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2020008,1、消费者对奢侈品(品牌溢价超高的商品)的三阶段:盲目崇拜,身份象征,谨慎消费「日本、香港、大陆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大陆逐渐走向谨慎消费的阶段,个性需求国货上升」2、「我做甜品,足足吃了甜品几个月,我做手表,最后连自己都变成了一个collector(收藏家)」这段话感触很深,最近看《ugly delicious》顶级大厨们也坚信「如果每天都有人怀着热情做一件事情,关于这件事的创意和个性就像呼吸一样自然」3、「如果一块表没有故事,它就不可能成为品牌」满级、上海表、blabla, 李永銓经手的每个项目都蕴含了移植(大师设计)、本土阶段和事件元素(上海表之于身份象征、Sars之于满记)、情绪共鸣(文案、视觉、宣言等配称)4、真正的好品牌,应当是乘着潮流的第一波,关山轻渡,逍遥自在
第二次读李永铨的这本书,感觉更能理解他的一些理念了。作为一个设计师,感觉自己之前的目光有点太狭窄了,仅仅只是盯着设计端的那点事。这本书中,李永铨告诉我们,设计师所涉猎的范围一定要广,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市场等等,你只有真正了解这些东西,才能做出匹配的市场策略、品牌/人群/产品定位等,这些都是先于设计的。而且懂这些之后,也能够更好地诠释设计,也能更好地做设计。
如果你有一家品牌设计公司,这本书必读。品牌设计类书籍热衷讲怎么做设计,线条、颜色、图案,但是很少有书讲在真实的世界里怎么为客户服务。首先要拉得到客户,客户从哪里来?了解经济趋势,哪些行业有需求,有预算,能偶尔撞上一次是运气,每一次都能踩对方向就是判断大势的能力了;其次,做品牌设计,必须要有分析市场的能力,要有数据支撑(目前一些大数据应用公司更加派上用途),品牌设计虽然服务的是甲方,但服务的终端是甲方的消费者,帮助甲方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设计公司有很强的能力,发掘问题,解决问题,建言献策,乙方要更博学,更明白社会运转的规则,经济发展的规律。最后,学会讲故事,当然书里提出了七项品牌设计的原则,我认为遵循这些原则,找到问题的核心,还要学会把这个思考的过程转化成一个脉络清晰的故事,引导甲方去理解。
每次读,都有新收获,但觉得国内的案例有点单薄了。
过瘾,生命就是 let it flow,一个设计师成功的立足点取决于对市场的判断,对市场,经济一无所知成功也只是运气。
十年前的書,依然非常有借鑒價值。對於李永銓每一次的成功,我覺得最重要的兩個要素是:善於思考和開脫創新。當然這背後少不了十年磨一劍的努力和積累,這也是當今這個浮躁社會所欠缺的。
目前读过的中文讲述品牌设计最好的书,没有之一。李先生并没有单纯的从视觉层面去分析案例,而是从市场背景,客户,消费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深刻而引人思考。也很庆幸能买到没有删减的港版,对历史和地缘政治也有了一定了解。
书中的内容印证了,会讲故事确实很重要哈哈哈,内容并不枯燥,挺实在的。李永铨先生喜好阅读大量不同领域书籍的习惯,使他成为一个有底气有自信去说服客户的设计师。虽然那些设计用当下的眼光去看,可能已经被后浪追上,但李永铨先生那颗多替客户着想的心,使他的设计体现出别样的魅力。
看过12年版本的,这次买了港版实体重读,增加了一些东西,挺好
做设计不应止于风格与潮流,更应该多关注咨询、文化、思想理念——自勉。 (由于香港三联书店出版,使用的是繁体竖排,繁体字个人比较生疏,边查边推测意思读完的,可能是记录者的问题,中国内陆被称中国,香港被摘出来的感觉,总有点不舒服,当然读完也感觉到没有个人政治立场问题,应该是香港长大的本地人的口语叫法问题。 整本书读完重新唤醒了做设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被社会蹂躏过后,重新被唤醒,豁然开朗。)
