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三篇关于鲁本斯的文章集合,文章不是论述式的而更像是谈论式的,因此很容易找不到论点。第一篇从《露天集市》出发,落脚于鲁本斯的民族态度。第二篇探讨华托和皮尔对鲁本斯观念的模式化,将其制造为色彩派“视觉幻象”的代表与学院的线条派对垒,“制造鲁本斯”标题来自于此。第三篇从《酒醉的西勒诺斯》出发,落脚于鲁本斯的性别态度——性别并无尖锐分野和在被女性占有中感受欢愉。 (ps果然偶尔欣赏一幅鲁本斯的画能带来感官上的愉悦,一旦一下子看了好多幅的话最大的感受还是“肥腻”啊。。)
此“制造”非彼“制造”
好多地方没看懂。有些论断因不知其学术语境而无法认同。不过还是下了不少浮签。
巴洛克鲁本斯 VS 古典主义普桑,因为对比而出彩。同为17世纪,画风如此不同,所以不能单以时代论画风。
第三章的翻译似乎有点问题,读着费劲,手头又弄不到英文版核对。
方法论上是不错的。从性政治和接受理论来看鲁本斯的趣味构建,让人耳目一新。
就很阿尔珀斯的写法
没看过瘾 在考陶尔德画廊见到一张鲁本斯的小画本来是想从书里找答案的 妹找卓 但是从第二章收获到下一个线索—看来想多了解一点鲁本斯得去找piles,Roger de 的东西来看 书里黑白小图的露天集市看起来像一群扭在一起的田螺 要是有彩色插图就好啦
论及罗杰·德·皮勒的绘画理论和普桑派/鲁本斯派之分的文字还有点意思,但可惜未能充分展开。
语境中的图像,如何不流于空谈而言之有物?需要用图像的实践来传承。即用图像的实践来印证图像。
更喜欢第二章,“鲁本斯”是如何被18世纪法国观众的趣味改变的
循着身份问题对鲁本斯的作品进行分析,内在线索很明确,三章各有侧重。第一章在泛欧洲语境下的民族身份,从图像内容到形式手法分析农民节庆场景背后艺术家的“自由”精神;第二章很大篇幅在讨论色彩和素描之争的问题,但引发联想的是与《知觉的世界》相似的关于绘画之于感觉而非理智的观点,阿尔珀斯想做的是把绘画从与其他艺术的关联中解放出来,仅以艺术家与观看者的联系作为观察对象,有一些不甚清晰的部分,这一部分后面对鲁本斯和普桑的对比清晰更多;最后是作为西勒诺斯的(受虐狂)鲁本斯,一种表现得雌雄同体的醉酒形象,感官形体的迷醉放纵来发现艺术家的精神内核。三章不是在一种孤立概念中“制造”鲁本斯,民族阶级的归属、创作手法与对象的变换,甚至界线模糊的男女性别,呼应着相对关系观点,正如提到的德·皮尔的“交谈”式写作。
第一章这种写法让我有点想起纳文(虽然两本书的内容毫无关系,第三章围绕着艺术家自我和性别等等展开的分析很精彩。还得说一句,150页书卖50块都不愿意给几个彩图,商务好意思吗
三篇不错的论文,只是译文难噎
角度不错,给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可惜大量的、连续性的括号、破折号……实在影响阅读体验
在火车上看了第一章,到校后看了第二章。不知是阿尔珀斯的文字本就如此还是译者不错,读着很舒服,优雅朴素。感觉对德法的艺术史传统与品味很敏锐,点评很筋道。
三篇文章,三个角度。
依然是那个九十年代的阿尔珀斯,非常精彩,尤其是分丝析缕的第一篇和颇有灼见的第二篇。《露天集市》一篇可以说是“语境分析”的典范,个人—社会—图式传统,而对17、18世纪法德艺术批评的区分直至今日也很有价值:关乎检验人类理智标准的问题(美学的)vs.关乎教育新收藏阶级的问题(社会的)、哲学家/美学家的vs.收藏家/批评家的/沙龙的话语。另外间或提及的对鲁本斯的争论/接受史问题也很有意思。
“解构”比“制造”更贴切。以及,插图的印刷质量相当一般,极大地影响了阅读体验。
> 制造鲁本斯
2 有用 范德罗 2021-02-19 19:43:45
三篇关于鲁本斯的文章集合,文章不是论述式的而更像是谈论式的,因此很容易找不到论点。第一篇从《露天集市》出发,落脚于鲁本斯的民族态度。第二篇探讨华托和皮尔对鲁本斯观念的模式化,将其制造为色彩派“视觉幻象”的代表与学院的线条派对垒,“制造鲁本斯”标题来自于此。第三篇从《酒醉的西勒诺斯》出发,落脚于鲁本斯的性别态度——性别并无尖锐分野和在被女性占有中感受欢愉。 (ps果然偶尔欣赏一幅鲁本斯的画能带来感官上的愉悦,一旦一下子看了好多幅的话最大的感受还是“肥腻”啊。。)
3 有用 云吐月 2019-12-01 19:39:21
此“制造”非彼“制造”
