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新史学”经典,人类社会永不过时的警示
发展全球命运共同体,亟需总结历史的教训
【内容提要】
十八、十九世纪以来,帝国崩溃,民族国家兴起。在这股狂潮中,既有新兴国家的独立之可喜,也有争战残杀乃至引起世界大战这样的空前浩劫之可悲。海斯教授鉴于民族主义的盛行,乃著是书,分析 民族主义的由来、种种表现及其导致的后果,以警醒世人,保持开放多元的国际观,努力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
【评介】
毫无疑问,在美国,海斯教授是研究“民族主义”这一令人困惑之现象的先驱。——《政治科学》季刊
我一直没有放下这本书,一读再读。——历史学家 蒋廷黻
教西洋通史的教授是当时很有名的历史学家卡尔顿•海斯(Carlton Hayes),是我叔叔唐盛镐崇拜的对象。我叔叔说,海斯往讲台一站,连天色都变啦!我在中央大学读西洋现代史用的课本就是他写的。——历史学家 唐德刚
作者简介 · · · · · ·
海斯教授(Carlton Hayes,1882—1964),美国新史学派代表学者之一,“新史学派”一代宗师鲁滨逊(James Harvey Robinson,1863—1936)嫡传弟子,也是中国历史学家蒋廷黻和唐德刚的老师。1929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1945年当选为美国历史学协会主席。他的著作在1949年以前译为中文者为数众多,与在美国一样,大多是作为大学和中学的历史课本使用。
喜欢读"世界历史的教训"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世界历史的教训"的人也喜欢 · · · · · ·
世界历史的教训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
学级君 (阿门阿前有棵葡萄树)
本书主题:民族主义=民族群体+爱国主义(一种存在了很久的情感) 本章主题:民族主义的兴起 (一)兴 时间:中世纪末 地点:欧洲 事件:十字军东征(主要是第四次) 代表:法国人 (二)起 时间:15-17世纪 地点:欧洲、美洲 事件:宗教改革、君主制的建立 (三)完成 法国大革命(加速) 英国工业革命(加速) 德国浪漫主义(主要推动力) (四)问题 1.民族主义为什么是一种无意识过程?它的形成标志为什么不是国家? 2.十七...2022-07-27 05:30:22 1人喜欢
本书主题:民族主义=民族群体+爱国主义(一种存在了很久的情感)
本章主题:民族主义的兴起
(一)兴
时间:中世纪末
地点:欧洲
事件:十字军东征(主要是第四次)
代表:法国人
(二)起
时间:15-17世纪
地点:欧洲、美洲
事件:宗教改革、君主制的建立
(三)完成
法国大革命(加速)
英国工业革命(加速)
德国浪漫主义(主要推动力)
(四)问题
1.民族主义为什么是一种无意识过程?它的形成标志为什么不是国家?
2.十七八世纪的知识分子对民族主义的普世主义言论为什么被比喻成民族主义瓢泼大雨的预报——“电闪雷鸣”?因为普世主义预报了民族主义吗?
(五)耐人寻味的摘录
1.“... ...国王都不是谨小慎微甚微之辈,根本不会把他们的野心局限于说他们自己的语言、属于他们自己的民族的那些人。他们经常征服‘外国人’居住的领土,把老百姓像牛羊一样换来换去。”(P42)
2.法国大革命传播的民族民主制信条
(1)所有法国人“亲如兄弟”
(2)利他主义和救世主般的品格
(3)语言统一(此前任何政府都未曾作出过这种努力)
(4)制定全民初等教育计划(“读写算”与“武装民族”)
(5)民族主义新闻媒体(富有煽动性的报纸、小册子、杂志)
回应 2022-07-27 05:30:22 -
学级君 (阿门阿前有棵葡萄树)
1.在今天的公共生活中,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乃是民族主义。 现如今,出现在国内政治、社会行动和国际事务的地平线上的每一片乌云,莫不带有民族主义的衬底。 2.“民族”源于拉丁文“natio”,指的是一个部落或社群,建立在真实/幻想的血脉共同体的基础之上,大概还拥有语言的统一性。 自17世纪以来,“民族”这个词被法学家和政论家用来描述一个主权政治国家的全体居民。 3.“民族魂”与民族精神不同。后者是一股心理的力量,推动...2022-07-26 03:32:51 1人喜欢
1.在今天的公共生活中,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乃是民族主义。
现如今,出现在国内政治、社会行动和国际事务的地平线上的每一片乌云,莫不带有民族主义的衬底。
2.“民族”源于拉丁文“natio”,指的是一个部落或社群,建立在真实/幻想的血脉共同体的基础之上,大概还拥有语言的统一性。
自17世纪以来,“民族”这个词被法学家和政论家用来描述一个主权政治国家的全体居民。
3.“民族魂”与民族精神不同。后者是一股心理的力量,推动一个民族群体的成员,迈向某种思想和行动的共同体。前者是对后者进行的一种文学上的夸张。
一个民族的群体思维是变化无常的。
4.一些最现代的民族群体的形成在历史上依赖于特定语言的发展。因为,语言的一致性往往会促进志同道合,并提供一套包容性的观念和词语,而志同道合之人,往往会发展出群体意识,体验到一种共同利益感,构成一个部落或民族群体。(18页)
5.人作为群居性的动物,他们保存并渲染了他们所属语言群体的生活中过往危机的记忆。他们尤其容易歌颂群体中的英雄人物和集体的勇猛善战。(18页)
随着历史传说的搜集,同时出现了把群体人格化的趋势,把民族群体看作是一个历史名人。有时候,这种人格化会借助一面旗帜,或象征一个民族的生命或灵魂的其他符号来表示。更常见的是头脑中的一幅图景,得自于听来的传说或读到的故事;在这幅图景中,科学事实有意或无意地服从于艺术和浪漫的目的。所有这样的人格化都在情感上运用于个体,把群体的精神、原则和理想加以美化后的图景呈现在他们面前,借此促使他们更深沉地忠诚于他们共同的民族群体。(19页,1919《民族的心理学》)
6.一些“世界性宗教”的兴起和传播,比如古希腊罗马异教、佛教、基督教等,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部落和民族的宗教,并且,通过创造出与民族边界重叠——至今还在重叠——的文化区域,这些宗教被证明有害于、而不是有利于民族群体的原则。此外,大多数现代民族都在不再坚持宗教信仰或宗教实践一致性的同时,设法实现了繁荣兴旺。
回应 2022-07-26 03:32:51 -
学级君 (阿门阿前有棵葡萄树)
“宗教感”是人的天性。人类运动的主要动力就是这样一种“宗教情感”。只要人在这世上生存,他必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达”出来。不论他诉诸(海斯用的是“奉献他们的崇敬”)的对象是基督还是佛陀,是图腾还是神物,是科学抑或人文。“即使是在对某种流行流行宗教的疑惑和怀疑最猖獗的时代”,知识分子同样无法扼制这一天性。 1.“礼崩乐坏”的古希腊—罗马帝国末期 “当希腊—罗马异教失去了对罗马帝国知识分子阶层的掌控...2022-08-02 20:29:31
