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活出自我篇》的原文摘录

  •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创造了一个术语——“不含诱惑的深情”,认为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与接纳你,而不给你设置任何条件。条件,就是诱惑。诱惑,即你要达到我设置的条件,我才给你情感。 (查看原文)
    长安 3赞 2019-01-18 16:02:03
    —— 引自第18页
  • 受伤时,你怎样保护自己?这是一个极好的问题。后来,在主持一个学习 时,我又将这个问题搬出来,问小组的几名学员。 第一个学员A,他的爸爸常有家暴,而妈妈冷漠又控制欲强。并且,他可以 将这种关系模式带到生活中的很多地方。例如,读小学五年级时,班主任基本上 天天都会打他。 在这种情况下,A发展了一个策略一一麻木。他让自己变得很麻木,这样好像有一道墙挡在中间,天天挨打就变得可以承受了。麻木,还可以说是“隔离当太痛苦而又不能逃离或反抗时,人们就会选择麻木,试着将情感与事件隔开来。当事件继续发生时,自己就没有了情绪反应。 A的另一个策略是绝望。他常做一个梦,梦见爸爸拿着刀子过来,像要杀死他。他第一时间想到,这不会是真的,爸爸不会杀他,但梦中,爸爸真的会拿刀子去捅他。这时,他会在绝望中醒来,明白否认是没有用的,爸爸真的就是想系死他,所以他最好放弃幻想、承认绝望。 对爸爸和妈妈两个至亲的人绝望,这是一种保护,因为从希望到绝望,这种痛苦太强烈了。假若不再抱有一点儿希望,那就可以减少痛苦。但问题是,他这个策略如此绝对,以致他会对所有人都不再抱有希望。因此,当真有人对他好时候,他会抵触、会否认,并容易变得焦躁甚至愤怒。 听A讲自己的故事时,学员B分享说,她觉得她和A一样,有麻木和绝望两个策略。而她一直告诉自己,就直接面对痛苦吧。这是她面对父母时的绝招,父母以外的人,她有另外两个绝招:一个是可怜,另一个是高明。她确实长楚可怜,而她又很聪明,当两个绝招一起使用时,就很有力。 B对高明策略的解释引起了C的共鸣。她说,在初中时,她很痛苦,那时特别喜欢做哲学思考。有时会进入状态,觉得整个世界只有自己一个人,独自面对越球和星空。那时,会觉得自己像一粒尘埃那样渺小,而自己的痛苦就更微不足道了,于是有了一种解脱感 C还说每当特别痛苦的时候... (查看原文)
    小米煎饼 3赞 2019-09-10 13:45:39
    —— 引自第248页
  • 幸福感的主要源头是人际关系的深度,但当你在人际关系中不能做自己时,你不会去构建太有深度的关系。你需要从关系中撤离一部分自我,好保护你做自己的空间。 (查看原文)
    长安 1赞 2019-01-18 15:48:38
    —— 引自第3页
  • 在心理学的精神分析领域有一个很好的词一一“抱持”。精神分析领域认为最好的养育环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备这样两个基本特征: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他。 (查看原文)
    JJ酱 2赞 2019-06-23 16:31:04
    —— 引自第20页
  • 建议大家做一下“捕捉自动思维”的练习,步骤如下 (1)找到一件让你一直以来都有些不舒服的事。 (2)回想最近一次,你再次遇到这件不舒服的事的情形。 (3)问问自己,遇到这件事时,你脑海里第一个冒出的念头是什么。 (4)为了保险一点儿,你不妨再问问自己:这真的是第一个冒出的念头吗 1+人=.mt,.、 如果不是,就再向前推,直到找到第一个自动冒出的念头。 (5)让自己放松下来,闭上眼睛,从这个自动思维开始做自由联想,看看它会让你想到什么,又想到什么 6)不只是要想到更多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它会唤起你什么样的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 (7)让身体感受和情绪、情感自由流动,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8)做一下总结。 (查看原文)
    小米煎饼 1赞 2019-09-18 10:23:09
    —— 引自第272页
  • 敲你自己那扇内在的门。不要敵别的门。 河水深及你的藤盖, 但你却老想喝他人水袋里的一口水。 ——鲁米 (查看原文)
