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书算是张宏杰处女作,初版于2000年,算上之前人文社的两次再版,这次修订已是四版。也因为是少作,有着逼人的才气和锋芒,以及明显的挣扎和思考,所以我更欣赏他在科举、酷刑以及满族汉化史等几篇文字中对制度悖论、文化劣根等的反思,而非他赖以成名的吴三桂、朱元璋等人物新探。此外,看他文后的采访,才知道他写这本书时还在建行,从事风控工作,所以有着相似履历的我就会觉得很亲切,也能完全理解寄情于历史或文学时的快意。当然,我如今依然在做风控。
20多页臭长的自序,占了全书10%的篇幅,20来页所谓“话语”的后记,又占去全书10%,剩下80%全是作者早期作品的合集,情绪化的写作,没有特别的观点,无趣,不知道这种书为什么会再版4次,而且好评如此高……
没啥意思,看似写了很多东西,一读发现其实没啥东西
张宏杰的第一本书,还是不成熟的样子,作者自身的主观感情色彩很浓厚,史料比较单薄,缺少更深入理性的评判、解析,就情绪讲情绪,为了颠覆而颠覆,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很不够,就像是小家子气的莽,我们需要看有血有肉的真实历史人物,但是同时我们更想看到的是大时代背景下为何能诞生这样的人,是更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事。以模仿万历十五年为目标,但是相差太远了,业余作家与之专职治学的史学家相比高下立见,小切口深切面哪有那么容易,越是想要写好通俗的历史类读物,要驾驭的能力要求的更高。
一方面得承认文笔不错,但另一方面感觉有点太重辞藻了,内容嘛也挺普通的。
太主观,对汉族深深的仇恨,一个通俗历史书居然前序后序用了40多页写自传……这也太自恋了吧。赞慈禧,赞吴三桂,赞清朝的一切,贬明代的一切,把明代写成欧洲黑暗中世纪,甚至把全部酷刑回到明代和汉族人身上,居然把清代被列强的失败归罪到明代和汉族人头上,太可怕了……喜欢哗众取宠赚流量,你做到了,后悔买了这本书……这本书能出版,足以证明现在社会的文化开放性,作者一个蒙古族人,文字间表达了对汉族的仇恨和对满族的崇拜。这居然是出自一本需要以客观为基本的历史刊物,可怕……
虽然这是读过的第四本张宏杰,但这是作者出的第一本书,确实比较稚嫩,无论是行文还是思想观点。张宏杰的书,诚如他自己说的,是作为历史启蒙类读物的,因此不能用对待学术著作的态度去评判他的作品。比较喜欢的是吴三桂,科举制和满族汉化史三篇,其余的因为篇幅短,总感觉比较单薄,有种公众号推文的感觉。不过我挺喜欢作者的自序部分,少见的坦诚直率接地气。
作家写历史总是代入自己很多的情感,特别是从自身去推测当事人的人性和种种选择。张宏杰的这本散文集,论述明清时期的几位重要历史人物,像吴三桂、曾国藩,带有浓浓的主观色彩。
作者在全书最末收录的一篇访谈中写道“我对历史剖析的一个重点就是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独特心理结构。”书中这些文章给人以启发正在于此,作者通过分析历史人物来窥探人性中幽暗的一面,也许这也是你我身上所共有的。文章写得通俗有趣,不妨一读。
张宏杰老师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写史严肃通俗又有自己的观点,其风格让我想起来馒头大师所说的:历史人物其实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又让我想起来黄仁宇先生所倡导的那种讲历史要将道德与技术分开来看,看完就一直在思考,如果我们处在吴三桂那种情况中,我们就真的会做的更好吗?
张大春在《战夏阳》里对吴三桂的评论更深刻,反复小人永远待机而变,是个被处境决定的宿命,“薄幸平生唯反复”,如此而已。
凤凰网读书:柳如是
吴三桂,柳如是和满人汉化史部分可以一读。
满族汉化史还是蛮有意思的
文章质量还是参差不齐,有些精致有些松垮,有些篇目读完几天都忘了。
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
三星半,作者的第一本书,现在读来确实粗糙了些,正如他自己说的,早期受余秋雨的影响还是很深的,散文的成份更多。酷刑那篇看不进去,肉疼……
张宏杰的处女作。作为第一本书,肯定有很多不成熟或者说有待商榷的地方,但是已经具备了他的写作风格,还有历史观。我个人很喜欢张宏杰,他那本中国国民性演变绝对的振聋发聩。总结下来,是那种既能用大历史观看待历史事件,又能够带着悲悯,与历史人物共情。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大多数的作者要么就是局限于一时一地,要么就喜欢用上帝视角评判历史。
作者常关注大历史中的大人物作为人的个性品质,几本下来看多了也有冷饭来回炒之感。其中对于满族汉化的一篇比较有意思。
掩卷叹息良久
> 千年悖论
18 有用 bookbug 2018-12-29 23:18:24
本书算是张宏杰处女作,初版于2000年,算上之前人文社的两次再版,这次修订已是四版。也因为是少作,有着逼人的才气和锋芒,以及明显的挣扎和思考,所以我更欣赏他在科举、酷刑以及满族汉化史等几篇文字中对制度悖论、文化劣根等的反思,而非他赖以成名的吴三桂、朱元璋等人物新探。此外,看他文后的采访,才知道他写这本书时还在建行,从事风控工作,所以有着相似履历的我就会觉得很亲切,也能完全理解寄情于历史或文学时的快意。当然,我如今依然在做风控。
15 有用 秦南秦 2019-04-05 11:23:21