“宗教感”是人的天性。人类运动的主要动力就是这样一种“宗教情感”。只要人在这世上生存,他必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达”出来。不论他诉诸(海斯用的是“奉献他们的崇敬”)的对象是基督还是佛陀,是图腾还是神物,是科学抑或人文。“即使是在对某种流行流行宗教的疑惑和怀疑最猖獗的时代”,知识分子同样无法扼制这一天性。
1.“礼崩乐坏”的古希腊—罗马帝国末期
“当希腊—罗马异教失去了对罗马帝国知识分子阶层的掌控的时候”,他们一方面走向了斯多葛主义与“宣布更真、更高的神性在于责任和合理的享乐”的哲学,另一方面迈入了“陌生的,有点怪诞的神祇”,如,新柏拉图主义的“精神”。
后来,在这一群知识分子的“稀奇古怪的努力”以及对这些“五花八门的崇拜对象”进行统一的渴望下,一种“新奇的”,“革命性的”的融合性宗教——基督教,产生了。
2.“黎明将至”的中世纪晚期
“关于天主教会涉及基督教上帝的性质及适当崇拜的教义,在西欧和中欧产生了大量的怀疑。紧接着便是新教的兴起。”当时,新教是一种极大的反叛,但事实上,“当你研究历史上的新教时,你印象更深的,不是宗教改革家们给基督教内容引入的新鲜东西,而是他们的保守”。(P114)宗教改革家们从天主教和当时的知识分子运动中都借来了大量东西。不过,新教后来却迅速瓦解了,分裂成数不清的宗派和教派。
3.“受尽折磨”的18世纪
“正是18世纪,在西欧,尤其是在法国,见证了伏尔泰及其他’启蒙‘文学家对’超自然‘宗教及教会制度的嘲笑和攻击。”(P115)
“自阿里乌斯教派论战以来,破天荒的第一次,大量有影响力的基督教支持者公开质疑其最基本的教义的真实性和价值;破天荒第一次,基督教知识分子愿意放弃基督教或彻底颠覆它。”(P116)
但是,18世纪的知识分子同样有一种宗教感。他们走向山巅,感受自然之神的伟力,“他们赞美他,声音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他会听到他们的赞美”。他们膜拜“科学”,尽管“这个科学只不过是自然之神的一位神学婢女。”他们膜拜“人道”,多半是因为“对一切人道的神化远比单一的’神人‘甚或三位一体的上帝的概念更加具有无限的神秘性。”
尽管知识分子会陷入对特定真理的不断追索中去,“他们却经常害怕自己的怀疑会对平民大众产生扰乱人心的影响;有时候,为了社会和平与整体安全,他们甚至乐意让民众继续沉迷于知识分子视为迷信的信仰和崇拜”。可以说,知识群体的审慎未能使他们尽到应尽的责任。
1.“在公元2世纪和3世纪,当异教怀疑论在希腊和罗马的知识分子当中盛行时,当哲学家和神秘主义者正在捣鼓新的迷信时,对罗马皇帝的神化已经完成了,民众普遍沉迷于崇拜皇帝。”
2.在对天主教日渐怀疑的16世纪,“出场的不仅有新教,而且还有民众对世俗国家的颂扬,当时的很多知识分子,例如马基雅维利和伊拉斯谟(仅仅列出这两个),都颂扬世俗国家,并把它理想化。”
3.“18世纪见证了上层阶级当中对基督教怀疑的增长,以及一种新奇的自然神论信仰的兴起,而对平民大众而言,它也见证了民族国家的登基即位,成为膜拜的核心对象。”(P119)
值得注意的是,18世纪的启蒙者们身上所昭显的“理性”并没有获得普遍的、永久性的崇拜。“在罗伯斯庇尔的影响下,对‘最高存在’的崇拜(自然神论)迅速顶替了它的位置,反过来,在罗伯斯庇尔垮台之后,后者又被第十日(Decadi)的公民崇拜和博爱理论的道德崇拜所取代。”这类崇拜都可以归因于它们与民族主义宗教的混合。
回应 2022-08-02 20:29:31 -
学级君 (阿门阿前有棵葡萄树)
民族主义学说主要是知识分子的工作——学者和文人的工作。但它不只是知识分子私相授受的一套秘传哲学。这套学说既针对上层社会,也针对平民大众。它的传播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从上流社会一直到底层大众。 首先是有钱有头脑的上层资产阶级——银行家、商人和专业人士。他们都在大学里受过训练,而这种训练造就的好奇心成为了他们的群体习性。这一群体在阴郁的高墙之内所习得的一套“科学”和自然哲学理念在他们日后的民族主义...2022-07-30 20:14:04
民族主义学说主要是知识分子的工作——学者和文人的工作。但它不只是知识分子私相授受的一套秘传哲学。这套学说既针对上层社会,也针对平民大众。它的传播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从上流社会一直到底层大众。
首先是有钱有头脑的上层资产阶级——银行家、商人和专业人士。他们都在大学里受过训练,而这种训练造就的好奇心成为了他们的群体习性。这一群体在阴郁的高墙之内所习得的一套“科学”和自然哲学理念在他们日后的民族主义行为活动中表现了出来,比如:
1.资助保持或复兴民族语言社团。
2.创办收集民族文物的博物馆。
3.支持民族运动协会:德国体育协会和索科尔体育协会。
4.资助报纸,给最佳民族歌曲舞蹈颁奖,鼓励穿民族服装。
5.为改进或创办本土工业的行为鼓掌。
因为对专制政府越来越不满,这帮有钱有头脑的上层资产阶级在精神上奉行民族主义学说。除了经济因素外,他们这样的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是:“渴望在如何花掉他们缴纳的税赋上有一定的发言权。”这样,国家就不会被一群贵族和他们的懒惰朝臣毁灭。所以,在校习得的学说以及进入社会之后的思考令他们开始支持人民主权的革命学说,以及统治依赖于被统治者同意的信条。于是,他们开始革命。当夺得国家的领导权,他们就特别把国家看作是自己的,并热爱这个民族。这就如卢梭所说:
“一个人热爱属于自己的东西,甚于热爱属于别人的东西。”
受臣服民族和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也是如此。他们抨击帝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因为这一政策约束了他们,妨碍了“有利于本国的银行、贸易和工业体系的兴起。”
(小结:海斯反复提醒读者的是,经济政策不是资产阶级进行民族宣传的初始意图。他们支持民族主义的理由有很多种,但主要是情感上的和利他主义的理由。)
然后是贵族。英国的土地贵族认为,“我们存在”,才使得英国成为英国。德国贵族把他们坚定不移的忠诚扩大到已经统一的王国,它的皇帝就是他们原先的国王。法国贵族即便被剥夺了权力,也无法阻止他们爱国,他们的后代资助民族主义运动,这些运动指控第三共和国政府在民族问题上无能,在爱国主义方面懦弱。但是,臣服国家的贵族却不那么爱国,因为他们在社会关系上属于征服民族,因此,他们在情感上倾向于征服国家中的贵族。
再是教士。他们参与民族主义宣传的程度各不相同。他们极其容易动感情往往与其使命感和职务有关。那么,不同宗派的教会人员是表现他们民族主义观念呢?
