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一战在中国重新认同自我和世界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作为中国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以及与世界建立新关系的机遇。2005年出版,中译本2008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18年是一战百年因此出版修订本;这是作者1999年哈佛大学博士论文修订出版;一战是个契机,也是世界新时代的开端,一战后的屈辱与前不同,深刻影响着之后的中国,以往观点是被动参战,经研究可以证明是主动参战的,这一批中国人有很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意识,他们推动了中国的巨变;尽管不被国际社会接纳但与闭关锁国已完全不同,打破传统的文化民族国家,形成一个自由主义与军阀主义共存的奇怪组合,是个反向行走的双头怪兽;威尔逊也经历了由盛赞到贬低的快速反转;五四运动标志着天真期结束,对列强的失望和对世界正确看待同时出现;中国以工代兵英法雇佣建有劳工营。
有诚意的作品
部分章节选读。为徐先生愿意署名的行为打一个五星
关于中国对一战的意义方面算是更正了一些我原有的看法
第四章中国的“以工代兵”计划,看哭我了,15万健壮勇武的中国人赴欧洲出力出战,死伤万人,最后只有几个人得到功勋章,在西方政客嘴里“没有任何功劳”,悲愤,憋屈!第七章,巴黎和会章节,看得更是热血贲张,极致的、天真的对公平和真理的希望,在与被完全背叛和忽视对比下,引发国内发起了五四运动,“双背叛”,走向第三条道路,拥抱苏俄社会主义!充满激情、天真、坚定信念的少年中国,一如当时的政治家文化领袖外交精英知识分子学生群体,天真烂漫,饱含拥抱国际化和平等富强的赤忱热心,却囿于新生国家的衰弱和矛盾重重,在强权的旧国际关系中,被不断出卖和凌辱,可悲,可怜,可叹!哎,百年以来,中国走向世界,以什么样的心态和姿势进入国际舞台,真是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挫折,这本书写了一战和民国初建那段时间的巨大转折和艰苦探索,好看
本书通过重点讲述中国参与一战的前因后果,串联起1911辛亥革命到1919五四运动之间这一段看似平淡,实则有声有色的历史。作者以很强的逻辑性和详实的推理讲述向读者揭示了一战在中国重新认识自我和世界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即从1915年开始袁世凯/段祺瑞政府就积极与协约国交涉,力图通过参与一战一方面塑造全国上下民族国家的意识,另一方面融入国际社会以期寻求独立自强。从广义来讲,即使巴黎和会的结局看似是中国被列强出卖,但实则也通过一战开启了民智,推动了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此外在参战这一主线外,作者对袁世凯称帝,府院之争,军阀政治背后的解读也堪称精彩,本书值得推荐!
在「六个月乐观的幻灭」与「列宁时刻」的到来之外(这两篇写得真好),中国人与欧战的互动中,完成了加入国际秩序的尝试,现代民族国家不仅仅要完成自我建构,也需要通过世界中的对比而得以确认。不过这个过程还是很漫长的,一战只是一个催化,并未使之完全成形,所以还是得继续看李怀印了。
阅读任务 但确实是鞭辟入里的一本书 对于我这种历史很差的无常识者是一种极有宜的体验
阐释功底的深厚是我再磕头130年都学不会的
不幸的是,顾维钧关于中国加入美国参战的建议从未被采纳。一方面华盛顿不积极支持中国参战,另一方面日本也突然转而支持中国参战,在一定程度上,这可以解释中国为何最后加入协约国参战。然而,中国政府联合美国的动议仍清楚地表明中国确实希望参战,以及对美国邀请和芮恩施承诺的重视。中国政府似乎认为只要与美国结盟,就能实现自己的参战目标,恰是这些目标首先促使了中国参战。继对德提出最初抗议之后,中国的对德政策日益明确。1917年3月14日,北京政府宣称:“此次欧战发生,我国严守中立……此为尊崇公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计,自今日始与德国断绝现有之外交关系”。”如果段祺瑞政府能妥善地处理国内政治,那么中国也许就可以立即参战;但是,中国因参战政策的笨拙沟通又导致为时数月的政治混乱,此后中国才在8月14日实现对德奥宜战。
可能是因为已经看了其他著作文章,没有带来太大的惊喜,反而觉得有些小节没太必要,可惜这之后那么多年了,还是没有太好的一战研究
chapter4 一战中的华工
深夜一鼓作气读完此书,关于本书的具体优劣,很多同学已经发表评论了,但从最单纯的感知来谈,没有一个中国人在读此书时没有这样一种感触,刚刚完成辛亥革命的中国史如此急切的想要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国家秩序中去,无数的仁人志士认为一战是中国的机遇,当中国出于种种原因(本书主要从外交来考虑)加入协约国,并尽自己可能“恳求”“希望”“跪舔”协约国允许中国参战,仅仅为了中国的利益不再受损,而协约国英法俄一方面接受中国的援助,却又转头为了稳定日本而将中国的利益抛弃。如今终于时移事转,列强国贼窃据中华的日子终于过去了,世界应该也必须听到中国的声音。