    小米煎饼 1赞 2019-10-01 13:16:07
    —— 引自第328页
  • 成熟心智的一个起步标准,就是能区分想象和现实,并能知道,想法不等于行动,更不等于后果。还知道,从想法到行动,从行动到后果,都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努力,想法才可能变成行动 (查看原文)
    刘山传 1赞 2019-05-12 16:31:14
    —— 引自第185页
  • 依照海灵格的说法, 爱的时候,给对方的要比对方给自己的多; 恨的时给对方的要比对方给自己的少。 这样就可以构成一个良性循环 (查看原文)
    小米煎饼 2019-10-01 15:44:28
    —— 引自第384页
  • 成为自己是一条长路,约瑟夫·坎贝尔称为“英雄之旅”。 (查看原文)
    长安 2019-01-18 15:50:34
    —— 引自第5页
  • 心理学家荣格说:“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这句话听起来让人觉得无力,而荣格还有另一句话:“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被改写了。” (查看原文)
    长安 2019-01-18 15:55:52
    —— 引自第5页
  • 家庭教育总强调延迟满足,而延迟满足指的是,一个人相信,在更长的时间内,因投入与机会增多,所以被满足的可能性会增加,即得 的可能性会增加,所以满足的时间可以拉长。实际上,除了吃、喝、拉、撤、睡,其他多数愿望要满足是需要时间的。 (查看原文)
    刘山传 2019-05-14 09:05:21
    —— 引自第207页
  • 斯多葛主义者是怎样做到这些的呢?我们可以看看爱比克泰德的论述: (1)要想获得幸福与自由,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些事情我们自己能粒制,另一些则不能。只有正视这个基本原则,并学会区分什么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才可能拥有内在的宁静与外在的效率。 (2)伤害我们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事情本身不会伤害或阻碍我们,他人也不会。真正使我们恐惧和惊慌的,并非外在事件本身,而是我们思考它的方式。使我们不安的并非事物,而是我们对其意义的诠释 (3)邻家的小孩打破了碗或者其他类似物品,我们会轻松地说:“这件事发生了。”当你的碗被打破时,你也要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就像别人的碗被打破了一样。要把这种认识扩展到那些更令我们牵肠挂肚、后果更为重大的世俗之事上去 (4)要清晰地辨别你允许什么样的思想或观念进入你的脑海 (5)将人生视如赴宴,其中,你的举止应当优雅、得体 (6)如果一个人只在力所能及的、不受阻碍的范围内寻找他的“好”、他的最高利益,他将获得自由、安宁、幸福、高尚与虔诚。他会为万物万事的成就而感恩于“神”,不会对任何事情吹毛求疵。 读本科的时候,我就知道艾利斯的那些关键说注,一直并不服,但爱比克 的这些话让我生出了佩服。 解释一下第六段话,这段话讲的是“意志”。任何时候,我们都有选择的权利爱比克泰德对这段话则表达得非常清楚:任何时候,你都可以选择你的行为朝向你所认为的“好”的方向。例如,哪怕是赴死,你能不能从容、优雅一些? (查看原文)
    小米煎饼 2019-09-10 15:02:22
    —— 引自第264页
  • 互动:什么是理性和非理性 斯多葛哲学中有一个二分法:你能控制的和你不能控制的。认识清楚你能控制的事物,并在此范围内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好”,认识清楚你控制不了的事物,不要瞎较劲儿,或者怨天尤人。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理性。这真是清醒而优雅的活法。 (查看原文)
    小米煎饼 2019-09-18 10:59:10
    —— 引自第276页
  • 我问这位妈妈:“到底是女儿打电话这件事对你来说痛苦级别高,还是你试图放变她的努力而导致的痛苦级别高呢?” (查看原文)