1.已民族化的教会的教士可能是新学说的狂热鼓吹者。俄罗斯教会,英国圣公会,希腊教会,荷兰与苏格兰的归正教会,普鲁士与斯堪的纳维亚的福音教会。
2.天主教牧师当中很多人都严重怀疑新信仰的教义。
3.在“受压迫”民族当中,民族主义肯定受到了天主教神父们甚至是主教们的教唆。
4.美国等移民国家的教会经常被疯狂攻击为外国的和不爱国的,以至于很多教士(多半的无意识地)采用了一种防御机制,着手鼓吹一种非常强烈的民族主义。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特殊宣传员从一个特殊的群体脱引而出,可以称之为民族主义的既得利益者。有些人希望在一个民族国家从政,希望把军需品、制服和补给卖给民族军队,希望管理民族学校,希望倒卖国旗、彩旗和鞭炮,以及新近时兴的各种行头和徽章——所有这些人全都投身于民族主义,就像鸭子入水一样自然。”当然,他们还发明了宣传民族主义的重要工具——新式教育。于是,民族主义的洪流在欧亚美大陆上蔓延开来。
达到这种结果的过程包括但不限于:
1.普遍识字
2.富有穿透力的、振奋人心的课程
尽管政治民主的福音所到之处都会促进新的教育体系,教育和民主之间的关系是明显的和自然的。然而,“政府支持、政府指导的强制教育体系的存在,民主并不是其惟一的、甚至也不是主要的理由。”所以,海斯在提醒读者,一样东西的创造与它的创造者之间密切相关。
在第三章,海斯花了一定篇幅论述了大众教育塑造族群,而且详细地记述了美国的大众教育。20世纪初期美国的国立学校民族主义课程背后,是社会生活中有意或无意怂恿民族主义的所有势力。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国立学校变得越来越民族主义。
回应 2022-07-30 20:14:04
-
学级君 (阿门阿前有棵葡萄树)
“宗教感”是人的天性。人类运动的主要动力就是这样一种“宗教情感”。只要人在这世上生存,他必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达”出来。不论他诉诸(海斯用的是“奉献他们的崇敬”)的对象是基督还是佛陀,是图腾还是神物,是科学抑或人文。“即使是在对某种流行流行宗教的疑惑和怀疑最猖獗的时代”,知识分子同样无法扼制这一天性。 1.“礼崩乐坏”的古希腊—罗马帝国末期 “当希腊—罗马异教失去了对罗马帝国知识分子阶层的掌控...2022-08-02 20:29:31
“宗教感”是人的天性。人类运动的主要动力就是这样一种“宗教情感”。只要人在这世上生存,他必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达”出来。不论他诉诸(海斯用的是“奉献他们的崇敬”)的对象是基督还是佛陀,是图腾还是神物,是科学抑或人文。“即使是在对某种流行流行宗教的疑惑和怀疑最猖獗的时代”,知识分子同样无法扼制这一天性。
1.“礼崩乐坏”的古希腊—罗马帝国末期
“当希腊—罗马异教失去了对罗马帝国知识分子阶层的掌控的时候”,他们一方面走向了斯多葛主义与“宣布更真、更高的神性在于责任和合理的享乐”的哲学,另一方面迈入了“陌生的,有点怪诞的神祇”,如,新柏拉图主义的“精神”。
后来,在这一群知识分子的“稀奇古怪的努力”以及对这些“五花八门的崇拜对象”进行统一的渴望下,一种“新奇的”,“革命性的”的融合性宗教——基督教,产生了。
2.“黎明将至”的中世纪晚期
“关于天主教会涉及基督教上帝的性质及适当崇拜的教义,在西欧和中欧产生了大量的怀疑。紧接着便是新教的兴起。”当时,新教是一种极大的反叛,但事实上,“当你研究历史上的新教时,你印象更深的,不是宗教改革家们给基督教内容引入的新鲜东西,而是他们的保守”。(P114)宗教改革家们从天主教和当时的知识分子运动中都借来了大量东西。不过,新教后来却迅速瓦解了,分裂成数不清的宗派和教派。
3.“受尽折磨”的18世纪
“正是18世纪,在西欧,尤其是在法国,见证了伏尔泰及其他’启蒙‘文学家对’超自然‘宗教及教会制度的嘲笑和攻击。”(P115)
“自阿里乌斯教派论战以来,破天荒的第一次,大量有影响力的基督教支持者公开质疑其最基本的教义的真实性和价值;破天荒第一次,基督教知识分子愿意放弃基督教或彻底颠覆它。”(P116)
但是,18世纪的知识分子同样有一种宗教感。他们走向山巅,感受自然之神的伟力,“他们赞美他,声音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他会听到他们的赞美”。他们膜拜“科学”,尽管“这个科学只不过是自然之神的一位神学婢女。”他们膜拜“人道”,多半是因为“对一切人道的神化远比单一的’神人‘甚或三位一体的上帝的概念更加具有无限的神秘性。”
尽管知识分子会陷入对特定真理的不断追索中去,“他们却经常害怕自己的怀疑会对平民大众产生扰乱人心的影响;有时候,为了社会和平与整体安全,他们甚至乐意让民众继续沉迷于知识分子视为迷信的信仰和崇拜”。可以说,知识群体的审慎未能使他们尽到应尽的责任。
1.“在公元2世纪和3世纪,当异教怀疑论在希腊和罗马的知识分子当中盛行时,当哲学家和神秘主义者正在捣鼓新的迷信时,对罗马皇帝的神化已经完成了,民众普遍沉迷于崇拜皇帝。”
2.在对天主教日渐怀疑的16世纪,“出场的不仅有新教,而且还有民众对世俗国家的颂扬,当时的很多知识分子,例如马基雅维利和伊拉斯谟(仅仅列出这两个),都颂扬世俗国家,并把它理想化。”
3.“18世纪见证了上层阶级当中对基督教怀疑的增长,以及一种新奇的自然神论信仰的兴起,而对平民大众而言,它也见证了民族国家的登基即位,成为膜拜的核心对象。”(P119)
值得注意的是,18世纪的启蒙者们身上所昭显的“理性”并没有获得普遍的、永久性的崇拜。“在罗伯斯庇尔的影响下,对‘最高存在’的崇拜(自然神论)迅速顶替了它的位置,反过来,在罗伯斯庇尔垮台之后,后者又被第十日(Decadi)的公民崇拜和博爱理论的道德崇拜所取代。”这类崇拜都可以归因于它们与民族主义宗教的混合。
回应 2022-08-02 20:29:31 -
学级君 (阿门阿前有棵葡萄树)
民族主义学说主要是知识分子的工作——学者和文人的工作。但它不只是知识分子私相授受的一套秘传哲学。这套学说既针对上层社会,也针对平民大众。它的传播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从上流社会一直到底层大众。 首先是有钱有头脑的上层资产阶级——银行家、商人和专业人士。他们都在大学里受过训练,而这种训练造就的好奇心成为了他们的群体习性。这一群体在阴郁的高墙之内所习得的一套“科学”和自然哲学理念在他们日后的民族主义...2022-07-30 20:14:04
