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纸 短评

热门 最新
  • 717 于热 2020-05-04 18:52:06

    《舞》 “看着妻子瘦弱的身材,并不性感的屁股滑稽地摇摆着,还有因为固执和汗水而变得斑驳的脸,他心中升起一股郁火,却又错过了发火的时机。无从发泄的郁火变成了自责感和羞愧,仅仅在他的心里点燃了一团辛辣的烟火。”

  • 512 小百合爱吃肉 2020-05-04 21:05:26

    像是看了11部电影,容量太大了

  • 362 林中鹿藏 2020-05-02 21:44:22

    今天一边看师傅安装衣柜一边读完,拒绝任何二元式的对立划分,要将生活放入一片混融中直视自己,也要时刻警惕停留在肚脐眼,努力塑造出成熟的目光,在世界之中流动。

  • 859 我对你的无语简直能沉默整个宇宙 2020-05-22 23:25:32

    东亚叙事真的是一场宏大的集体记忆。

  • 245 欢乐分裂 2020-05-10 17:31:41

    作家李沧东呈现给读者的丰富与饱满、卑微与苍凉、燃烧与毁灭,完全不输执导作品的力道,每篇小说都值得改编为可看性很强的电影,在老练自如的叙事转圜中可触摸到其某些电影的痕迹与线索——无论作为短篇小说集还是剧本改编备用,都足够优秀。以描摹底层小人物为主,再微渺的个体存在都难以抹去政治气候的熏染与影响,南北对峙、赤色流、光州运动、民主化推进、西化历程,无一不在社会各方角落烙有深刻印记,个体命运随之改变,家庭面临分崩迁徙,在时代惊雷洪流中——“我们这一代所有的承诺都已经死去了。”多个故事都提及某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氛围,与超现实无关,而是发自内心深处对环境、对他人的极度不信任,我们疯狂繁殖并苟延残喘,我们支离破碎并谙熟不幸。《战利品》于性和死之间蒙太奇,泛起无限惊惧与绝望。

  • 117 伊夏 2020-05-07 22:46:11

    真。的。太。强。了。几乎每篇都厉害。《空房子》让我想象李沧东如果拍一个类似《寄生虫》的故事会怎样。一定非常不一样。

  • 119 无属格从句 2020-05-09 00:05:22

    寒意渗出纸背,在我的嘴里燃烧。

  • 73 别催 2020-06-06 22:11:24

    《舞》中在家里跳舞的女人和《燃烧》中跳舞的裸女,一种无意识的自由

  • 54 木卫二 2020-07-10 22:54:20

    终于换掉金基德那老小子的腰封了,点个赞吧。纯感受的话,个人最喜欢《舞》、《战利品》和《大雪纷飞的日子》。那些善良的人,以分身存身的形式,一个个跑进了李沧东电影里。成书年代较早,距离感比较明显。

  • 69 嘉凉 2020-05-04 15:47:05

    一直读下去,很惊讶的地方是,李沧东的文本创作能力这么强,而他大部分拍摄却选择了别的作家的创作。比如《祭奠》,这一篇我尤其喜欢。不长的文字,牵扯进了广阔的话题---韩式家庭的隔阖与和解,代际沟通,韩国赤色历史,贫困与沮丧如何充斥年轻人生活,死亡与饶恕,爱与恨裹挟着的灰色地带...全文起承转合与对话皆动人。同时李沧东的书写又做到了难得的分寸感的把握---如张爱玲所说,好的现代文学创作,是作者给出可以给的,读者拿走可以拿的,仅此而已,双方互不迎合。这属于很上流的短篇小说了。回想《燃烧》,也有相似的主题,也对 “贫穷”乃至一种饥饿的状态进行了十分文学性的刻画,虽然好,但其实我挺期待看李沧东拍摄自己创作的小说。我相信在回归文字以及酝酿氛围方面,他会有更准确和更惊艳的发挥。

  • 47 高明的愚人 2020-05-08 23:52:36

    导演的作者性与作家的身份在李沧东身上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是一部非常有电影感的小说集。 一是沉浸式的叙事,场景描写的细致入微与情节安排的戏剧性,让人物生动而立体。这种沉浸式的叙事方式让心理描写也变得更具画面感。 二是蒙太奇式的转场,在《战利品》中最为明显。时间与空间上的转换非常突然,上下文与排版没有任何衔接与过渡,甚至两行相连的对话中都包含了一个转场。类似对影像的剪辑,非常蒙太奇。 最喜欢《大雪纷飞的日子》,似乎是《薄荷糖》的渊源,也包含了类似的情绪。我很难不去想象一等兵活下来后的命运。本不该成为士兵的人却不得不走上战场。这时的他只有柔软的人性,可是生活就是坚硬曾经的柔软吧。时间的车轮呼啸,碾碎曾经的年少。《薄荷糖》的男主选择了卧轨,而文中的一等兵能在柔软中死去,未尝不是一种残酷的幸运。