或许我们对于中国与一战的关系只记得五四运动、赴欧的华工。或许我们看待民国时期的很多政治人物都带着卖国贼、列强代理人的观点。殊不知那个时候的社会精英确实为了民国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付出的艰苦的努力,在国家积贫积弱的环境下,与列强周旋,企图通过一战来扭转中国的国际地位。虽然他们最终没能成功,但是也不是完全的失败。他们也让世界看到一个不同于清朝的民国。 但是外交终究离不开内政,所以本书可以聚焦外交上的努力,但是给予对国内政治,经济状况的篇幅太少,让人很难完全理解有些外交决定的深入的原因。但是依旧不失为一本好书,改变了传统的对北洋政府的描述,让人感受到真实的历史。
还是翻译的问题…
内容很赞,写的有点乱
不少论证的前提观点有问题。中国古代仍然以军事和经济实力作为基础,而不是所谓的“文明”。 其实比较适合当教材辅助材料。面面俱到,点到为止。
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点,比如公众舆论与外交,外交政策群体等等,但论述太散如无绳之散钱,观点也太浅太旧,更可惜的是也没看出作者与其师入江昭推崇的全球史跨国史之独到,倒是有不少可进一步深挖成一本专著的点。
渐入佳境的作品。中华民国以收回国家主权为目的尽最大努力参加一战以列席战后会议,最终达到加入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追求国家认同及平等地位。对以工代兵战略、援法、军阀主义缘起(民国政治权威危机)及巴黎和会的历史评价印象深刻。而巴黎和会的耻辱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间接引进了共产主义,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历史进程了。
典型的西式教育训练出来的中国近代史写法,全面却浅尝辄止,列了一堆原始文献,看着唬人实际充分使用的屈指可数。单说中国近现代史这个领域,即使在理论基础、史学方法和材料占有全面占优的情况下,西人(包括他们培养的华人弟子)也不是国产学者的对手。他们缺少的不是“同情”,而是“理解之同情”。
> 中国与大战
0 有用 烟斗客甲 2019-06-05 15:14:44
一战在中国重新认同自我和世界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作为中国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以及与世界建立新关系的机遇。2005年出版,中译本2008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18年是一战百年因此出版修订本;这是作者1999年哈佛大学博士论文修订出版;一战是个契机,也是世界新时代的开端,一战后的屈辱与前不同,深刻影响着之后的中国,以往观点是被动参战,经研究可以证明是主动参战的,这一批中国人有很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意识,他们推动了中国的巨变;尽管不被国际社会接纳但与闭关锁国已完全不同,打破传统的文化民族国家,形成一个自由主义与军阀主义共存的奇怪组合,是个反向行走的双头怪兽;威尔逊也经历了由盛赞到贬低的快速反转;五四运动标志着天真期结束,对列强的失望和对世界正确看待同时出现;中国以工代兵英法雇佣建有劳工营。
0 有用 meatball 2022-02-26 16:57:20
有诚意的作品
2 有用 味像斋主人 2022-02-27 04:48:43
部分章节选读。为徐先生愿意署名的行为打一个五星
0 有用 下雨天要睡觉 2022-05-29 16:55:18
关于中国对一战的意义方面算是更正了一些我原有的看法
2 有用 望江嘉人 2022-11-11 18:14:35 四川
第四章中国的“以工代兵”计划,看哭我了,15万健壮勇武的中国人赴欧洲出力出战,死伤万人,最后只有几个人得到功勋章,在西方政客嘴里“没有任何功劳”,悲愤,憋屈!第七章,巴黎和会章节,看得更是热血贲张,极致的、天真的对公平和真理的希望,在与被完全背叛和忽视对比下,引发国内发起了五四运动,“双背叛”,走向第三条道路,拥抱苏俄社会主义!充满激情、天真、坚定信念的少年中国,一如当时的政治家文化领袖外交精英知识分子学生群体,天真烂漫,饱含拥抱国际化和平等富强的赤忱热心,却囿于新生国家的衰弱和矛盾重重,在强权的旧国际关系中,被不断出卖和凌辱,可悲,可怜,可叹!哎,百年以来,中国走向世界,以什么样的心态和姿势进入国际舞台,真是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挫折,这本书写了一战和民国初建那段时间的巨大转折和艰苦探索,好看
1 有用 XufengKou 2022-11-28 23:57:47 上海
本书通过重点讲述中国参与一战的前因后果,串联起1911辛亥革命到1919五四运动之间这一段看似平淡,实则有声有色的历史。作者以很强的逻辑性和详实的推理讲述向读者揭示了一战在中国重新认识自我和世界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即从1915年开始袁世凯/段祺瑞政府就积极与协约国交涉,力图通过参与一战一方面塑造全国上下民族国家的意识,另一方面融入国际社会以期寻求独立自强。从广义来讲,即使巴黎和会的结局看似是中国被列强出卖,但实则也通过一战开启了民智,推动了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此外在参战这一主线外,作者对袁世凯称帝,府院之争,军阀政治背后的解读也堪称精彩,本书值得推荐!