民族主义学说主要是知识分子的工作——学者和文人的工作。但它不只是知识分子私相授受的一套秘传哲学。这套学说既针对上层社会,也针对平民大众。它的传播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从上流社会一直到底层大众。
首先是有钱有头脑的上层资产阶级——银行家、商人和专业人士。他们都在大学里受过训练,而这种训练造就的好奇心成为了他们的群体习性。这一群体在阴郁的高墙之内所习得的一套“科学”和自然哲学理念在他们日后的民族主义行为活动中表现了出来,比如:
1.资助保持或复兴民族语言社团。
2.创办收集民族文物的博物馆。
3.支持民族运动协会:德国体育协会和索科尔体育协会。
4.资助报纸,给最佳民族歌曲舞蹈颁奖,鼓励穿民族服装。
5.为改进或创办本土工业的行为鼓掌。
因为对专制政府越来越不满,这帮有钱有头脑的上层资产阶级在精神上奉行民族主义学说。除了经济因素外,他们这样的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是:“渴望在如何花掉他们缴纳的税赋上有一定的发言权。”这样,国家就不会被一群贵族和他们的懒惰朝臣毁灭。所以,在校习得的学说以及进入社会之后的思考令他们开始支持人民主权的革命学说,以及统治依赖于被统治者同意的信条。于是,他们开始革命。当夺得国家的领导权,他们就特别把国家看作是自己的,并热爱这个民族。这就如卢梭所说:
“一个人热爱属于自己的东西,甚于热爱属于别人的东西。”
受臣服民族和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也是如此。他们抨击帝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因为这一政策约束了他们,妨碍了“有利于本国的银行、贸易和工业体系的兴起。”
(小结:海斯反复提醒读者的是,经济政策不是资产阶级进行民族宣传的初始意图。他们支持民族主义的理由有很多种,但主要是情感上的和利他主义的理由。)
然后是贵族。英国的土地贵族认为,“我们存在”,才使得英国成为英国。德国贵族把他们坚定不移的忠诚扩大到已经统一的王国,它的皇帝就是他们原先的国王。法国贵族即便被剥夺了权力,也无法阻止他们爱国,他们的后代资助民族主义运动,这些运动指控第三共和国政府在民族问题上无能,在爱国主义方面懦弱。但是,臣服国家的贵族却不那么爱国,因为他们在社会关系上属于征服民族,因此,他们在情感上倾向于征服国家中的贵族。
再是教士。他们参与民族主义宣传的程度各不相同。他们极其容易动感情往往与其使命感和职务有关。那么,不同宗派的教会人员是表现他们民族主义观念呢?
1.已民族化的教会的教士可能是新学说的狂热鼓吹者。俄罗斯教会,英国圣公会,希腊教会,荷兰与苏格兰的归正教会,普鲁士与斯堪的纳维亚的福音教会。
2.天主教牧师当中很多人都严重怀疑新信仰的教义。
3.在“受压迫”民族当中,民族主义肯定受到了天主教神父们甚至是主教们的教唆。
4.美国等移民国家的教会经常被疯狂攻击为外国的和不爱国的,以至于很多教士(多半的无意识地)采用了一种防御机制,着手鼓吹一种非常强烈的民族主义。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特殊宣传员从一个特殊的群体脱引而出,可以称之为民族主义的既得利益者。有些人希望在一个民族国家从政,希望把军需品、制服和补给卖给民族军队,希望管理民族学校,希望倒卖国旗、彩旗和鞭炮,以及新近时兴的各种行头和徽章——所有这些人全都投身于民族主义,就像鸭子入水一样自然。”当然,他们还发明了宣传民族主义的重要工具——新式教育。于是,民族主义的洪流在欧亚美大陆上蔓延开来。
达到这种结果的过程包括但不限于:
1.普遍识字
2.富有穿透力的、振奋人心的课程
尽管政治民主的福音所到之处都会促进新的教育体系,教育和民主之间的关系是明显的和自然的。然而,“政府支持、政府指导的强制教育体系的存在,民主并不是其惟一的、甚至也不是主要的理由。”所以,海斯在提醒读者,一样东西的创造与它的创造者之间密切相关。
在第三章,海斯花了一定篇幅论述了大众教育塑造族群,而且详细地记述了美国的大众教育。20世纪初期美国的国立学校民族主义课程背后,是社会生活中有意或无意怂恿民族主义的所有势力。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国立学校变得越来越民族主义。
回应 2022-07-30 20:14:04 -
学级君 (阿门阿前有棵葡萄树)
民族主义建立在文化基础——共同的语言和历史传统上。这种文化属性是:一群人说着共同的语言,珍爱共同的历史传统,他们构成了或者认为他们构成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文化社会。民族主义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即将结束之时开始铺垫它的伟大前程,并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铺得更宽更远。知识分子在民族主义的传播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首先是14世纪受过教育的群体,他们的代表是:伊拉斯谟、但丁和乔叟。伊拉斯谟是荷兰中世纪哲学家,他...2022-07-28 15:03:41
民族主义建立在文化基础——共同的语言和历史传统上。这种文化属性是:一群人说着共同的语言,珍爱共同的历史传统,他们构成了或者认为他们构成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文化社会。民族主义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即将结束之时开始铺垫它的伟大前程,并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铺得更宽更远。知识分子在民族主义的传播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首先是14世纪受过教育的群体,他们的代表是:伊拉斯谟、但丁和乔叟。伊拉斯谟是荷兰中世纪哲学家,他可以用拉丁文跟受过教育的法国人、英国人、意大利人、日尔曼人、教皇以及英格兰、法国和西班牙的国王写信交谈。被流放的但丁用意大利语写作了《神曲》。乔叟则用英语写作了《坎特伯雷故事集》。此后,本地语写作此起彼伏,推动了15和16世纪的本地语言学的兴起。
