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法] 吉尔·德勒兹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龚重林
出版年: 2019-5
页数: 382
定价: 39.00
装帧: 平装
丛书: 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
ISBN: 9787100168984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龚重林
出版年: 2019-5
页数: 382
定价: 39.00
装帧: 平装
丛书: 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
ISBN: 9787100168984
内容简介 · · · · · ·
《斯宾诺莎与表现问题/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为法国著名哲学家德勒兹的代表著作之一。在书中,德勒兹从表现概念入手,探讨斯宾诺莎哲学的意义,并从这种探讨中引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在他看来,表现的概念凸现了斯宾诺莎哲学的三个维度:一,作为存在学的实体理论;第二,作为知识论的理念理论;第三,作为人类学、政治学的样式理论。在对表现概念的解释中,德勒兹认为表现者、被表现者和表现自身三者不可分离,从而为自己的实在和思想的关系理论奠定基础。
斯宾诺莎与表现问题的创作者
· · · · · ·
-
吉尔·德勒兹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吉尔·德勒兹,法国著名哲学家,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反俄狄浦斯》《千座高原》《差异与重复》。
龚重林,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斯宾诺莎哲学、大陆理性论、当代政治社会哲学;主要译作:《斯宾诺莎与表现问题》。
目录 · · · · · ·
导论表现的角色与重要性
第一部分 实体的三重构造
第一章 数目的区分与真实的区分
第二章 作为表现的属性
第三章 属性与上帝的名称
第四章 绝对性
第五章 力量
第二部分 平行论与内在性
第六章 平行论中的表现
第七章 两种力量和上帝的观念
第八章 表现与观念
第九章 错误观念
第十章 斯宾诺莎对笛卡儿的批评
第十一章 内在与表现的历史元素
第三部分 有限样态的理论
第十二章 样态的本质:从无限到有限的过渡
第十三章 样态之存在
第十四章 身体能做什么?
第十五章 三种次序与恶的问题
第十六章 世界的伦理学图像
第十七章 共同观念
第十八章 迈向第三种知识
第十九章 至福
结语 莱布尼兹和斯宾诺莎哲学中的表现理论:
哲学中的表现主义
附录 关于《伦理学》架构及在这一计划的实现中附释角色的
形式研究:两部《伦理学》
译后记
· · · · · · (收起)
第一部分 实体的三重构造
第一章 数目的区分与真实的区分
第二章 作为表现的属性
第三章 属性与上帝的名称
第四章 绝对性
第五章 力量
第二部分 平行论与内在性
第六章 平行论中的表现
第七章 两种力量和上帝的观念
第八章 表现与观念
第九章 错误观念
第十章 斯宾诺莎对笛卡儿的批评
第十一章 内在与表现的历史元素
第三部分 有限样态的理论
第十二章 样态的本质:从无限到有限的过渡
第十三章 样态之存在
第十四章 身体能做什么?
第十五章 三种次序与恶的问题
第十六章 世界的伦理学图像
第十七章 共同观念
第十八章 迈向第三种知识
第十九章 至福
结语 莱布尼兹和斯宾诺莎哲学中的表现理论:
哲学中的表现主义
附录 关于《伦理学》架构及在这一计划的实现中附释角色的
形式研究:两部《伦理学》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莱布尼兹塑造了“平行论”,但却以一种非同一般的、难以令人满意的方式,从自己的目的出发来使用这个词。菜布尼兹的体系确实指出了诸多独立系列的事物之间、诸多实体与现象之间、实线与投影线之间具有一种相应性;但是这些系列所具有的诸多原则彼此之间却是不平等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么说,明确地讲,莱布尼兹所诉诸的是投射曲线的形象,而不是平行线的形象。)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六章 平行论中的表现 -
展开(expliquer)即为拓伸(développer) ,包 含 (Envelopper)即为意涵(implicquer),但这两个词并非对反的意思:它们标志了表现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表现是展开,即其表现自身之展开,一展现自身于多(实体以其包含之属性彰显自己,属性以其所包含的样态 彰显自身),另一方面,表现性的多元内涵指涉了统合(l'Un)。表现统一性(L'un)之个物涉人该统一性,统一性刻印于,内在于彰显其自身之诸个物:从这个角度来说,表现就是一种共同涉入。 除了一个我们之后将要讨论的问题,而这是在有限样态和激情脉络下产生的特殊例子,展开和意涵其实并无冲突。一般而言,表现涉入并意涵其所表现者,同时展开并且拓伸后者。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导论 表现的角色与重要性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共53册),
这套丛书还有
《国家精英》《宗教》《行为的结构》《声音与现象》《眼与心》
等
。
喜欢读"斯宾诺莎与表现问题"的人也喜欢 · · · · · ·
斯宾诺莎与表现问题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情动与强度 ——德勒兹《情动与观念》解读
一、观念(idea)与情动(affectus) 样式(modus),我理解为实体的分殊(affectiones),亦即在他物内(inalio est)通过他物而被认知的东西(per alium concipitur)(《伦理学》第一部分 界说五) 思想的各个样式(modi),如爱情、欲望、以及其他,除非具有这种情感(affectus)的个人有了所爱...
