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精心选取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包括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既可以看做资深建筑学家的学术文章,也可以当成著名散文家有关建筑的优美篇章。书中亦附有专业图表,图文并茂,入之深而出之浅,既可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读者的建筑学入门读物。
作者简介 · · · · · ·
林徽因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作家、诗人、中国第壹位女性建筑学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1928年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1949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担任《中国建筑史》课程并为研究生开《住宅概论》等专题课。1953年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担任《建筑学报》编委、中国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对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及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目录 · · · · · ·
第一章 中国建筑之特征 / 001
第二章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 019
从远古到殷 / 022
西周到春秋·战国 / 026
秦·汉·三国 / 032
晋·南北朝·隋 / 038
· · · · · · (更多)
第二章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 019
从远古到殷 / 022
西周到春秋·战国 / 026
秦·汉·三国 / 032
晋·南北朝·隋 / 038
· · · · · · (更多)
第一章 中国建筑之特征 / 001
第二章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 019
从远古到殷 / 022
西周到春秋·战国 / 026
秦·汉·三国 / 032
晋·南北朝·隋 / 038
唐·五代·辽 / 042
两宋到金·元 / 049
明·清两朝和旧中国时期 / 056
结论 / 063
第三章 宋·辽·金之都市宫殿 / 065
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 / 066
辽之都市及宫殿 / 080
金之都市宫殿佛寺 / 084
南宋之临安 / 090
第四章 我们的首都 / 099
中山堂 / 100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 102
故宫三大殿 / 104
北海公园 / 106
天坛 / 108
颐和园 / 110
天宁寺塔 / 114
北京近郊的三座“金刚宝座塔” / 116
鼓楼、钟楼和什刹海 / 118
雍和宫 / 120
故宫 / 122
附录一 平郊建筑杂录 / 125
附录二 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 / 136
第五章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 149
洞名 / 153
洞的平面及其建造年代 / 155
石窟的源流问题 / 160
石刻中所表现的建筑形式 / 161
石刻中所见建筑部分 / 167
石刻的飞仙 / 171
云冈石刻中装饰花纹及色彩 / 173
窟前的附属建筑 / 175
结论 / 179
第六章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 183
汾阳县峪道河龙天庙 / 185
汾阳县大相村崇胜寺 / 189
汾阳县杏花村国宁寺 / 193
汾阳县小相村灵岩寺 / 194
文水县开栅镇圣母庙 / 196
文水县文庙 / 198
孝义县吴屯村东岳庙 / 199
霍县太清观 / 201
霍县文庙 / 202
霍县东福昌寺 / 203
霍县西福昌寺 / 205
霍县火星圣母庙 / 205
霍县县政府大堂 / 206
霍县北门外桥及铁牛 / 207
赵城县侯村女娲庙 / 208
赵城县广胜寺下寺 / 209
赵城县广胜寺上寺 / 214
赵城县广胜寺明应王殿 / 220
赵城县霍山中镇庙 / 222
太原县晋祠 / 223
山西民居 / 228
结论 / 233
第七章 敦煌边饰初步研究 / 235
北魏的忍冬草叶纹和唐卷草纹 / 250
第八章 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 / 257
第九章 祖国的建筑传统与当前的建设问题 / 271
第十章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 281
我们的祖先选择了这个地址 / 283
北京城近千年来的四次改建 / 285
北京的水源——全城的生命线 / 289
北京的城市格式——中轴线的特征 / 291
北京的交通系统及街道系统 / 294
北京城的土地使用——分区 / 296
北京城是一个具有计划性的整体 / 298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这庞大的伟大的杰作 / 301
附 录 / 303
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序 / 304
· · · · · · (收起)
第二章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 019
从远古到殷 / 022
西周到春秋·战国 / 026
秦·汉·三国 / 032
晋·南北朝·隋 / 038
唐·五代·辽 / 042
两宋到金·元 / 049
明·清两朝和旧中国时期 / 056
结论 / 063
第三章 宋·辽·金之都市宫殿 / 065
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 / 066
辽之都市及宫殿 / 080
金之都市宫殿佛寺 / 084
南宋之临安 / 090
第四章 我们的首都 / 099
中山堂 / 100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 102
故宫三大殿 / 104
北海公园 / 106
天坛 / 108
颐和园 / 110
