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最后的士大夫”杨宪益,翻译之外,尤见其渊博的学识、透辟的分析、广阔的视野
编辑推荐
《译余偶拾》所需的知识储备横跨历史、语言、民俗、宗教及中西交通各人文学科,充分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旧学与西学功底。作者虽曾自言:“重读这些青年时的笔记,觉得内容上问题不少。”然而杨宪益先生学识广博,眼界开阔,且十分注重所引材料的信实与否;行文则力求浅近平易,毫无一般学术著作滞涩、难懂之弊,实可谓雅俗共赏。
内容简介
本编收录的文章见于《零墨新笺》与《译余偶拾》,两书同为杨宪益先生学兼中西、融通古今的学术随笔集,写作时间从上世纪40年代直至本世纪初,跨越了作者大半生的时间。前书论述的主题较为广博,后书则更专注于中西交通,以及有关历史上出现于我国西部、北部各民族的考订;其中尤其《突厥遣使东罗马考》《唐代西班牙与中国的通使》《萨宝新考》《东罗马的鸦片贸易》各篇,旨在阐述西方耶...
“最后的士大夫”杨宪益,翻译之外,尤见其渊博的学识、透辟的分析、广阔的视野
编辑推荐
《译余偶拾》所需的知识储备横跨历史、语言、民俗、宗教及中西交通各人文学科,充分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旧学与西学功底。作者虽曾自言:“重读这些青年时的笔记,觉得内容上问题不少。”然而杨宪益先生学识广博,眼界开阔,且十分注重所引材料的信实与否;行文则力求浅近平易,毫无一般学术著作滞涩、难懂之弊,实可谓雅俗共赏。
内容简介
本编收录的文章见于《零墨新笺》与《译余偶拾》,两书同为杨宪益先生学兼中西、融通古今的学术随笔集,写作时间从上世纪40年代直至本世纪初,跨越了作者大半生的时间。前书论述的主题较为广博,后书则更专注于中西交通,以及有关历史上出现于我国西部、北部各民族的考订;其中尤其《突厥遣使东罗马考》《唐代西班牙与中国的通使》《萨宝新考》《东罗马的鸦片贸易》各篇,旨在阐述西方耶教文明、中东摩尼教等不同文明与我国传统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对我们当下构建“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不无有益的启迪。
作者简介 · · · · · ·
杨宪益(1915—2009),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诗人。江苏盱眙人,出生于天津。早孤,由母亲教养成人,祖父杨士燮为前清翰林,父亲杨毓璋曾做过中国银行行长。中学入英国教会创办的新学书院,1934年入牛津大学墨顿学院读古典文学及英国文学,并于此结识了相伴一生的爱侣戴乃迭(原名Gladys Tayler,1919—1999)。1940年归国成婚,任教于战时后方各大学,并供职于国立编译馆。新中国成立后,除“文革”中因特务嫌疑入狱四年外,主要是与戴乃迭合作,把我国大量的文学名著译成英文,《诗经选》《楚辞》《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书的英文版均获好评,在西方产生广泛的影响。
杨宪益幼承师训,《诗经》《尚书》《左传》等旧学经典皆能成诵,又喜读《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等杂书,因而除翻译外,很早即留意有关文史考据及中西交通方面的文献,著有学术随笔...
杨宪益(1915—2009),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诗人。江苏盱眙人,出生于天津。早孤,由母亲教养成人,祖父杨士燮为前清翰林,父亲杨毓璋曾做过中国银行行长。中学入英国教会创办的新学书院,1934年入牛津大学墨顿学院读古典文学及英国文学,并于此结识了相伴一生的爱侣戴乃迭(原名Gladys Tayler,1919—1999)。1940年归国成婚,任教于战时后方各大学,并供职于国立编译馆。新中国成立后,除“文革”中因特务嫌疑入狱四年外,主要是与戴乃迭合作,把我国大量的文学名著译成英文,《诗经选》《楚辞》《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书的英文版均获好评,在西方产生广泛的影响。
杨宪益幼承师训,《诗经》《尚书》《左传》等旧学经典皆能成诵,又喜读《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等杂书,因而除翻译外,很早即留意有关文史考据及中西交通方面的文献,著有学术随笔《零墨新笺》《零墨续笺》等行世。
目录 · · · · · ·
关于苏祗婆身世的一个假设
秦王《破阵乐》的来源
康昆仑与段善本
康昆仑与摩尼教
唐代乐人关于共振现象的知识
民间保存的唐《西凉伎》
《柘枝舞》的来源
鹘打兔
大头和尚的来源
蛇年谈蛇
古代的夹纻术
关于纸的两个外国名称
中国青瓷的西洋名称
桃杏梨是中国传入印度的
宋代的养金鱼
番薯传入中国的记载
中国记载里的火鸡
含羞草是何时进入中国的
乾隆甲午御咏额摩鸟诗
二 译余偶拾
《译余偶拾》序
论“夏”字的上古音
《中康日食》考辨
“不得祠”辨误
论南京别名金陵或冶城的来源
九州戎考
九州戎的西徙
塞种的别名“驹支”
塞种纪元起算的年岁
塞种的故地
义渠国考
汉初孝的观念传播西方说
汉初封建制传播西方说
希腊王尤屠帝摩东征考
