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全民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社会。这本书是以呈现当代社会阶层状况全貌为目的的著作。李强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著名的人口结构“倒丁字型”就是他所提出。在这本书里,李强认为基于新世纪以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当下中国社会结构已经由“倒丁字型”发展成为“土字型”。这本书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去呈现中国当代社会的中产阶级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是清晰而乐观的。对于社会学专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读这本书的最大意义,就是看清楚自己最关心的社会地位、阶层归属以及未来的多种可能性。
深刻的道理只能从深刻的文本中获得,学术语言要保证它的准确性,就势必会丧失些易读性。这本关于社会分层的论作全面而详实,阅读过程中可见作者与编辑的用心。装帧设计也很不错,唯一的缺点是重复性太多。本书让我不断地想起金观涛的《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以及中信那本《贫穷的本质》。一言以蔽之,无论社会如何分层与博弈,教授始终都在提醒我们一件事情:经济地位是重中之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社会性更是人性。中产阶级是政府维稳的决定性力量,书中用了大量笔墨予以阐释;农民和农民工是社会各个阶层中最无权无势的阶层,且这样的群体在中国截止到2016年是2.7亿,不知为什么看到这个数字有点痛心,可能是因为自己学新闻传播的缘故,深深地明白这一群体在媒体中话语权的丧失与沉默。随后会附上详细的书评与思考。
作为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李强老师是读书期间就已听闻。但即使如此,我还是觉得这本外表虽为书籍实则是学术论文的书目可读性太差,甚至可以说一点都没考虑到对于专业外读者的阅读体验照顾,太象牙塔了。另外,对于一个刚看完海外历史学家许倬云《历史大脉络》的人来说,这种海内外学者中文功底与文字功底的差距实在是惨不忍睹。你好歹也是社会学家,怎能那么多句子都是以“的”结尾呢?跟个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一样。总之,如果你不是学社会学专业的,本书大可不必读不必买了。
捏着鼻子看完。不是写得不好,而是内容本身令人不适,某些部分简直要吐。相比那些站在民众立场,并对底层人民的苦难报以深切同情的著作,本书“宏观”得很,大概只有“将得利益者”会读着舒服。但事实确实不容忽视,不应逃避。本书数据较新,分析准确,视角客观全面,定量章节亮眼,兼有关于社会分层的国内外学科概念、脉络和新成果介绍,着重关注改革前后与近年来的国家政策与社会结构变迁,指出了诸多负面社会问题(尤其第488页数据触目惊心),虽也有春秋笔法,乃至避重就轻的粉饰之辞,我不赞同但可以理解。总体值得推荐,不读可惜。
《中国当代社会分层》是三联“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中又一力作,作者李强教授是中国最资深的社会学家之一,这本书全景式展现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状况,是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教科书式的社会分层研究典范,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必读。
第一次如此认真阅读社会学著作,标题就是如今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也确实得到了一些解答和启发
非常好的书,联合CFPS 或CHFS 阅读有奇效,专治各种不服
近五十万字的皇皇巨著,19年的尾巴读到的top5。另,很难忍住和《生而贫穷》做对比,同样是解读社会现状的社会学著作,后者作者是九零后改行互联网的社会学硕士+知乎大V,前者是清华社科院院长,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两本书的政治倾向对比起来特有画面感,前者是底层视角+左翼,后者是高层视角+倡导结果公平,简直像学生和校长辩论,当然两者并非矛盾,而是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同样的现实,比方对待高考的不合理,两书一正一反做出解释,《贫穷》通过底层视角,说明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使高考本身缺乏公平,《分层》中也提到这个问题,但它讲,高考的不合理恰恰因为人数太多,实际上许多人应该直接从事专业技术职业,因为这是国家大量缺乏的(此观点和《吾国教育病理》遥相呼应,《病理》甚至认为我国应推行类似德国的双轨制教育)。
全景式展现。以及忽然觉得,我(不敢们)所处的时代,也只不过是诸多时代中的一段而已,相对于从前和以后,没那么好也没那么坏,只是因身处其中才有对它独特的感慨。
