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第一条线索:隋唐帝国形成的民族演变脉络。五胡乱华初期,胡汉民族矛盾尖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汉化改革,导入官员品级制度等措施,改变了以民族出身论官职的局面,为隋唐帝国的形成奠定了民族基础。第二条线索:隋唐帝国形成的军事演变脉络。孝文帝改革引发了鲜卑军事贵族的不满,使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西魏权臣宇文泰创建府兵制,发动民间力量,建立了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的军事管理体制,打通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让国家权力深入到基层。第三条线索:隋唐帝国形成的政治演变脉络。北周仿效周礼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确立了政权内部的等级秩序,为皇权的重新树立创造了成熟的条件。此外,衣冠南渡之后,南方先后形成宋、齐、梁、陈等不同政权,他们和本地文化结合,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态。
4.5星,一,历史的发展没有飞跃,所有的一切演进都是对于现实的应对。二,五胡乱华对于"中华民族"真是一次重生。三,以前读的史书,多半都是因果倒置。四,读史书读出了哲学味。五,日本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们对于东亚民族史的研究精深度。
200309在得到听这本书。书名有隋唐,但全书却说的隋唐之前的魏晋南北朝。这也给历史读者提一个醒,想知道某个朝代是怎么回事,不能揪着这个朝代本身不放,一定要看它之前是哪个朝代,之前的朝代发生了什么,才能理解后来的这个朝代是怎么回事。
胡族与汉族民众追求【自由】的愿望最终形成了隋唐王朝得以创生的原动力,谷川氏后来所提倡的【共同体】理论已隐见其萌芽,谷川史学与其他史学相比总给我一种“精密有所不逮,而义理时或过之”的感觉…
和之前陈寅恪过分关注种族不同,从社会关系特别是民众与国家的关系讨论隋唐帝国在西魏北周时期的简史,核心支撑掉还是隋唐豪民社会的那一套分期理论。
20210405值得再读。
论和述太多,史料证之太少。不过谷川先生的一些总结观点很有创见,而且能在自己的逻辑体系内,纠正值得商榷的一些前辈观点,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关于魏晋南北朝的一个历史研究,我很赞同谷川氏提出的贵族国家和异民族问题致使分合的观点,尤其是六朝动荡的原由基础之上,分析了一些集团在自由民和贱民地位追求之间摆荡,提出了从乡党共同体连接国家共同体的设想,最终形成隋唐帝国。很有现代社会学的视野。这让我想起了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至少,中国中古时期并非是一个宗教/王朝/血缘共同体,我觉得用陈寅恪先生的“文化共同体”称之更为恰当。
谷川笔下总是洋溢着对普通民众主体性的乐观情绪;在使用现代性术语描述古代历史时往往缺少分寸感;解读史料记载时常常缺乏现代史家应有的“反讽”态度,这些问题都使其论述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缺陷。考虑到时间跨度,本书的论证也显得很单薄,倘若去掉后来增补的内容,原作的完成度就更低了。 但是谷川的贡献也十分突出。相比于陈寅恪这类用近代方才成型的“nationalism”观念观察古代社会而不自知的学者而言,谷川对北朝各政权成立过程的具体考察,尤其是对六镇的“乡里共同体”性质的揭示,更贴近于历史的本来面目。
本书是作者解读隋唐帝国史的研究成果,也是理解隋唐历史的经典作品。主要以十六国和北朝政治史为具体内容,以隋唐帝国形成根据和历史本质为问题意识的实证之作。作者以严谨治学的学术化风格,梳理了整个隋唐帝国的起源和形成过程,结合大量的注释、印证,为读者深入了解隋唐帝国的具体形成过程,提供了很好的选择。
先生们常说的,北朝化的出口
确实很经典,可以列入隋唐史必读书目。一星扣给翻译,读不通的地方有点多。
日本的视角看中国史,魏晋时期北朝血缘制民族国家的发展,“万恶之源”孝文帝改革,皇权与门阀,军权与府权的分离与统一,二元国都,作为地方寒门豪族的关陇集团伴随府兵制兴起,伴随着皇权对地方军队的控制与权力集中,隋唐贵族制帝国的根基就此形成
确实不错。
8分,很不错的论文集,从晋后少数民族政权切入论述隋唐形成
随着权力分配的演进,终于从魏晋走到了隋唐;译者在后记还补充了非门阀豪族与政权发生关系,作为历史新的推动力,概括得到位
2024 第五十九 历史第二十七 1.部落军事分权制外内在与皇帝官僚制外壳,两者的冲突作为基本动力。 2.一个新的国家模式,材料与两种转型路径:恩幸与官僚。血缘到地缘的扩大 3.府兵制国家论:国家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基础与深入结合;皇帝与府兵的直接联系。