这书没干货,但就如《设计中的设计》这类书不是为了从里面学取关键知识要点的,而是试着切入另一种思维角度去看待问题,开拓视野(多数看书的目的大抵如此)。 以前红砖厂听过李永铨的一个讲座,是很喜欢的华人设计师之一。没看这书之前,只知道他身居香港,年轻时还有点右,但没想到他对本朝历史、人文文化和现代社会体制了解得如此之深入,对社会风气和设计行业的点评,每每都在要点之上。 里面提到的一个点甚为感触。中国越发太浮躁,以往令人敬畏的道德体系渐而消亡,而品牌的消亡,很可能就是一种道德体系和精神文化的消亡,没有自身道德和精神文化约束以致企业不求精进,产品质量下乘,而品牌难以为继。
太水了,说了一堆大概念,案例真的太一般
个人见解:设计并不是一门多么高深的学问,对于消费市场上也没有占绝对主要的决策作用,品牌是很复杂的,非设计这一环节就可以左右的。设计的本质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书当案例解析看就可以了,个人感觉不必过度钻研。虽然现在做着设计的工作,但以后应该不会看这类书籍,当然设计年鉴之类的还是要看看的,可以接触一些先锋的设计和表达方式,虽然在工作中并不一定用得到这些前沿具有实验性的设计语言。至于市场方面,如果足够细心、喜欢且敏锐,可以自己在日常生活消费中体会。
不错,内容更多的是设计思考。相比于图像怎么放,颜色用哪一个,关于品牌设计的思考讲的比较多,有些内容真实而过于直白,哈哈。
学做书籍设计的我 看了这本书也觉得很有收获 设计跟艺术不一样 它一定是实用的 有其存在目的和服务对象的 离开这一点谈设计 就是耍流氓
挺好的 讲的值得学习
> 消費森林x品牌再生
2 有用 Tod Chinn 2020-03-05 20:30:52
2020008,1、消费者对奢侈品(品牌溢价超高的商品)的三阶段:盲目崇拜,身份象征,谨慎消费「日本、香港、大陆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大陆逐渐走向谨慎消费的阶段,个性需求国货上升」2、「我做甜品,足足吃了甜品几个月,我做手表,最后连自己都变成了一个collector(收藏家)」这段话感触很深,最近看《ugly delicious》顶级大厨们也坚信「如果每天都有人怀着热情做一件事情,关于这件事的创意和个性就像呼吸一样自然」3、「如果一块表没有故事,它就不可能成为品牌」满级、上海表、blabla, 李永銓经手的每个项目都蕴含了移植(大师设计)、本土阶段和事件元素(上海表之于身份象征、Sars之于满记)、情绪共鸣(文案、视觉、宣言等配称)4、真正的好品牌,应当是乘着潮流的第一波,关山轻渡,逍遥自在
1 有用 倔驴 2020-08-29 14:38:56
第二次读李永铨的这本书,感觉更能理解他的一些理念了。作为一个设计师,感觉自己之前的目光有点太狭窄了,仅仅只是盯着设计端的那点事。这本书中,李永铨告诉我们,设计师所涉猎的范围一定要广,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市场等等,你只有真正了解这些东西,才能做出匹配的市场策略、品牌/人群/产品定位等,这些都是先于设计的。而且懂这些之后,也能够更好地诠释设计,也能更好地做设计。
2 有用 DD 2020-03-13 11:54:08
如果你有一家品牌设计公司,这本书必读。品牌设计类书籍热衷讲怎么做设计,线条、颜色、图案,但是很少有书讲在真实的世界里怎么为客户服务。首先要拉得到客户,客户从哪里来?了解经济趋势,哪些行业有需求,有预算,能偶尔撞上一次是运气,每一次都能踩对方向就是判断大势的能力了;其次,做品牌设计,必须要有分析市场的能力,要有数据支撑(目前一些大数据应用公司更加派上用途),品牌设计虽然服务的是甲方,但服务的终端是甲方的消费者,帮助甲方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设计公司有很强的能力,发掘问题,解决问题,建言献策,乙方要更博学,更明白社会运转的规则,经济发展的规律。最后,学会讲故事,当然书里提出了七项品牌设计的原则,我认为遵循这些原则,找到问题的核心,还要学会把这个思考的过程转化成一个脉络清晰的故事,引导甲方去理解。
0 有用 曹程煜 2021-12-21 19:35:05
每次读,都有新收获,但觉得国内的案例有点单薄了。
