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说心里话,刚开始读前几章,很顺畅亲切,他写的知识分子生活让我想起母校,之后便挣扎到底要不要继续读了……平心而论,李洱的确设下了某种野心版图,但也仅限于此。没有注入同等质量的心跳。这是一本专门写给评论家,以至于可以让评论家借题发挥自己理论知识的小说。所以评论界对它评价高我一点也不奇怪。我觉得李洱是站在当代文学理论发展脉络的节点上写了这本书,如果一件作品完全符合所在领域的理论和趣味需要,那么艺术价值就有点可疑。因为根据海因里希伯尔的话,上帝和诗就存在于万事俱备之后的那一点误差之中。李洱写的真是一点误差也没有,他简直太清楚自己要什么写什么。他细枝末节地全权控制着他的文本和人物来完成一种雄心,但是那部分文本之外的作者无法控制的意外美丽,却像氧气一样,被李洱的真空包装抽离了。
我很好奇一个知名作家为什么像是有自卑症般看到什么写什么,这就等于吃多少拉多少一样,实际上就是消化不良。十三年,九十万字,没有一样是伟大文学的保证。相反,它们标志着不祥:时间太久,叙事太拖沓,很多处无意义的细节描写和掉书袋、劣质戏访、假辩证,对女性还缺少尊重,还吹捧成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群像。如果真有那么一部小说,就应该把这个两卷本的破玩意写进去讽刺讽刺。李洱的《应物兄》和李陀的《无名指》,一个穷讲究,一个不许讲究,这才是让人啧啧称奇的文学现实。
当代的儒林外史。令人惊讶的是,与两三百年前相比竟然没有改变的是,学术圈就是名利场,学界也即是官场。形形色色的人物众多,洋洋洒洒近百万字,逼真写出了学术圈的百态。是一本很值得读的书,如果耐得下心来读的话。
据说李洱完成本作花了十三年,所以八十多万字的恣肆与絮叨中足见其勃勃而生的野心和亦步亦趋的布局,从引经据典到笔记段子,从学院大儒到芸芸众生,从家长里短到权力倾轧,一个儒学院的“应物”而生牵出了当下学界政坛商场等乃至贩夫走卒的世风群像,而且从人物取名到性格设定到语言风格都颇多隐喻和讽刺,读起来常常啼笑皆非。不过篇幅还是太长,上册洋洋洒洒的铺陈尚在谋篇取巧和不失新意之间游走,下册则旁枝过多,难免失控。印象中上一部以文化圈的壳映射整个社会众生相的长篇还是《废都》,只不过平凹的思想深度和高度恐怕要在很多年后方可体现,而其对明清世相小说的因袭与传承也走得更远;上一部以语词串起全书的小说还是《马桥词典》,而在这一结构的运用上,韩少功无疑也更浑然,当然马桥更是有意而为,本书则多少有点“应物随心”了
中国当代作家那份脱离时代的酸腐相在作者身上展示的淋漓尽致……说这本书是垃圾都侮辱垃圾。写的不行这就罢了,还要找一堆人为自己吹捧,陷入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死胡同里手银不止,真是不知世界有多大,也难怪喜欢中国当代文学的人越来越少
没空仔细看,翻了一下, 对于同行而言,读起来还真的很有意思 身边的老师们就是这样的 比闫真强,闫真实在拧巴
只有认真读过《应物兄》这部作品,分析过这部作品,才知道这是一部我们时代的大作品。绝大多数人自己根本没有读过就跟着别有用心的人乱叫嚣,甚至包括一些文学教授,这也正好印证了我们时代的整体堕落。或许这也是常态。
抱着极大的兴趣开始读,太痛苦了,读了2/3,终于想开了,决定不读。我觉得,两册书读了一册半,大约还是有资格标“读过“吧?实在是太差了,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竟然被捧得那么高……
买于获奖前,读于获奖后。评论吹的很高,打来豆瓣评分一看傻眼了,看了看热评,更傻了,甚至有些怀疑自己的阅读品味。首先得说,这的确不是一本第一流的作品,结构松散,情节拖沓,结尾仓促等等都是问题。也许的确配不上茅奖,但若说是一星的垃圾,我也难以苟同。看小说是图什么?看当代文学我主要图一消遣,至少这本书我看的很轻松,就像一部电视剧,看看那些道貌岸然的众生相,热热闹闹,不知不觉的也就结束了。看豆瓣评分,有时会感觉到,有些人真的在用双重标准来评判国内外的作者和作品。亦又见丑化女性论,我真的不知所措。也许李洱写这本书,得罪了不少人……
难得的佳作 荒唐的国学背景下荒唐的人 满纸道德仁义 字间却都是荒诞 鲁迅当年反对的 又复兴了 一群小丑的群像却又是发生的真实 对得起当代“儒林外史”之称
这一周最主要的不务正业…本来以为是《儒林外史》,最后看来还是《红楼梦》的意味浓些。知识分子猥琐起来,真的没有底线。可是底线下面,还有不少人呢。正剧变成了闹剧。裹挟于其中的人们,自得其乐;偶有一二清醒者,只能在梦里独善其身,醒来仍要随波逐流。
一个讨论大纲😷 1.“失去”与“复归” 以时间为基点建筑起空间结构,藉时间的表达给“复归”以空间意义 2“分裂”与“矛盾” 应物兄的有言与无言/饶舌的哑巴/在场的失踪/“问题是我们分明知道自己在哪,可是我们自己却有失踪的感觉” 3“融合”与“交互” 虚构与非虚构构建起一个更为广阔的叙述空间/“世界互文”
中国文学没救了
“对于汉语长篇小说艺术而言,《应物兄》已经悄然挪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地图的坐标”——挪到哪了,垃圾堆么?