(展开)

单义性理论和情动理论
在对斯宾诺莎的讨论中,隐含了德勒兹之后哲学思想的两大主题。 第一个主题,是单义性。这就涉及了对“一和多”的讨论。这一讨论的基础,是对“真实区分”和“数目区分”的辨析:斯宾诺莎(德勒兹)反对种属分割性的、否定的、数目的区分,提倡纯粹肯定的、真实区分。 在真实区...
(展开)
> 更多书评 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Zone Books (1992)9.6分 33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3)9.3分 111人读过
-
Editions de Minuit (1968)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Fink, Wilhelm (2002)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巴魯克·德·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360年 (燭照)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19 (普照)
- 2019年7、8月新书 (商务印书馆)
- 左派的理论武器 (免孑)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斯宾诺莎与表现问题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chair 2024-03-29 15:01:33 北京
痛爱斯宾诺莎,痛爱德勒兹… 二刷,对读英译,发现翻译真烂!
1 有用 寒枝雀静 2021-04-08 00:12:28
A / 一开始要读进去理清楚几个层次还是挺困难的。尤其是关于样态的概念及其区分,读完全书依然觉得困惑。到中后段读着读着就旋转跳跃起飞灵魂大保健。到结尾展露出那些仿佛有些熟悉的“德勒兹式”的意图时则终于清朗了。作为(某种狭隘视角下的)博士论文有些方面还是不够清晰突出,但作为哲学著作却完全不必考虑这些缺陷了......
0 有用 骆驼的披风 2023-04-16 01:18:41 安徽
论述核心是用表现的单义性、内在性对抗类比的歧义性、超越性 样态显现于其中的属性并不是对神所拥有属性的拙劣模仿,而是在形式上同一 对笛卡尔学说的改造: ①无限完善性→绝对无限性 ②观念作为外在表象→精神的自动机 ③身心的因果关系→身心的非因果对应 样态理论的困难: ①关系结构的生成和消灭由机械律决定而非出于样态的本质,这岂不是又使神变成了超越的而非内在的? ②广延部分是什么?是类似于谢林的根据... 论述核心是用表现的单义性、内在性对抗类比的歧义性、超越性 样态显现于其中的属性并不是对神所拥有属性的拙劣模仿,而是在形式上同一 对笛卡尔学说的改造: ①无限完善性→绝对无限性 ②观念作为外在表象→精神的自动机 ③身心的因果关系→身心的非因果对应 样态理论的困难: ①关系结构的生成和消灭由机械律决定而非出于样态的本质,这岂不是又使神变成了超越的而非内在的? ②广延部分是什么?是类似于谢林的根据那样的惰性物吗?这岂不是又引入了一种二元论? (展开)
0 有用 邬光熙 2022-09-22 17:20:25 山东
作为样态之形式的无限属性形成单一实体,某种动力学表现机制。作为属性的思想,同时也是生成的真之保障。永恒和特定的坏。共识的单义性表达,希望能联结德勒兹的斯宾诺莎和施派的卢梭。
7 有用 Schnee 2024-05-24 16:57:59 四川
在斯宾诺莎看来,表现远不是与创造说和流溢说相一致,而是排除了创造说和流溢说,将它们归诸于错误的表征或歧义性的语言。斯宾诺莎接受了表现概念所隐含的哲学“危险”:泛神论和内在性。对他来说,整个表现理论都离不开单义性;它使单义性的绝对存有摆脱那种漠不在乎的、中立的状态,并使这一存有成为纯粹肯定性的对象,而这肯定性在表现性的泛神论或内在性中得以发扬。正是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表现了莱氏与斯氏两者间真正的区别:... 在斯宾诺莎看来,表现远不是与创造说和流溢说相一致,而是排除了创造说和流溢说,将它们归诸于错误的表征或歧义性的语言。斯宾诺莎接受了表现概念所隐含的哲学“危险”:泛神论和内在性。对他来说,整个表现理论都离不开单义性;它使单义性的绝对存有摆脱那种漠不在乎的、中立的状态,并使这一存有成为纯粹肯定性的对象,而这肯定性在表现性的泛神论或内在性中得以发扬。正是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表现了莱氏与斯氏两者间真正的区别:前者是关于单义性的表现之理论,后者则是关于歧义性的表现之理论。所有其它的区别(必然性之于终极性,必然的事物之于可能的事物)都自此流出,并且与此相比都是抽象的。因为,存在着哲学差异的具体根源,存在着衡量现象的特定方式:在这里,就是表现的方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