    小米煎饼 2019-09-20 14:33:30
    —— 引自第303页
  • 现在,我用苹果做了另一个比喻 想象你有一把锋利的刀子,你非常善于使用它切革果,这件事你做得太漂亮了。那么,当革果切好后,你含得放下这把刀子吗? 刀子,是思维;苹果,是痛苦之身。 我的关于苹果与刀子的比喻的意思是、要小心你那些特别引以为做的品质,这些品质最初多是用来处理痛苦的。如果你太爱你的那些引以为做的品质,那么为了滋养它们,你会自觉不自觉地重复追寻一些类似的痛苦。因此,你会不断地陷入人生的轮回。这些相似的痛苦,就是你引以为做的品质的养料。 如果陷到这样的逻辑中,我们就成了受虑狂,不断主动追寻一些类似的痛苦来虐待自己。 苹果与刀子的比喻,讲的是每个人自己范畴内的东西。而如果从关系的角度来看,则可以有另一个比喻一一内心的钩子。 可以说,人和人之间的投射与认同的游戏,就像是一个人要去你家里挂衣服但你家里必须有钩子才能挂得上。若你根本没有钩子,他发现没地方挂衣服,自然就会放弃。 (查看原文)
    小米煎饼 2019-09-20 14:45:37
    —— 引自第304页
  • 做外部归因的人,会一时爽,但因此失去了升级自我的机会。 做自我归因的人,看似难受,但他的自我会因此“松动”,而有了被“淬炼”的可能。 (查看原文)
    橙子园丁 2020-01-02 10:10:50
    —— 引自章节:序言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 作为宅男,我最初关注的多是这种众所周知的“大神”级人物。后来作为己者和心理询见的人越来越多后则发现,身边的“强人”们普有一个特点:强烈的自我意识。 他们很小、如初中、小学甚至记事起,就有了一个意识一我要过什么什么样生活!几十年过后。他们的人生也的确活成了他们想要的了。 (查看原文)
    艺术大师 2021-11-03 16:44:18
    —— 引自章节:序言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 理解自己时的原则:给觉知留下空间,先去好好觉知、充分觉知,要把觉知这件事做足、做够。怎样做会破坏觉知的空间呢?常见的有两点: (1)批判自己。“哎呀,不好,我看到了自己的一个缺点,我怎么这么差劲儿,我太不好了”批判自己时,批判就像是往水流里放了一个木桩。当然,如果水流特别足,一个木桩问题不大。但是,当觉知还比较弱,水流还不够强时,可能一个木桩就把觉知的水流给打断了。 (2)急着改变。发现一个问题,立即问:“怎么改变呢?”当急着改变时,自然就失去了充分觉知的空间。 我是这样对待“发现缺点”这件事的:噢,原来我是这样的。然后,我会有一股欣喜——我对自己的了解又增多了!我能这样做,其实是因为没有批判,不会觉得这是“缺点”,而会觉得这只是一个“特点”。当你彻底不去做评判的时候,就会容易进入真正的觉知一你不仅在头脑上有了理解,还会有深刻的体验。比如,作为咨询师,当来访者呈现巨大的情绪、情感时,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我都能让它在我这里自由流动。于是,每一份巨大的体验都可以变得非常享受。 (查看原文)
    陳輝霆陳遇安 2022-07-31 20:45:06
    —— 引自章节:互动:给觉知留下空间 / 087
  • 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敌意的感知与我们内心藏着的敌意,程度上是一致的。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只能建立在父母基本信赖孩子,并基本容纳孩子生命里自由延展的基础之上。 (查看原文)
    明蕾 💋 2022-09-21 08:10:05
    —— 引自章节:依恋“你”,排斥“它” / 367
  • 实体自恋 ,你的自我价值感,你觉得“我很好”这种感觉是一种很真实的东西,像一种实体,不会因为外在条件的变化而受到很大的伤害。 虚体自恋,你的自我价值感和外在条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方说美貌、金钱、社会和经济地位、名气等。当外在条件很好时,你的自恋会爆棚。但当外在条件变差时,你的自恋会受到很大的损害。 (查看原文)
    明蕾 💋 2022-09-21 08:10:05
    —— 引自章节:实体自恋与虚体自恋 / 178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