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部讽刺高校学术圈的小说,它更是学者在面对现实时的自白书。
这本书看了恨不得撕碎了!但是撕碎解决不了问题!只有改变才能解决问题!小说家的任务完成了!可以说圆满完成了!
强迫自己看完了这本写了十三年的狗屎!要叙事没叙事,要人物特征没人物特征,要思想没思想,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把这书捧上天的,还什么“挪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地图的坐标”,确实挪动了,只是不知道往后而不是往前挪动了多少! 以“太和”儒学研究院的筹设作为叙事线索,为了炫技,生拉硬拽了各种匪夷所思的情节来卖弄之乎者也和各种西方学科的皮毛知识,爱用“如前所述”来回应在老远之前留下的伏笔,也爱用“后来才知道”这种无聊的话来串联情节,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该在哪里去回应伏笔了!看过以后你真的会后悔花了几时大洋买了这么一千多页的垃圾,还得后悔自己不该花这么多时间在垃圾上,想要看看它到底是不是垃圾,等你看完了,你终于确定:这真的是垃圾中的垃圾!
说好的,你们念过书吗。
李洱的小说,读起来让人痛苦,甚至不想读下去。因为只有李洱有这样的勇气和情怀:直面人性的丑陋和无耻,唯有此,中国的知识分子才有救了!
茅酱水平;真不咋地。
> 应物兄
524 有用 popon pop 2019-01-13 00:16:13
说心里话,刚开始读前几章,很顺畅亲切,他写的知识分子生活让我想起母校,之后便挣扎到底要不要继续读了……平心而论,李洱的确设下了某种野心版图,但也仅限于此。没有注入同等质量的心跳。这是一本专门写给评论家,以至于可以让评论家借题发挥自己理论知识的小说。所以评论界对它评价高我一点也不奇怪。我觉得李洱是站在当代文学理论发展脉络的节点上写了这本书,如果一件作品完全符合所在领域的理论和趣味需要,那么艺术价值就有点可疑。因为根据海因里希伯尔的话,上帝和诗就存在于万事俱备之后的那一点误差之中。李洱写的真是一点误差也没有,他简直太清楚自己要什么写什么。他细枝末节地全权控制着他的文本和人物来完成一种雄心,但是那部分文本之外的作者无法控制的意外美丽,却像氧气一样,被李洱的真空包装抽离了。
385 有用 魏司马的光 2019-01-18 00:31:21
我很好奇一个知名作家为什么像是有自卑症般看到什么写什么,这就等于吃多少拉多少一样,实际上就是消化不良。十三年,九十万字,没有一样是伟大文学的保证。相反,它们标志着不祥:时间太久,叙事太拖沓,很多处无意义的细节描写和掉书袋、劣质戏访、假辩证,对女性还缺少尊重,还吹捧成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群像。如果真有那么一部小说,就应该把这个两卷本的破玩意写进去讽刺讽刺。李洱的《应物兄》和李陀的《无名指》,一个穷讲究,一个不许讲究,这才是让人啧啧称奇的文学现实。
278 有用 happyjack 2019-03-03 13:42:36
当代的儒林外史。令人惊讶的是,与两三百年前相比竟然没有改变的是,学术圈就是名利场,学界也即是官场。形形色色的人物众多,洋洋洒洒近百万字,逼真写出了学术圈的百态。是一本很值得读的书,如果耐得下心来读的话。
216 有用 bookbug 2019-04-13 08:46:31
据说李洱完成本作花了十三年,所以八十多万字的恣肆与絮叨中足见其勃勃而生的野心和亦步亦趋的布局,从引经据典到笔记段子,从学院大儒到芸芸众生,从家长里短到权力倾轧,一个儒学院的“应物”而生牵出了当下学界政坛商场等乃至贩夫走卒的世风群像,而且从人物取名到性格设定到语言风格都颇多隐喻和讽刺,读起来常常啼笑皆非。不过篇幅还是太长,上册洋洋洒洒的铺陈尚在谋篇取巧和不失新意之间游走,下册则旁枝过多,难免失控。印象中上一部以文化圈的壳映射整个社会众生相的长篇还是《废都》,只不过平凹的思想深度和高度恐怕要在很多年后方可体现,而其对明清世相小说的因袭与传承也走得更远;上一部以语词串起全书的小说还是《马桥词典》,而在这一结构的运用上,韩少功无疑也更浑然,当然马桥更是有意而为,本书则多少有点“应物随心”了
192 有用 Captain H 2019-01-19 09:39:55
中国当代作家那份脱离时代的酸腐相在作者身上展示的淋漓尽致……说这本书是垃圾都侮辱垃圾。写的不行这就罢了,还要找一堆人为自己吹捧,陷入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死胡同里手银不止,真是不知世界有多大,也难怪喜欢中国当代文学的人越来越少
58 有用 李乃喵 2019-08-19 22:09:33
没空仔细看,翻了一下, 对于同行而言,读起来还真的很有意思 身边的老师们就是这样的 比闫真强,闫真实在拧巴
