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N结 a. 载流子 b. 势垒区 c. 正偏,导通,导通电压 d. 限流电阻不可缺少 e. 反偏状态 i. 势垒区变厚,电容效应增强,势垒电容 ii. 击穿,PN结两端电压几乎不变。 f. ($$i=I_S\left(e^{\frac{u}{U_T}} - 1 \right)$$) i. PN结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g. 稳压二极管 i. 限压 ii. 相对复杂的:比较器形成方波振荡器或者三角波振荡器时,输出端的稳压二极管起到限制输出电压的作用 h. 变容二极管 i. 应用在压控振荡器中,作为调频...
2011-12-20 13:48:521人喜欢
1. PN结
a. 载流子
b. 势垒区
c. 正偏,导通,导通电压
d. 限流电阻不可缺少
e. 反偏状态
i. 势垒区变厚,电容效应增强,势垒电容
ii. 击穿,PN结两端电压几乎不变。
f.
($$i=I_S\left(e^{\frac{u}{U_T}} - 1 \right)$$)
i. PN结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g. 稳压二极管
i. 限压
ii. 相对复杂的:比较器形成方波振荡器或者三角波振荡器时,输出端的稳压二极管起到限制输出电压的作用
h. 变容二极管
i. 应用在压控振荡器中,作为调频的主要功能与案件
ii. 电容大小和反偏电压大小之间的关系
2. 晶体三极管
a. 发射结正偏 集电结反偏
i. 由直流部分决定
ii. 发射结的电流($I_e$)和发射结上的电压($U_{BE}$)的关系满足PN结伏安特性方程
b. 晶体三极管放大状态的三种组态
i. 共射极
ii. 共集电极
iii. 共基极
iv. 集电极不能做输入 基极不能作输出
v. 射极放大电路
1) 静态工作点设置在工作区域的中间
2) 电压增益
3) 输入电阻
4) 输出电阻
vi. 分析电路
1) 判断放大器是否处于放大状态
a) 纯数字需要判断,才能说($I_c=\left(1 + \beta \right) I_b$)
2)
3) 交流通路
a) 涉及到放大器的计算,尽可能不要近似计算
b) 等效电路
i) 三极管的等效:低频情况下的H参数等效,高频情况下的混合($\pi$)等效
c) 三种组态的特点
vii. 放大器的级联
1) 输入一般用差动放大器
2) 输出一般用共集电极放大器
viii. 场效应管(FET)
1) 输入电阻高
a) 等效电路中,输入端开路
2) 起导电作用的只有一种载流子
3) 场效应管是电压控制的器件(是否阻断)
3. 集成运放的结构特点
a. 偏置电路——恒流源
§ (出现电流源能够会分析)
i. 单管电流源
ii. 镜像电流源
iii. 比例电流源
b. 输入端——差动放大器(非常重要)
§ 噪声信号也会被放大
§ 出现对管,一般要求参数相同
i. 差模信号
□ 通常是有用的信号
ii. 共模信号
□ 通常是噪声信号
iii. 共模抑制比($K_{CMR}$)
□ ($K_{CMR}=\left|\frac{A_{ud}}{A_{uc}}\right|$)
c. 输出端——共集电极放大器
i. 产生交越失真
d. 开环差模增益
§ ($A_{od}=\infty$)
e. 差模输入电阻
§ ($R_{id}=\infty$)
f. 输出电阻
§ ($R_O=0$)
g. 工作在线性放大区
i. 虚短($u_+=u_-$)
ii. 虚断($I_i=0$)
iii. 同向比例放大器、反向比例放大器加法器、减法器、对数指数运算、积分微分运算
h. 工作在非线性区
i. 电压比较器
1) 用来比较输入电压的相对大小
® 虚短不适用
2) 输入端信号
a) 比较电压(基准电压或参考电平)
b) 输入电压
3) 输出端的信号状态
a) 高电平
b) 低电平
ii. 迟滞比较器
1) 正反馈作用
a) 加速输出翻转过程
b) 给电路提供双极性参考电平
2) 输出电压($U_O=+-U_Z$)
3) 反馈电压($U_R=+-K\times U_Z$)
® 参考电压($K=\frac{R_2}{R_2 + R_3}$)
4) 电压比较器比较的是固定的电压,迟滞比较器需要比较转换的电压
iii. 弛张振荡器(波形发生器)
1) 方波发生器
a) 电路组成。。。
b) 工作原理
4. 反馈
a. 判断反馈的类型
b. 反馈基本方程($A_f=\frac{A}{1 + AF}$)
§ 反馈深度($D = 1 + AF$)
c. 闭环放大倍数是开环放大倍数的($\frac{1}{1 + AF}$)
5. 功率放大器
○ 导通角
6. 直流稳压电源
7. 频率特性
a. 频率不是真
§ 对不同频率增益的大小相同
§ 增益的相位和频率的变化成正比
b. 通频带
§ 3dB的下降 ($\frac{\sqrt{2}}{2}\left| A_uI \right|$)
8. 高频响应
a. 混合($\pi$)模型
b. 频率响应的相互影响(电路级联之后)
i. 下限截止频率($f_L\approx \sqrt{\sum_{i=1}^n {f_{Li}}^2}$)
ii. 上限截止频率($f_H\approx \frac{1}{\sqrt{\sum_{i=1}^n \frac{1}{{f_{Li}}^2}}}$)
c. 反馈接入之后,输入输出电阻、通频带、增益都会发生变化
1. PN结 a. 载流子 b. 势垒区 c. 正偏,导通,导通电压 d. 限流电阻不可缺少 e. 反偏状态 i. 势垒区变厚,电容效应增强,势垒电容 ii. 击穿,PN结两端电压几乎不变。 f. ($$i=I_S\left(e^{\frac{u}{U_T}} - 1 \right)$$) i. PN结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g. 稳压二极管 i. 限压 ii. 相对复杂的:比较器形成方波振荡器或者三角波振荡器时,输出端的稳压二极管起到限制输出电压的作用 h. 变容二极管 i. 应用在压控振荡器中,作为调频...