勾勒了宏观的结构,提供了理解中国的社会学视野,也可以为理解、评价各种政策与导向提供背景。对社会分层的研究,最终指向公正合理的社会结构与运行机制,而形成具有规模的中间阶层对于社会的稳定与个人的发展关系重大,如果不同职业能够提供进入中层的通道,得到社会的尊重,那么人的自由发展或许能够实现,不必将目光,资源,精力和人生价值付诸少数职位上,而能在不同的社会位置收获可匹配的财富,权利与声望,以及自我与社会的成就。
当代中国,本身就是个历史与现在交织的概念;对于以本主题成名的作者而言,本书同样也应该是在原有思考之上进一步增补和修改的当下认识。能够看到书中对于学说的介绍(象牙塔)与对社会现实的直觉评论(对策研究),对于外行来说能够有所收获。主要缺点是,全书读完之后的整体体系性不强,逐章写作发表收录成集或者分章写作的痕迹比较浓,但和典型的论文集也有比较大的区别;里面很多讨论比较旧,这虽然有社会调查方法本身的限制,也有作者出版前增补的论述不够的缘故;除个别章节外,对于中国同行(尤其是后辈)的分析关注比较局限;在现状分析之后的对策性结论非常强,但是感觉比较粗糙,能感到一种比较浓的、拍脑袋式的风格。
䁖了一眼57条毁誉参半的短评,应该自己翻一翻。。。
许多结论已经在网络上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阅读起来十分不陌生,甚至顺畅。不过写得很像思修课本一样,一二三四逐条概述。好的是结构非常清晰,便于查询和应考。坏的是行文僵硬,姿态很高。印象深的是作者提出的倒丁字型结构和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的此消彼长,确是本土学者的创见。
我需要一个人帮我理一理框架,偶尔听听主流的也无妨。重要的是信息。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就业者在总就业者中占比在5%以下,而中国在10年依然高达46%。12年调查农业户籍中三分之二的人不愿意转为非农户口,因为不转可以保留土地和宅基地。然而农村就业机会少,13年农用地闲置率达15%,且还在逐年增加。88.94%的农民工都没有国家认可的技术资格证,但并非都没有技术,证书与收入关系不大也妨碍结构转型。“相对剥夺感”和“四个世界”还算有启发。
写的像论文的一本书,有点晦涩。中国中间阶层还不足,需要更多形成橄榄型社会,可有缓解社会利益冲突、促进消费、行为示范等功效,即藏富于民。中间阶层(中产)的划分大多根据经济、职业、政治身份划分,其壮大与大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城市规模越大:1、高阶层比例上升;2、中产阶级占比更高;3、中产核心层更多;4、城市越小边缘中产多。中产也不是铁板一块,不同原因成为中产的人差异巨大,是否受雇佣,体制内,是否自购商品房等,其中对自住房的研究还蛮有意思,估计这也是中国大城市内20年来最大规模的全民造富运动咯~唉,估计今后这样的机会不多了,要从二级市场上寻觅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教育,特别是大学,有利于促成中产阶级壮大,从而社会分层形成橄榄形。橄榄形社会有利于维稳和拉动消费。原因很简单,中产阶级,在革命这个问题上有妥协性。倒丁字社会形态,就比较不稳定,在马克思的字典里,会促成暴力革命。天朝的信仰,大部分是儒家意识形态的各种信仰,背景是实用性的,如果哪门子卡住了,变了法会想办法。例如早些朝代的起义,很大程度上是科举制没到来,封死了改变阶级的路,人往高处走,不让走,那就反,动物精神决定的。不同于印度,虽然有种姓制度,但是,更有印度教和佛教,一个瑜伽,就让你去世俗化了。
可能说这话略微刻薄,但是,如果这种书都觉得太学术而读不下去的话,那还不如去读通俗小说和网络文学 很细致,也很入门,对于很多理论和概念都有比较细致的介绍,不会有很多偏学术书籍,上来用概念,而不解释的毛病。(虽然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社会学的惯例)也说了很多十分有用,在我印象中也很符合现实的情况。除去比较基本的概念介绍之外,重点集中在中产阶级中,作者讲它看做是未来社会的主流,和应该重视的一个阶层 美中不足的是,一方面数据和结论大概还是5年前,所以略微有点差距;另一方面,前后重复太多,不太连贯
不是教科书,但跟注了太多水,废话太多,十句顶一句的教科书没区别的水书。
行文略显啰嗦重复,怀疑是不同时期文章拼接导致。大致说清了中国各社会阶层发展的趋势,也符合主观感受。但对于一些现象的成因,作者并没有直接点明,读者心领神会即可。作为当前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国社会分层的书籍,值得一读。
理解当代社会的发展变迁
>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168 有用 花衣云影 2019-07-22 21:08:50
全民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社会。这本书是以呈现当代社会阶层状况全貌为目的的著作。李强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著名的人口结构“倒丁字型”就是他所提出。在这本书里,李强认为基于新世纪以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当下中国社会结构已经由“倒丁字型”发展成为“土字型”。这本书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去呈现中国当代社会的中产阶级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是清晰而乐观的。对于社会学专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读这本书的最大意义,就是看清楚自己最关心的社会地位、阶层归属以及未来的多种可能性。
