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
臺灣第一本全面談論當代歷史學新趨勢的專書
在時間推移下,歷史學研究也隨著時代背景而發展出與前一個世代截然不同的研究趨勢,《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內容著重於目前史學研究的熱門與前瞻議題,使讀者更能領略史學研究趨勢如何隨時代背景演變。
當前的歷史學趨勢可歸類為全球視野、帝國與國家、跨文化交流、環境與歷史、「科學、技術與醫療」、情感、歷史記憶、「閱讀、書籍與出版文化」、大眾史學、新史料與歷史書寫。《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內容既含括最新的研究趨勢,也有過去十幾年來的數個重要課題的新發展,像是性別史、思想史、科學史。
除了以當前的前瞻與熱門課題為主,《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另一特色就是凸顯當代青年學者的觀點。雖然參與撰寫的作者橫跨老中青三代,但主要以剛投入歷史學術社群擔任副教授、助理教授或助理研究員者居多,希望能透過這些新興研究者的學術觀點,完整地反映...
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
臺灣第一本全面談論當代歷史學新趨勢的專書
在時間推移下,歷史學研究也隨著時代背景而發展出與前一個世代截然不同的研究趨勢,《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內容著重於目前史學研究的熱門與前瞻議題,使讀者更能領略史學研究趨勢如何隨時代背景演變。
當前的歷史學趨勢可歸類為全球視野、帝國與國家、跨文化交流、環境與歷史、「科學、技術與醫療」、情感、歷史記憶、「閱讀、書籍與出版文化」、大眾史學、新史料與歷史書寫。《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內容既含括最新的研究趨勢,也有過去十幾年來的數個重要課題的新發展,像是性別史、思想史、科學史。
除了以當前的前瞻與熱門課題為主,《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另一特色就是凸顯當代青年學者的觀點。雖然參與撰寫的作者橫跨老中青三代,但主要以剛投入歷史學術社群擔任副教授、助理教授或助理研究員者居多,希望能透過這些新興研究者的學術觀點,完整地反映出當代史學研究趨勢的走向與變化。
當代歷史學新趨勢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蔣竹山/主編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大眾史學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台灣歷史評論」臉書粉絲頁及「新文化史部落格」網站,並擔任聯經、蔚藍、浙江大學出版社的歷史叢書主編。著有《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人參帝國:清代人參的生產、消費與醫療》、《裸體抗砲:你所不知道的暗黑明清史讀本》、《This Way看電影:提煉電影裡的歷史味》。
涂豐恩
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候選人
王晴佳
美國羅文大學歷史系教授
李仁淵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張仲民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傅揚
東吳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陳建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衣若蘭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潘宗億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吳翎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洪廣冀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皮國立
中...
蔣竹山/主編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大眾史學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台灣歷史評論」臉書粉絲頁及「新文化史部落格」網站,並擔任聯經、蔚藍、浙江大學出版社的歷史叢書主編。著有《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人參帝國:清代人參的生產、消費與醫療》、《裸體抗砲:你所不知道的暗黑明清史讀本》、《This Way看電影:提煉電影裡的歷史味》。
涂豐恩
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候選人
王晴佳
美國羅文大學歷史系教授
李仁淵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張仲民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傅揚
東吳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陳建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衣若蘭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潘宗億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吳翎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洪廣冀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皮國立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郭忠豪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案助理教授
林敬智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
徐力恆
牛津大學東方研究博士
王濤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許雪姬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依文章順序排列)
目录 · · · · · ·
第一部:感覺史/情感史/閱讀史/新文化史
涂豐恩,〈感覺的歷史:理論與實踐〉
王晴佳,〈為什麼情感史研究是當代史學的「一個」新方向?〉
李仁淵,〈閱讀史的課題與觀點:實踐、過程、效應〉
張仲民,〈問題與反思:中國大陸的新文化史研究〉
· · · · · · (更多)
第一部:感覺史/情感史/閱讀史/新文化史
涂豐恩,〈感覺的歷史:理論與實踐〉
