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施珊珊
/
施珊珊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Community Schools and the State in Ming China
译者: 王坤利
出版年: 2019-3
页数: 337
定价: 65.00
装帧: 平装
丛书: 海外中国思想史研究前沿译丛
ISBN: 9787308189941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Community Schools and the State in Ming China
译者: 王坤利
出版年: 2019-3
页数: 337
定价: 65.00
装帧: 平装
丛书: 海外中国思想史研究前沿译丛
ISBN: 9787308189941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2015-2019书架 - 国内图书 (苇间疯)
- 明末风华 (高山)
- 2019年出版好书籍整理 (石篁居主人)
- 文化漫笔 (森森)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明代的社学与国家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志于匏 2022-10-05 23:15:55 中国台湾
四分給想法,不是給研究本身。施氏在其對社學的討論中將之視為一種複雜的權力場域:它在皇權的認可與支持下建立,但在發展中逐漸被地方官僚與文人把持,甚至成為地方學派與學人的根據地,而在更廣闊的地理範圍內大宗族亦通過把持教育資源從中獲得持續的利益。在這一制度設立伊始,太祖天真地認為皇權將會長期持有對地方事務的絕對控制力,但沒過多久社學 的發展呈現出不受控制的局面,皇權與國家在名義上仍無可指摘地擁有著對社學... 四分給想法,不是給研究本身。施氏在其對社學的討論中將之視為一種複雜的權力場域:它在皇權的認可與支持下建立,但在發展中逐漸被地方官僚與文人把持,甚至成為地方學派與學人的根據地,而在更廣闊的地理範圍內大宗族亦通過把持教育資源從中獲得持續的利益。在這一制度設立伊始,太祖天真地認為皇權將會長期持有對地方事務的絕對控制力,但沒過多久社學 的發展呈現出不受控制的局面,皇權與國家在名義上仍無可指摘地擁有著對社學的所有權,但無論是地方士人的參與度還是教育內容的選取,帝國都顯得鞭長莫及。此外鄉約的設立、方志的編撰與刊行、鄉賢祠與地方神祇信仰的散播等方面都呈現出一種地方勢力與皇權的競爭關係,雖然這些初衷都是服務於國家和皇帝,但實際上最大的得利者卻是地方勢力,因此皇權在自我保護中培養出自己最大的敵人 (展开)
0 有用 雍州兵 2019-08-10 20:09:28
虽然作者在书中多次引用科教授的论文,但我有些怀疑没有读懂。社学是地方用来表达正统的名词,绝不只是学校,很多社学根本没有教学功能的。看了名词就把它当真,这个研究真可惜。此外,书中把elite翻译成贵族,完全错误的。
0 有用 mumuzhan 2019-06-18 22:55:43
这个系列的选书真是一言难尽。作者用及其庞杂的脚注证明自己确实阅读过大量方志,但在时时尝试联系国家与社会的时候,能否先厘清社学的具体运作模式或过程。如果将社学视作国家与地方、皇权与官员、士绅角力的所在,那与各级官学甚至私塾的区别在哪里?此外,在这个议题上,除了时间上的变迁,区域差别更不应忽略,例如边疆地区的社学可能更重视其移风易俗之效,但对于核心区域,例如江南,书里时时提到的学额、科举因素可能才更加... 这个系列的选书真是一言难尽。作者用及其庞杂的脚注证明自己确实阅读过大量方志,但在时时尝试联系国家与社会的时候,能否先厘清社学的具体运作模式或过程。如果将社学视作国家与地方、皇权与官员、士绅角力的所在,那与各级官学甚至私塾的区别在哪里?此外,在这个议题上,除了时间上的变迁,区域差别更不应忽略,例如边疆地区的社学可能更重视其移风易俗之效,但对于核心区域,例如江南,书里时时提到的学额、科举因素可能才更加重要,好歹区分一下。 (展开)
2 有用 席缪 2021-08-03 13:54:59
