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華原始佛教會
副标题: 阿育王掌控僧團,推行變造、分裂佛教之政策
原作名: 隨佛禪師 Bhikkhu Vūpasama
出版年: 2018-10
页数: 536
装帧: 平装
ISBN: 9789869634717
内容简介 · · · · · ·
印度阿育王是佛教的知名人物,兩千多年來佛教的僧
俗二眾,一直認定阿育王是堅定護持佛教的大護法。甚至,
某些學派特別稱譽阿育王,並將阿育王與佛陀時代的頻婆
娑羅王、波斯匿王同列,推崇是興隆佛教的護法君王。
自部派佛教時代起,兩千兩百多年的佛教稱譽,使阿
育王的護法形象深植人心,受到佛教各界的讚譽。然而,
歷史上真實的阿育王,真的是佛教的重要護法君王?阿育
王的作為是護持佛教、發展佛教?或者是變造、分裂佛教?
經由印度佛教各派的史獻比對,佛滅百餘年的佛教歷
史,正是關佛教僧團分裂、教法分歧的重要時代。這一
時代的佛教重大事件,幾乎都與阿育王有著密切的關,
阿育王的作為是直接影響著佛滅百餘年的佛教,也間接影
響了兩千多年來的佛教發展。
目前佛教圈流傳的佛教史,其實多數是各學派自說自
話、自立權威地位的佛教史,同一事件的歷史記載,往往
是南轅北轍,彼此對立不...
印度阿育王是佛教的知名人物,兩千多年來佛教的僧
俗二眾,一直認定阿育王是堅定護持佛教的大護法。甚至,
某些學派特別稱譽阿育王,並將阿育王與佛陀時代的頻婆
娑羅王、波斯匿王同列,推崇是興隆佛教的護法君王。
自部派佛教時代起,兩千兩百多年的佛教稱譽,使阿
育王的護法形象深植人心,受到佛教各界的讚譽。然而,
歷史上真實的阿育王,真的是佛教的重要護法君王?阿育
王的作為是護持佛教、發展佛教?或者是變造、分裂佛教?
經由印度佛教各派的史獻比對,佛滅百餘年的佛教歷
史,正是關佛教僧團分裂、教法分歧的重要時代。這一
時代的佛教重大事件,幾乎都與阿育王有著密切的關,
阿育王的作為是直接影響著佛滅百餘年的佛教,也間接影
響了兩千多年來的佛教發展。
目前佛教圈流傳的佛教史,其實多數是各學派自說自
話、自立權威地位的佛教史,同一事件的歷史記載,往往
是南轅北轍,彼此對立不同。許多學界的研究,同樣也陷
於引據資料的偏誤,變成「有見解、沒事實」的觀點。
探究佛教的史實,不可只引據、信受某特定學派的史
獻記載,必需經過多方史獻的引據、比對、耙梳、整治。
除此以外,若只探知史獻,易流於「只知其然,不知其所
以然」的處境,故有必要參究「經律」與「經律演變」,
輔以現實佛教的演變史實,這才較能得知「佛教演變的表
裏關涉」,盡最大程度的接近佛教史實。
阿育王是最早統一中印度的君王,也是極大程度涉入
佛教僧團與思想結集,推行「掌控僧團、變造佛教」政策
的君王。佛教的分裂及變質,阿育王是要負起絕大部份的
責任。
因此,對於佛滅後百餘年的佛教發展,探究阿育王與
阿育王的宗教政策,是極其重要的研究要點。
本書的內容,原是拙作《原始佛法與佛教之流變》之
原始佛教、根本佛教、部派佛教、大乘菩薩道、秘密乘等
五大章篇中,屬於部派佛教的部份內容。
本書分上、下兩冊,上冊詳述「阿育王掌控僧團推行
變造、分裂佛教之政策」,下冊是詳論「《舍利弗阿毘曇
論》變造佛教之異說」。本書提供的探究,不僅涉及「第
一次經律結集」之〈七事修多羅〉的原說,兼及部派佛教各
派傳誦之經、律、論、史獻的比對研究,同時探明國際學術
界尚未研究確認的印度佛教史實。
依此研究佛教演變,探明佛教由務實、團結、昌盛轉
為分裂、質變、微,發生其間的轉折點與關鍵原因,目
的是為世人重開正確認識佛法及佛教的視窗,並為佛法的
顯揚及傳承開啟新機運。
作者简介 · · · · · ·
Ven. Bhikkhu Vūpasama 随佛尊者简介
一、法脉传承
随佛禅师(Ven. Bhikkhu Vūpasama)为华人,出生于台湾,修学佛法至今已四十余年,在世界各地创办「原始佛教会」,是还原、振兴已经隐没约有两千二百余年之原始佛教的法脉传人。
禅师出家于缅甸铜鍱部僧团,剃度师是承续雷迪大师(Ven. Ledi Sayadaw C.E. 1846~1923)禅法及道场系统之Baddanta Zagara Bhivamsa 长老。禅师现今担任中华、美国、马来西亚、澳洲、欧洲原始佛教会终生导师,兼台湾、马来西亚、纽约等地中道禅林的导师,相近共学为奉守原始佛法的「中道僧团」。
随佛禅师对于佛教教法的探究与修行,主要的研究是「从佛教传承的最古老教义中,探寻佛教初始时期的教法,并致力于 释迦佛陀教法、禅法及菩提道次第原貌的探究、阐扬与实践」。
随...