然后是17和18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知识分子。他们探讨了民众对英国独裁政府的颠覆,以及为法国政府提供更多民众基础的手段,他们还寻求超自然宗教的替代物。其中,理性主义者们由于不能完全废除人的情感,开始攻击基督教迷信,“却以对国家制度几乎是迷信般的尊重和对爱国主义情感的顶礼膜拜而告终。”此种新偶像崇拜还伴随着古典主义的流行——
1.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满足了爱国主义情感的需要。
2.斯多葛派的奉献哲学使得爱国主义情感变得更加坚定。
3.西塞罗的《西比奥之梦》中的公民论。
4.塔西陀的历史著作《罗马史》、《日耳曼尼亚志》等。
这些古典著作满足了当时的人们的诸多需要。 上流人士从古典希腊语和拉丁语著作中得出:爱国主义的真正对象是非人格国家,这种观念不可避免的结果是热爱自由,痛恨暴政。如:
1.1664年出版的一部“摘自普鲁塔克等人”的奇特格言集描述了斯巴达人的爱国主义颂歌,其方式和韵文暗示了后来的《马赛曲》
2.路易十四去世时,德·阿居瑟在巴黎最高法院面前发表了一篇颂词,充满了古典隐喻,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气味。
3.18世纪最著名的文人阿尔菲耶里对希腊和罗马民众武装对抗暴君的自由顶礼膜拜。
4.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屈尊写了”关于爱国主义的通信“
5.美国独立之父们的嘴里,古典爱国主义短语一句接着一句飞出
6.法国大革命的领导人有着古典主义背景,他们的言行里具有一种英雄主义的、加图式的爱国主义
接下来是18和19世纪的知识分子。他们受到法国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和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在著作中继续反映着他们那个充满着新奇空气的时代之兴趣抱负。这些著作经由通俗化写作,而服务于民族主义。
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的献身运动仍然从语言开始。法国大革命之后,一位琼斯爵士在他的《亚洲研究》中让学者们注意到了梵语与希腊语、拉丁语及德语之间的相似性。于是,语言学进展神速。一些德国学者发展出了原初雅利安语言论。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证明谁是现代雅利安民族中最接近于原初的纯种雅利安人,让“秘传的哲学科学得以在民族主义宣传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一大批伪语言学家蠢蠢欲动了起来。此后,比较法和法理学者们也来帮忙,论证了一种形而上思考:每个民族群体都有过漫长而令人尊敬的存在,它的“灵魂”可以在语言和典章制度中找到。人类学家更是将大量的学术注意力集中在了民族群体的心跳——民间生活方式和民间习俗上,由一个法国博物学家的人类多源论德国浪漫主义者大施莱格尔应用于新兴的语言学。此外,德国的知识分子还编写了《日耳曼历史文献》,并在国家的支持下组建了民族史协会。法国的文学批评家泰纳还在“英国散文和诗歌连绵不断的特色中感受到了几乎是某种神秘的东西,并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说:这个东西是凯尔特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混合的产物,而且是与生俱来的。”(这种神秘主义观念影响了19世纪的文学著作)它为每个民族都有一个”灵魂“和一项”使命“——一种流行的大众信仰提供了文学基础。
他们中还有一大群哲学家和法学家,用哲学、人类学与历史学中的真理、片面的真理和猜测,编织出了政治民族主义的学术外衣——民族群体应该把主权供奉给神圣的民族国家,如:
1.费希特:民族群体得到语言基础和国家基础。(雄辩地)
2.施赖尔马赫:一个界定清晰的地理单位天生就是一个国家的居所。(热情地)
3.黑格尔:国家本身就是目的,一个神圣的人,一个包含了民族的有机体。(神秘地)
4.萨维尼:族群是个体的集合,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外显形式显露一种内在精神——民族国家,以获得真实的个性和行动的力量。(辛勤地)
5.布伦齐:“一个民族国家就是人的集合,他们作为政府和臣民,生活在一块明确的领土上,统一为一个社会—道德的、有机的、有力量的人;... ...”(漂亮地总结了早期德国人在民族国家的问题上的思考)
还有一些学者们考虑了经济好处以及人道问题,几个超前的自由主义者怀疑新福音的实际效力而转向了国际主义的福音。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们的新学说凸显了极端民族主义学说,它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一时,具体化为“颇为连贯的政治哲学,就像两面神一样,对感伤主义者可能呈现出和平的、田园牧歌般的外表,而与此同时,却对现实主义者呈现出凶猛狂暴的风采。”
回应 2022-07-28 15:03:41 -
学级君 (阿门阿前有棵葡萄树)
本书主题:民族主义=民族群体+爱国主义(一种存在了很久的情感) 本章主题:民族主义的兴起 (一)兴 时间:中世纪末 地点:欧洲 事件:十字军东征(主要是第四次) 代表:法国人 (二)起 时间:15-17世纪 地点:欧洲、美洲 事件:宗教改革、君主制的建立 (三)完成 法国大革命(加速) 英国工业革命(加速) 德国浪漫主义(主要推动力) (四)问题 1.民族主义为什么是一种无意识过程?它的形成标志为什么不是国家? 2.十七...2022-07-27 05:30:22 1人喜欢
本书主题:民族主义=民族群体+爱国主义(一种存在了很久的情感)
本章主题:民族主义的兴起
(一)兴
时间:中世纪末
地点:欧洲
事件:十字军东征(主要是第四次)
代表:法国人
(二)起
时间:15-17世纪
地点:欧洲、美洲
事件:宗教改革、君主制的建立
(三)完成
法国大革命(加速)
英国工业革命(加速)
德国浪漫主义(主要推动力)
(四)问题
1.民族主义为什么是一种无意识过程?它的形成标志为什么不是国家?
2.十七八世纪的知识分子对民族主义的普世主义言论为什么被比喻成民族主义瓢泼大雨的预报——“电闪雷鸣”?因为普世主义预报了民族主义吗?
