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之立 旬月踟蹰 短评

热门
  • 8 NADPH 2019-04-22 21:44:29

    3.5 前面几章紧凑一些,后面几章像是加篇幅用的论文了。意识到近代词汇研究要利用语言学很好,就是用比较老的认知语言学打了个过场,双音节词仅吸取了朱庆之的部分,也要考虑冯胜利韵律的大环境嘛,词汇折线图也是打酱油。 本书很重要的考察点是严复译词为何竞争失败了?序章其实很好,抓到了作为引入一个外来的概念世界的词语、文体之难。严复译词的淘汰自然有其晦涩的原因,但严复的译词孤岛难以抵抗《申报》等媒体中引入概念世界并捎带日语借词也是重要原因。若不是打Yulia Frumer那里知道了这个思路,就要盛赞沈先生了,不过后面章节中对此的表现有限,可能是我多想了。辞典、科学名词审定、国民必读书这些媒介都是译词定型的“催化剂”,确应花力气研究,只是论文还主要在叙述阶段,没有研究出这些媒介与词汇变迁之间精到的关系。

  • 1 韧勉 2019-08-12 15:13:58

    学术的体系由概念构建,概念以语词为外壳。词语是解读严复及其译著的关键,理解与诠释严复,需要把握严译严著中使用的一批词语。严译之难懂与严复独特的译词创制方法不无关系。严复开始翻译工作时,人文社科领域翻译的积累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严复就是在这种语言本身和读者的条件局限下进行翻译和著述的。严复认为词语可分为两大类:小词与大词。“小词”就是一般性的词语,对这一部分严复极为豁达;大词如“进化”“科学”“社会”等,这些同时也是时代的关键词。小词不避不通之识,大词要追根寻源。这就是严复对待译词的态度。小词、大词之分还说明世纪之交的译词问题除了学术用语的创制之外,还必须解决一般名词及谓词的获得的问题。这是科学叙事得以成立的关键。词汇是一个系统,新的译词需要编入既有的词汇系统。这是本书强调的汉语近代演化的视角。

  • 1 中关村村花🌸 2020-05-18 14:15:51

    总体探讨了近代中国词语的“现代化”问题。从标题来看沈老师这次是把重点从日本译词转移到了严复译词 但实际内容是从两者相互比较的角度展开的 对严复译词本身的讨论没有很突出。有很多问题提到了但并没有继续展开下去 很多地方述多于论 读起来有点不过瘾(比如严复译词和日本译词的比较那一章)。不过从语言学角度探讨近代中日文化交涉的问题还是挺有趣的 不过个人感觉沈老师还是之前那一本词汇交流研究比较惊艳( ・᷄ὢ・᷅ )

  • 0 这么近,那么远 2019-08-09 19:36:40

    有些注水,但总体不错,入行了。“本书从何为“译词”起笔,继之评述严复译词创制的方法及其得失,其后数章的讨论广泛涉及严复翻译的环境资源、文体革新、社会反应以及若干不为人知的工作。既有译词创制的理论总结,又有新史料的发掘和考证。译词研究需将视野扩展至东亚近代语言接触、词汇环流及民族国家国语建构的整个历史进程中。这是本书一以贯之并努力践行的研究理念。”

  • 0 Martinaise,R. 2022-11-23 17:53:49 浙江

    整体挺好的。不过后面几篇感觉很散,没有前面讨论译词那般紧凑,内容也有些重复(是不是塞进去的论文啊

  • 0 挠挠 2019-09-04 17:50:59

    2019330 “[木贾][木费]”一刚ww以及我一直以为lymph 跟nymph同源呢昂:-I

  • 0 老欧 2025-05-11 01:43:41 河北

    三星半。有的地方好看,有的地方颇为枯燥…一些方法论挺有用的,参考文献贼戟把多,令人钦佩不已

  • 1 隽永的呼唤 2019-08-12 10:19:50

    概念史与语言学的交叉,总体感觉就是严复追求的信达雅,太过纯粹之后,词汇就会时代特征太过明显,随着语言的代际更迭,就不那么适用了,这个系列的丛书非常学术非常专业,另外一个指向在于打破过往成见。

  • 0 不知道了 2024-06-19 09:22:31 北京

    没想到大家评价这么低啊hhh我倒是觉得沈国威对于以译词为中心进行研究的方法论论述挺清晰扼要的(前面说这部分理论老我完全不赞成,历史学研究又不是搞语言理论,能用好说清楚就行,压根没有刻意追求新的必要),其个案分析虽然确实不足,但对我的确启发很大。而且,沈国威对新名词的构词方式与类型的分析、对严译与日语借词竞争胜败的讨论均平实可信,我觉得8.0似乎是没问题的。以及看了黄进兴的一团浆糊再看沈国威,不禁觉得对词汇、概念的敏感度是思想史学者的基本功课。不过后面的部分确实稍微有点水。

  • 0 二级发呆员 2024-04-11 12:42:53 浙江

    读了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章节,收获很大。

  • 0 我们走在小路上 2019-05-14 17:14:16

    细腻扎实👍。感觉再稍具弥散性加以勾勒就更好了

  • 1 真圆师太 2019-08-09 16:18:00

    研究严复的译词,就不得不说到当时新名词大流行的背景。新名词首推从日本译词(译词是沈国威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不知英文应作何解),但严复出于对雅驯的追求和民族主义情绪,对日语词汇不屑一顾,自造了许多新名词,可惜延用下来的屈指可数。本书探讨了严复的译词、译词造法、译词在其作品中的流变、严复与日译词、各家对其的褒奖批评,再拓展至文体、国语的问题。但凡世纪之交的翻译,无论中国日本,翻译都避不开文体、书写、国语的问题。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