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问题累累,因为自己也做三姐妹的研究,所以就格外挑剔一些。几版导言里涉及的理论缺陷问题都是事后补救,并没有在原稿中有体现和改善。前四章的文本细读乏善可陈,文本细读不是情节复述,也不是寻找一些简单的框架重新整合情节。稍微值得称道的是对《维莱特》中两种矛盾的叙事声音的把握。从第五章起勉强挽尊,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也才逐渐清晰,夏洛蒂小说中天然存在的分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往往以大量关乎“神话”的方式强行弥合,这些神话指的就是那些不再为现实工业社会所允许的“爱情、自由、与平等”。这种划分方式不仅没有避开前言里提及的“庸俗机械的马克思主义”,还使得文学研究进入一种非常僵硬的二元体系中,“神话”的用法显得模糊不当,似乎三姐妹里,谁能把这组矛盾缝合得更好些,谁的文本就更成功一些。
《呼啸山庄》是一部彼世小说,并不是说它拿神话和精神象征来说事儿,而是说它对其时盛行的拜物主义,无论是物质进步还是个人的飞黄腾达一概兴趣索然。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它的脱俗让人觉得烦扰不安,而且具有一种破坏性,其核心在于一种异质的、同时也是执拗的力量,是一种拒绝充分表达的需要和激情,一种不论好歹都要破坏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不仅如此,它还要颠覆经典现实主义文本的稳定性,颠倒时序,就像中国套盒一样,叙事套着叙事,拒绝为读者提供一个省心的画外音。勃郎特姐妹是英国特有的古怪现象之一,给人感觉像是从天而降一样。她们肯定是脱节错位的矛盾人物。恰恰是这种漂泊无着和割裂疏离的感觉,使她们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最为典型的人物。夏洛蒂在信中写道:炽烈的想象有时几乎把我吞没,让我感到社会,如其所是,是如此不幸的寡然无味。
伊戈尔顿还是狡猾的,三版前言就可以看出整体批评的流变和他个人思想的转变。说到底,他还是想在社会和文学之间搭建出一个结构来,以此来对抗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和包括新批评在内的结构主义倾向的批评。
阶级、种族、性别,左翼的“神圣三位一体”。这本是献给“西约克郡的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极致了吧。
并非一本全景式的勃朗特批评,仅只是从一个侧面观察勃朗特们的小说。对于一个勃朗特迷,又长期从女性主义、作者生平、历史背景为侧重点看待勃朗特的我,起初翻开这本书很难适应,甚至觉得整体上来说“直男”意味浓厚。简单说来,伊格尔顿的论点几乎都从等级制度、现实主义铺开。首先分析夏洛蒂的三部小说:《简爱》调和了阶级矛盾又不时流露出作者自己的意识形态,让这部作品不甚完美;《教师》的主角呈现了从无根基之人向资产阶级的上升;《谢莉》堪称一部失败的小说,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自说自话,未能高度融合。并以夏洛蒂的三部小说为批评范式,继续检视《呼啸山庄》:通过各种悲剧性冲突呈现文明对传统的驯服过程,自耕农被乡绅驯化的过程;安妮勃朗特则无意调和各阶层和立场的矛盾,以一种高度的道德自律超然物外。PS:好期待勃朗特传记
用马克思主义刀片对社会学阶级性肉块与小说这块牛排做关联分析剥离。乏味至极。所有对小说为何如此为何如彼 意义所指所做的解读 都足够愚蠢。
这本也实在太水了,甚至连自洽都做不到……伊格尔顿平均水平以下的著作。
原来伊格尔顿也是写过来的,之前也挺无聊甚至让人不耐烦的