2011-12-20 13:48:521人喜欢
1. PN结
a. 载流子
b. 势垒区
c. 正偏,导通,导通电压
d. 限流电阻不可缺少
e. 反偏状态
i. 势垒区变厚,电容效应增强,势垒电容
ii. 击穿,PN结两端电压几乎不变。
f.
($$i=I_S\left(e^{\frac{u}{U_T}} - 1 \right)$$)
i. PN结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g. 稳压二极管
i. 限压
ii. 相对复杂的:比较器形成方波振荡器或者三角波振荡器时,输出端的稳压二极管起到限制输出电压的作用
h. 变容二极管
i. 应用在压控振荡器中,作为调频的主要功能与案件
ii. 电容大小和反偏电压大小之间的关系
2. 晶体三极管
a. 发射结正偏 集电结反偏
i. 由直流部分决定
ii. 发射结的电流($I_e$)和发射结上的电压($U_{BE}$)的关系满足PN结伏安特性方程
b. 晶体三极管放大状态的三种组态
i. 共射极
ii. 共集电极
iii. 共基极
iv. 集电极不能做输入 基极不能作输出
v. 射极放大电路
1) 静态工作点设置在工作区域的中间
2) 电压增益
3) 输入电阻
4) 输出电阻
vi. 分析电路
1) 判断放大器是否处于放大状态
a) 纯数字需要判断,才能说($I_c=\left(1 + \beta \right) I_b$)
2)
3) 交流通路
a) 涉及到放大器的计算,尽可能不要近似计算
b) 等效电路
i) 三极管的等效:低频情况下的H参数等效,高频情况下的混合($\pi$)等效
c) 三种组态的特点
vii. 放大器的级联
1) 输入一般用差动放大器
2) 输出一般用共集电极放大器
viii. 场效应管(FET)
1) 输入电阻高
a) 等效电路中,输入端开路
2) 起导电作用的只有一种载流子
3) 场效应管是电压控制的器件(是否阻断)
3. 集成运放的结构特点
a. 偏置电路——恒流源
§ (出现电流源能够会分析)
i. 单管电流源
ii. 镜像电流源
iii. 比例电流源
b. 输入端——差动放大器(非常重要)
§ 噪声信号也会被放大
§ 出现对管,一般要求参数相同
i. 差模信号
□ 通常是有用的信号
ii. 共模信号
□ 通常是噪声信号
iii. 共模抑制比($K_{CMR}$)
□ ($K_{CMR}=\left|\frac{A_{ud}}{A_{uc}}\right|$)
c. 输出端——共集电极放大器
i. 产生交越失真
d. 开环差模增益
§ ($A_{od}=\infty$)
e. 差模输入电阻
§ ($R_{id}=\infty$)
f. 输出电阻
§ ($R_O=0$)
g. 工作在线性放大区
i. 虚短($u_+=u_-$)
ii. 虚断($I_i=0$)
iii. 同向比例放大器、反向比例放大器加法器、减法器、对数指数运算、积分微分运算
h. 工作在非线性区
i. 电压比较器
1) 用来比较输入电压的相对大小
® 虚短不适用
2) 输入端信号
a) 比较电压(基准电压或参考电平)
b) 输入电压
3) 输出端的信号状态
a) 高电平
b) 低电平
ii. 迟滞比较器
1) 正反馈作用
a) 加速输出翻转过程
b) 给电路提供双极性参考电平
2) 输出电压($U_O=+-U_Z$)
3) 反馈电压($U_R=+-K\times U_Z$)
® 参考电压($K=\frac{R_2}{R_2 + R_3}$)
4) 电压比较器比较的是固定的电压,迟滞比较器需要比较转换的电压
iii. 弛张振荡器(波形发生器)
1) 方波发生器
a) 电路组成。。。
b) 工作原理
4. 反馈
a. 判断反馈的类型
b. 反馈基本方程($A_f=\frac{A}{1 + AF}$)
§ 反馈深度($D = 1 + AF$)
c. 闭环放大倍数是开环放大倍数的($\frac{1}{1 + AF}$)
5. 功率放大器
○ 导通角
6. 直流稳压电源
7. 频率特性
a. 频率不是真
§ 对不同频率增益的大小相同
§ 增益的相位和频率的变化成正比
b. 通频带
§ 3dB的下降 ($\frac{\sqrt{2}}{2}\left| A_uI \right|$)
8. 高频响应
a. 混合($\pi$)模型
b. 频率响应的相互影响(电路级联之后)
i. 下限截止频率($f_L\approx \sqrt{\sum_{i=1}^n {f_{Li}}^2}$)
ii. 上限截止频率($f_H\approx \frac{1}{\sqrt{\sum_{i=1}^n \frac{1}{{f_{Li}}^2}}}$)
c. 反馈接入之后,输入输出电阻、通频带、增益都会发生变化
0 有用 Ch'enMeng 2012-04-15 17:38:49
我觉得还行。。当然我不是这方面的行家。。
0 有用 轮到你了 2019-08-22 10:33:53
我啥时候能学会啊
0 有用 轮到你了 2019-08-22 10:33:53
我啥时候能学会啊
0 有用 Ch'enMeng 2012-04-15 17:38:49
我觉得还行。。当然我不是这方面的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