(五)耐人寻味的摘录
1.“... ...国王都不是谨小慎微甚微之辈,根本不会把他们的野心局限于说他们自己的语言、属于他们自己的民族的那些人。他们经常征服‘外国人’居住的领土,把老百姓像牛羊一样换来换去。”(P42)
2.法国大革命传播的民族民主制信条
(1)所有法国人“亲如兄弟”
(2)利他主义和救世主般的品格
(3)语言统一(此前任何政府都未曾作出过这种努力)
(4)制定全民初等教育计划(“读写算”与“武装民族”)
(5)民族主义新闻媒体(富有煽动性的报纸、小册子、杂志)
回应 2022-07-27 05:30:22
-
学级君 (阿门阿前有棵葡萄树)
“宗教感”是人的天性。人类运动的主要动力就是这样一种“宗教情感”。只要人在这世上生存,他必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达”出来。不论他诉诸(海斯用的是“奉献他们的崇敬”)的对象是基督还是佛陀,是图腾还是神物,是科学抑或人文。“即使是在对某种流行流行宗教的疑惑和怀疑最猖獗的时代”,知识分子同样无法扼制这一天性。 1.“礼崩乐坏”的古希腊—罗马帝国末期 “当希腊—罗马异教失去了对罗马帝国知识分子阶层的掌控...2022-08-02 20:29:31
“宗教感”是人的天性。人类运动的主要动力就是这样一种“宗教情感”。只要人在这世上生存,他必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达”出来。不论他诉诸(海斯用的是“奉献他们的崇敬”)的对象是基督还是佛陀,是图腾还是神物,是科学抑或人文。“即使是在对某种流行流行宗教的疑惑和怀疑最猖獗的时代”,知识分子同样无法扼制这一天性。
1.“礼崩乐坏”的古希腊—罗马帝国末期
“当希腊—罗马异教失去了对罗马帝国知识分子阶层的掌控的时候”,他们一方面走向了斯多葛主义与“宣布更真、更高的神性在于责任和合理的享乐”的哲学,另一方面迈入了“陌生的,有点怪诞的神祇”,如,新柏拉图主义的“精神”。
后来,在这一群知识分子的“稀奇古怪的努力”以及对这些“五花八门的崇拜对象”进行统一的渴望下,一种“新奇的”,“革命性的”的融合性宗教——基督教,产生了。
2.“黎明将至”的中世纪晚期
“关于天主教会涉及基督教上帝的性质及适当崇拜的教义,在西欧和中欧产生了大量的怀疑。紧接着便是新教的兴起。”当时,新教是一种极大的反叛,但事实上,“当你研究历史上的新教时,你印象更深的,不是宗教改革家们给基督教内容引入的新鲜东西,而是他们的保守”。(P114)宗教改革家们从天主教和当时的知识分子运动中都借来了大量东西。不过,新教后来却迅速瓦解了,分裂成数不清的宗派和教派。
3.“受尽折磨”的18世纪
“正是18世纪,在西欧,尤其是在法国,见证了伏尔泰及其他’启蒙‘文学家对’超自然‘宗教及教会制度的嘲笑和攻击。”(P115)
“自阿里乌斯教派论战以来,破天荒的第一次,大量有影响力的基督教支持者公开质疑其最基本的教义的真实性和价值;破天荒第一次,基督教知识分子愿意放弃基督教或彻底颠覆它。”(P116)
但是,18世纪的知识分子同样有一种宗教感。他们走向山巅,感受自然之神的伟力,“他们赞美他,声音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他会听到他们的赞美”。他们膜拜“科学”,尽管“这个科学只不过是自然之神的一位神学婢女。”他们膜拜“人道”,多半是因为“对一切人道的神化远比单一的’神人‘甚或三位一体的上帝的概念更加具有无限的神秘性。”
尽管知识分子会陷入对特定真理的不断追索中去,“他们却经常害怕自己的怀疑会对平民大众产生扰乱人心的影响;有时候,为了社会和平与整体安全,他们甚至乐意让民众继续沉迷于知识分子视为迷信的信仰和崇拜”。可以说,知识群体的审慎未能使他们尽到应尽的责任。
1.“在公元2世纪和3世纪,当异教怀疑论在希腊和罗马的知识分子当中盛行时,当哲学家和神秘主义者正在捣鼓新的迷信时,对罗马皇帝的神化已经完成了,民众普遍沉迷于崇拜皇帝。”
2.在对天主教日渐怀疑的16世纪,“出场的不仅有新教,而且还有民众对世俗国家的颂扬,当时的很多知识分子,例如马基雅维利和伊拉斯谟(仅仅列出这两个),都颂扬世俗国家,并把它理想化。”
3.“18世纪见证了上层阶级当中对基督教怀疑的增长,以及一种新奇的自然神论信仰的兴起,而对平民大众而言,它也见证了民族国家的登基即位,成为膜拜的核心对象。”(P119)
值得注意的是,18世纪的启蒙者们身上所昭显的“理性”并没有获得普遍的、永久性的崇拜。“在罗伯斯庇尔的影响下,对‘最高存在’的崇拜(自然神论)迅速顶替了它的位置,反过来,在罗伯斯庇尔垮台之后,后者又被第十日(Decadi)的公民崇拜和博爱理论的道德崇拜所取代。”这类崇拜都可以归因于它们与民族主义宗教的混合。
回应 2022-08-02 20:29:31 -
学级君 (阿门阿前有棵葡萄树)
民族主义学说主要是知识分子的工作——学者和文人的工作。但它不只是知识分子私相授受的一套秘传哲学。这套学说既针对上层社会,也针对平民大众。它的传播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从上流社会一直到底层大众。 首先是有钱有头脑的上层资产阶级——银行家、商人和专业人士。他们都在大学里受过训练,而这种训练造就的好奇心成为了他们的群体习性。这一群体在阴郁的高墙之内所习得的一套“科学”和自然哲学理念在他们日后的民族主义...2022-07-30 20:14:04
民族主义学说主要是知识分子的工作——学者和文人的工作。但它不只是知识分子私相授受的一套秘传哲学。这套学说既针对上层社会,也针对平民大众。它的传播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从上流社会一直到底层大众。
首先是有钱有头脑的上层资产阶级——银行家、商人和专业人士。他们都在大学里受过训练,而这种训练造就的好奇心成为了他们的群体习性。这一群体在阴郁的高墙之内所习得的一套“科学”和自然哲学理念在他们日后的民族主义行为活动中表现了出来,比如:
1.资助保持或复兴民族语言社团。
2.创办收集民族文物的博物馆。
3.支持民族运动协会:德国体育协会和索科尔体育协会。
4.资助报纸,给最佳民族歌曲舞蹈颁奖,鼓励穿民族服装。
5.为改进或创办本土工业的行为鼓掌。
因为对专制政府越来越不满,这帮有钱有头脑的上层资产阶级在精神上奉行民族主义学说。除了经济因素外,他们这样的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是:“渴望在如何花掉他们缴纳的税赋上有一定的发言权。”这样,国家就不会被一群贵族和他们的懒惰朝臣毁灭。所以,在校习得的学说以及进入社会之后的思考令他们开始支持人民主权的革命学说,以及统治依赖于被统治者同意的信条。于是,他们开始革命。当夺得国家的领导权,他们就特别把国家看作是自己的,并热爱这个民族。这就如卢梭所说:
“一个人热爱属于自己的东西,甚于热爱属于别人的东西。”
受臣服民族和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也是如此。他们抨击帝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因为这一政策约束了他们,妨碍了“有利于本国的银行、贸易和工业体系的兴起。”
(小结:海斯反复提醒读者的是,经济政策不是资产阶级进行民族宣传的初始意图。他们支持民族主义的理由有很多种,但主要是情感上的和利他主义的理由。)
然后是贵族。英国的土地贵族认为,“我们存在”,才使得英国成为英国。德国贵族把他们坚定不移的忠诚扩大到已经统一的王国,它的皇帝就是他们原先的国王。法国贵族即便被剥夺了权力,也无法阻止他们爱国,他们的后代资助民族主义运动,这些运动指控第三共和国政府在民族问题上无能,在爱国主义方面懦弱。但是,臣服国家的贵族却不那么爱国,因为他们在社会关系上属于征服民族,因此,他们在情感上倾向于征服国家中的贵族。
再是教士。他们参与民族主义宣传的程度各不相同。他们极其容易动感情往往与其使命感和职务有关。那么,不同宗派的教会人员是表现他们民族主义观念呢?