只看过三姐妹最有名的两部作品和《勃朗特一家的故事》,所以有几章文本分析比较瞎。作者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是务实的,所以开头就明确批评了那种把作者化约为某个匿名的“阶级代表”的庸俗马克思主义批评。作者似乎想在那种分析永恒的文学形式与分析历史的社会形态这两种批评的夹缝里找到一种新的批评方式。感到这种方法其实导致了对象的变化,文本批评研究的不是作品,也不是作者,而是作者的政治无意识、小说的精神潜文本,也是作者说是把文学文本的结构看作一种更为广泛的潜在力量组织的“置换”,这样的路可能更深更窄吧。具体分析上,夏洛蒂的各种二元矛盾的揉拧和从前读《简爱》一样,感到比较压抑,更喜欢《呼啸山庄》部分的分析。
作为普通读者,对理论性的文学批评还是不太喜欢,翻来覆去地说那么几个观点。在我看来,勃朗特姐妹写的时候真的未必那么想,的确是现代人想多了……
增加点看小说的角度,术语就随缘理解了
也许是想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制度在勃朗特姐妹小说这块试验田里发展出自己“范畴性结构”——一种新的批评理论吧。但不管是细读还是从三姐妹生活的环境去探寻她们意识形态在小说中的形式表现,都有牵强附会的嫌疑,比如对《呼啸山庄》结尾的观点,在恩怨结束,小凯瑟琳和哈里顿过上新生活在山庄种上鲜花,我无法理解伊格尔顿对此的解读是“鲜花是一种‘剩余价值’,对穷乏的山庄而言是多余的奢侈品”。小说创造的美好图景(尽管是想象的)一旦被冰冷的术语取代,批评便不会增近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以及将作品里人物争取自由但又顺从驯服于现实解读为是作者借助虚构和语言来抹平无法解决的现实冲突的意识形态色彩,直接就将小说和现实置于更深的对立中去,将此推向神话的叙述表达也很难接受。(解读到老欧肖带回希克厉那里,一瞬间联想到史塔克带回雪诺)
已购。三星半,感触不多,分析得有些寻常。。。 夏洛蒂小说的神话特征完全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它把各种对立的力量融聚起来,使之形成一种利益联合体,尽管不稳定,却具有实用价值。而艾米莉《呼啸山庄》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神话特质:一个具有神秘自主性的象征性宇宙,在时间流之外,却又高度完整统一。《呼啸山庄》的世界既非永恒又非自我闭合;同样也并非没有内心冲突的撕扯。但是在这样一部小说中却有必要谈谈“世界观”问题,与夏洛蒂小说的支配意识相对,这部小说呈现出统一的世界观,清晰分明、始终如一。艾米莉的小说构建的是复杂的非人格化世界,是这个世界的“整体性”;而夏洛蒂的小说则有明显的倾向性,有时会为了意识形态的目的操控素材,她愿意让一系列现实利益考虑凌驾于中肯的探索需求之上。
出于对呼啸山庄的喜爱就看了这一篇,写还不错,人性和社会阶层的对立分析基本很到位,但老头大概为了理论而理论,我真不觉得马的阶级斗争论可以完全覆盖呼啸山庄全本,真有点勉强,故事的社会背景并非主线也不是特别清晰,像希兹克利夫诺干年后神秘的财产真有点像基督山伯爵似的巧合,他本身是个既可怜又可恨的人,我觉得完全可以拉康或者弗式理论来分析,加之彼身还于他人,血归于血,掠夺来的财产依然回归了姓氏,秩序依旧。说到社会类小说,我觉得左拉或者狄更斯的作品更能撑起马论吧
我已经十年不读专业文学评论了,所以会感到某种生硬。这本书无论好坏,它其实是一本象牙塔读物,供道上的人批评或借鉴。普通读者不一定会获得帮助,反倒有所困惑。那么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如果文学评论脱离大众,那些形而上的高深究竟对文学本身有什么意义呢?或者说,文学本身也面临一个窘境:当它变得高高在上远离尘嚣时,当谈论它也要假模假式故作高深时,它对普罗大众和社会生产又有哪些裨益呢?