Ven. Bhikkhu Vūpasama 随佛尊者简介
一、法脉传承
随佛禅师(Ven. Bhikkhu Vūpasama)为华人,出生于台湾,修学佛法至今已四十余年,在世界各地创办「原始佛教会」,是还原、振兴已经隐没约有两千二百余年之原始佛教的法脉传人。
禅师出家于缅甸铜鍱部僧团,剃度师是承续雷迪大师(Ven. Ledi Sayadaw C.E. 1846~1923)禅法及道场系统之Baddanta Zagara Bhivamsa 长老。禅师现今担任中华、美国、马来西亚、澳洲、欧洲原始佛教会终生导师,兼台湾、马来西亚、纽约等地中道禅林的导师,相近共学为奉守原始佛法的「中道僧团」。
随佛禅师对于佛教教法的探究与修行,主要的研究是「从佛教传承的最古老教义中,探寻佛教初始时期的教法,并致力于 释迦佛陀教法、禅法及菩提道次第原貌的探究、阐扬与实践」。
随佛禅师不仅传承原始佛教法脉,也熟习汉传佛教各宗宗义,印度菩萨道之「般若」、「瑜伽」与「如来藏」等三系思想,特别是对《般若经》、《中论》的思想与「禅宗」的禅法,有深入的体会与教学经验。
2011 年,禅师在台湾、马来西亚、美国等地,延请南传佛教各国长老与中道僧团共同举办《四圣谛佛教联合宣言》,促进锡兰、缅甸、泰国、寮国、柬埔寨、美国、马来西亚、台湾各地僧人的交流合作,提升「四圣谛佛教」的社会影响力。
2014 年依原始佛教会为基础,再创立「四圣谛佛教会」,团结仰信「四圣谛」的原始佛教及南传佛教,提倡「原始佛教、南传上座、汉传显教、藏传密乘,四系一家,同利人间」。
2015 年,禅师依据《阿含经》、《佛说阿弥陀经》、《毗尼母经》的传诵,著作《三阶念佛弥陀禅》,提倡「持名念佛、定心念佛、实相念佛」的三阶念佛,导归「见因缘法之实相念佛」,正确为世人揭示「由末法向正法」的弥陀法门。《三阶念佛弥陀禅》指出:「弥陀行者终是原始佛教行者,原始佛教行者也是弥陀行者」,促进原始佛教、汉传佛教是一家无争、和谐共荣的新时代。
自2013 起,禅师在中国各地寺院广弘禅法,引导中国佛弟子学习经法、禅法,促进佛教文化的交流、学习。
2015 年,随佛禅师与日本曹洞宗东隆真禅师、锡兰佛牙寺Wendaruwe Sri Upali Anunayaka Thero,共同举行联合宣法,促进佛教各界的合作。
随佛禅师已经完成阿难系汉译《相应阿含》(现误译名《杂阿含》)及优波离系南传《相应部》的比对研究,更进一步的根据汉译《相应阿含》、南传《相应部》之〈因缘相应〉、〈食相应〉、〈圣谛相应〉、〈界相应〉、〈五阴(蕴)相应〉、〈六处相应〉及〈四念处等道品相应〉等〈七事修多罗〉的共说,「依经证经」的还原 佛陀原说教法。
原始佛教的教义,不同于分别说部为主的南传佛教。原始佛教最主要的内容有: 1.「六处分位」的「十二因缘法」; 2.「十二因缘观」的九种禅法; 3.观十二因缘、次第起七觉分,先断无明、后断贪欲的「禅法次第」; 4.依七觉分,次第究竟「四圣谛三转、十二行」,成就正觉、离贪、慈悲喜舍、解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一乘道次第」。
随佛禅师既不受取、不积蓄、不使用钱财,也无「为僧人管理金钱供养的净人」,常年游化宣法于世界各地,不定居一处。
二、传承著作
随佛禅师在目前最重要的中文著作有六种:
《原始佛法与佛教之流变》:本书是依经、依律为准,兼及各派论藏与史献的探究,考证佛世时的教法、两次结集内容。厘清部派分裂始末、部派思想的演革与分流,兼及大乘学派的传出、演变及印度法灭。禅师写作本书历时约六年,内文约百万字,是了解原始佛法与后世佛教流变的重要著作。
《因缘法之原说与奥义》:本书分为《因缘法之原说与异义》、《因缘法之奥义》两部,禅师写作本书历时约两年余,内文共约六十万字。主要内容是根据汉译《相应阿含》、南传《相应部》之〈七事修多罗〉的共说为准,「依经证经」的还原 佛陀原说之「六处分位」的正统「十二因缘法」。此外,本书兼考证出自部派佛教之最古老论书《舍利弗阿毗昙论》的论义,探讨其对后世学派思想的偏差影响及发展,引导佛教各派学人重新回归 佛陀的经说教法、禅法、道次第。禅师另有《十二因缘经法原说略讲》传世,是依据〈七事修多罗〉的经说为准,精要阐明「六处分位」的「十二因缘法」。
《中道禅法》:本书根据汉译《相应阿含》、南传《相应部》之古老〈七事修多罗〉的共说为准,依「六处分位」之正统十二缘起法,开显正确经说之「十二因缘观」及「十二因缘观的九种禅法」,畅演「七觉分」的实修禅法及生起次第,体证「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的中道正觉、解脱苦恼、三藐三菩提。