1.已民族化的教会的教士可能是新学说的狂热鼓吹者。俄罗斯教会,英国圣公会,希腊教会,荷兰与苏格兰的归正教会,普鲁士与斯堪的纳维亚的福音教会。
2.天主教牧师当中很多人都严重怀疑新信仰的教义。
3.在“受压迫”民族当中,民族主义肯定受到了天主教神父们甚至是主教们的教唆。
4.美国等移民国家的教会经常被疯狂攻击为外国的和不爱国的,以至于很多教士(多半的无意识地)采用了一种防御机制,着手鼓吹一种非常强烈的民族主义。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特殊宣传员从一个特殊的群体脱引而出,可以称之为民族主义的既得利益者。有些人希望在一个民族国家从政,希望把军需品、制服和补给卖给民族军队,希望管理民族学校,希望倒卖国旗、彩旗和鞭炮,以及新近时兴的各种行头和徽章——所有这些人全都投身于民族主义,就像鸭子入水一样自然。”当然,他们还发明了宣传民族主义的重要工具——新式教育。于是,民族主义的洪流在欧亚美大陆上蔓延开来。
达到这种结果的过程包括但不限于:
1.普遍识字
2.富有穿透力的、振奋人心的课程
尽管政治民主的福音所到之处都会促进新的教育体系,教育和民主之间的关系是明显的和自然的。然而,“政府支持、政府指导的强制教育体系的存在,民主并不是其惟一的、甚至也不是主要的理由。”所以,海斯在提醒读者,一样东西的创造与它的创造者之间密切相关。
在第三章,海斯花了一定篇幅论述了大众教育塑造族群,而且详细地记述了美国的大众教育。20世纪初期美国的国立学校民族主义课程背后,是社会生活中有意或无意怂恿民族主义的所有势力。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国立学校变得越来越民族主义。
回应 2022-07-30 20:14:04 -
学级君 (阿门阿前有棵葡萄树)
民族主义建立在文化基础——共同的语言和历史传统上。这种文化属性是:一群人说着共同的语言,珍爱共同的历史传统,他们构成了或者认为他们构成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文化社会。民族主义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即将结束之时开始铺垫它的伟大前程,并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铺得更宽更远。知识分子在民族主义的传播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首先是14世纪受过教育的群体,他们的代表是:伊拉斯谟、但丁和乔叟。伊拉斯谟是荷兰中世纪哲学家,他...2022-07-28 15:03:41
民族主义建立在文化基础——共同的语言和历史传统上。这种文化属性是:一群人说着共同的语言,珍爱共同的历史传统,他们构成了或者认为他们构成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文化社会。民族主义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即将结束之时开始铺垫它的伟大前程,并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铺得更宽更远。知识分子在民族主义的传播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首先是14世纪受过教育的群体,他们的代表是:伊拉斯谟、但丁和乔叟。伊拉斯谟是荷兰中世纪哲学家,他可以用拉丁文跟受过教育的法国人、英国人、意大利人、日尔曼人、教皇以及英格兰、法国和西班牙的国王写信交谈。被流放的但丁用意大利语写作了《神曲》。乔叟则用英语写作了《坎特伯雷故事集》。此后,本地语写作此起彼伏,推动了15和16世纪的本地语言学的兴起。
然后是17和18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知识分子。他们探讨了民众对英国独裁政府的颠覆,以及为法国政府提供更多民众基础的手段,他们还寻求超自然宗教的替代物。其中,理性主义者们由于不能完全废除人的情感,开始攻击基督教迷信,“却以对国家制度几乎是迷信般的尊重和对爱国主义情感的顶礼膜拜而告终。”此种新偶像崇拜还伴随着古典主义的流行——
1.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满足了爱国主义情感的需要。
2.斯多葛派的奉献哲学使得爱国主义情感变得更加坚定。
3.西塞罗的《西比奥之梦》中的公民论。
4.塔西陀的历史著作《罗马史》、《日耳曼尼亚志》等。
这些古典著作满足了当时的人们的诸多需要。 上流人士从古典希腊语和拉丁语著作中得出:爱国主义的真正对象是非人格国家,这种观念不可避免的结果是热爱自由,痛恨暴政。如:
1.1664年出版的一部“摘自普鲁塔克等人”的奇特格言集描述了斯巴达人的爱国主义颂歌,其方式和韵文暗示了后来的《马赛曲》
2.路易十四去世时,德·阿居瑟在巴黎最高法院面前发表了一篇颂词,充满了古典隐喻,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气味。
3.18世纪最著名的文人阿尔菲耶里对希腊和罗马民众武装对抗暴君的自由顶礼膜拜。
4.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屈尊写了”关于爱国主义的通信“
5.美国独立之父们的嘴里,古典爱国主义短语一句接着一句飞出
6.法国大革命的领导人有着古典主义背景,他们的言行里具有一种英雄主义的、加图式的爱国主义
接下来是18和19世纪的知识分子。他们受到法国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和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在著作中继续反映着他们那个充满着新奇空气的时代之兴趣抱负。这些著作经由通俗化写作,而服务于民族主义。
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的献身运动仍然从语言开始。法国大革命之后,一位琼斯爵士在他的《亚洲研究》中让学者们注意到了梵语与希腊语、拉丁语及德语之间的相似性。于是,语言学进展神速。一些德国学者发展出了原初雅利安语言论。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证明谁是现代雅利安民族中最接近于原初的纯种雅利安人,让“秘传的哲学科学得以在民族主义宣传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一大批伪语言学家蠢蠢欲动了起来。此后,比较法和法理学者们也来帮忙,论证了一种形而上思考:每个民族群体都有过漫长而令人尊敬的存在,它的“灵魂”可以在语言和典章制度中找到。人类学家更是将大量的学术注意力集中在了民族群体的心跳——民间生活方式和民间习俗上,由一个法国博物学家的人类多源论德国浪漫主义者大施莱格尔应用于新兴的语言学。此外,德国的知识分子还编写了《日耳曼历史文献》,并在国家的支持下组建了民族史协会。法国的文学批评家泰纳还在“英国散文和诗歌连绵不断的特色中感受到了几乎是某种神秘的东西,并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说:这个东西是凯尔特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混合的产物,而且是与生俱来的。”(这种神秘主义观念影响了19世纪的文学著作)它为每个民族都有一个”灵魂“和一项”使命“——一种流行的大众信仰提供了文学基础。