最爱艾米莉,但开始理解夏洛特。
几十年前的……全书比较有意思的部分集中在周年纪念导言
我代到我CP了 尼玛
读着有点融入不了 走神
第五章第六章渐入佳境,来到了熟悉的伊格尔顿程度,好看的。导言也好。“小说投射出这样一个社会状况:现有的社会语言遭到过度扭曲和束缚,无法承载爱情、自由、平等这样的情感;在这样的状况下,诸如此类的价值只能通过神话和形而上领域得以留存。”当然有人建议去看几篇emotion的文章,没问题,让我们进入批评的另外疆域。
> 勃朗特姐妹
29 有用 安提戈涅 2019-05-26 11:37:47
问题累累,因为自己也做三姐妹的研究,所以就格外挑剔一些。几版导言里涉及的理论缺陷问题都是事后补救,并没有在原稿中有体现和改善。前四章的文本细读乏善可陈,文本细读不是情节复述,也不是寻找一些简单的框架重新整合情节。稍微值得称道的是对《维莱特》中两种矛盾的叙事声音的把握。从第五章起勉强挽尊,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也才逐渐清晰,夏洛蒂小说中天然存在的分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往往以大量关乎“神话”的方式强行弥合,这些神话指的就是那些不再为现实工业社会所允许的“爱情、自由、与平等”。这种划分方式不仅没有避开前言里提及的“庸俗机械的马克思主义”,还使得文学研究进入一种非常僵硬的二元体系中,“神话”的用法显得模糊不当,似乎三姐妹里,谁能把这组矛盾缝合得更好些,谁的文本就更成功一些。
23 有用 smile 2019-04-08 20:08:40
《呼啸山庄》是一部彼世小说,并不是说它拿神话和精神象征来说事儿,而是说它对其时盛行的拜物主义,无论是物质进步还是个人的飞黄腾达一概兴趣索然。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它的脱俗让人觉得烦扰不安,而且具有一种破坏性,其核心在于一种异质的、同时也是执拗的力量,是一种拒绝充分表达的需要和激情,一种不论好歹都要破坏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不仅如此,它还要颠覆经典现实主义文本的稳定性,颠倒时序,就像中国套盒一样,叙事套着叙事,拒绝为读者提供一个省心的画外音。勃郎特姐妹是英国特有的古怪现象之一,给人感觉像是从天而降一样。她们肯定是脱节错位的矛盾人物。恰恰是这种漂泊无着和割裂疏离的感觉,使她们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最为典型的人物。夏洛蒂在信中写道:炽烈的想象有时几乎把我吞没,让我感到社会,如其所是,是如此不幸的寡然无味。
10 有用 无人售票 2019-04-15 09:55:05
伊戈尔顿还是狡猾的,三版前言就可以看出整体批评的流变和他个人思想的转变。说到底,他还是想在社会和文学之间搭建出一个结构来,以此来对抗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和包括新批评在内的结构主义倾向的批评。
5 有用 malingcat 2020-06-24 19:13:18
阶级、种族、性别,左翼的“神圣三位一体”。这本是献给“西约克郡的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极致了吧。
3 有用 眼泪流回去 2019-04-21 18:10:36
并非一本全景式的勃朗特批评,仅只是从一个侧面观察勃朗特们的小说。对于一个勃朗特迷,又长期从女性主义、作者生平、历史背景为侧重点看待勃朗特的我,起初翻开这本书很难适应,甚至觉得整体上来说“直男”意味浓厚。简单说来,伊格尔顿的论点几乎都从等级制度、现实主义铺开。首先分析夏洛蒂的三部小说:《简爱》调和了阶级矛盾又不时流露出作者自己的意识形态,让这部作品不甚完美;《教师》的主角呈现了从无根基之人向资产阶级的上升;《谢莉》堪称一部失败的小说,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自说自话,未能高度融合。并以夏洛蒂的三部小说为批评范式,继续检视《呼啸山庄》:通过各种悲剧性冲突呈现文明对传统的驯服过程,自耕农被乡绅驯化的过程;安妮勃朗特则无意调和各阶层和立场的矛盾,以一种高度的道德自律超然物外。PS:好期待勃朗特传记
3 有用 虫子 2019-05-18 16:57:01
用马克思主义刀片对社会学阶级性肉块与小说这块牛排做关联分析剥离。乏味至极。所有对小说为何如此为何如彼 意义所指所做的解读 都足够愚蠢。
1 有用 dante 2020-06-17 10:12:25
这本也实在太水了,甚至连自洽都做不到……伊格尔顿平均水平以下的著作。
1 有用 Daiii_Ya 2019-10-28 17:24:17
原来伊格尔顿也是写过来的,之前也挺无聊甚至让人不耐烦的
2 有用 NADPH 2019-04-19 21:04:50