古代于阗为希腊殖民地说
大宛为塞种所建考
大宛王都考
关于乌孙的种族问题
月氏乌孙的故地
月氏两次西移的年代
大月氏王都考
大月氏五翕侯疆域考
大月氏王寄多罗与罽宾王馨孽
《汉书》上的罽宾王阴末赴
汉代罽宾国考
迦腻色迦王的年代问题
阿剌铭刻上的迦腻色迦纪元
迦腻色迦遣使罗马的记载
盘越与车离
水即大凌河说
论《辽志》水非汉代水
论汉初真番的位置
再论汉初真番的位置
说“县官”“官家”为“可汗”的异译
班氏的先世
大秦道里考
大秦异名考
大秦国的制度与风俗
汉武帝与拂菻
粟特国考
桓谭《新论》里的佛教思想
汉明帝梦佛求经的神话
汉桓帝时仁孝之辩
汉刘平国龟兹刻石考
龟兹与乾陀的雀离伽蓝
晋代的成都大秦寺
读《北史·西域传》
《魏书》地豆于即鞑靼考
宇文氏名称的起源
蠕蠕为女真前身说
蠕蠕始祖木骨闾的原籍问题
悦般国的覆灭
《西域记》的大族王摩醯罗炬罗
说西史所见的库蛮即库莫奚
说乌孙与库莫奚为同一民族
昭武九姓国考
隋代的康国都城
释桃花石
东罗马遣使突厥考
突厥遣使东罗马考
6世纪间突厥与波斯的交涉
7世纪初西突厥与东罗马的联盟
唐代东罗马遣使中国考
唐代西班牙与中国的通使
萨宝新考
景教碑上的两个中国地名
东罗马的鸦片贸易
宋代东罗马遣使中国考
《岭外代答》里关于东罗马的记载
乣军二十五部考
蒙古名称的原意及其来源
塔塔儿六姓考异
约翰长老的原名及其都城
关于《元史》郭侃渡海收富浪的记载
明代拂菻通使考
明代记载中的西班牙斗牛风俗
清初见于中国记载的东罗马
18世纪关于英国的中国记载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们知道蒙古人自称蒙古及大元可汗。”元“字的意义为”头首“又俗通”圆“,故”元“与”蒙古“实为统一名称,前者当即为Mungur的意译,后者则为同一字的音译。至于”蒙古“一名的来源,我们以为至少有三四个可能的解释。加入此名原味他族对蒙古的称谓,则可能其原义即为”痴钝”,因为在唐宋时蒙古本是文化落后的种族。又蒙古人须发甚少,且有秃头的习惯,故“蒙古”的原义亦可能为“圆秃”。若此名为蒙古人的自称,则其原义亦可能为“头首”或“第一”。新罗国称王月“麻立干”,干即汗或可汗,麻立亦自Munguri转来,可以为证。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56页 -
这篇故事显然是就是西方的扫灰娘(Cinderella)故事。段成式是九世纪人,可见这段故事至迟在九世纪或甚至在八世纪已传入中国了。篇末说叙故事者为邕州人,邕州即今广西南宁,可见这段故事是由南海传入中国的。据英人柯各斯(Marian Rolfe Cox)考证,这故事在欧洲和近东共有三百四十五种大同小异的传说。可惜这本书现在无法找到,在欧洲最流行的两种传说见于十七世纪法人培鲁(Perrault)的故事集和十九世纪初年德人格灵姆兄弟(Grimm)的故事集里。据格灵姆的传说,这位“扫灰娘”名为Aschenbr de。Aschenl一字的意思是“灰”,就是英文的Ashes,盎格鲁萨克逊文的Aescen,梵文的Asan。最有趣的就是在中文本里,这位姑娘依然名为叶限,显然是Aschen或Asan的译音。通行的英文本是由法文转译的,其中扫灰娘穿的鞋是琉璃的,这是因为法文本里是毛制的鞋(Vair),英译人误认为琉璃(Verre)之故。中文本虽说是金履,然而又说”其轻如毛,履石无声“,大概原来还是毛制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译余偶拾"的人也喜欢 · · · · · ·
译余偶拾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译余偶拾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杨宪益读史: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这本书可以一窥杨先生学问的广度
> 更多书评 11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7.9分 246人读过
-
暂时无货, 2天前曾上架
-
-
三联书店 (1983)8.6分 6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译余偶拾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碧月清风 2019-05-01
《零墨新笺》很多篇读起来饶有趣味,也颇引人思考。《译余偶拾》部分相对比较系统,虽各自独立,联系起来就是西域史、少数民族史、中外交流史探微,有独特见解,自成一家之言。
0 有用 方觉夏深 2020-02-24
超渊博 很西域 论述的好多地名我连听都没听过 | 喜欢青瓷 含羞草 官家 这几篇
0 有用 珊 2020-12-28
我知识面太窄太浅,愧对杨老写的这么多考据,今年后会再看。
0 有用 珊 2020-12-28
我知识面太窄太浅,愧对杨老写的这么多考据,今年后会再看。
0 有用 方觉夏深 2020-02-24
超渊博 很西域 论述的好多地名我连听都没听过 | 喜欢青瓷 含羞草 官家 这几篇
1 有用 碧月清风 2019-05-01
《零墨新笺》很多篇读起来饶有趣味,也颇引人思考。《译余偶拾》部分相对比较系统,虽各自独立,联系起来就是西域史、少数民族史、中外交流史探微,有独特见解,自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