73 有用 予夏 2019-08-20 16:36:13
只有认真读过《应物兄》这部作品,分析过这部作品,才知道这是一部我们时代的大作品。绝大多数人自己根本没有读过就跟着别有用心的人乱叫嚣,甚至包括一些文学教授,这也正好印证了我们时代的整体堕落。或许这也是常态。
63 有用 金剛怒目 2019-05-08 12:42:13
抱着极大的兴趣开始读,太痛苦了,读了2/3,终于想开了,决定不读。我觉得,两册书读了一册半,大约还是有资格标“读过“吧?实在是太差了,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竟然被捧得那么高……
53 有用 电话听听 2019-08-29 12:00:43
买于获奖前,读于获奖后。评论吹的很高,打来豆瓣评分一看傻眼了,看了看热评,更傻了,甚至有些怀疑自己的阅读品味。首先得说,这的确不是一本第一流的作品,结构松散,情节拖沓,结尾仓促等等都是问题。也许的确配不上茅奖,但若说是一星的垃圾,我也难以苟同。看小说是图什么?看当代文学我主要图一消遣,至少这本书我看的很轻松,就像一部电视剧,看看那些道貌岸然的众生相,热热闹闹,不知不觉的也就结束了。看豆瓣评分,有时会感觉到,有些人真的在用双重标准来评判国内外的作者和作品。亦又见丑化女性论,我真的不知所措。也许李洱写这本书,得罪了不少人……
43 有用 blackmore 2019-09-04 20:11:09
难得的佳作 荒唐的国学背景下荒唐的人 满纸道德仁义 字间却都是荒诞 鲁迅当年反对的 又复兴了 一群小丑的群像却又是发生的真实 对得起当代“儒林外史”之称
39 有用 熊大成 2019-01-26 22:17:51
这一周最主要的不务正业…本来以为是《儒林外史》,最后看来还是《红楼梦》的意味浓些。知识分子猥琐起来,真的没有底线。可是底线下面,还有不少人呢。正剧变成了闹剧。裹挟于其中的人们,自得其乐;偶有一二清醒者,只能在梦里独善其身,醒来仍要随波逐流。
36 有用 一颗小核桃 2019-03-18 21:06:28
一个讨论大纲😷 1.“失去”与“复归” 以时间为基点建筑起空间结构,藉时间的表达给“复归”以空间意义 2“分裂”与“矛盾” 应物兄的有言与无言/饶舌的哑巴/在场的失踪/“问题是我们分明知道自己在哪,可是我们自己却有失踪的感觉” 3“融合”与“交互” 虚构与非虚构构建起一个更为广阔的叙述空间/“世界互文”
52 有用 贾宁静 2019-02-18 11:12:56
中国文学没救了
44 有用 木海 2019-09-08 23:10:20
“对于汉语长篇小说艺术而言,《应物兄》已经悄然挪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地图的坐标”——挪到哪了,垃圾堆么?
37 有用 LITCAVE STUDIO 2019-09-04 10:43:54
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部讽刺高校学术圈的小说,它更是学者在面对现实时的自白书。
39 有用 没有生日会 2019-09-03 14:14:24
这本书看了恨不得撕碎了!但是撕碎解决不了问题!只有改变才能解决问题!小说家的任务完成了!可以说圆满完成了!
42 有用 小肖 2019-06-11 13:44:56
强迫自己看完了这本写了十三年的狗屎!要叙事没叙事,要人物特征没人物特征,要思想没思想,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把这书捧上天的,还什么“挪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地图的坐标”,确实挪动了,只是不知道往后而不是往前挪动了多少! 以“太和”儒学研究院的筹设作为叙事线索,为了炫技,生拉硬拽了各种匪夷所思的情节来卖弄之乎者也和各种西方学科的皮毛知识,爱用“如前所述”来回应在老远之前留下的伏笔,也爱用“后来才知道”这种无聊的话来串联情节,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该在哪里去回应伏笔了!看过以后你真的会后悔花了几时大洋买了这么一千多页的垃圾,还得后悔自己不该花这么多时间在垃圾上,想要看看它到底是不是垃圾,等你看完了,你终于确定:这真的是垃圾中的垃圾!
42 有用 丹阳 2019-07-09 09:57:13
说好的,你们念过书吗。
35 有用 乱乱的心 2019-09-03 14:16:56
李洱的小说,读起来让人痛苦,甚至不想读下去。因为只有李洱有这样的勇气和情怀:直面人性的丑陋和无耻,唯有此,中国的知识分子才有救了!
35 有用 Little Icarus 2019-01-23 09:33:23
茅酱水平;真不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