王晴佳,〈為什麼情感史研究是當代史學的「一個」新方向?〉
李仁淵,〈閱讀史的課題與觀點:實踐、過程、效應〉
張仲民,〈問題與反思:中國大陸的新文化史研究〉
第二部:思想史/概念史/性別史/歷史記憶
傅 揚,〈思想史與歷史研究:英語世界的若干新趨勢〉
陳建守,〈作為方法的概念:英語世界概念史的研究回顧與展望〉
衣若蘭,〈論中國性別史研究的多元交織〉
潘宗億,〈歷史記憶研究的理論、實踐與展望〉
第三部:全球史/跨國史
蔣竹山,〈超越民族國家的歷史書寫:晚近歐美史學研究中的「全球轉向」〉
吳翎君,〈「跨國史」研究新趨勢與跨國企業研究〉
第四部:科學史/醫療史/食物史
洪廣冀,〈科技研究中的地理轉向及其在地理學中的迴響〉
皮國立,〈新史學之再維新:中國醫療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2011-2017)〉
郭忠豪,〈品饌新味道:英文學界關於「中國食物」的研究與討論〉
第五部分:數位人文/新史料與歷史研究
林敬智,〈地理資訊系統(GIS)在史學研究中的應用〉
徐力恆、王 濤,〈數位人文:跨界與爭鳴〉
許雪姬,〈「臺灣日記研究」的評介與現況〉
作者群簡介
· · · · · · (收起)
喜欢读"當代歷史學新趨勢"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新文化史 8.1
-
- 身分叙事与知识表述之间的医者之意 8.3
-
- 走出地方史 8.8
-
- 新史学(第十六卷) 7.7
-
- 疾之成殇 8.0
-
- 近代中国的阅读史 7.7
-
- 當代史學研究的趨勢、方法與實踐 7.0
-
- 历史、记忆与书写 8.6
-
- 明清法律运作中的权力与文化 8.6
當代歷史學新趨勢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1 条 )

史学文献综述·生鲜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史学研究转向”这一提法如今看来绝不新鲜,甚至于多少已经有了一些“老生常谈”之嫌疑。“转向”固然已为最大公约数的学者群体乃至读者群体认可,转向何处在最近几年事实上也有了一个虽然模糊但大致可寻的方向(至少应该不会有人提“重回宏大叙事”吧?),那么问题的关键便... (展开)
读《当代历史学新趋势》书后

【转】王玖玖丨当代史学的文化转向与全球转向——评蒋竹山《当代史学研究的趋势、方法与实践:从新文化史到全球史》
> 更多书评 31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一) (37°暖)
- 歷史人文@聯經 (议场猴话研究)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10年后港台出版中国史著作 (唐小琬)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當代歷史學新趨勢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甜面酱 2020-02-28 12:13:57
第一组最好
0 有用 Turnsole 2023-08-31 09:31:56 上海
在感官史一节里,麦克卢汉和沃尔特翁的理论被命名为“大分裂理论”,强调印刷术带来的视觉主导,结尾处认为感官与性别是值得注意的研究空白。观念史一节由柯塞克雷支撑起,刚后知后觉膜拜完《past futures》,才知道这是搅动史学界的大佬,隔行如隔山。(虽然有一两篇明显在划水的文章,跳过不看,剩下的几篇依然能支撑起最佳历史学入门读物)
6 有用 房顶上的猫 2020-03-20 08:38:18
读了本书大部分篇章,每位学者对题目“当代历史学新趋势”的理解不一,文章所涵盖的内容很丰富。张仲民对中国大陆的新文化史研究做出扎实的反思,收获很大。李仁渊对阅读史的梳理和衣若兰利用多元交织理论对中国性别社会史研究的反思都十分精致。思想史-概念史和全球史-跨国史两组文章建议结合起来阅读。台湾学者对历史记忆的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一些敏感话题上的突破值得关注。尽管每位学者的领域不同,但都在寻找一种超越传... 读了本书大部分篇章,每位学者对题目“当代历史学新趋势”的理解不一,文章所涵盖的内容很丰富。张仲民对中国大陆的新文化史研究做出扎实的反思,收获很大。李仁渊对阅读史的梳理和衣若兰利用多元交织理论对中国性别社会史研究的反思都十分精致。思想史-概念史和全球史-跨国史两组文章建议结合起来阅读。台湾学者对历史记忆的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一些敏感话题上的突破值得关注。尽管每位学者的领域不同,但都在寻找一种超越传统史学的,具有更强解释力的研究路径。正如蒋竹山在导读中所言“中国大陆的新文化史实证研究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总体上看,仍是对外来刺激的追求和模仿,并非为内在学术理路发展的水到渠成。”书中部分文章确实有这样的问题,需要更为深厚的学术积累。读综述看热闹容易,进入到具体研究便难如登天,需要扎实的训练与思考。 (展开)
4 有用 吃蛋挞 2019-08-13 11:17:28
比起几年前蒋竹山一人所写的版本丰富了许多,这本才真真算得上是“新趋势”之大观了。
14 有用 尔湖 2019-09-01 17:54:55
16位不同方向的学者对于当代历史学新趋势的看法,他们的观点与以往历史学研究的重点全然不同,但又存在着内在的隐秘逻辑。短短十年间,历史学的研究就出现了如此多的全新的方向,这与西方耕耘了几十年的新文化史研究脱不开关系。但我不敢对这些新趋势有太多的肯定,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这些在现在看来的新趋势就“死”在了半路。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去探索更多的历史学的方向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历史学的发展提供充足的... 16位不同方向的学者对于当代历史学新趋势的看法,他们的观点与以往历史学研究的重点全然不同,但又存在着内在的隐秘逻辑。短短十年间,历史学的研究就出现了如此多的全新的方向,这与西方耕耘了几十年的新文化史研究脱不开关系。但我不敢对这些新趋势有太多的肯定,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这些在现在看来的新趋势就“死”在了半路。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去探索更多的历史学的方向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历史学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过往的那种政治经济文化的简单分类,已经不能满足未来历史学的发展了。故步自封的某些老前辈可能因为年龄的问题对这些新趋势不能抱有完全的肯定,但新的历史学者总要有点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念头。尽管也可能“死”在半路上。还有,中国大陆多看看台湾的研究吧,别总瞧不起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