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isible Women》的原文摘录

  • 我曾短暂约会过一个男人,他为了在争论中赢过我,就说我被意识形态蒙蔽了双眼。他说我不能客观地看待世界,也不能理性地看待世界,因为我是女权主义者,用女权主义的视角看待一切。当我指出这对他(他自认为是自由主义者)来说也成立时,他予以反驳。不,他的看法是客观的,是常识——波伏瓦所说的“绝对真理”。对他来说,他看世界的方式是普遍的,而女权主——从女性的角度看世界一是小众的,是意识形态。 (查看原文)
    格一 17回复 43赞 2022-08-11 20:37:50
    —— 引自章节:引语 默认的男性
  • 女性總是在工作。她們做著沒有薪水可領的工作、低薪的工作、不受人重視的工作、看不見的工作,但她們從未停止工作。然而,現代的工作環境不適於女性生存。從工作的位置、時數到標準法規,一直以來全都是依照男性的生活而設計,但如今已不符合它們最初設立的目的。勞動界必須全面革新———不管是法規、設備還是文化———而且新設計必須依女性生理構造與生活方式來決定。我們必須了解,女性做的工作並不是某種附加效益,某種我們不需要的紅利:女性的工作包含支薪與無薪層面,而且她們的付出是支持我們社會和整體經濟的骨幹。重視女性工作的時代已經到來。P164 (查看原文)
    15赞 2021-02-26 03:16:31
    —— 引自章节:第四章 用人唯才的神話
  • 就算男女廁都設置一樣多的隔間,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女性使用廁所的時間,是男性的2.3倍。大部分的老人和行動不便者都是女性,而這兩個族群使用廁所的時間都比較長。婦女帶著小孩、陪伴老人和行動不便者的機率也比較高。除此之外,適孕年的女性中隨時有20~25%的女性正值月經來潮,必須定時更換棉條或衛生棉条。 不管如何,女性使用廁所的頻繁度也超過男人:懷孕期間膀胱容量會大幅滅少,而婦女發生泌尿道感染的機率是男人的8倍,這都增加了她們上廁所的頻率。面對這些身體構造上的差異,要是有人還堅持相等的面積就代表男女平權,那還真是個(冥頑不靈的)平權教條主義者。 (查看原文)
    水色 1回复 13赞 2021-04-27 19:35:22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小便池的性別中立
  • 一个有权势的女人被视作对规范的冒犯,其背后原因可能非常简单:这是性别数据缺口的结果。我个人从小到大都坚信一个神话,那就是女人…有点一无是处。没错,这部分是因为女性在媒体上的形象如此(消费主义、琐碎、非理性),但也是因为女性在媒体上出现得太少了。和很多女孩一样,我通过几乎完全没有女性的课程、新闻媒体和流行文化接受了这样的一种熏陶:辉煌不会属于我。我没有在媒体上看到任何我可以仰视的女性(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没有接受过关于女性政治家、女性活动家、女性作家、女性艺术家、女性律师和女性首席执行官的教育。在我接受的教育中,我崇拜的人都是男人,所以在我看来,权力、影响力和野心都等同于男性。老实说,我觉得我也曾经反感冒犯规范。我曾发自内心地认为女老板过于有野心一我们都知道,“野心”是婊子的代名词。 (查看原文)
    岂能无怪哉 12赞 2022-08-07 15:42:56
    —— 引自章节:第 14 章 妇女权益是人权
  • 将世界呈现为世界,是男人的活动;他们以自己的观点描绘世界,把自已的观点和绝对真理混淆起来。 一波伏瓦 (查看原文)
    蛋丁神曲 12赞 2022-10-15 10:02:48
    —— 引自章节:序言
  • 尽管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发现,美国玩电子游戏的男性和女性数量相当,但在2016年E3(全球最大的年度游戏博览会)新闻发布会重点推介的游戏中,只有3.3%的游戏由女性担任主角。这个数据实际上低于2015年,根据视频博客“女权频率”统计,当时还有9%。就算游戏中出现了女性的可玩角色,她们往往也只是被视为第二特征。在2015年的E3展上,《辐射4》的导演托德·霍华德演示了在男性和女性可玩角色之间切换是多么容易——只是在演示的其余部分又切换回了男性版本。正如“女权频率”在发布2016年E3展会数据时评论的那样:“主角被默认为男性。” (查看原文)
    🌫 2回复 7赞 2023-10-19 17:24:11
    —— 引自章节:引语 默认的男性