胡人入主中原后,其政权面临着部落血缘共同体和皇权官僚制、汉人门阀体系的矛盾,前者的血缘隔阂固然不适合跨民族统治,但胡人政权在迈向后者时经常步子过大,造成君主集权下的寄生官僚化、部落权力私有化过程中的腐败内耗,北魏之前的胡人政权都是由于克服这个矛盾失败而瓦解或衰落。 魏孝文帝改革因其汉化特点被历史教科书当成命定皈依中华民族的典范大书特书,却忽视了这种汉化乃是门阀主义的贵族化,导致作为军户的北族城民普遍卑贱化并丧失上升空间,成为六镇之乱的导火索。 谷川道雄在这里强调民众共同体对历史的推动力,贵族式汉化下北族军户恢复自由的冲动、非门阀豪族否定门阀主义的倾向构成了新政权的基础,邙山战败迫使西魏北周通过府兵制将豪族乡兵集团吸纳进中央军事体系,混合了乡望和贤才的贵族官僚最终成为联系国家和民众的新纽带。
如果我們看到史料的另一面,也會知道貴族制度的精神並不扎根於和群眾的連帶感與作為共同體指導者的責任感中,鄉論主義在南朝後期徒有其表。貴族精神的根基是對於清,對於美 對於博學的追求所衍生的自豪感。
五星好评。
太专业了 考据详实,可以和川胜义雄结合看 苻坚 王猛,前秦对待少数民族怀柔但依然没有统一利益 北魏依靠汉人门阀压制军事特权阶级,同时将自己的利益制度化。但同时不得不儒家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绝妙的利子),因为需要倚仗豪族共同体(皇权和门阀共治) 门阀本质上是汉代举孝廉,乡论参考的延伸,代表乡村共同体 因此气侠辈出,仗义疏财 而魏晋隋唐的府兵制依靠的是乡豪(豪右),不属于原有门阀,成为新的屠龙者,依靠乡望冲刷旧门阀
>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5 有用 哆啦大胖 2019-11-24 02:40:59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第一条线索:隋唐帝国形成的民族演变脉络。五胡乱华初期,胡汉民族矛盾尖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汉化改革,导入官员品级制度等措施,改变了以民族出身论官职的局面,为隋唐帝国的形成奠定了民族基础。第二条线索:隋唐帝国形成的军事演变脉络。孝文帝改革引发了鲜卑军事贵族的不满,使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西魏权臣宇文泰创建府兵制,发动民间力量,建立了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的军事管理体制,打通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让国家权力深入到基层。第三条线索:隋唐帝国形成的政治演变脉络。北周仿效周礼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确立了政权内部的等级秩序,为皇权的重新树立创造了成熟的条件。此外,衣冠南渡之后,南方先后形成宋、齐、梁、陈等不同政权,他们和本地文化结合,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态。
4 有用 巴布工程师 2020-01-13 21:33:34
4.5星,一,历史的发展没有飞跃,所有的一切演进都是对于现实的应对。二,五胡乱华对于"中华民族"真是一次重生。三,以前读的史书,多半都是因果倒置。四,读史书读出了哲学味。五,日本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们对于东亚民族史的研究精深度。
5 有用 栖梧 2020-03-09 21:46:24
200309在得到听这本书。书名有隋唐,但全书却说的隋唐之前的魏晋南北朝。这也给历史读者提一个醒,想知道某个朝代是怎么回事,不能揪着这个朝代本身不放,一定要看它之前是哪个朝代,之前的朝代发生了什么,才能理解后来的这个朝代是怎么回事。
3 有用 云溪友议 2023-04-26 17:50:02 山东
胡族与汉族民众追求【自由】的愿望最终形成了隋唐王朝得以创生的原动力,谷川氏后来所提倡的【共同体】理论已隐见其萌芽,谷川史学与其他史学相比总给我一种“精密有所不逮,而义理时或过之”的感觉…
1 有用 三拳超人崔季舒 2020-06-29 13:28:07
和之前陈寅恪过分关注种族不同,从社会关系特别是民众与国家的关系讨论隋唐帝国在西魏北周时期的简史,核心支撑掉还是隋唐豪民社会的那一套分期理论。
0 有用 成无惧 2021-04-05 20:03:07
20210405值得再读。
0 有用 一城山色半城花 2022-03-07 11:06:44