《人间佛教之中道行》:本书根据古老〈七事修多罗〉为准,依据「因缘法」为核心,再以「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为实践次第,完成「解决问题,灭除苦恼」为宗旨之「人间佛教的思想及实践论证」,充份达成「契合真实佛法,体现开展人间生活与修证菩提的一致性」。禅师重新依据「因缘、缘生」为世间真相,舍弃后世佛教误以「无常、苦、非我、空,或唯心、唯识」作为诸法实相的岔路。坚定「显正即破邪」的真道,远离「破邪即显正」的讹误,显现 释迦佛陀教示的「缘起中道之人间正行」。
《相应菩提道次第》:本书根据汉译《相应阿含》、南传《相应部》之古老〈七事修多罗〉的共说为准,采用约300篇经说传诵的排比对照,编辑出「六处分位」的十二因缘法,以及「先断无明,后断贪爱」的菩提道次第。禅师另著有《相应菩提道次第纲要》,依据〈七事修多罗〉的经说为准,「依经证经」的精要阐明「先断无明,后断贪爱」的「一乘菩提道次第」,重新回归初期佛教的菩提道次第。
《原始佛教相应阿含经》:本书是根据汉译《相应阿含》、南传《相应部》之古老〈七事修多罗〉为准,兼及考证第一、二次经法结集,探明后世佛教各学派论藏之论义与发展,最后滤净《相应阿含》、《相应部》当中出自后世论义揉杂的论义经诵,重新回归初期佛教的经诵教法。
三、传授之禅法与修证次第:
先守护根门,住于根律仪;
由「安那般那念」入门,修习初禅定,调伏掉举、昏沉,兼修不净想、慈心想、六随念、明分想。
修念觉分:如实观十二因缘为核心,又分别说有九种禅法:观四念处集与灭、观五阴集法与灭法、观六触入处集与灭、观世间集与世间灭、观有身集与有身灭、观食之集与灭、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观老死集与老死灭,最后是「观四圣谛(初转)的苦谛、苦集谛、苦灭谛」。
观因缘观中极重要之「七观智」、「四十四观门」与「九十二生法显现」,明见五阴是缘生法,缘生法则无常、非我亦非我所,得知:若生贪爱则有苦。
明见五受阴是缘生法,贪欲是患法、苦法,离贪欲是灭法,故得正见「于五受阴当离欲而得灭苦」。如是,如实智见「五受阴之缘生与灭尽」,亦即是如实智见「十二因缘之生法、灭法」,此即 佛陀所说:「先知法住,后知涅盘」,具足七十七种智,已经得明、断无明,得断身见、断疑,当于佛、法、僧成就证净,三恶趣永断,具足慧解脱。
修择法觉分:当已如实智见「五阴之缘起与灭尽」,即得如实正见「生死苦灭之道迹」──八正道,是谓:「于圣道如实知见」,具足四十四种智。如是,已得具足四圣谛初转、四行的明见,得再断戒禁取见,具足慧根、信根,决定趣向三藐三菩提。
修精进觉分:若已具足四圣谛初转、四行的明见,住于正念、正智,当精进「于六触处(五受阴)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次第修持圣、无漏、出世间八正道,也称为「贤圣法律无上修根」。如是以「慧根」摄导修习精进根、念根、定根,正向于苦灭、解脱、三藐三菩提。
依据「七觉分」的修证次第,教导「转智息贪十四法要」。
修喜、猗、定觉分:不失正念、正智,精进于「六触处(五受阴)离贪爱,断五受阴系缚苦」。如是修习者,得于胜妙出离生随喜、欢喜(喜觉分);胜妙出离生随喜、欢喜已,得身、心猗息(猗觉分);身、心猗息已,远离乐住,内净一心(定觉分)。如是依四圣谛初转的如实智见,次第修习满足出世间八正道,当成就正定,断贪爱、瞋恚,识食断、具足解脱。如是成就四圣谛第二转、四行,具足精进根、念根、定根。
修舍觉分:当正定已生,慧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等五根,已经次第修习满足,愚痴、贪爱、瞋恚已舍断,得解脱,具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成就四圣谛第三转、四行。如是修习「七觉分」,即得统贯 佛陀一代圣教。
如是修习「七觉分」满足,成就「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具足正觉、离贪、慈悲喜舍、解脱,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谛大用:师徒口耳传授的重要教导。
四、还原、重现原始佛法及确立人间佛教的贡献:
随佛禅师对佛教教法的探究与修行,主要是「从佛教传承的最古老教义中,探寻佛教初始时期的教法,并致力于 释迦佛陀教法、禅法及菩提道次第原貌的探究、阐扬与实践」。禅师在部派佛教分裂史的考证研究,还有部派佛教在教法上的演变始末上都有卓越的研究成果。
随佛禅师根据汉译《相应阿含》及南传《相应部》之〈因缘相应〉、〈食相应〉、〈圣谛相应〉、〈界相应〉、〈五阴(蕴)相应〉、〈六处相应〉、〈四念处等道品相应〉等七事修多罗当中古老经法的共说,比对、还原佛灭当年「第一次结集」的集成。经过多年的探究与修行,在回归 释迦佛陀的原说教导上,主要有十点作为与贡献:
考证、显现印度佛教僧团与教法演变的真相。
还原「十二因缘法」:还原依「六处为分位」之「十二因缘法」的原说。
