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中的华工 短评

热门 最新
  • 9 Die Katze 2020-11-28 14:09:32

    拿日本贷款训练的“参战军”从未参战(包括山东青岛),华工属于劳务输出性质,并在外国遭到包工头以及英法军队中的种族主义者坑害。不给四星是因为标题起名为《一战华工》,但是并没有关注为帝俄陆军服务的华工,后者才是真的惨。

  • 2 反射弧 2019-03-23 13:35:36

    讲得不深,却总比从来都不知道要好!

  • 2 HoboLoco王绥🛒 2019-09-24 02:20:50

    喜欢看华工打架的部分,看的时候脑子里想着山东大汉,在法国拉帮结派和别国人打群架,跟梁山好汉似的,还往德俘营里扔手榴弹,太他妈der了。

  • 1 朝闻道 2021-04-08 13:09:25

    上一个标记有误,所读是这一版本。

  • 1 自由枪骑兵 2022-01-29 02:09:15

    一战的华工值得铭记,在于他们承受的苦难,更在于他们的贡献不被人们认可,甚至被历史遗忘。这些华工有多重身份,他们是贫穷的、外出谋生的乡下人,是新生的民国争取与列强平等地位的工具,是中国收复山东的筹码,是孕育中的民族主义的承载者,是被遗忘的苦难者。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华工身上朴素的善良与高贵,善意虽然罕见,但他们都牢记并设法报答。华工先后为英法美三国服务,其中,法国人对华工相对最为友好,他们遵守合同,甚至为华工的权益多有努力。相较之下,英美则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傲慢和粗暴。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基督教青年会(YMCA)在中国近代史的巨大作用被认为淡化了,例如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是意义感召了这些当时的中国青年精英——意义可以激发的力量超出想象。

  • 0 zxiaoZh 2022-03-27 23:59:24

    作者对一战华工这一几乎被遗忘的问题的研究是有突出性贡献的,来自那么多国家的历史档案、基督教青年会档案、论文专著与私人书信等才能编织还原整个华工旅欧的来龙去脉,再探讨华工对于一战的贡献,对于新生的现代化中国在第一手接触下和对与他们共同工作的精英的影响下,在理念上对中国国家认同建立的过程产生贡献,在实际上成为战后中国收回山东权益的基础和成为中国精英赴法工读运动引路人,以及探讨了中国的劳工运动甚至社会主义运动、五四运动的关系。书前半部分关于劳工怎么征召怎么赴欧又怎么在欧洲工作生活更为详尽确凿,后面对于劳工对精英、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多少有些因材料不足带来的说服力不那么强烈的感觉,更多的是作者理念上的穿引描补,这部分更完善些就好了,但书无完书,已经具有了相当全面的开创性的意义了。

  • 0 孤岛渔翁 2022-06-30 23:24:44

    一战中前往欧美作为工人参与一战的近14万人的故事值得被书写,不应该消失在历史中。作为同胞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平常老百姓亲眼所见亲身所感那个中西方距离被甩开的时代,他们的经历是中国史更是世界史的一部分。

  • 0 秀逗君 2022-08-08 22:42:27

    那个年代的华工,抛却政治因素来看,比这个年代的中国人更有家国情怀,从什么时候开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套流传了几千年的精神信仰就没了?哦,大概也就是70多年以前。

  • 0 康一來 2023-05-17 19:07:42 中国香港

    一戰時中國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協約國不同意中國參戰,深層原因是這些歐洲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不覺得中國可以跟他們平起平坐,不想中國有參與巴黎和會資格,當時有輿論指出,他們擔心歐洲人看見中國人的貢獻後,可能會對中國人改觀,直到戰爭結束,無數華工還是在戰場上進行打掃,無數人被地雷和炸彈殺傷,可是有哪個西方國家會唸叨一戰中的華工,特別是考量到華工在法國時替英美法打工時遭受的待遇,可以說從頭到尾,一直都有種族主義因素在裡面,在英國人和美國人身上,更是見到傲慢和粗暴。加拿大軍官的日記可以反駁當代逆向民族主義言論:他能從華工身上看到一種樂天、正直和勤勞的本質。書裡同時記載不少華工善舉。晏陽初那一代知識份子和基督教青年會各自試圖影響這些華工:前者想把他們打造成對外窗口現代公民、後者想趁機打下進軍中國基礎。

  • 0 螺丝拧不紧🔩 2023-02-05 16:09:14 上海

    一段值得书写的历史。但作者饱蘸深情,似乎也把华工的历史地位拔得过高。

  • 0 限牢 2023-06-24 15:26:07 北京

    材料当然极为难得。但事先已经套好了一个民族主义的壳子。中国工人怎么样,中国精英怎么样,法国人、英国人等等又怎么样。这样的论述遮蔽了很多民族主义框架容纳不下的东西。

  • 0 比之匪人 2023-08-31 17:23:50 江西

    为这研究项目!为前人、现人以求“融入世界”之精神!但,现实有点可悲。融入尚未成功,复兴依旧求索。

  • 0 萨摩藩士 2019-08-09 07:02:10

    阅读过程当中有很多感慨,虽然英美军队对华工百般歧视和不公正对待,但比起在国内,华工的待遇仍算不错,特别是有了基督教青年会介入后,他们的私生活骤然变得丰富起来,还有受教育机会,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如果不是巴黎和会失败,他们的贡献定能帮助中国转型成功。可惜,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毁于日本和英法之手,造成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劳工迅速转向俄国。

  • 0 Orpheus 2021-10-01 15:18:00

    以工代兵,大国间生存的有意思玩法

  • 0 智术师 2024-03-27 19:14:15 广东

    一战华工史研究必读书目,内容极佳。

  • 0 加我QQ 2024-04-30 18:15:20 上海

    只能用来检索

  • 0 greenudon 2021-02-22 20:55:20

    很扎实的史料 fact more than analysis 对中国“the Great Generation”/劳工社会史/移民史/民族主义的探讨都还有进一步分析的空间

  • 0 阿桥明明 2023-07-04 17:37:57 河南

    读书计划进度1/50 内容很详细 不过和之前的纪录片内容大抵一致

  • 0 sy333111 2021-11-29 18:05:31

    总算对一战华工有大概的了解。中国已开始就认为德国必败,为了在战胜后收回山东半岛的主权,想积极参加到一战中。可是直接派兵协约国不同意,以工代兵也不同意。在人员伤亡的巨大压力下同意了中国的以共代兵,这14万华工大多数是农民。这14万华工回国的大约有13万人,因为出身和受教育的关系,他们回国后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其实不算大,不过周恩来和邓小平都是后来勤工俭学才去的法国。中国对协约国战胜的贡献确实不如英法等几个主要国家,但是日本要接收德国在山东半岛的权益就太过分了,五四运动是伟大的。 还是美国最精明,开始大发战争财,后来直接下场参战,如果中国有那个工业实力就好了。

  • 2 胡源 2019-06-30 22:48:31

    严谨的国外论文构架,内容和分析有多方考据和引用,表述完整,从中我们可以真切且全面的了解到100年前这140000左右同胞(主要来自山东)以“苦力”的身份跨洋过海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详细经过。从各方面与此相关的文献及各种身份的人遗留下来的信件文稿中,我们仿佛回到那灾难深重的时代,看到那些艰难、那些低微、那些蔑视、那些努力…他们以近乎奴隶的身份和地位运去异国他乡工作和牺牲,他们的付出是巴黎和会的民族筹码,是了解西方文明的试金石,是后来工人运动的基石,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摇篮的编织者…书页里,这些100年前同胞们的笑容,传递着,希望!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