1 有用 浮云能避日 2022-04-26 19:46:04
在「六个月乐观的幻灭」与「列宁时刻」的到来之外(这两篇写得真好),中国人与欧战的互动中,完成了加入国际秩序的尝试,现代民族国家不仅仅要完成自我建构,也需要通过世界中的对比而得以确认。不过这个过程还是很漫长的,一战只是一个催化,并未使之完全成形,所以还是得继续看李怀印了。
0 有用 Cynthia 2022-08-08 01:51:26
阅读任务 但确实是鞭辟入里的一本书 对于我这种历史很差的无常识者是一种极有宜的体验
0 有用 啊哈哈更健康 2022-06-06 22:04:35
阐释功底的深厚是我再磕头130年都学不会的
0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23-01-03 22:50:21 山东
不幸的是,顾维钧关于中国加入美国参战的建议从未被采纳。一方面华盛顿不积极支持中国参战,另一方面日本也突然转而支持中国参战,在一定程度上,这可以解释中国为何最后加入协约国参战。然而,中国政府联合美国的动议仍清楚地表明中国确实希望参战,以及对美国邀请和芮恩施承诺的重视。中国政府似乎认为只要与美国结盟,就能实现自己的参战目标,恰是这些目标首先促使了中国参战。继对德提出最初抗议之后,中国的对德政策日益明确。1917年3月14日,北京政府宣称:“此次欧战发生,我国严守中立……此为尊崇公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计,自今日始与德国断绝现有之外交关系”。”如果段祺瑞政府能妥善地处理国内政治,那么中国也许就可以立即参战;但是,中国因参战政策的笨拙沟通又导致为时数月的政治混乱,此后中国才在8月14日实现对德奥宜战。
0 有用 索然无味 2023-02-14 16:26:31 福建
可能是因为已经看了其他著作文章,没有带来太大的惊喜,反而觉得有些小节没太必要,可惜这之后那么多年了,还是没有太好的一战研究
0 有用 紫曦 2023-01-16 00:39:31 加拿大
chapter4 一战中的华工
1 有用 Mr陈 2020-07-16 00:38:45
深夜一鼓作气读完此书,关于本书的具体优劣,很多同学已经发表评论了,但从最单纯的感知来谈,没有一个中国人在读此书时没有这样一种感触,刚刚完成辛亥革命的中国史如此急切的想要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国家秩序中去,无数的仁人志士认为一战是中国的机遇,当中国出于种种原因(本书主要从外交来考虑)加入协约国,并尽自己可能“恳求”“希望”“跪舔”协约国允许中国参战,仅仅为了中国的利益不再受损,而协约国英法俄一方面接受中国的援助,却又转头为了稳定日本而将中国的利益抛弃。如今终于时移事转,列强国贼窃据中华的日子终于过去了,世界应该也必须听到中国的声音。
1 有用 arieszy 2019-12-17 01:05:19
或许我们对于中国与一战的关系只记得五四运动、赴欧的华工。或许我们看待民国时期的很多政治人物都带着卖国贼、列强代理人的观点。殊不知那个时候的社会精英确实为了民国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付出的艰苦的努力,在国家积贫积弱的环境下,与列强周旋,企图通过一战来扭转中国的国际地位。虽然他们最终没能成功,但是也不是完全的失败。他们也让世界看到一个不同于清朝的民国。 但是外交终究离不开内政,所以本书可以聚焦外交上的努力,但是给予对国内政治,经济状况的篇幅太少,让人很难完全理解有些外交决定的深入的原因。但是依旧不失为一本好书,改变了传统的对北洋政府的描述,让人感受到真实的历史。
0 有用 Process 2019-12-21 22:39:10
还是翻译的问题…
0 有用 maclane 2020-12-24 11:21:53
内容很赞,写的有点乱
0 有用 Cincinnatus 2021-01-16 14:14:20
不少论证的前提观点有问题。中国古代仍然以军事和经济实力作为基础,而不是所谓的“文明”。 其实比较适合当教材辅助材料。面面俱到,点到为止。
0 有用 Mantus 2020-01-14 17:26:49
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点,比如公众舆论与外交,外交政策群体等等,但论述太散如无绳之散钱,观点也太浅太旧,更可惜的是也没看出作者与其师入江昭推崇的全球史跨国史之独到,倒是有不少可进一步深挖成一本专著的点。
0 有用 ryan 2020-01-07 22:09:53
渐入佳境的作品。中华民国以收回国家主权为目的尽最大努力参加一战以列席战后会议,最终达到加入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追求国家认同及平等地位。对以工代兵战略、援法、军阀主义缘起(民国政治权威危机)及巴黎和会的历史评价印象深刻。而巴黎和会的耻辱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间接引进了共产主义,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历史进程了。
0 有用 Marcus 2021-10-06 20:25:24
典型的西式教育训练出来的中国近代史写法,全面却浅尝辄止,列了一堆原始文献,看着唬人实际充分使用的屈指可数。单说中国近现代史这个领域,即使在理论基础、史学方法和材料占有全面占优的情况下,西人(包括他们培养的华人弟子)也不是国产学者的对手。他们缺少的不是“同情”,而是“理解之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