重现「十二因缘观」:从「六入处观集法、灭法」入手,现观「十二因缘集法与灭法」。同时确定「观四念处集与灭」、「观五阴集法与灭法」、「观六触入处集与灭」、「观世间集与世间灭」、「观有身集与有身灭」、「观食之集与灭」、「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观老死集与老死灭」、「观四圣谛(初转)的苦谛、苦集谛、苦灭谛」,都是修习「观十二因缘的集与灭」。
重现「一乘菩提道次第」:还原「先断无明,后断贪爱」,重现 佛陀原说「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的「一乘菩提道次第」。
重现「七菩提支」之「中道禅法」:经由还原 佛陀亲说的「十二因缘法」,才能重新显现「修十二因缘观,次第起七菩提支,统贯三十七道品,次第的圆满四圣谛三转、十二行,成就正觉、离贪、慈悲喜舍、解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中道禅法」。
建立「中道僧团」:确立了「依经、依律、不依论,戮力实践,笃实修行」的学风。唯以经教、禅法、道次第弘法化众,建立既不受取、不使用、不积蓄钱财,也无有「专为僧人管理金钱供养、买办事宜的『净人』」,修行、宣扬、传承「中道禅法」的中道僧团。
还原「经说传诵」:根据汉译《相应阿含》、南传《相应部》当中七事相应教的古老共说,将汉译说一切有部诵本的《相应阿含》予以整治、滤净后世部义的揉杂,还原为契合「佛陀原说」的传诵,并进一步编著出易让一般民众了解的白话本与解说。这是攸关原始佛教复兴的根本大事,目前中道僧团正积极进行中,预计在2016年完成整编。这将为佛法再现人间,做出可贵与广大、长远的贡献。
创立原始佛教会:依据「原始佛教」的教法及次第,团结海内外的各派佛教学人,共同为世间的昌隆与佛教的团结尽一份努力。
创立四圣谛佛教会:依据「四圣谛」促进「原始佛教」及「南传部派」的团结,禀持「原始佛教、南传上座、汉传显教、藏传密乘,四系一家、同利人间」的准则,共同昌隆佛教。
完成人间佛教的思想及实践论证:
一、二十世纪初,太虚大师首先提倡「法界圆觉学为本」的人生佛教,针砭以超荐、度亡为主的传统佛教弊病。
二、二十世纪中叶,印顺导师提倡「性空唯名学为本」的人间佛教,走出中、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唯心、唯识」,重视十善为基础的人间正行,归向「空、无自性」的印度初期大乘教说。
两位佛教大师尽一生的努力,前后经过近约百年的「人间佛教」革新运动,都为华人佛教及社会产生巨大、正面、可贵的影响。但是,不论是以「唯心、唯识」,或采用「无常、苦、非我、空」作为认识论,都是源自《舍利弗阿毗昙论》之「破邪即显正」的思惟,偏向「否定现实世间」的讹误,无法达成「开展人间生活与修证菩提的一致性」。
三、二十一世纪初,承续 佛陀及太虚、印顺两位大师的利世精神,随佛禅师从古老〈七事修多罗〉探得「因缘法」是世间的真相,重新依据「因缘法」为核心,「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为实践次第,契合「显正得舍妄,舍妄不显正」的事实,回归「解决问题,灭除苦恼」的佛法宗旨,遂能达成「契合真实佛法,体现开展人间生活与修证菩提的一致性」,完成人间佛教的思想及实践论证。人间佛教百年三部曲的探究与革新运动,终于在思想、实践的主轴,彻底回归 佛陀亲教的因缘法、四圣谛,证明了人间佛教即是佛陀的佛教,充份展现 佛陀的佛教是真正的人间佛教。
目录 · · · · · ·
1-1. 主要引用的文獻資料及年代 .................................39
1-1-1. 經誦 ..................................................................39
1-1-2. 律藏 ..................................................................40
1-1-3. 論書 ..................................................................40
1-1-4. 史獻 ..................................................................41
· · · · · · (更多)
1-1. 主要引用的文獻資料及年代 .................................39
1-1-1. 經誦 ..................................................................39
1-1-2. 律藏 ..................................................................40