150 有用 今日往后 2019-08-14 23:09:47
深刻的道理只能从深刻的文本中获得,学术语言要保证它的准确性,就势必会丧失些易读性。这本关于社会分层的论作全面而详实,阅读过程中可见作者与编辑的用心。装帧设计也很不错,唯一的缺点是重复性太多。本书让我不断地想起金观涛的《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以及中信那本《贫穷的本质》。一言以蔽之,无论社会如何分层与博弈,教授始终都在提醒我们一件事情:经济地位是重中之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社会性更是人性。中产阶级是政府维稳的决定性力量,书中用了大量笔墨予以阐释;农民和农民工是社会各个阶层中最无权无势的阶层,且这样的群体在中国截止到2016年是2.7亿,不知为什么看到这个数字有点痛心,可能是因为自己学新闻传播的缘故,深深地明白这一群体在媒体中话语权的丧失与沉默。随后会附上详细的书评与思考。
136 有用 北漂老汪 2019-11-03 11:50:46
作为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李强老师是读书期间就已听闻。但即使如此,我还是觉得这本外表虽为书籍实则是学术论文的书目可读性太差,甚至可以说一点都没考虑到对于专业外读者的阅读体验照顾,太象牙塔了。另外,对于一个刚看完海外历史学家许倬云《历史大脉络》的人来说,这种海内外学者中文功底与文字功底的差距实在是惨不忍睹。你好歹也是社会学家,怎能那么多句子都是以“的”结尾呢?跟个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一样。总之,如果你不是学社会学专业的,本书大可不必读不必买了。
69 有用 苍穹之泪 2019-09-20 12:06:50
捏着鼻子看完。不是写得不好,而是内容本身令人不适,某些部分简直要吐。相比那些站在民众立场,并对底层人民的苦难报以深切同情的著作,本书“宏观”得很,大概只有“将得利益者”会读着舒服。但事实确实不容忽视,不应逃避。本书数据较新,分析准确,视角客观全面,定量章节亮眼,兼有关于社会分层的国内外学科概念、脉络和新成果介绍,着重关注改革前后与近年来的国家政策与社会结构变迁,指出了诸多负面社会问题(尤其第488页数据触目惊心),虽也有春秋笔法,乃至避重就轻的粉饰之辞,我不赞同但可以理解。总体值得推荐,不读可惜。
30 有用 生活书店 2019-07-23 11:16:40
《中国当代社会分层》是三联“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中又一力作,作者李强教授是中国最资深的社会学家之一,这本书全景式展现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状况,是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教科书式的社会分层研究典范,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必读。
12 有用 HeliumTrois 2019-08-03 00:50:29
第一次如此认真阅读社会学著作,标题就是如今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也确实得到了一些解答和启发
10 有用 . 2019-08-03 11:40:08
非常好的书,联合CFPS 或CHFS 阅读有奇效,专治各种不服
16 有用 山泽 2019-12-31 00:04:00
近五十万字的皇皇巨著,19年的尾巴读到的top5。另,很难忍住和《生而贫穷》做对比,同样是解读社会现状的社会学著作,后者作者是九零后改行互联网的社会学硕士+知乎大V,前者是清华社科院院长,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两本书的政治倾向对比起来特有画面感,前者是底层视角+左翼,后者是高层视角+倡导结果公平,简直像学生和校长辩论,当然两者并非矛盾,而是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同样的现实,比方对待高考的不合理,两书一正一反做出解释,《贫穷》通过底层视角,说明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使高考本身缺乏公平,《分层》中也提到这个问题,但它讲,高考的不合理恰恰因为人数太多,实际上许多人应该直接从事专业技术职业,因为这是国家大量缺乏的(此观点和《吾国教育病理》遥相呼应,《病理》甚至认为我国应推行类似德国的双轨制教育)。
6 有用 糖罐子 2019-08-15 16:40:32
全景式展现。以及忽然觉得,我(不敢们)所处的时代,也只不过是诸多时代中的一段而已,相对于从前和以后,没那么好也没那么坏,只是因身处其中才有对它独特的感慨。
7 有用 输入昵称 2019-08-19 14:08:41