天宁寺塔 / 114
北京近郊的三座“金刚宝座塔” / 116
鼓楼、钟楼和什刹海 / 118
雍和宫 / 120
故宫 / 122
附录一 平郊建筑杂录 / 125
附录二 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 / 136
第五章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 149
洞名 / 153
洞的平面及其建造年代 / 155
石窟的源流问题 / 160
石刻中所表现的建筑形式 / 161
石刻中所见建筑部分 / 167
石刻的飞仙 / 171
云冈石刻中装饰花纹及色彩 / 173
窟前的附属建筑 / 175
结论 / 179
第六章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 183
汾阳县峪道河龙天庙 / 185
汾阳县大相村崇胜寺 / 189
汾阳县杏花村国宁寺 / 193
汾阳县小相村灵岩寺 / 194
文水县开栅镇圣母庙 / 196
文水县文庙 / 198
孝义县吴屯村东岳庙 / 199
霍县太清观 / 201
霍县文庙 / 202
霍县东福昌寺 / 203
霍县西福昌寺 / 205
霍县火星圣母庙 / 205
霍县县政府大堂 / 206
霍县北门外桥及铁牛 / 207
赵城县侯村女娲庙 / 208
赵城县广胜寺下寺 / 209
赵城县广胜寺上寺 / 214
赵城县广胜寺明应王殿 / 220
赵城县霍山中镇庙 / 222
太原县晋祠 / 223
山西民居 / 228
结论 / 233
第七章 敦煌边饰初步研究 / 235
北魏的忍冬草叶纹和唐卷草纹 / 250
第八章 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 / 257
第九章 祖国的建筑传统与当前的建设问题 / 271
第十章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 281
我们的祖先选择了这个地址 / 283
北京城近千年来的四次改建 / 285
北京的水源——全城的生命线 / 289
北京的城市格式——中轴线的特征 / 291
北京的交通系统及街道系统 / 294
北京城的土地使用——分区 / 296
北京城是一个具有计划性的整体 / 298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这庞大的伟大的杰作 / 301
附 录 / 303
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序 / 304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中国的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次加砖石瓦之混用。外表上一座中国式建筑物,可明显的分作三大部:台基部分;柱梁部分;屋顶部分。台基是砖石混用。由柱脚至梁上结构部分,直接承托屋顶者则全是木造。屋顶除少数用茅茨,竹片,泥砖之外自然全是用瓦。而这三部分——台基,柱梁,屋顶——可以说是我们建筑最初胎形的基本要素。 涂漆在木料的结构上为的是:(一)保存木质抵制风日雨水,(二)可牢结各处接合关节,(三)加增色彩的特征。这又是兼收美观实际上的好处,不能单以色彩作奇特繁华之表现。 在这里我们要提出中国建筑上的几个弱点。(一)中国的匠师对木料,尤其是梁,往往用得太费。他们显然不明了横梁载重的力量只与梁高成正比例,而与梁宽的关系较小。(二)他们虽知道三角形是惟一不变动的几何形,但对于这原则极少应用。(三)地基太浅是中国建筑的大病。 西周之初,曾建造过三次城,一次比一次规模大,反映出它的发展,且每次内容也都反映出当时政治经济的情况的特点。第一次是他们农业发展到渭水流域,在沣水西边,文王建丰邑。第二次是武王建镐京,不但在沣水东边,而且由称“邑”到称“京”,在规模上必然是有区别的。第三次是周公在洛阳建王城,后来称东京。 过于勉强取巧的人工虽可令寻常人惊叹观止,却是审美者所最鄙薄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kindle导出笔记 -
独有中国建筑敢袒露所有结构部分,毫无畏缩遮掩的习惯,大者如梁,如椽,如梁头,如屋脊;小者如钉,如合叶,如箍头,莫不全数呈露外部,或略加雕饰,或布置成纹,使转成一种点缀。几乎全部结构各成美术上的贡献。 我们爱护文物建筑,不仅应该爱护个别的一殿,一堂,一楼,一塔,而且必须爱护它的周围整体和邻近的环境。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kindle导出笔记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常识圆桌派(共13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中国国学常识(精装珍藏版)》《世界历史常识》《中国文物常识(精装珍藏版)》《中国文化常识(精装珍藏版)》《中国政治常识》
等
。
喜欢读"中国建筑常识(精装珍藏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中国建筑常识(精装珍藏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中国文化常识(精装珍藏版) 8.1
-
- 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 7.0
-
- 中国国学常识(精装珍藏版) 8.2
-
- 南朝大争霸4 7.4
-
- 写给中国青年的世界历史 8.1
-
- 旧地重游 7.9
-
- 中国政治常识 6.8
-
- 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Ⅱ 6.8
-
- 暗海沉沙 6.4
中国建筑常识(精装珍藏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6 条 )

这本书直接把我看反省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以前听高晓松讲林梁金的故事,也八卦过林徽因的感情过往,这书一看顿觉自己肤浅粗鄙了,也有点理解林梁并列时为何林在前了,林徽因才华横溢的程度,在整个民国时代的女学者之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了,实在想不到还有哪一位可以approach。 我也看过梁思成的几本书,他的笔触偏柔... (展开)
跟随林徽因的脚步领略中国古建筑之美
若干年前,因为专业和个人兴趣的缘故,买过一些关于建筑和城市规划的书籍。翻看地最多的是《梁陈方案与北京》和《建筑师不是描图机器》,都是关于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的书籍。从1949年至今,北京的面貌已经大变样,建筑越来越多,城市面积越来越大。虽然对于建筑师来讲,将新建...
