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和他的世纪 短评

热门 最新
  • 11 Anthony 2020-01-13 19:07:21

    终于补完了,对不起孙老师,也对不起豆瓣上其他评分的各位,但我确实很克制了没打一星。不打一星的原因是:1、孙老师态度认真;2、毕竟是自己老师,而且给我的成绩令人感激;3、这本书作为一个反例,充分地证明了,在史料丰富,情感贯注的基础上,分析的立场和论证的才情是多么重要。

  • 2 thea 2019-07-05 23:36:16

    我只想说,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这不是一本给普通读者的读物,你需要读过很多老舍的作品、基本知道他的生平,才能跟上作者行文。//@严锋: 做一个硬广,孙老师出了一本《老舍和他的世纪》,梳理老舍一生的文学与思想脉络,追寻他生死沉浮的动因。不能保证那种网络意义上的”好看“,但是可以保证这里面的每一个观点背后都有扎实的史料的支撑 20190131

  • 1 jakdan 2020-01-18 17:21:31

    一本清新扼要的作家论。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清清楚楚,问题是容易造成“六经注我”。人的思想,尤其作家的思想,尤其作为民国满族作家老舍的思想,似乎也没那么简单。他有太多的隐忍无奈和羁绊。不过,好在孙老师这本书写得还算举重若轻。这次再版的新书名个人觉得倒不如《世纪彷徨:老舍论》的原名。新版序言中说“在此,必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这些年来剽窃过本人劳动成果的所有作者提出严正的谴责和抗议。谁抄过谁自己心里清楚,我也会保留自己关于本书的一切原创保护权,勿谓言之不预”——这话倒是率真。很好奇究竟是“谁抄过”,李逵的下山消灭了李鬼——鉴于原书“只印了很少的 册数”“基本上没有进入市场”,这本书的“再版”或许本身就包含着“打击盗版”的用意。

  • 2 之徽 2019-12-19 15:18:42

    真滴好。非常认同几个时间点的选择(从山东时期写起,作为纽结点的1941等等)。前部喜用文句意象(“抬头见喜”“缝子”等等)穿针引线,颇见文思精巧;后部涉及论争又条分缕析。分析“幽默”见功力。现当代这样做才是有门槛的

  • 1 smile 2019-04-30 17:48:49

    文艺决不是我的浮桥,而是我的生命。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我就很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 幽默的人只会悲观,因为他最后的领悟是人生的矛盾。 哭就大哭,笑就狂笑,唯其不敢真哭真笑,所以才含泪微笑。 我既不落泪,也不狂歌,我只静静地躺着。躺着躺着,多喒烛光在墙上幻出一个抬头见喜,那就快睡去了。 接二连三地养着克家之子。七月底,平津失陷。战争已在眼前。八月一日得小女,以雨名女——原拟名乱,妻嫌过于现实。 亚里士多德《诗论》:诗要求一个有特别天才的人,或有点疯狂的人;前者自易于具备那必要的情绪,后者真能因情感而忘形。

  • 0 二十世紀梨 2020-06-04 08:06:47

    很喜欢,觉得以前的题目《世纪彷徨:老舍论》更好。某些地方读得想哭,读老舍对我,对今天,都是很珍贵的。

  • 0 逆风飞扬 2020-01-04 14:28:52

    写得比舒乙他们清晰

  • 0 门柱 2022-03-18 01:15:45

    看过的老舍研究中最好的一部,有情有义,有洞见,没有一句片儿汤话。即使已看完了一本书,附录中的老舍去世50年祭还是给我看掉了泪,为什么我们中文世界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要遭此厄运?后来的孩子们还能够理解吗?会说他是玻璃心吗?会说他是不识时务,“情商太低”吗?

  • 0 浪花一朵 2021-11-19 07:45:39

    老舍的文学生命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的动荡而浮浮沉沉

  • 0 Zvv 2022-04-30 17:04:22

    线索清晰,材料扎实,但有的地方反复论述,冗余了些,写得很动情,但又损伤了可能深入下去的洞见

  • 0 AnnyTao 2023-12-26 18:26:49 江苏

    到新中国部分,作者忍不住跳出台前,(自然是忍不住的,研究那么多如果还没点可惜的感觉,基本上也不适合研究这个话题了)。想到张爱玲当年果断去香港,而老舍自然离不开,也不可能离开。以前看到有疑问说为什么老舍、沈从文之类49后不跑路,现在明白了简单来说就是做不到。性格注定命运,既然情感跑在理智前面那就多半是这个结果。

  • 0 蕉下客 2022-06-29 17:37:44

    材料和论述有帮助,但没啥深度

  • 0 苏苏Zouzou 2022-06-04 00:14:28

    极其严谨又深刻地剖析了老舍的创作生涯

  • 0 边角料 2019-03-02 13:32:53

    读懂中国人,跨不过老舍。 写关于老舍的论文,跨不过这本书。

  • 0 秦小瑾 2019-03-12 16:12:35

    孙老师老舍研究的总结性著作,一个学者几乎用一辈子潜心研究一个作家,实在可敬!文章内容非常朴质踏实,同时也很深入有见地,几乎是一年以来从本科老舍课程听到研究生老舍课程的再回顾。说实话,见字如面,读起来还是很感动的。

  • 1 无心恋战 2021-09-12 06:21:35

    有着读书人的清醒自觉、有着士大夫的尊严入世、有着普通市民的人文情怀、有着作家的悲悯与独特风格的老舍的文学一生向我们揭示出,也许自我与社会始终会成为知识分子难以两全的困境,但建立于焦虑迷惘之上的回归与抉择,才成就了自我认识及文学发展的可贵。(阅读时间:2021年9月6日-12日;自评:7.8;推荐指数:★★★★)

  • 1 春山 2020-01-15 17:57:32

    想了好久给几星,最后还是决定两星吧。记得第一次上孙洁老师的课是在严锋老师的课上,那天严锋老师有事,孙老师代课,讲得是《正红旗下》。印象中觉得孙老师很温和,很认真、内容很丰富,讲到某些部分的时候很动情,留下了挺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也是这样,非常丰富的材料、论据、以及相当扎实的考证,字里行间能感觉到孙老师丰沛的情感与对老舍生命的体认。 但是…问题就在于,作为一本学术专著而言,应该更客观冷静一点。当然我知道,我在这里说客观的时候,事实上是表达了我的主观,但我仍然言说。 其次,孙老师在论证的时候如果能够有更加统一的、一以贯之的逻辑会更好,而不是简单地列出几个小点,而后把所有自己了解的论据、史实、相关“名人名言”都一股脑地塞进去,过于冗杂了。以及……永远以孙老师认真的治学态度自勉。(^_^)

  • 0 arlo 2020-11-20 16:23:37

    历史时时在那儿牺牲人命,历史的新光明来自地狱。 被牺牲的人命,被扭曲的人性。历史会过去,历史也在发生。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