20多页臭长的自序,占了全书10%的篇幅,20来页所谓“话语”的后记,又占去全书10%,剩下80%全是作者早期作品的合集,情绪化的写作,没有特别的观点,无趣,不知道这种书为什么会再版4次,而且好评如此高……
7 有用 WeNTTTTTT 2019-04-29 00:39:56
没啥意思,看似写了很多东西,一读发现其实没啥东西
13 有用 木叶夜 2020-06-05 14:43:21
张宏杰的第一本书,还是不成熟的样子,作者自身的主观感情色彩很浓厚,史料比较单薄,缺少更深入理性的评判、解析,就情绪讲情绪,为了颠覆而颠覆,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很不够,就像是小家子气的莽,我们需要看有血有肉的真实历史人物,但是同时我们更想看到的是大时代背景下为何能诞生这样的人,是更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事。以模仿万历十五年为目标,但是相差太远了,业余作家与之专职治学的史学家相比高下立见,小切口深切面哪有那么容易,越是想要写好通俗的历史类读物,要驾驭的能力要求的更高。
3 有用 X 2019-04-21 15:55:15
一方面得承认文笔不错,但另一方面感觉有点太重辞藻了,内容嘛也挺普通的。
3 有用 老陶 2020-08-12 18:34:50
太主观,对汉族深深的仇恨,一个通俗历史书居然前序后序用了40多页写自传……这也太自恋了吧。赞慈禧,赞吴三桂,赞清朝的一切,贬明代的一切,把明代写成欧洲黑暗中世纪,甚至把全部酷刑回到明代和汉族人身上,居然把清代被列强的失败归罪到明代和汉族人头上,太可怕了……喜欢哗众取宠赚流量,你做到了,后悔买了这本书……这本书能出版,足以证明现在社会的文化开放性,作者一个蒙古族人,文字间表达了对汉族的仇恨和对满族的崇拜。这居然是出自一本需要以客观为基本的历史刊物,可怕……
1 有用 淘淘 2020-08-10 20:24:39
虽然这是读过的第四本张宏杰,但这是作者出的第一本书,确实比较稚嫩,无论是行文还是思想观点。张宏杰的书,诚如他自己说的,是作为历史启蒙类读物的,因此不能用对待学术著作的态度去评判他的作品。比较喜欢的是吴三桂,科举制和满族汉化史三篇,其余的因为篇幅短,总感觉比较单薄,有种公众号推文的感觉。不过我挺喜欢作者的自序部分,少见的坦诚直率接地气。
2 有用 薛定谔的猫 2019-03-31 23:57:03
作家写历史总是代入自己很多的情感,特别是从自身去推测当事人的人性和种种选择。张宏杰的这本散文集,论述明清时期的几位重要历史人物,像吴三桂、曾国藩,带有浓浓的主观色彩。
0 有用 Moon 2019-03-20 17:23:21
作者在全书最末收录的一篇访谈中写道“我对历史剖析的一个重点就是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独特心理结构。”书中这些文章给人以启发正在于此,作者通过分析历史人物来窥探人性中幽暗的一面,也许这也是你我身上所共有的。文章写得通俗有趣,不妨一读。
2 有用 凤梨罐头 2019-08-28 21:45:35
张宏杰老师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写史严肃通俗又有自己的观点,其风格让我想起来馒头大师所说的:历史人物其实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又让我想起来黄仁宇先生所倡导的那种讲历史要将道德与技术分开来看,看完就一直在思考,如果我们处在吴三桂那种情况中,我们就真的会做的更好吗?
0 有用 一个人的迷雾 2019-04-05 17:34:41
张大春在《战夏阳》里对吴三桂的评论更深刻,反复小人永远待机而变,是个被处境决定的宿命,“薄幸平生唯反复”,如此而已。
0 有用 Sofie 2019-11-18 08:19:04
凤凰网读书:柳如是
0 有用 陈柏龄 2020-06-26 14:16:14
吴三桂,柳如是和满人汉化史部分可以一读。
0 有用 T-Lin 2020-10-04 22:48:49
满族汉化史还是蛮有意思的
0 有用 mykite 2021-03-31 11:48:31
文章质量还是参差不齐,有些精致有些松垮,有些篇目读完几天都忘了。
0 有用 长歌松风 2022-03-09 23:20:22
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
0 有用 西 2022-03-04 22:58:11
三星半,作者的第一本书,现在读来确实粗糙了些,正如他自己说的,早期受余秋雨的影响还是很深的,散文的成份更多。酷刑那篇看不进去,肉疼……
0 有用 仇维堃ᴴᵁᴺᵀ 2022-03-12 16:24:37
张宏杰的处女作。作为第一本书,肯定有很多不成熟或者说有待商榷的地方,但是已经具备了他的写作风格,还有历史观。我个人很喜欢张宏杰,他那本中国国民性演变绝对的振聋发聩。总结下来,是那种既能用大历史观看待历史事件,又能够带着悲悯,与历史人物共情。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大多数的作者要么就是局限于一时一地,要么就喜欢用上帝视角评判历史。
0 有用 绿色人 2022-01-25 09:30:47
作者常关注大历史中的大人物作为人的个性品质,几本下来看多了也有冷饭来回炒之感。其中对于满族汉化的一篇比较有意思。
0 有用 Lemon 2021-11-01 11:09:33
掩卷叹息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