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序: 感性与理性——艺术创造的两翼孙 颙/ 1
序 俞利强/ 1
第一章 美术馆理论/1
乌托邦与美术馆/ 1
美术馆为何被视为艺术“圣殿”/4
何为经验,何为场域:哲学的应用及现代城市高阶艺术/ 9
美术馆社会属性回归/ 14
美术馆如何在后殖民主义时代展现“艺术”/ 19
第二章
家族影响力与城市形象: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1581)/24
第三章 收藏国家的私人美术馆/31
公民的国家意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870)/ 31
异域文明政治化的私人性:吉美博物馆(1879)/ 36
不是帝国的帝国史:泰特美术馆(1897)/ 40
第四章 镀金时代催生的财富家族与他们的社会回馈/49
弗里克收藏(1935):真人“盖茨比”的最炫土豪风/ 49
摩根图书馆与博物馆(1924):银行家的私人图书馆与独家收藏/ 63
第五章 东方狂热:中国艺术品的海外收藏家与他们的博物馆/71
波士顿美术馆(1876):“波士顿婆罗门”向全美介绍东亚艺术/ 71
弗利尔美术馆(1923):君子收藏家与北美亚洲艺术第一馆/ 78
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1933):抗战时期“空降”美国的中国文物/ 86
第六章 仰慕汉文化的东洋财阀:日本巨贾世家的中国文物收藏/92
静嘉堂文库——一项逆“脱亚入欧”而行的收藏工程(1892)/ 92
根津美术馆(1941):日式庭院与茶室环抱中的东亚艺术“爱藏”/ 97
关于现代性:新大陆的新女性与她们的美术馆/104
现代艺术博物馆(1929):从“那些女士们”精英品位到文化创意经营模式/ 104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1931):上流世家小姐开收藏美国艺术之先河/ 112
第八章
古根海姆(1959):奠基康定斯基地位的全球连锁美术馆/119
定义抽象艺术:古根海姆收藏康定斯基/ 119
全球性连锁:建筑入主美术馆品牌/ 123
中国艺术基金会:没有中国的全球化不完整/ 127
第九章
小众与民族性:只关注特定艺术史的美术馆/131
山种美术馆(1966):将日本画发展为一种整合美学方案/ 131
新艺廊(2001):还原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德国与维也纳文化语境/ 135
第十章 西方主义:“东方”视角中的西方/142
日本国立西洋美术馆——“非欧美圈唯一国立西方艺术馆”/ 142
三菱一号美术馆——日本“脱亚入欧”的典范/ 148
第十一章 当代私人美术馆的公众参与:科技与教育/151
弗利尔与赛克勒美术馆:3D 大日如来与中国古代玉器在线图录/ 151
盖蒂基金会:复制敦煌三洞,馆藏全球共享/ 154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社区相关性/ 157
菲利普斯收藏:学术交流与公众参与/ 159
鲁宾美术馆:亚洲宗教的美国艺术化诠释/ 161
第十二章 中国私人美术馆的发展借鉴/ 166
宣传战略:明确收藏特点,突出镇馆之宝/ 166
收藏战略:发现艺术史中的“蓝海”/ 169
展览教育战略:提升社会性/ 172
学术研究:艺术与社会历史/ 174
后 记/ 177
· · · · · · (
收起)
2 有用 真好 2020-07-04 16:44:09
介绍性的,但较之同类多了些深度
1 有用 六月寒 2020-02-16 22:20:46
从一些比较新颖的角度简单介绍了一些世界著名美术馆的源起 理念 藏品以及特别之处。从目录来看也是思路清晰,唯独开头的引入和结尾关于国内的总结有些力不从心。
0 有用 最爱司马 2023-07-20 14:09:41 上海
主题有点散乱。“波士顿婆罗门”一章是亮点,和另一本专门讲mfa中国文物的书对照着读很有意思。
0 有用 爱笑的眼睛 2021-06-13 17:38:13
偶尔看到的一本书;又种了很多草,不知道疫情何时才能过去,我们才能再出国逛博物馆,不过可以国内先逛起来;居然没有提到我逛过的巴黎的几个私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