整、修改,或当有所注目。由此而塑造之郭沫若形象,也便不出“正统”,而作者有时结论推进之急快,似不太令人信服,也显平面化。当然良好的训练使作者即使不愿意承认和处理溢出于正统郭沫若形象的若干枝节,也还是把它们放在了那里,存... 可以看作是一个有关郭沫若的问题库。虽然作者立场和倾向性明显,但更多的话题其实隐含其中,留了个线索。在材料上,作者多用郭沫若本人自述,征引也多来自全集,传主于时境变迁前后所述是否多有调整、修改,或当有所注目。由此而塑造之郭沫若形象,也便不出“正统”,而作者有时结论推进之急快,似不太令人信服,也显平面化。当然良好的训练使作者即使不愿意承认和处理溢出于正统郭沫若形象的若干枝节,也还是把它们放在了那里,存而不论。又或许,郭沫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吧,他的主体感的确和大多数现代作家不同,会打灭许多从“现代文学”的建制自身出发投来的想象,而此种打灭,或许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对何谓“文学”乃至“文学性”的理解吧。 (展开)
2 有用 Lake-Retba 2019-12-04
命题式作文的写作,赞美下都是红专的无脑感。读了郭沫若沈从文笔争的原文再来看这位作者的春秋笔法只想吐。革命不是金书铁券和孟婆汤,塑造一个只有御用意义的典型,比龚济民的书还差。
0 有用 许雁横 2019-06-08
Xswl,亲友看成东洋之光郭沫若
0 有用 拉风的三轮车 2019-08-09
立场过于强大导致感动的文字太少
2 有用 宇文飞升 2020-12-20
当前语境下,要给郭这类深度卷入当代政治的人物作传,确实难度极大,“述而不论”似乎是个可行的办法,本书作者也有意如此,但是选择哪些材料来“述”还是能体现“论”,而本书的偏向性还是太明显了些,还是未免“为尊者讳”的通病,以至于留下不少如只字不提郭与于立忱感情纠葛和郭在文革前后那些紧跟莫测的风云以致自相矛盾的大作,显然谈不上客观全面。更有甚者,作者还常常忍不住跳出来努力为郭辩解,然而正如我们无法相信郭那... 当前语境下,要给郭这类深度卷入当代政治的人物作传,确实难度极大,“述而不论”似乎是个可行的办法,本书作者也有意如此,但是选择哪些材料来“述”还是能体现“论”,而本书的偏向性还是太明显了些,还是未免“为尊者讳”的通病,以至于留下不少如只字不提郭与于立忱感情纠葛和郭在文革前后那些紧跟莫测的风云以致自相矛盾的大作,显然谈不上客观全面。更有甚者,作者还常常忍不住跳出来努力为郭辩解,然而正如我们无法相信郭那些前后不一的言论都出自真心,我们也无法认可作者的辩护源于实事求是的态度。一言以蔽之,本书不可信。 (展开)
2 有用 宇文飞升 2020-12-20
当前语境下,要给郭这类深度卷入当代政治的人物作传,确实难度极大,“述而不论”似乎是个可行的办法,本书作者也有意如此,但是选择哪些材料来“述”还是能体现“论”,而本书的偏向性还是太明显了些,还是未免“为尊者讳”的通病,以至于留下不少如只字不提郭与于立忱感情纠葛和郭在文革前后那些紧跟莫测的风云以致自相矛盾的大作,显然谈不上客观全面。更有甚者,作者还常常忍不住跳出来努力为郭辩解,然而正如我们无法相信郭那... 当前语境下,要给郭这类深度卷入当代政治的人物作传,确实难度极大,“述而不论”似乎是个可行的办法,本书作者也有意如此,但是选择哪些材料来“述”还是能体现“论”,而本书的偏向性还是太明显了些,还是未免“为尊者讳”的通病,以至于留下不少如只字不提郭与于立忱感情纠葛和郭在文革前后那些紧跟莫测的风云以致自相矛盾的大作,显然谈不上客观全面。更有甚者,作者还常常忍不住跳出来努力为郭辩解,然而正如我们无法相信郭那些前后不一的言论都出自真心,我们也无法认可作者的辩护源于实事求是的态度。一言以蔽之,本书不可信。 (展开)
0 有用 兵马自冲天 2020-10-10
相对来讲比较全面,很多细节上也颇能感动人心。追求客观论述的意图是好的,可某些方面的判断与辨析也是必要的,比如郭沫若的左转、建国后的行为等。
1 有用 一头文猪 2020-09-01
一般般,枯燥,继续枯燥
1 有用 砂丁 2020-07-08
可以看作是一个有关郭沫若的问题库。虽然作者立场和倾向性明显,但更多的话题其实隐含其中,留了个线索。在材料上,作者多用郭沫若本人自述,征引也多来自全集,传主于时境变迁前后所述是否多有调整、修改,或当有所注目。由此而塑造之郭沫若形象,也便不出“正统”,而作者有时结论推进之急快,似不太令人信服,也显平面化。当然良好的训练使作者即使不愿意承认和处理溢出于正统郭沫若形象的若干枝节,也还是把它们放在了那里,存... 可以看作是一个有关郭沫若的问题库。虽然作者立场和倾向性明显,但更多的话题其实隐含其中,留了个线索。在材料上,作者多用郭沫若本人自述,征引也多来自全集,传主于时境变迁前后所述是否多有调整、修改,或当有所注目。由此而塑造之郭沫若形象,也便不出“正统”,而作者有时结论推进之急快,似不太令人信服,也显平面化。当然良好的训练使作者即使不愿意承认和处理溢出于正统郭沫若形象的若干枝节,也还是把它们放在了那里,存而不论。又或许,郭沫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吧,他的主体感的确和大多数现代作家不同,会打灭许多从“现代文学”的建制自身出发投来的想象,而此种打灭,或许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对何谓“文学”乃至“文学性”的理解吧。 (展开)
3 有用 一把稻子 2020-06-20
看看为郭辩护的急切吧!站在国家威权的立场上,一切都好像合理了。这种急切,多像郭当年的做派啊!作者最近几年仿佛郭沫若附体了一般,高调翻案,不断站在国家主义的立场上说什么郭沫若的打压沈从文是合理的。你老师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