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之书 短评

热门
  • 25 xingyue 2020-01-14 23:42:13

    好久没读到这么浪费时间的书了,也请作者把持好为人的良心。

  • 14 生于东林 2019-04-06 22:32:38

    下午无事做,在言又几办了一个会员,买了杯难喝的香草拿铁翻完了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节日的百科全书,作者擅于引用历史来增加背书,另一方面则少了自己的态度,满满的堆砌之感。

  • 8 filoxiny 2019-07-08 13:59:36

    主体性较强,且大多是点到为止的发散段落,总而言之不算是一本太好的科普读物

  • 4 我叫卢大胆 2019-08-12 10:28:26

    书一般。但这本书,让我在晚点3个钟头,手机没电的飞机上,救了百无聊奈的我。

  • 8 ChrisKirk 2020-01-16 09:39:49

    缓缓打出几个问号????

  • 2 微笑遇到鱼尾纹 2019-12-16 11:56:12

    能读到一些内容,但是感觉并没有讲明白节日具体的来龙去脉,只是写了一些别人的书😂😂😂

  • 3 鸿音 2019-10-12 17:54:48

    太平庸了,半个小时翻完了。又想写点历史渊源又想结合个人感受,结果是四不像,哪个方面也没讲透。写节日还是萧老师写的好。

  • 3 ORZ你好 2019-11-03 12:40:17

    和时间之书一个德行,满屏材料堆积,接着一堆文人感悟,总有种注水之感。其实可以从不同朝代节日风俗变化入手,从而引出经济,政治,人文的变迁

  • 1 谈笑 2020-01-27 18:39:18

    以后,我们的节日又会怎么演变呢?消费主义充斥的节庆只是过渡期,终归会以令人向往并且不断变化的形式出现的,因为规则是人定的,而有些人不止满足于物质层面。

  • 1 温柔酱 2019-06-10 15:37:34

    就真的蛮无聊不对我胃口的,up主推荐的书也不一定靠谱

  • 1 Carbbio 2019-04-08 00:30:04

    被这个名字给骗了,以为是一本睡前读物。用节日之名结合当下社会问题,一本来自灵魂的拷问之书。文字考究,情节丰富,虽然会有一些地方重复,但是不影响整个文章的连贯性。让我又回去看了一遍他当年那段精彩演讲-《失格》

  • 1 康仔 2019-05-22 21:57:46

    随手挑来看的,比较一般,以我的金鱼脑都能看出有些段落特别眼熟。

  • 0 岭北雪林一只猫 2022-04-04 15:50:14

    【2022.4.4】了解民俗和节日的重要读物,算是以后作为参考的工具书之一。 不过读了一遍感觉和期望有些差距。(本来也是买来凑新华书店卡的书。) 说几点吧:1、的确可以看到现在传统文化、节日、民俗不是显学,经济学社会学不说是人文社科霸权,但是许多人对于新与旧的确是迷茫和割裂的。 2、有些地方尤其是上巳很多胡说八道莫名其妙真的看不惯。(某上巳警察如是说) 3、还是有许多小知识,的确可以长见识,部分有待考证(所以可以当作以后写作这方面书籍和短文的参考文献和工具书) 4、提到了我们需要有新的连结而非贩卖焦虑,但是文末和很多地方又很多自己的私货一般的感叹。不知道作者到底怎么想的。 (大概就这些)

  • 0 清晨时抬头看天 2022-02-07 16:14:06

    大年初七来读已经离书本里的年越来越远了,以后的过年只能从书本里去体会了。还好中国有那么多节日,不然这一年过的也太没意思了。

  • 1 hush 2022-02-04 21:40:06

    这么好的题材,古文那些有意思,他自己的那些太无聊了很乱入

  • 0 (๑˙ー˙๑) 2021-12-09 22:59:33

    别买,浪费钱。前半本连语句都不流畅,明明是本汉语写的书,却写出了机翻的感觉,希望作者能注意这个问题。(例如春节部分的第一句“在原创性生活的现代转化中”。)讲七夕的时候,连中国男人南北朝时就屌丝化了这种句子都写得出来。说实话,我也看不懂作者走的是什么风格了。

  • 0 ˇ欣欣疗愈屋 2023-01-04 16:44:27 北京

    纸质书封面好看,比较精致。这本书加《中国文化的精神》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传统节日、节气的科学性。也提醒我重视文学名篇中的季节性,如《红楼梦》《兰亭集序》(显示了清明节的哲思和美学意义)。人们在顺应天时中天人合一,节日习俗有着使人在日常重复劳碌中得以修养调理的意义,也提升了日常生活的经验。印象比较深的,一是社日,让人回顾以家族社群为中心的传统社会,期盼新的社会关系。一是寒食,这个显然不符合当今物质发达、热闹与消费主义捆绑,已被淡忘的节日,反倒引起我的兴趣。社会的变迁记载了许多遗憾,是否指向更好的方向?又是一个新年,人们的生活相较过去甚远,文化价值该如何继续释放生命力?羡慕古人,对节日的记忆一定更刻骨铭心,当然,作为中国人,我们一直以来都能够在节日变迁中丰富生命,“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