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晚,“布拉格故事集”的译者徐伟珠和特邀策划人龙冬,应邀加入读蜜传媒的媒体微信群,在“布拉格故事集”线上新书发布会中,与多家媒体朋友分享了该书出版前后的故事。《中华读书报》《北京晚报》《河北青年报》《大河报》等数十家媒体在线收听嘉宾的分享。
分享会后,《大河报》整版刊登了对徐伟珠的采访。蜜君将报纸内容分享给广大读者,期待朋友们从译者视角认识这位“挺酷”的作家斯维拉克。

布拉格的这个老头挺酷
【对话译者 】 他借幽默应对困窘 、不幸和无助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丛博 实习生 程贺
著名捷克文学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捷克语专业副教授徐伟珠担任布拉格故事集的翻译工作。6月13日,徐伟珠接受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采访,分享她在翻译《布拉格故事集》时的别样感悟。
他更多的是一名电影人和演员
徐伟珠认为斯维拉克的这两部作品奠定了他在捷克文学界的独特地位,这跟他的文字以及他丰富的阅历和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捷克人特别擅长撇开宏大历史背景,讲个体生命,讲生存环境、精神价值,这种温情的东西,往往给人们更大的震撼。“从文字而言,我们作为译者,在语言文本中游走,也是在文化间游走,更多体会的是语言带有的情感和温度。”
提起翻译斯维拉克作品与其他捷克作家的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时,徐伟珠首先谈到了斯维拉克的身份,“斯维拉克是个文化名人,很难把他单纯地认定为一个作家。他创作的剧本比较多,更多的是一名电影人”。
斯维拉克着力写芸芸众生,在谦恭的表面下有自嘲、幽默,来调侃生活的单调和不幸的遭遇,在阅读中能看出他的话语分为显性和隐性。“作家想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多重的,我在翻译时经常会碰到如何去理解他的隐喻。他用朴实的生活描写来重新构建生活的意义,彰显他们内心那种自由或张扬。”
徐伟珠在2012年关注到斯维拉克的小说,首先打动她的是《伯利恒之光》和《复视》。“《伯利恒之光》的文字非常平易,但慢慢会读到作者蕴含其中的温情和在无奈生活中的一种执着的追求。《复视》相对长一些,读下来,可以感受到故事中那个落魄不羁的酒吧钢琴师,在冷淡表面下隐藏的一颗躁动的心。”
他秉承了捷克文学的一脉传统
徐伟珠认为捷克文学传统经常谈到小市民阶层,这跟捷克的国家历史相关,他们一路经历哈布斯王朝、纳粹侵略、泛斯拉夫、布拉格之春,种种困境。“这种生活在夹缝中的小民族,恭顺谨慎的外表下,内心的张狂更多一些,他们波西米亚式的想象力往往也让人们震惊。”
《温柔的野蛮人》里,有一句话讲得很有意思:“人的大脑是唯一有能力从积累的经验中充分提取有价值的东西,即使价值被摧毁了,拥有想象力的人依然有能力创造出自己的画廊。”
徐伟珠认为这种想象力,在赫拉巴尔的创作和斯维拉克的创作中都能感受到。它往往没有宏大主题,作家着笔的可能是某一个历史瞬间,或者人与人的温情。
徐伟珠在翻译完《女观众》《错失之爱》两篇短篇小说之后,发觉斯维拉克还是秉承了捷克文学的一脉传统,“他的作品非常幽默,充满着自嘲的力量,秉承了哈谢克、恰佩克、赫拉巴尔、聂鲁达这些作家,往往从小处着眼,准确,豁达,哪怕是面对令人生厌的事物,最终都变成会意的一笑”。
作家的叙事世界是仁慈的,以仁慈的情怀透视芸芸众生,解读人类的忧伤和刻板,但是含蓄的幽默又弥散在每一个苦涩的故事中。这种幽默与小说主题形成和谐的互动,构成欣喜的结局,给读者以愉悦,给喧嚣世界里的灵魂以安抚。
斯维拉克曾多次表示幽默是这个民族拥有的品质,借此应对自己的困窘、不幸和无助,它屡次给予了人们庇护,值得我们珍视。在他参与的每一部电影制作中,幽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始终在努力培植一种更为知性的幽默,它未必刻意针对知识群体,而是那些能领悟它的人。”
他并没有简单地对笔下人物进行谴责,而是带着理解和适度宽容走近,把他们留给读者决定是否施以恩典。
他是玩味语言的高手
在徐伟珠看来,斯维拉克是一位玩味语言的高手。“斯维拉克的文字非常精致,表达简约,但是特别打动人心。”耐人寻味的叙述凸显了斯维拉克的语言功底,精致自然的文字读起来流畅、熨帖,其隐喻和可视化表达也极其形象。
徐伟珠举出一些例子:《错失之爱》中,托马斯说:你这个人心真狠。牛一般的大脑,心眼却小过老鼠。《复视》中,钢琴师走进城堡,庄园的木地板弹奏起木质音乐会,宛如三十把走音的小提琴。她认为文章里的每个词都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作者对不同命运际遇的悲喜交加和细腻的透入感。
斯维拉克把哲理思辨和睿智妙语奉献给读者,那些点睛之笔时常出现在故事结尾,彰显主题和情感维度,发人深省。
本文刊发于《大河报》6月15日
第AⅠ16版:一本好书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