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榷〕
《音近而訛》p111-112:


按此文所改各例,往往取宋本。這裏不取宋本,又並無其它有力的版本證據,揣此句文意,似尚有可議之處。“易以外向”者,改爲外向也。屬羌原附宋,受西夏誘,乃改爲投向西夏。宋本“易”似爲原文,並非“音近而訛”。
p112-113:

此有宋本等依據,自可擇用“工”字,唯“攻”字是否絕對不可用於此處,尚須斟酌。余覺“攻”在文言文語境中,不僅表示鑽研之過程,亦可表鑽研之結果,這便與“精於、擅長”有相通之處,則此處用“攻”字似亦通也,未可遽指爲必是音近而訛。
p113:

此有宋本等依據,自可擇用“喻”字,但言“諭”只可表曉諭,不可表比喻,則大謬。“諭”和“喻”最初本爲異體字,後方逐漸分化爲二字,諭主要表告諭,喻主要表比喻,但“諭”固有本義固可表比喻也。 《玉篇》:「譬諭也」。《漢書·賈誼傳》:「誼追傷屈原,因以自諭。」(《師古註》諭,譬也。)《战国策》:「請以市諭,市朝則滿,夕則虚。」斷不可將“諭”字本來就有的本義,指爲“音近而訛”也。
〔勘誤〕
p48倒數第12行,“环姿瑋態”,“环”字誤,當爲“瓌”
p89第2行,「“已”“巳”“己”或“戊”“戊”“戍”“戎”之類」,兩“戊”字不通,其中必有一個當爲“戌”
p95倒數第3行,“呜鑼一聲,退兵於珠金沙”,“呜”似誤,原文似當爲“鳴鑼”。
p214引用元方回文字一段,將“形夭無千歲”的“夭”皆誤爲“天”。p215第1段引郭沫若文,“宋人曾却於節外生枝”,“曾”後脫“紘”字
p270倒數第2行、倒數第1行,“粘罕既犯河陽,據氾水引軍而東”,“氾”字誤,當作“汜”
p301第12行,“幕主”,幕→墓
p311第12行,“周市”,市→巿
p323倒數第10行,“据雖可通”,“据”似當爲“句”
p324倒數第2行,「“迂叟”,諸本並同,傅校改作“遷叟”,意指司馬遷,蓋判“遷”爲俗字“迁”之形誤」,依文意,似當爲:蓋判“迂”爲俗字“迁”之形誤
p327倒數第6行,“惟梁鄭公再相仅五年”,“仅”似誤,五年不得爲短,且此段所言相位屢易,而“惟梁鄭公”云云,是梁鄭公相對言在位較長者,用“仅”字似於文義不通。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