作者很努力的想建构一个“公共空间”的概念,用来观察国家与社会权力的运转、博弈,其实想法很有趣,但是,实在是落实起来过于离奇了。。根本原因在于明代前后割裂,咩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公共教育平台。其教育形式从来都是两分的,即私塾与公学,公学即有社学、书院和县府学,彼此之间交叉。当然,社学的作用在以往中文学界研究中被忽略的,拥有庞大民间力量的场域。如果忽略掉这一点,从整体来看明代学校中的公私权力博弈,央地关系... 作者很努力的想建构一个“公共空间”的概念,用来观察国家与社会权力的运转、博弈,其实想法很有趣,但是,实在是落实起来过于离奇了。。根本原因在于明代前后割裂,咩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公共教育平台。其教育形式从来都是两分的,即私塾与公学,公学即有社学、书院和县府学,彼此之间交叉。当然,社学的作用在以往中文学界研究中被忽略的,拥有庞大民间力量的场域。如果忽略掉这一点,从整体来看明代学校中的公私权力博弈,央地关系变动,其实是成立的,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地方工程、域界划分这种对实际地方社会最无足轻重的东西。围绕权力秩序的展开,即使私塾也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即塾师同时兼具教学与竞争身份,以及以此交游形成的社会资本身份。整体来说,是一个值得模仿的类型研究,属于螺蛳壳里做道场系列。 (展开)
0 有用 尽心 2022-10-25 22:22:02 上海
它在皇权的认可与支持下建立,但在发展中逐渐被地方官僚与文人把持,甚至成为地方学派与学人的根据地,而在更广阔的地理范围内大宗族亦通过把持教育资源从中获得持续的利益。
0 有用 尽心 2022-10-25 22:22:02 上海
它在皇权的认可与支持下建立,但在发展中逐渐被地方官僚与文人把持,甚至成为地方学派与学人的根据地,而在更广阔的地理范围内大宗族亦通过把持教育资源从中获得持续的利益。
1 有用 志于匏 2022-10-05 23:15:55 中国台湾
四分給想法,不是給研究本身。施氏在其對社學的討論中將之視為一種複雜的權力場域:它在皇權的認可與支持下建立,但在發展中逐漸被地方官僚與文人把持,甚至成為地方學派與學人的根據地,而在更廣闊的地理範圍內大宗族亦通過把持教育資源從中獲得持續的利益。在這一制度設立伊始,太祖天真地認為皇權將會長期持有對地方事務的絕對控制力,但沒過多久社學 的發展呈現出不受控制的局面,皇權與國家在名義上仍無可指摘地擁有著對社學... 四分給想法,不是給研究本身。施氏在其對社學的討論中將之視為一種複雜的權力場域:它在皇權的認可與支持下建立,但在發展中逐漸被地方官僚與文人把持,甚至成為地方學派與學人的根據地,而在更廣闊的地理範圍內大宗族亦通過把持教育資源從中獲得持續的利益。在這一制度設立伊始,太祖天真地認為皇權將會長期持有對地方事務的絕對控制力,但沒過多久社學 的發展呈現出不受控制的局面,皇權與國家在名義上仍無可指摘地擁有著對社學的所有權,但無論是地方士人的參與度還是教育內容的選取,帝國都顯得鞭長莫及。此外鄉約的設立、方志的編撰與刊行、鄉賢祠與地方神祇信仰的散播等方面都呈現出一種地方勢力與皇權的競爭關係,雖然這些初衷都是服務於國家和皇帝,但實際上最大的得利者卻是地方勢力,因此皇權在自我保護中培養出自己最大的敵人 (展开)
0 有用 小布 2022-09-16 18:34:32 上海
以社学为出发点,观察国家与地方通过社学来进行交流与竞争,一方面国家通过社学来加强控制,另一方面地方又通过社学来谋求一定的地方话语权。翻译的不好
0 有用 鸡毛山人 2022-04-11 13:29:46
这本书不好读的一个原因是施珊珊老师在讨论的时候进行了学术史的辨析,来证实我们对于一个时代的理解可能是后人“编纂”出来的。比如说在讨论朱元璋时期社学是否成功推广的时候,施老师就首先从历史记载中找到很多晚明乃至于近代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才通过原始史料的梳理证明朱元璋的推广似乎最终告于失败。然后她又会过来讨论为啥晚明的文人在编纂的时候力争朱元璋成功了。因此读起来会感到庞杂,但是本书的基本逻辑是清晰的... 这本书不好读的一个原因是施珊珊老师在讨论的时候进行了学术史的辨析,来证实我们对于一个时代的理解可能是后人“编纂”出来的。比如说在讨论朱元璋时期社学是否成功推广的时候,施老师就首先从历史记载中找到很多晚明乃至于近代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才通过原始史料的梳理证明朱元璋的推广似乎最终告于失败。然后她又会过来讨论为啥晚明的文人在编纂的时候力争朱元璋成功了。因此读起来会感到庞杂,但是本书的基本逻辑是清晰的,就是说推广明代“社学”的力量经历了“皇帝-中央官僚-地方守令-宗族/老百姓”这么个线索。印象比较深的是本文对意识形态“空间”的争夺指描述,比如理学家们如何通过“毁淫祠”来实现自己推广社学的目的。本书缺点在于对部分概念定义不明,比如什么是“明盛期”?什么是“地方守令”,什么是“书院”。 (展开)
0 有用 朱颐钊 2022-03-14 16:10:10
对于社学本身作为一种制度的研究略值得称道,但是并没有更多的创见,尤其在同state的连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