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小说 短评

热门
  • 115 燕人张飞 2019-06-04 02:04:39

    典型作二代,父辈人脉刷好评,就轻飘飘的,以为自己有无限的文学才华。结构故弄玄虚,本就浅薄的内容更加支离破碎,才华撑不起野心。

  • 57 一目 2019-03-31 01:42:13

    读完还是蛮失望的,完全没有读出评论家嘴里“硬核”小说的味道,语言还比较稚嫩,故事也很单薄甚至很破碎,在小说的写作中,作者总是急于跳出来表达而不是让故事本身来传递观点,这种急不可耐的写作说明作者在小说写作上还是不够成熟

  • 53 Melody 2019-03-29 22:24:59

    “巴宝莉”“苹果手机”这样的描写真的看起来索然无味,背景设在英国,话题多关于艺术,文学,大概取自于作者直接经验。

  • 49 木槿 2019-09-12 21:02:57

    “不行动,文学就瘫痪”这也许是杨好的写作态度。这部小说有另类的阅读体验,它不讲述柴米油盐的叙事,它问的是向死而生的人生哲学,乐见于这种新派写作的蓬勃生长。

  • 26 阿烈 2019-10-27 17:48:16

    从她的文字里就能感觉到她的高姿态,我甚至怀疑她学艺术,写小说,不过是为了追求一种知识分子的体面

  • 50 麵包節的浮士德 2019-07-23 03:06:07

    《类型电影教程》对「黑色电影」的描述:「厌世、绝望的偏执、虚无主义、欲望和罪恶、异化的社会中宿命的无力感。」作者谈中的「影像性」和「空间感」,以及腰封推广上的「硬核」,没有匹配奇观故事,却在奥斯特的范式中表达了题中之义。

  • 24 B3 2019-09-28 11:21:42

    一部不需要读者的想象力参与的,留学生活的日常所见所闻所想不分详略的流水记录。描写薄弱,任何描写,加了“冷调”作为介绍就能把拙劣手法圆过去了?提出很多思考和问题,但无论是问题还是答案都很浅薄。即使书中提出“一部小说是否真正需要一个故事?”没有故事,也OK嘛(也有这样的写的好的小说)。但也不是只要虚构了,最后有个看似以死了结的结局,并把书命名为“小说”了,就是一部小说。辛苦了看在作一代面上给作二代写序的,还有后记之后狗屁不通的书评。

  • 24 锟斤拷 2019-06-05 14:57:33

    看了人物的推荐来找的。只想说,不知道若干年后,作者翻回来看自己写的东西是什么心情

  • 21 安托万 2019-08-21 23:56:26

    没什么写的就别写,极为尴尬。没读到怒涛展开,糊我们一脸文学手法的地方就放弃了

  • 51 琪翔 2019-03-22 21:58:58

    【豆瓣鉴书团】黑色小说读后感 这是我读杨好的第一部书。这也是她的第二本书。在这本书里能看到作者的笔力。以平淡的叙述描写M与W两个人不同的生活和对比。W是一个想当作家的医学生但又想拜托显示对其束缚。他其实也没有所谓的目标。而他俩同样的生活背景都是在英国,。汉密尔顿公爵作为一种理想象征的存在,这也充分提现了作者对英国的了解和英国文化的了解。特别是对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但截然相反的。并且M最后还跳河而亡。本书是一种对比的方式。颠覆式的展现两个人物的不同。很有冲击力。也很振奋。非常好,也希望杨好能出更多的书

  • 19 倩倩 2019-08-04 17:51:51

    这本书买了,看了,不算差,但也绝不好,徒有其表之作。封面封底的推荐像是在看一本诺奖大师的名作,有点过了。事实是,知名东北作家双雪涛最近出了《猎人》,他到现在仍然自称自己是“青年作家”。那么,写这本《黑色小说》的杨好凭什么称自己是作家?

  • 46 realwsad 2019-10-07 01:18:51

    十分不期待作者的下一本小说,她的全部写作经验与文学态度似乎在这本书里用完,在中国当代文学里很少有的达到宗教性的高度,如此标杆对新人写作者来说不啻为美丽的阴影,未来几年几十年应该都会有这本书的位置。ps:这届宝珀文学奖短名单作品已看三部,私以为无需未看的另两部来证明这部《黑色小说》获奖的实至名归;有时间再整理长评。

  • 21 敛寒 2019-03-26 13:01:14

    三星半。 太冷太做作。

  • 16 Nobita 2019-12-14 08:39:50

    味同嚼蜡,书中充斥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青年M的一切都像是飘在半空中一样的虚妄,明明对世界、对艺术的认识并不深刻,明明不知廉耻的用着父母那一代打拼挣下来的钱在伦敦晃着膀子,却总爱对世界作出矫情的评价。优柔寡断、孤僻又精明的小资产阶级心态,反而让人觉得猥琐。====作者的水平还不足以撑起她所描述的可以无视阅读顺序的叙事结构,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有两种顺序:正常阅读,m写了一部关于w的小说;蒙太奇式的阅读顺序,m与w场景的相互重现。

  • 16 aglaonema 2019-09-28 22:36:06

    矫情得要命!

  • 48 黎烟向晚 2019-08-03 10:01:23

    书看了一半,过来翻短评。发现大部分是宣泄式的控诉和心理满足。这年头骂人更能得到别人的follow。一向鄙夷先入为主的判断。客观说,小说是不错的,其实反而是一个意识流中的现实主义手法,但内化的自我叙事成为阻挠共情的最大障碍。

  • 23 简遥. 2019-03-22 16:52:24

    To be or not to be . 人人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思考存在。在为之过早的年纪隐约间看到了虚无的影子,就选择成为永恒的话,我觉得是对于生命的辜负。

  • 9 June 2019-03-30 00:47:08

    创作总在下笔那一刻就与本意渐行渐远

  • 15 徊嘉 2019-11-02 18:55:55

    一种保持中立的失望。来自各路名人艺士对这本书铺天盖地的宣传和好评,内容都比这本书本身精彩。书的内涵、站位、对世界的做作价值观,都配不上这来自四面八方的名士推手给出的卖力好评。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