  • 从表面上看,给男女公厕安排相等的面积似乎公平合理——从历史上看,这是一直以来的做法。建筑面积对半分配,甚至已经写进了管道铺设的相关法规中。然而,如果一间男厕所里既有隔间也有小便池,那么每平方米内同时方便的人数就要远高于女厕所。这么一来,面积相等也不代表平等了。 但是,即使男女厕所的隔间数相等,这个问题也不会得到解决,因为女性的如厕时间是男性的2.3倍。老年人和残障人士中,女性占大多数,而这两个群体上厕所的时间往往更长。女性也更有可能要陪同儿童、残疾人和老年人上厕所。此外,在任意时间段,还有20%至25%的育龄妇女正处在月经期,因此需要更换卫生棉条或卫生巾。 在任何情况下,女性上厕所的次数都可能比男性多:怀孕极大地压缩了膀胱容量,女性患尿路感染的概率是男性的8倍,而这又增加了女性上厕所的频率。面对所有这些解剖学上的差异,只有只重形式(而非实质)的平等教条主义者才会继续声称为男女分配相等空间是公平之举。 (查看原文)
    🌫 7赞 2024-01-04 16:43:05
    —— 引自章节:第 2 章 有小便池的中性厕所
  • 當我們提到「人」,我們指的其是男人。 这並不是什慶新發現。西蒙・波娃在1949年就寫道:「人等於男人,男人不是以女人本身,而是以男人為基準去定義女人;他不把她為獨立的存在。(……)他是『主體』,她是『絶對』一而她是『他者』」。這句話家喻戶曉。然而,至今女性依舊是「他者」,這才是新聞。我們的世界來愈仰賴數據、大數據,甚至被它們奴役。 ...... 男人誤把個人觀點視為絕對真理的意思。 ....... 生理性別(sex)和社會性別(gender) ...... 你會看到許多人宣稱他們是基於女性生理排除女性,但事實相反,女性的生理結構並不是最大的問題。問題是人們附加於女性身體的會意涵,而且會不願把女性身體納入考量。 ...... 表面上超級公正的超級電腦,正一步步引導我們走向一個超級理智的世界,然而波娃所寫的書籍《第二性》(Second Sex)中所說的,依舊句句屬實:女人再厲害,也不過是男人的次等品,而女人正因此面臨各種危險。 (查看原文)
    5赞 2021-02-25 22:46:50
    —— 引自章节:作者序
  • 其他語言如法文、徳文、西班牙文,則是所謂「受性舊名稱酷多 折的」( gender-inflected)語言,性別與語言本身密不可分。....至於與人有關的詞彙,雖然陰陽性都存在,但永以陽性為標用詞。...男性詞彙也常用來指一群人:當無法確定性別,或者指一群有男有女的團體時,都以男性詞彙代稱整體。因此在西班牙文中,一百名女老師組成的群體稱為 las profesoras,但只要加上一名男老師,這群人就會突然成 los profesores。這就是「以男性為本」的威力。P22 (查看原文)
    1回复 5赞 2021-02-26 00:35:36
    —— 引自章节:前言:以男性為本的世界
  • 2012年世界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的分析報告指出,使用性別屈折語言的國家,每句話中都帶有強烈的陰陽分別,而這些國家的男女也最不平等。然而諷刺的是,性別最平等的國家並非那些使用不分陰陽性詞彙的語言(比如匈牙利文或芬蘭文)的國家。事實上,两性最平等的國家使用的是第三種語言,也就是「自然性別語言」( natural gender languages),比如英文。這些語言容許人們在詞彙上加諸性別(如女老師〔 female teacher〕男護理師〔 male nurse〕),但詞彙本身不隨性別而變化。......簡而言之,當男性是不用附加說明的通則,女性就會消失,毫無發聲機會。P23 (查看原文)
    1回复 5赞 2021-02-26 00:35:36
    —— 引自章节:前言:以男性為本的世界
  • 當2015年的研究分析維基百科數種語言的頁面時,發現與女性相關的頁面會出現「女」、「女性的」、「女士」之類的字眼,然而男性的頁面中卻不會出現「男」、「男性的」或「男士」之類的字眼,因為男人不說自明。P29 (查看原文)
    1回复 5赞 2021-02-26 00:35:36
    —— 引自章节:前言:以男性為本的世界
  • 以鈔票人物來說,歴史上將女性成就歸於男性的習慣,讓女性難以符合英格蘭銀行的篩選條件。真相是,歴史人物的價值由公眾意見決定,而公眾意見受文化影響。要是一個文化建立於和我們一樣充滿男性偏誤的社會,在此文化中的女人自然逃不過被邊緣化的命運。男性是人類的預設值,而女性的預設值則是被邊緣化。P34 (查看原文)
    1回复 5赞 2021-02-26 00:35:36
    —— 引自章节:前言:以男性為本的世界