勾勒了宏观的结构,提供了理解中国的社会学视野,也可以为理解、评价各种政策与导向提供背景。对社会分层的研究,最终指向公正合理的社会结构与运行机制,而形成具有规模的中间阶层对于社会的稳定与个人的发展关系重大,如果不同职业能够提供进入中层的通道,得到社会的尊重,那么人的自由发展或许能够实现,不必将目光,资源,精力和人生价值付诸少数职位上,而能在不同的社会位置收获可匹配的财富,权利与声望,以及自我与社会的成就。
6 有用 hector 2019-12-07 21:11:05
当代中国,本身就是个历史与现在交织的概念;对于以本主题成名的作者而言,本书同样也应该是在原有思考之上进一步增补和修改的当下认识。能够看到书中对于学说的介绍(象牙塔)与对社会现实的直觉评论(对策研究),对于外行来说能够有所收获。主要缺点是,全书读完之后的整体体系性不强,逐章写作发表收录成集或者分章写作的痕迹比较浓,但和典型的论文集也有比较大的区别;里面很多讨论比较旧,这虽然有社会调查方法本身的限制,也有作者出版前增补的论述不够的缘故;除个别章节外,对于中国同行(尤其是后辈)的分析关注比较局限;在现状分析之后的对策性结论非常强,但是感觉比较粗糙,能感到一种比较浓的、拍脑袋式的风格。
5 有用 nothing传叔 2019-11-28 22:03:37
䁖了一眼57条毁誉参半的短评,应该自己翻一翻。。。
3 有用 郁则 2021-05-09 16:58:07
许多结论已经在网络上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阅读起来十分不陌生,甚至顺畅。不过写得很像思修课本一样,一二三四逐条概述。好的是结构非常清晰,便于查询和应考。坏的是行文僵硬,姿态很高。印象深的是作者提出的倒丁字型结构和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的此消彼长,确是本土学者的创见。
7 有用 鼠 2020-06-28 11:46:00
我需要一个人帮我理一理框架,偶尔听听主流的也无妨。重要的是信息。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就业者在总就业者中占比在5%以下,而中国在10年依然高达46%。12年调查农业户籍中三分之二的人不愿意转为非农户口,因为不转可以保留土地和宅基地。然而农村就业机会少,13年农用地闲置率达15%,且还在逐年增加。88.94%的农民工都没有国家认可的技术资格证,但并非都没有技术,证书与收入关系不大也妨碍结构转型。“相对剥夺感”和“四个世界”还算有启发。
5 有用 小明 2020-01-27 21:29:47
写的像论文的一本书,有点晦涩。中国中间阶层还不足,需要更多形成橄榄型社会,可有缓解社会利益冲突、促进消费、行为示范等功效,即藏富于民。中间阶层(中产)的划分大多根据经济、职业、政治身份划分,其壮大与大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城市规模越大:1、高阶层比例上升;2、中产阶级占比更高;3、中产核心层更多;4、城市越小边缘中产多。中产也不是铁板一块,不同原因成为中产的人差异巨大,是否受雇佣,体制内,是否自购商品房等,其中对自住房的研究还蛮有意思,估计这也是中国大城市内20年来最大规模的全民造富运动咯~唉,估计今后这样的机会不多了,要从二级市场上寻觅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6 有用 打哪儿指哪儿61 2019-10-25 19:59:01
教育,特别是大学,有利于促成中产阶级壮大,从而社会分层形成橄榄形。橄榄形社会有利于维稳和拉动消费。原因很简单,中产阶级,在革命这个问题上有妥协性。倒丁字社会形态,就比较不稳定,在马克思的字典里,会促成暴力革命。天朝的信仰,大部分是儒家意识形态的各种信仰,背景是实用性的,如果哪门子卡住了,变了法会想办法。例如早些朝代的起义,很大程度上是科举制没到来,封死了改变阶级的路,人往高处走,不让走,那就反,动物精神决定的。不同于印度,虽然有种姓制度,但是,更有印度教和佛教,一个瑜伽,就让你去世俗化了。
12 有用 旧时月 2019-12-08 14:12:44
可能说这话略微刻薄,但是,如果这种书都觉得太学术而读不下去的话,那还不如去读通俗小说和网络文学 很细致,也很入门,对于很多理论和概念都有比较细致的介绍,不会有很多偏学术书籍,上来用概念,而不解释的毛病。(虽然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社会学的惯例)也说了很多十分有用,在我印象中也很符合现实的情况。除去比较基本的概念介绍之外,重点集中在中产阶级中,作者讲它看做是未来社会的主流,和应该重视的一个阶层 美中不足的是,一方面数据和结论大概还是5年前,所以略微有点差距;另一方面,前后重复太多,不太连贯
2 有用 炜森 2024-04-04 23:06:02 山东
不是教科书,但跟注了太多水,废话太多,十句顶一句的教科书没区别的水书。
2 有用 A_Field 2022-11-29 20:06:20 山西
行文略显啰嗦重复,怀疑是不同时期文章拼接导致。大致说清了中国各社会阶层发展的趋势,也符合主观感受。但对于一些现象的成因,作者并没有直接点明,读者心领神会即可。作为当前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国社会分层的书籍,值得一读。
1 有用 瑶光📖 2019-10-02 18:13:43
理解当代社会的发展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