0 有用 阿墟 2021-12-17 17:20:07
好多地方没看懂。有些论断因不知其学术语境而无法认同。不过还是下了不少浮签。
0 有用 凡事利 2022-01-01 21:54:58
巴洛克鲁本斯 VS 古典主义普桑,因为对比而出彩。同为17世纪,画风如此不同,所以不能单以时代论画风。
0 有用 鄭巨源 2023-05-28 16:46:33 浙江
第三章的翻译似乎有点问题,读着费劲,手头又弄不到英文版核对。
0 有用 pplp 2022-11-21 14:17:32 北京
方法论上是不错的。从性政治和接受理论来看鲁本斯的趣味构建,让人耳目一新。
0 有用 你好Ql 2022-12-23 17:10:29 浙江
就很阿尔珀斯的写法
0 有用 xvcangcang 2023-06-27 15:20:14 安徽
没看过瘾 在考陶尔德画廊见到一张鲁本斯的小画本来是想从书里找答案的 妹找卓 但是从第二章收获到下一个线索—看来想多了解一点鲁本斯得去找piles,Roger de 的东西来看 书里黑白小图的露天集市看起来像一群扭在一起的田螺 要是有彩色插图就好啦
1 有用 𝑾𝒂𝒍𝒅𝒆𝒊𝒏𝒔𝒂𝒎𝒌𝒆𝒊𝒕 2022-06-26 14:32:42
论及罗杰·德·皮勒的绘画理论和普桑派/鲁本斯派之分的文字还有点意思,但可惜未能充分展开。
0 有用 陈散人 2020-05-22 15:00:37
语境中的图像,如何不流于空谈而言之有物?需要用图像的实践来传承。即用图像的实践来印证图像。
0 有用 Become a lake 2020-01-26 19:53:20
更喜欢第二章,“鲁本斯”是如何被18世纪法国观众的趣味改变的
0 有用 fishland 2019-12-20 02:24:41
循着身份问题对鲁本斯的作品进行分析,内在线索很明确,三章各有侧重。第一章在泛欧洲语境下的民族身份,从图像内容到形式手法分析农民节庆场景背后艺术家的“自由”精神;第二章很大篇幅在讨论色彩和素描之争的问题,但引发联想的是与《知觉的世界》相似的关于绘画之于感觉而非理智的观点,阿尔珀斯想做的是把绘画从与其他艺术的关联中解放出来,仅以艺术家与观看者的联系作为观察对象,有一些不甚清晰的部分,这一部分后面对鲁本斯和普桑的对比清晰更多;最后是作为西勒诺斯的(受虐狂)鲁本斯,一种表现得雌雄同体的醉酒形象,感官形体的迷醉放纵来发现艺术家的精神内核。三章不是在一种孤立概念中“制造”鲁本斯,民族阶级的归属、创作手法与对象的变换,甚至界线模糊的男女性别,呼应着相对关系观点,正如提到的德·皮尔的“交谈”式写作。
1 有用 淪漪 2020-12-01 18:28:36
第一章这种写法让我有点想起纳文(虽然两本书的内容毫无关系,第三章围绕着艺术家自我和性别等等展开的分析很精彩。还得说一句,150页书卖50块都不愿意给几个彩图,商务好意思吗
0 有用 *光* 2025-04-13 13:41:34 四川
三篇不错的论文,只是译文难噎
0 有用 这是哪 2020-04-27 02:20:31
角度不错,给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可惜大量的、连续性的括号、破折号……实在影响阅读体验
0 有用 Niemanderose 2025-02-17 07:23:20 安徽
在火车上看了第一章,到校后看了第二章。不知是阿尔珀斯的文字本就如此还是译者不错,读着很舒服,优雅朴素。感觉对德法的艺术史传统与品味很敏锐,点评很筋道。
0 有用 大红袍奶茶 2022-03-20 21:52:03
三篇文章,三个角度。
0 有用 河树獭 2019-05-31 11:29:00
依然是那个九十年代的阿尔珀斯,非常精彩,尤其是分丝析缕的第一篇和颇有灼见的第二篇。《露天集市》一篇可以说是“语境分析”的典范,个人—社会—图式传统,而对17、18世纪法德艺术批评的区分直至今日也很有价值:关乎检验人类理智标准的问题(美学的)vs.关乎教育新收藏阶级的问题(社会的)、哲学家/美学家的vs.收藏家/批评家的/沙龙的话语。另外间或提及的对鲁本斯的争论/接受史问题也很有意思。
0 有用 Yennefer 2021-01-03 02:03:05
“解构”比“制造”更贴切。以及,插图的印刷质量相当一般,极大地影响了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