  • 身分認同是一股威力強大的力量,但我們一直忽略它,誤解它,終至護自己陷入困境:唐諾・川普( 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英國脫離歐盟和伊斯蘭國(ISIS)只是近年的3個例子,這些擴及全球的現象瓦解了世界秩序,而它們本質上全都是以身分認同為起始點的運動。正是把男性偽裝為中性、適用於全人類的神話,讓人們誤解和忽略身分認同的威力。P39 (查看原文)
    1回复 5赞 2021-02-26 00:35:36
    —— 引自章节:前言:以男性為本的世界
  • 這些白人男性的見解都有個共同點:一提到種族或性別,政治就成了「認同政治」;種族與性別和諸如「經濟」等「更廣大」的議題毫無關係;它十分「偏狭」,只在乎女性和非白人選民的訴求,而「勞動階級」指的理所當然是「白人男性勞動階級」。2016年大選期間,人們認定煤礦業是純正的勞動階級工作,這裡的勞動階級當然暗指男性。然而,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資料,煤礦業共有53420的勞工,他們的年薪中位數是59380美金。相比之下,多達924640名從事清潔與家管工作的婦女,其年薪的中位數是21820美金。這樣看來,誰才是真正的「勞動階級」?P41 (查看原文)
    1回复 5赞 2021-02-26 00:35:36
    —— 引自章节:前言:以男性為本的世界
  • 事實上,白人男性正和黑人或女性一樣,也是一種身分。一項研究針對白人美國人的親點和偏好的候選人,發現川普崛起正源自於「白人認同政治」的興起,研究者把「白人認同政治」,定義為「藉由投票保障白人選民的集體利益」。研究者的結論是,白人身分認同「強烈影響對川普的喜好」。男性認同也是如此。以性別分析川普的支持者,會發現「愈痛恨女性的選民,愈支持川普」。事實上,敵視女性幾乎和政黨認同一樣,都是川普支持者的顯著標的。P42 (查看原文)
    1回复 5赞 2021-02-26 00:35:36
    —— 引自章节:前言:以男性為本的世界
  • 在英國,42%的女性有兼職,而男性只有11%。全部的兼職工作者中,女性就占了75%。....因此,女性為了獲得照護勞動所需的彈性工時,只能從事那些低於自己技能的工作,無法賺取她們應得的薪資。P92 .... 美國長達50年的全國普査證明,當許多女性加入一個產業,該產業就會出現低薪現象,失去「高薪光環」,看來與其說女人選擇低薪工作,不如說低薪工作選擇了女人。 ....而倫敦財政硏究機構( 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也發現,生了一個孩子後的12年間,男女薪資差異會增加到33%,因為女性的職涯(和薪水)停滯不前。美國已婚女性和已婚男性的薪差異,是沒有小孩的男女薪資差異的3倍。P93 (查看原文)
    5赞 2021-02-26 02:50:31
    —— 引自章节:第三章 漫長的星期五
  • 截至2016年,瑞典的女性就業率傲歐盟,有將近80%的婦女在職場奮鬥。同時,瑞典請陪產假的父親也是全球最多,每10名人父就有9人請了3-4個月的陪產假。P101 (查看原文)
    5赞 2021-02-26 02:50:31
    —— 引自章节:第三章 漫長的星期五
  • 研究學者發現,父親每請1個月的育嬰假,母親未來的薪資平均會增加7%。P103 (查看原文)
    5赞 2021-02-26 02:50:31
    —— 引自章节:第三章 漫長的星期五
  • 要是能在家工作(76%)或工時可彈性安排(74%),他們願意重回職場。這樣的結果揭露了一項事實:雖然絕大多數的美國公司都宣稱提供員工彈性工時,但現實情况絕非如此。P104 (查看原文)
    5赞 2021-02-26 02:50:31
    —— 引自章节:第三章 漫長的星期五
  • 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可能拥有一部iPhone。不过,我根本找不到任何一家智能手机公司愿意聊聊为何痴迷于超大屏幕。《卫报》的科技记者亚历克斯·赫恩:“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但我从来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在非正式的讨论中,‘标准答案’是手机不再设计成供单手使用。许多女性选择更大的手机,通常被归因于手袋。但女性携带它的首要原因之一,是我们的衣服口袋不够用。” (查看原文)
    Orbiu 4赞 2022-12-01 22:03:40
    —— 引自章节:第 8 章 适合所有人的尺寸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43 44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