只看过三姐妹最有名的两部作品和《勃朗特一家的故事》,所以有几章文本分析比较瞎。作者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是务实的,所以开头就明确批评了那种把作者化约为某个匿名的“阶级代表”的庸俗马克思主义批评。作者似乎想在那种分析永恒的文学形式与分析历史的社会形态这两种批评的夹缝里找到一种新的批评方式。感到这种方法其实导致了对象的变化,文本批评研究的不是作品,也不是作者,而是作者的政治无意识、小说的精神潜文本,也是作者说是把文学文本的结构看作一种更为广泛的潜在力量组织的“置换”,这样的路可能更深更窄吧。具体分析上,夏洛蒂的各种二元矛盾的揉拧和从前读《简爱》一样,感到比较压抑,更喜欢《呼啸山庄》部分的分析。
0 有用 Shirleysays 2019-06-16 17:59:18
作为普通读者,对理论性的文学批评还是不太喜欢,翻来覆去地说那么几个观点。在我看来,勃朗特姐妹写的时候真的未必那么想,的确是现代人想多了……
0 有用 静水沉岩 2019-09-21 17:17:14
增加点看小说的角度,术语就随缘理解了
1 有用 孟冬 2019-11-21 23:23:50
也许是想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制度在勃朗特姐妹小说这块试验田里发展出自己“范畴性结构”——一种新的批评理论吧。但不管是细读还是从三姐妹生活的环境去探寻她们意识形态在小说中的形式表现,都有牵强附会的嫌疑,比如对《呼啸山庄》结尾的观点,在恩怨结束,小凯瑟琳和哈里顿过上新生活在山庄种上鲜花,我无法理解伊格尔顿对此的解读是“鲜花是一种‘剩余价值’,对穷乏的山庄而言是多余的奢侈品”。小说创造的美好图景(尽管是想象的)一旦被冰冷的术语取代,批评便不会增近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以及将作品里人物争取自由但又顺从驯服于现实解读为是作者借助虚构和语言来抹平无法解决的现实冲突的意识形态色彩,直接就将小说和现实置于更深的对立中去,将此推向神话的叙述表达也很难接受。(解读到老欧肖带回希克厉那里,一瞬间联想到史塔克带回雪诺)
0 有用 劈头士》睁木 2020-01-18 22:40:15
已购。三星半,感触不多,分析得有些寻常。。。 夏洛蒂小说的神话特征完全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它把各种对立的力量融聚起来,使之形成一种利益联合体,尽管不稳定,却具有实用价值。而艾米莉《呼啸山庄》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神话特质:一个具有神秘自主性的象征性宇宙,在时间流之外,却又高度完整统一。《呼啸山庄》的世界既非永恒又非自我闭合;同样也并非没有内心冲突的撕扯。但是在这样一部小说中却有必要谈谈“世界观”问题,与夏洛蒂小说的支配意识相对,这部小说呈现出统一的世界观,清晰分明、始终如一。艾米莉的小说构建的是复杂的非人格化世界,是这个世界的“整体性”;而夏洛蒂的小说则有明显的倾向性,有时会为了意识形态的目的操控素材,她愿意让一系列现实利益考虑凌驾于中肯的探索需求之上。
0 有用 祺 2019-08-19 21:18:37
出于对呼啸山庄的喜爱就看了这一篇,写还不错,人性和社会阶层的对立分析基本很到位,但老头大概为了理论而理论,我真不觉得马的阶级斗争论可以完全覆盖呼啸山庄全本,真有点勉强,故事的社会背景并非主线也不是特别清晰,像希兹克利夫诺干年后神秘的财产真有点像基督山伯爵似的巧合,他本身是个既可怜又可恨的人,我觉得完全可以拉康或者弗式理论来分析,加之彼身还于他人,血归于血,掠夺来的财产依然回归了姓氏,秩序依旧。说到社会类小说,我觉得左拉或者狄更斯的作品更能撑起马论吧
1 有用 玲珑心 2021-01-31 18:08:36
我已经十年不读专业文学评论了,所以会感到某种生硬。这本书无论好坏,它其实是一本象牙塔读物,供道上的人批评或借鉴。普通读者不一定会获得帮助,反倒有所困惑。那么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如果文学评论脱离大众,那些形而上的高深究竟对文学本身有什么意义呢?或者说,文学本身也面临一个窘境:当它变得高高在上远离尘嚣时,当谈论它也要假模假式故作高深时,它对普罗大众和社会生产又有哪些裨益呢?
0 有用 桔梗 2022-01-31 22:57:20
最爱艾米莉,但开始理解夏洛特。
0 有用 FF嘟嘟 2021-11-05 23:53:11
几十年前的……全书比较有意思的部分集中在周年纪念导言
0 有用 李多慧 2022-04-24 13:04:36
我代到我CP了 尼玛
0 有用 一只骄傲的酒杯 2023-08-16 19:17:28 四川
读着有点融入不了 走神
0 有用 卓嵁明 2023-09-27 06:33:14 英国
第五章第六章渐入佳境,来到了熟悉的伊格尔顿程度,好看的。导言也好。“小说投射出这样一个社会状况:现有的社会语言遭到过度扭曲和束缚,无法承载爱情、自由、平等这样的情感;在这样的状况下,诸如此类的价值只能通过神话和形而上领域得以留存。”当然有人建议去看几篇emotion的文章,没问题,让我们进入批评的另外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