  • 32 陆支羽 2020-05-11 01:00:03

    4.5。1.听上去就好像是打了个长嗝,又像哭了很久后筋疲力尽的孩子的抽噎声,不,又不像是人的声音,而是遭到屠杀的猎物垂死之际从喉咙深处发出的低吼。2.永生和复活。每每听到这种说辞时,我都无比愤怒。因为我实在无法接受居然用这种方式去解释和抚慰一个孩子的死亡。3.如果人类的本性里没有弱点,历史上哪会有统治和屈从呢?4.我不知道要用小说讲述生命的什么故事。因为生命对我来说已经变成了一张千疮百孔的画布。5.他们要用死亡换取的东西,却被那些卑鄙地活下来的人占有。6.母亲像一个陌生人,存在于某个我无法企及的世界,那个世界有黏糊糊的汗水,黑暗中瞪大双眼的敌意、脓血般的厌恶和虐待,居然还有“爱”这个词。7.我们这一代所有的承诺都已经死了。

  • 44 林西拿 2020-05-22 17:21:50

    他真正掌握了戲劇的本質,所以選定的人物們總可以碰撞出最大強度。他總是很早就發力,然後延續那個力度,使其扎進令人窒息的深度。抓的意象準確又浪漫,但對我來說是一個有點恐怖的創作者。

  • 26 王小麦 2020-01-23 23:12:51

    小说家李沧东成全了导演李沧东,通过小说,好像得以遇到了年轻时代的李老师,甚至让人猜想他的过往和他的生活~~~书的手感柔软,非常喜欢!

  • 40 晚不安 2020-05-09 16:01:46

    收录李沧东83-87年的短篇小说,此时距离他拍出第一部电影还有十年。第一次接触韩国文学,也着实被李部长的文学造诣震撼,可以说,他的小说成就和电影不相上下。篇篇力透纸背,直指韩国社会沉疴陋习,喜用也善用闪回,同时又对人物饱含关怀与爱。可贵的是,并非以知识分子的眼光俯视人间,而将主人公置于可信的现实处境之中,进而使读者也切实体会其悲欢疾苦。《大雪纷飞的日子》一下子让人想起《薄荷糖》来,而《战利品》结尾将交媾与撒骨灰做交叉剪辑,实在怪异又深刻,将其叙事功力展露无遗。一本令人难以忘怀的小说集。

  • 27 五色全味 2020-05-10 01:32:04

    真的很好,後悔沒有早點讀到李滄東的文字。李滄東的文字當然有電影感,時空的跳切甚至有剪輯思維,而對時代、人物的描摹在文字中更添一份細節的溫度與餘味。

  • 52 阿布 2020-06-18 09:18:17

    附录那篇解说不用看了,评论人自己最后一段都承认前面套用各种学术大话的分析公式很勉强。而且,李沧东第一部小说不是《一头有心事的骡子》而是《战利品》。以第150页为界,本书前六篇与后五篇风格不同:前半部都是1985年以来的作品,政治色彩鲜明;后半部多是1983-1985刚出道时作品,不乏当时都市文学流行的性元素。李沧东或出版社不以发表时间先后来选编作品,足见其对政治主题的重视。当然,在1988年六共登场之前,韩国文坛的政治书写仍然较压抑与隐蔽。特别对光州事件这一大禁忌。事实上,收录在最后的李沧东出道作《战利品》及本书第一篇,都有光州事件的阴魂,但又不是以直接控诉国家暴力形式出现。

  • 38 渡边 2020-06-23 22:54:06

    近年因为《燃烧》李沧东几乎一举超越朴奉罗成为国内最受关注的韩影导演,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与《燃烧》却相当不同。首先是直白粗粝的现实描写,不同于李电影语言的考究内敛,小说简直是手蘸炉灰直接往墙上涂抹写成,甚至让人想到余华,题材上一半是朝韩战争创伤,一半是底层贫民苦闷,无不零距离直面。故事都是好故事,而且很剧本式的写法,可以直接在脑中生成小剧场,短小精悍,《烧纸》《祭奠》《脐带》几篇力道惊人,但偏爱《舞》一篇,不仅让人想到《燃烧》中的那段舞,这一看似无逻辑的意象或也能切中李沧东的叙事内核,即“隐藏在现实或意识表皮之下的欲望的升华”。

  • 27 圆首的秘书 2020-05-12 23:44:14

    转行拍电影,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 48 与翁 2020-06-02 22:03:16

    阿巴斯的一首诗是一个镜头,李沧东的一个短篇就是一部电影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