论和述太多,史料证之太少。不过谷川先生的一些总结观点很有创见,而且能在自己的逻辑体系内,纠正值得商榷的一些前辈观点,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关于魏晋南北朝的一个历史研究,我很赞同谷川氏提出的贵族国家和异民族问题致使分合的观点,尤其是六朝动荡的原由基础之上,分析了一些集团在自由民和贱民地位追求之间摆荡,提出了从乡党共同体连接国家共同体的设想,最终形成隋唐帝国。很有现代社会学的视野。这让我想起了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至少,中国中古时期并非是一个宗教/王朝/血缘共同体,我觉得用陈寅恪先生的“文化共同体”称之更为恰当。
0 有用 L'Etranger 2021-11-08 20:57:07
谷川笔下总是洋溢着对普通民众主体性的乐观情绪;在使用现代性术语描述古代历史时往往缺少分寸感;解读史料记载时常常缺乏现代史家应有的“反讽”态度,这些问题都使其论述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缺陷。考虑到时间跨度,本书的论证也显得很单薄,倘若去掉后来增补的内容,原作的完成度就更低了。 但是谷川的贡献也十分突出。相比于陈寅恪这类用近代方才成型的“nationalism”观念观察古代社会而不自知的学者而言,谷川对北朝各政权成立过程的具体考察,尤其是对六镇的“乡里共同体”性质的揭示,更贴近于历史的本来面目。
0 有用 骇客辉 2021-11-18 07:24:00
本书是作者解读隋唐帝国史的研究成果,也是理解隋唐历史的经典作品。主要以十六国和北朝政治史为具体内容,以隋唐帝国形成根据和历史本质为问题意识的实证之作。作者以严谨治学的学术化风格,梳理了整个隋唐帝国的起源和形成过程,结合大量的注释、印证,为读者深入了解隋唐帝国的具体形成过程,提供了很好的选择。
0 有用 未读信息 2023-10-24 01:31:13 上海
先生们常说的,北朝化的出口
0 有用 正字员外置 2022-05-30 13:43:57
确实很经典,可以列入隋唐史必读书目。一星扣给翻译,读不通的地方有点多。
0 有用 勃艮第外星海豚 2023-03-29 00:18:03 湖北
日本的视角看中国史,魏晋时期北朝血缘制民族国家的发展,“万恶之源”孝文帝改革,皇权与门阀,军权与府权的分离与统一,二元国都,作为地方寒门豪族的关陇集团伴随府兵制兴起,伴随着皇权对地方军队的控制与权力集中,隋唐贵族制帝国的根基就此形成
0 有用 ragamuffin 2023-06-19 20:48:41 上海
确实不错。
0 有用 文艺理工男 2024-03-17 06:09:55 吉林
8分,很不错的论文集,从晋后少数民族政权切入论述隋唐形成
0 有用 逆风飞扬 2022-04-21 11:53:49
随着权力分配的演进,终于从魏晋走到了隋唐;译者在后记还补充了非门阀豪族与政权发生关系,作为历史新的推动力,概括得到位
0 有用 张好好 2024-09-18 19:16:42 重庆
2024 第五十九 历史第二十七 1.部落军事分权制外内在与皇帝官僚制外壳,两者的冲突作为基本动力。 2.一个新的国家模式,材料与两种转型路径:恩幸与官僚。血缘到地缘的扩大 3.府兵制国家论:国家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基础与深入结合;皇帝与府兵的直接联系。
0 有用 cinder 2024-11-04 17:26:18 陕西
胡人入主中原后,其政权面临着部落血缘共同体和皇权官僚制、汉人门阀体系的矛盾,前者的血缘隔阂固然不适合跨民族统治,但胡人政权在迈向后者时经常步子过大,造成君主集权下的寄生官僚化、部落权力私有化过程中的腐败内耗,北魏之前的胡人政权都是由于克服这个矛盾失败而瓦解或衰落。 魏孝文帝改革因其汉化特点被历史教科书当成命定皈依中华民族的典范大书特书,却忽视了这种汉化乃是门阀主义的贵族化,导致作为军户的北族城民普遍卑贱化并丧失上升空间,成为六镇之乱的导火索。 谷川道雄在这里强调民众共同体对历史的推动力,贵族式汉化下北族军户恢复自由的冲动、非门阀豪族否定门阀主义的倾向构成了新政权的基础,邙山战败迫使西魏北周通过府兵制将豪族乡兵集团吸纳进中央军事体系,混合了乡望和贤才的贵族官僚最终成为联系国家和民众的新纽带。
0 有用 _㏒ 2024-11-25 19:19:53 日本
如果我們看到史料的另一面,也會知道貴族制度的精神並不扎根於和群眾的連帶感與作為共同體指導者的責任感中,鄉論主義在南朝後期徒有其表。貴族精神的根基是對於清,對於美 對於博學的追求所衍生的自豪感。
0 有用 小小屋 2025-03-04 00:24:34 江西
五星好评。
0 有用 痰盂林 2025-05-13 14:04:46 湖南
太专业了 考据详实,可以和川胜义雄结合看 苻坚 王猛,前秦对待少数民族怀柔但依然没有统一利益 北魏依靠汉人门阀压制军事特权阶级,同时将自己的利益制度化。但同时不得不儒家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绝妙的利子),因为需要倚仗豪族共同体(皇权和门阀共治) 门阀本质上是汉代举孝廉,乡论参考的延伸,代表乡村共同体 因此气侠辈出,仗义疏财 而魏晋隋唐的府兵制依靠的是乡豪(豪右),不属于原有门阀,成为新的屠龙者,依靠乡望冲刷旧门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