0 有用 Piao 2023-10-21 22:36:01 广东
过瘾,生命就是 let it flow,一个设计师成功的立足点取决于对市场的判断,对市场,经济一无所知成功也只是运气。
0 有用 Hecate 2022-07-26 18:17:12
十年前的書,依然非常有借鑒價值。對於李永銓每一次的成功,我覺得最重要的兩個要素是:善於思考和開脫創新。當然這背後少不了十年磨一劍的努力和積累,這也是當今這個浮躁社會所欠缺的。
0 有用 LaughingGor 2022-04-12 23:15:52
目前读过的中文讲述品牌设计最好的书,没有之一。李先生并没有单纯的从视觉层面去分析案例,而是从市场背景,客户,消费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深刻而引人思考。也很庆幸能买到没有删减的港版,对历史和地缘政治也有了一定了解。
0 有用 柑橘兔 2021-02-25 17:32:10
书中的内容印证了,会讲故事确实很重要哈哈哈,内容并不枯燥,挺实在的。李永铨先生喜好阅读大量不同领域书籍的习惯,使他成为一个有底气有自信去说服客户的设计师。虽然那些设计用当下的眼光去看,可能已经被后浪追上,但李永铨先生那颗多替客户着想的心,使他的设计体现出别样的魅力。
0 有用 乘凉 2019-02-28 09:48:52
看过12年版本的,这次买了港版实体重读,增加了一些东西,挺好
0 有用 摇摆的蘑菇🍄 2021-10-06 21:41:11
做设计不应止于风格与潮流,更应该多关注咨询、文化、思想理念——自勉。 (由于香港三联书店出版,使用的是繁体竖排,繁体字个人比较生疏,边查边推测意思读完的,可能是记录者的问题,中国内陆被称中国,香港被摘出来的感觉,总有点不舒服,当然读完也感觉到没有个人政治立场问题,应该是香港长大的本地人的口语叫法问题。 整本书读完重新唤醒了做设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被社会蹂躏过后,重新被唤醒,豁然开朗。)
0 有用 CanChan 2021-06-18 17:35:53
这书没干货,但就如《设计中的设计》这类书不是为了从里面学取关键知识要点的,而是试着切入另一种思维角度去看待问题,开拓视野(多数看书的目的大抵如此)。 以前红砖厂听过李永铨的一个讲座,是很喜欢的华人设计师之一。没看这书之前,只知道他身居香港,年轻时还有点右,但没想到他对本朝历史、人文文化和现代社会体制了解得如此之深入,对社会风气和设计行业的点评,每每都在要点之上。 里面提到的一个点甚为感触。中国越发太浮躁,以往令人敬畏的道德体系渐而消亡,而品牌的消亡,很可能就是一种道德体系和精神文化的消亡,没有自身道德和精神文化约束以致企业不求精进,产品质量下乘,而品牌难以为继。
0 有用 胖烟火 2021-01-18 14:01:03
太水了,说了一堆大概念,案例真的太一般
0 有用 澡堂 2022-03-22 13:46:06
个人见解:设计并不是一门多么高深的学问,对于消费市场上也没有占绝对主要的决策作用,品牌是很复杂的,非设计这一环节就可以左右的。设计的本质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书当案例解析看就可以了,个人感觉不必过度钻研。虽然现在做着设计的工作,但以后应该不会看这类书籍,当然设计年鉴之类的还是要看看的,可以接触一些先锋的设计和表达方式,虽然在工作中并不一定用得到这些前沿具有实验性的设计语言。至于市场方面,如果足够细心、喜欢且敏锐,可以自己在日常生活消费中体会。
0 有用 小田田的fish 2022-02-08 18:45:19
不错,内容更多的是设计思考。相比于图像怎么放,颜色用哪一个,关于品牌设计的思考讲的比较多,有些内容真实而过于直白,哈哈。
0 有用 山外 2021-05-20 03:12:06
学做书籍设计的我 看了这本书也觉得很有收获 设计跟艺术不一样 它一定是实用的 有其存在目的和服务对象的 离开这一点谈设计 就是耍流氓
0 有用 迷乐、 2021-03-14 11:45:06
挺好的 讲的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