他们中还有一大群哲学家和法学家,用哲学、人类学与历史学中的真理、片面的真理和猜测,编织出了政治民族主义的学术外衣——民族群体应该把主权供奉给神圣的民族国家,如:
1.费希特:民族群体得到语言基础和国家基础。(雄辩地)
2.施赖尔马赫:一个界定清晰的地理单位天生就是一个国家的居所。(热情地)
3.黑格尔:国家本身就是目的,一个神圣的人,一个包含了民族的有机体。(神秘地)
4.萨维尼:族群是个体的集合,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外显形式显露一种内在精神——民族国家,以获得真实的个性和行动的力量。(辛勤地)
5.布伦齐:“一个民族国家就是人的集合,他们作为政府和臣民,生活在一块明确的领土上,统一为一个社会—道德的、有机的、有力量的人;... ...”(漂亮地总结了早期德国人在民族国家的问题上的思考)
还有一些学者们考虑了经济好处以及人道问题,几个超前的自由主义者怀疑新福音的实际效力而转向了国际主义的福音。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们的新学说凸显了极端民族主义学说,它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一时,具体化为“颇为连贯的政治哲学,就像两面神一样,对感伤主义者可能呈现出和平的、田园牧歌般的外表,而与此同时,却对现实主义者呈现出凶猛狂暴的风采。”
回应 2022-07-28 15:03:41 -
学级君 (阿门阿前有棵葡萄树)
本书主题:民族主义=民族群体+爱国主义(一种存在了很久的情感) 本章主题:民族主义的兴起 (一)兴 时间:中世纪末 地点:欧洲 事件:十字军东征(主要是第四次) 代表:法国人 (二)起 时间:15-17世纪 地点:欧洲、美洲 事件:宗教改革、君主制的建立 (三)完成 法国大革命(加速) 英国工业革命(加速) 德国浪漫主义(主要推动力) (四)问题 1.民族主义为什么是一种无意识过程?它的形成标志为什么不是国家? 2.十七...2022-07-27 05:30:22 1人喜欢
本书主题:民族主义=民族群体+爱国主义(一种存在了很久的情感)
本章主题:民族主义的兴起
(一)兴
时间:中世纪末
地点:欧洲
事件:十字军东征(主要是第四次)
代表:法国人
(二)起
时间:15-17世纪
地点:欧洲、美洲
事件:宗教改革、君主制的建立
(三)完成
法国大革命(加速)
英国工业革命(加速)
德国浪漫主义(主要推动力)
(四)问题
1.民族主义为什么是一种无意识过程?它的形成标志为什么不是国家?
2.十七八世纪的知识分子对民族主义的普世主义言论为什么被比喻成民族主义瓢泼大雨的预报——“电闪雷鸣”?因为普世主义预报了民族主义吗?
(五)耐人寻味的摘录
1.“... ...国王都不是谨小慎微甚微之辈,根本不会把他们的野心局限于说他们自己的语言、属于他们自己的民族的那些人。他们经常征服‘外国人’居住的领土,把老百姓像牛羊一样换来换去。”(P42)
2.法国大革命传播的民族民主制信条
(1)所有法国人“亲如兄弟”
(2)利他主义和救世主般的品格
(3)语言统一(此前任何政府都未曾作出过这种努力)
(4)制定全民初等教育计划(“读写算”与“武装民族”)
(5)民族主义新闻媒体(富有煽动性的报纸、小册子、杂志)
回应 2022-07-27 05:30:22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民族,族群与国家建设 (皇甫杰)
- 我做的菜(文史类图书) (西丰客人)
- 读史有风度 (西丰客人)
- 2020年历史学新书 (史学研究)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世界历史的教训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HeliumTrois 2022-08-03 15:27:56
这本书写得非常早,但是很多的观点和对民族主义的深刻观察,还是值得在这个极端民族主义重新汹涌起来的年代认真阅读和思考的 几个摘抄: 1.我们乐于抨击政策、甚至是我们某些政治家的品格,但是我们心里的那个信念阻止了我们怀疑上帝对我们民族国家的指引 2.各民族谈到爱国主义时,他们指的是对他们光荣战争的记忆 3.在一切民族性之上,还有人性 几个观点: 1.作者对于民族的观察,指的是语言和习俗等等,其实还可以... 这本书写得非常早,但是很多的观点和对民族主义的深刻观察,还是值得在这个极端民族主义重新汹涌起来的年代认真阅读和思考的 几个摘抄: 1.我们乐于抨击政策、甚至是我们某些政治家的品格,但是我们心里的那个信念阻止了我们怀疑上帝对我们民族国家的指引 2.各民族谈到爱国主义时,他们指的是对他们光荣战争的记忆 3.在一切民族性之上,还有人性 几个观点: 1.作者对于民族的观察,指的是语言和习俗等等,其实还可以结合“想象的共同体”(当然这是这本书之后的)的思考来理解民族 2.世界主义能否战胜民族主义呢?这个值得怀疑 (展开)
1 有用 学级君 2022-08-10 15:53:16
认真看了前四章,感叹于作者积累深厚的文学素养,它们在论点引入和文章收束之处得到了精彩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在沉浸在他精辟的分析中时,不可忽略历史学家Carlton·Hayes 是如何排列衔接材料以佐证观点的。比如,全书反复出现的宗教材料与知识分子(含堂亲戚——通俗化写作者)材料。
1 有用 学级君 2022-08-10 15:53:16
认真看了前四章,感叹于作者积累深厚的文学素养,它们在论点引入和文章收束之处得到了精彩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在沉浸在他精辟的分析中时,不可忽略历史学家Carlton·Hayes 是如何排列衔接材料以佐证观点的。比如,全书反复出现的宗教材料与知识分子(含堂亲戚——通俗化写作者)材料。
5 有用 HeliumTrois 2022-08-03 15:27:56
这本书写得非常早,但是很多的观点和对民族主义的深刻观察,还是值得在这个极端民族主义重新汹涌起来的年代认真阅读和思考的 几个摘抄: 1.我们乐于抨击政策、甚至是我们某些政治家的品格,但是我们心里的那个信念阻止了我们怀疑上帝对我们民族国家的指引 2.各民族谈到爱国主义时,他们指的是对他们光荣战争的记忆 3.在一切民族性之上,还有人性 几个观点: 1.作者对于民族的观察,指的是语言和习俗等等,其实还可以... 这本书写得非常早,但是很多的观点和对民族主义的深刻观察,还是值得在这个极端民族主义重新汹涌起来的年代认真阅读和思考的 几个摘抄: 1.我们乐于抨击政策、甚至是我们某些政治家的品格,但是我们心里的那个信念阻止了我们怀疑上帝对我们民族国家的指引 2.各民族谈到爱国主义时,他们指的是对他们光荣战争的记忆 3.在一切民族性之上,还有人性 几个观点: 1.作者对于民族的观察,指的是语言和习俗等等,其实还可以结合“想象的共同体”(当然这是这本书之后的)的思考来理解民族 2.世界主义能否战胜民族主义呢?这个值得怀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