(展开)


单论文章,是极好的;若论书,则在挂羊头卖狗肉
挂羊头卖狗肉说的就是这本书的编辑。生气。 这本书明明就是林徽因的建筑评论合集,当时发表在诸如《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建筑学报》和《新观察》等处,这本书的编辑根本没有仔细整理这些文章,就一股脑地塞进一本书里,甚至还有她给《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写的序和她跟梁思成合...
(展开)

中国古建筑拓展阅读 一窥建国初期的文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到第十三章 “敦煌边饰初步研究 第三节 北魏的忍冬草纹和唐卷草纹”,忽然就结束了: “这种白粉线的应用同库车附近各窟中的画壁上的很近似,白粉很显明的是当时龟兹伊兰语系民族索格特的画工所常用的画料。在中国白粉从汉代起就曾应用于彩画的陶器上面。但汉宫典质里提到:... (展开)
《中国建筑常识》林徽因 民国时期的斜杠女青年
如果把林徽因的人设,搬到今天,她应该也是现象级的流量担当吧,人红是非多,古往今来无一例外。 现在的人比以往更喜欢给别人和自己贴标签,那么在林姑娘身上,撕不掉的标签,就要包括诗人,作家,建筑学家,衍生词组包括,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剑桥,民国才女,甚至到作家...
(展开)
> 更多书评 4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7)7.2分 464人读过
-
新世界出版社 (2024)8.1分 63人读过
-
开明书店 (2022)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4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国建筑常识(精装珍藏版)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李西西 2024-02-21 13:17:26 上海
一口气读完,评分奇低的原因我不太想知道了,很多给中评的朋友拿着“常识”二字说事儿,但仁者见仁,我确实觉得命名为“常识”没有任何问题。中国建筑体系涵盖如此之广,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林徽因的“建筑史讲解+古建筑实例讲解”的方式都配得上且对得起“中国建筑常识”这几个字。我读过此书只觉林徽因对中国建筑的把握已经超出了绝大部分建筑学家对中国建筑的认知范畴,你们以为常识是建筑之肤表,但林徽因觉得,中国建筑的历... 一口气读完,评分奇低的原因我不太想知道了,很多给中评的朋友拿着“常识”二字说事儿,但仁者见仁,我确实觉得命名为“常识”没有任何问题。中国建筑体系涵盖如此之广,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林徽因的“建筑史讲解+古建筑实例讲解”的方式都配得上且对得起“中国建筑常识”这几个字。我读过此书只觉林徽因对中国建筑的把握已经超出了绝大部分建筑学家对中国建筑的认知范畴,你们以为常识是建筑之肤表,但林徽因觉得,中国建筑的历史来路和美学气质才是我们应当了然于胸的“常识”。这本书,毋庸置疑,我给五颗星。 (展开)
0 有用 YH 2021-10-20 13:38:33
林徽因文集。不太适合入门。直观的感受比较少,文字论述较多。
0 有用 山水间 2023-11-18 10:10:00 湖北
太学术了
12 有用 發財 2019-10-24 20:51:49
出版社搞了不少水军,网页端看十个打五星的里面十个用户异常评论被折叠。骗钱之作一在题目不符,名曰常识而非常识,二则作者不符,如果林所著确实凑不够一本专著就不必拿大量二作和“据说”是林执笔的内容充数了,就算梁思成不在意,问过刘敦桢的意见么?三则前后割裂毫无体系,当然割裂是因为这个不存在的题目和不存在的作者,强行拗一本专著骗钱才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最后这类书不是亲临现场纯靠脑补,即便有图纸都会很茫然。比... 出版社搞了不少水军,网页端看十个打五星的里面十个用户异常评论被折叠。骗钱之作一在题目不符,名曰常识而非常识,二则作者不符,如果林所著确实凑不够一本专著就不必拿大量二作和“据说”是林执笔的内容充数了,就算梁思成不在意,问过刘敦桢的意见么?三则前后割裂毫无体系,当然割裂是因为这个不存在的题目和不存在的作者,强行拗一本专著骗钱才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最后这类书不是亲临现场纯靠脑补,即便有图纸都会很茫然。比如我最心领神会的一章就是山西民居,特别是对依山而建,房顶互通,发券砖窑,错落自然,山庄小院,城市鱼鳞,村口即可入眼的高楼,不是真的打小见过是脑补不了这个结构的。另外可以看出梁林二人在建筑上审美相当自持,大概受限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教育背景。如今再看风格形成未必是审美自觉,可能只是条件受限罢了。 (展开)
1 有用 海盐汽水 2022-12-20 19:23:17 上海
千万别以为这是一本科普书,其实是随笔集。七拼八凑的,读起来很不友好。水经注也引用错了,p162山堂木殿,应为山堂水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