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和伊娃·霍夫曼一样,我们都是既被社会主义抛弃、又被资本主义夹击的半残品,既像是先天不足的半身不遂,又像是后天难逃的精神瘫痪,意欲保护自我的人往往因内心的敏感而左冲右突,既难以自处,又难容于世,以至于很多事情都略带羞耻,另些事情又略带矫情。如果你总感觉「有些话不好说」,或者「有些事讲不清」,你能从伊娃那性感的精神里找到极大的共鸣。
流放的人生,我读到了强烈的痛。文字非常细腻,有多种语言习惯的影子,在战乱和政局变化中,语言是一种身份,也是权力。
后半部分有点碎,各种术语的使用频率也变高了。我想是作者从童年的完整叙事逐渐走出,最终抵达当今的自我,也不禁用起了当下自发、流动和碎片式的语言。霍夫曼的语言困境是翻译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核,而我的困境是如何借助语言的张力重塑自我:从最开始的猎奇,到因为失语而产生的挫败,再到融合与遗忘…唯一的不同是三年的之后,我又回到了最初这片土地。没有人告诉我该如何面对身体里这异域的语言、异域的自我?作者给出的解答是:不要试图寻找和解,当你忘记一切,站在过去与未来的时间之间,你就能体验匆忙与迟缓之间的纯粹快乐。或许?
所有写起波兰故乡(及故人)的段落,语言都闪光。到了新世界,语言也变得内向、单一及疲惫,却恰好展示了亲历文化断裂那种冷静的悲痛。在一个熟悉的世界死去,以及最好的情况下,在另一个新世界,别无选择的活下去。
长篇大论的心理活动和自我剖析,无聊又矫情。只有第一部分在波兰的童年好看些。
作者的语言意境非常好,译者的文字又很优美,读起来很顺畅,有画面感。 且作者对自我内心的描述十分入目和深刻,对于热爱音乐和文学的读着而言,像走入了知己的内心,体验了一场她的旅途。 喜欢,主观地打9.0分。
很好读的一本书。让我想起奥兹的自传。她去了加拿大,她的男朋友去了以色列,最后自杀在沙漠里。奥兹也去了以色列。奥兹活了下来,经历了种种艰难和痛苦,最后和沙漠相处和谐。最近读过的犹太人系列让人觉得极度巧合,也不安。
“我现在在这里。” 写得真好
除了很少数的“不知道用哪种语言写日记”的细节以外,大部分叙事都是和“语言”分离开的。还不如干脆地说是“在文化冲击里新生”。
第一部分讲波兰犹太人生活的,感觉比安妮日记更吸引我,从去加拿大开始就越来越乱越来越抽象了。如果拆成一篇篇短文章应该会可读性更高一点吧。
简单的排版,喃喃自语像一部厚重的电影,译者用心了,这是一部在还书区里偶然发现的书,很喜欢。
共鸣太多。移民的自我认同,新世界与旧故乡。最痛的是爱娃在美国找到工作安身立业,回到故乡,在旧秩序的几个问题里倏然发现自己在美国得到的东西,其实在故土的秩序中好脆弱,不值一哂。以及怀揣很多很多沉甸甸的痛,努力适应新的、自由的、普通的世界的生活。还有父亲在背后说,努力让自己幸福啊。太痛了,太痛了。那一刻太有共鸣,但故乡就是无法剖根斩草的地方,历史车轮碾过的辙上所浸的血与泪也永远曝在那里。
读这本的时候,总是有种似曾相识之感。作者真的很会表述,是语言的冲浪艺术家。
挺好的题材,有点糟蹋了。
“迷失在翻译中”,所以找到了这本书,但怎么说呢,看完是因为“需要”这本书,而不是因为它足够好,包括译笔。
略矫情却也是作者的真实情感,翻译不太好
如果满分是五星,我给这本书8颗,再给翻译两颗,一共十颗。又是一本在很多细小的地方找到很深共鸣的书。
语言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深?作者用带有音乐韵律般的节奏描述了全家离开波兰,到北美生活的经历。语言其实是最先受到冲击的,其次是观念的碰撞。用什么样的语言会代表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但现在愈来愈多人掌握多种语言,那究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看不下去看不懂
非常好。
> 迷失在翻译中
12 有用 萧轶1989 2020-06-10 19:39:15
和伊娃·霍夫曼一样,我们都是既被社会主义抛弃、又被资本主义夹击的半残品,既像是先天不足的半身不遂,又像是后天难逃的精神瘫痪,意欲保护自我的人往往因内心的敏感而左冲右突,既难以自处,又难容于世,以至于很多事情都略带羞耻,另些事情又略带矫情。如果你总感觉「有些话不好说」,或者「有些事讲不清」,你能从伊娃那性感的精神里找到极大的共鸣。
4 有用 祝羽捷 2020-07-06 23:57:13
流放的人生,我读到了强烈的痛。文字非常细腻,有多种语言习惯的影子,在战乱和政局变化中,语言是一种身份,也是权力。
4 有用 八爪小鱼 2021-01-22 21:17:53
后半部分有点碎,各种术语的使用频率也变高了。我想是作者从童年的完整叙事逐渐走出,最终抵达当今的自我,也不禁用起了当下自发、流动和碎片式的语言。霍夫曼的语言困境是翻译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核,而我的困境是如何借助语言的张力重塑自我:从最开始的猎奇,到因为失语而产生的挫败,再到融合与遗忘…唯一的不同是三年的之后,我又回到了最初这片土地。没有人告诉我该如何面对身体里这异域的语言、异域的自我?作者给出的解答是:不要试图寻找和解,当你忘记一切,站在过去与未来的时间之间,你就能体验匆忙与迟缓之间的纯粹快乐。或许?
3 有用 土星记事 2020-11-20 00:14:56
所有写起波兰故乡(及故人)的段落,语言都闪光。到了新世界,语言也变得内向、单一及疲惫,却恰好展示了亲历文化断裂那种冷静的悲痛。在一个熟悉的世界死去,以及最好的情况下,在另一个新世界,别无选择的活下去。
2 有用 Aviva 2020-11-17 18:39:04
长篇大论的心理活动和自我剖析,无聊又矫情。只有第一部分在波兰的童年好看些。
1 有用 Swann 2020-12-11 11:54:47
作者的语言意境非常好,译者的文字又很优美,读起来很顺畅,有画面感。 且作者对自我内心的描述十分入目和深刻,对于热爱音乐和文学的读着而言,像走入了知己的内心,体验了一场她的旅途。 喜欢,主观地打9.0分。
0 有用 一湖海蓝 2020-12-20 20:46:04
很好读的一本书。让我想起奥兹的自传。她去了加拿大,她的男朋友去了以色列,最后自杀在沙漠里。奥兹也去了以色列。奥兹活了下来,经历了种种艰难和痛苦,最后和沙漠相处和谐。最近读过的犹太人系列让人觉得极度巧合,也不安。
0 有用 Hs 2022-03-22 15:42:38
“我现在在这里。” 写得真好
0 有用 クリピカ 2021-11-29 15:26:49
除了很少数的“不知道用哪种语言写日记”的细节以外,大部分叙事都是和“语言”分离开的。还不如干脆地说是“在文化冲击里新生”。
0 有用 大月巴 2022-10-02 14:21:33 上海
第一部分讲波兰犹太人生活的,感觉比安妮日记更吸引我,从去加拿大开始就越来越乱越来越抽象了。如果拆成一篇篇短文章应该会可读性更高一点吧。
0 有用 临江仙人 2022-10-12 11:54:46 北京
简单的排版,喃喃自语像一部厚重的电影,译者用心了,这是一部在还书区里偶然发现的书,很喜欢。
1 有用 赛博朱雀昏睡中 2022-12-03 01:28:19 福建
共鸣太多。移民的自我认同,新世界与旧故乡。最痛的是爱娃在美国找到工作安身立业,回到故乡,在旧秩序的几个问题里倏然发现自己在美国得到的东西,其实在故土的秩序中好脆弱,不值一哂。以及怀揣很多很多沉甸甸的痛,努力适应新的、自由的、普通的世界的生活。还有父亲在背后说,努力让自己幸福啊。太痛了,太痛了。那一刻太有共鸣,但故乡就是无法剖根斩草的地方,历史车轮碾过的辙上所浸的血与泪也永远曝在那里。
0 有用 wouldfly 2022-08-15 21:44:18
读这本的时候,总是有种似曾相识之感。作者真的很会表述,是语言的冲浪艺术家。
0 有用 满仓 2022-08-02 22:09:16
挺好的题材,有点糟蹋了。
0 有用 宇宙飛行士 2022-06-05 23:23:25
“迷失在翻译中”,所以找到了这本书,但怎么说呢,看完是因为“需要”这本书,而不是因为它足够好,包括译笔。
1 有用 Lpure 2022-05-06 15:41:53
略矫情却也是作者的真实情感,翻译不太好
0 有用 食梦貘 2022-06-17 23:46:16
如果满分是五星,我给这本书8颗,再给翻译两颗,一共十颗。又是一本在很多细小的地方找到很深共鸣的书。
0 有用 我送你到这里 2024-09-21 21:20:55 上海
语言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深?作者用带有音乐韵律般的节奏描述了全家离开波兰,到北美生活的经历。语言其实是最先受到冲击的,其次是观念的碰撞。用什么样的语言会代表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但现在愈来愈多人掌握多种语言,那究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0 有用 郑贝壳女士 2025-03-27 22:42:30 广东
看不下去看不懂
0 有用 扶严 2021-01-23 12:20:25
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