1-1-3. 論書 ..................................................................40
1-1-4. 史獻 ..................................................................41
1-1-4-1. 阿難系說一切有部傳 ......................................41
1-1-4-2. 優波離系大眾部傳 .........................................42
1-1-4-3. 分別說系銅鍱部傳 .........................................42
1-1-5. 漢傳教派 ...........................................................43
1-1-1~1-1-5. 文獻資料引用 .........................................44
1-1-6. 現代學術著作 ....................................................47
1-1-7. 其他 ..................................................................48
1-2. 孔雀王朝至今,四聖諦佛教發展大事記 ...............49
2. 佛陀、阿育王的年代考證 ........................................57
2-1. 確立度佛教史探的基點 .....................................57
2-2. 阿育王年代的確立 ................................................57
2-3. 佛陀年代的確立 ...................................................60
3. 阿育王掌控僧團,變造、分裂佛教之史探 ...............91
3-1. 總說佛教分裂 .......................................................91
3-2. 略述「五事異法僧爭」 ......................................135
3-3. 孔雀王朝的起源背景 ..........................................138
3-4. 旃陀羅笈多確立神聖王朝 ...................................142
3-5. 阿育王的謀國之路 ..............................................148
3-6. 阿育王推廣論書主導的「變型佛教」 .................277
3-7. 孔雀王朝與佛教 .................................................361
3-8. 佛教分裂的真實情況 ..........................................371
3-9. 佛教分裂的偽史 .................................................405
3-10. 分別說系銅鍱部的發展 ....................................419
4. 菩薩信仰與比丘尼的宗教地位 ...............................447
4-1. 菩薩信仰的發展 .................................................447
4-2. 三十二相的信仰 .................................................449
4-3. 貶抑女性的宗教信仰 ..........................................452
4-4. 比丘尼的宗教地位 ..............................................454
4-5.〈八敬法〉的制定背景與現代意義 ......................459
4-6. 建立原始佛教兩部僧團的傳承 ............................468
5. 正法與異說的消長 .................................................471
5-1. 略說原始教法及《舍利弗阿毘曇論》的差........471
5-2. 經法、論義的對立及影響 ...................................476
5-3. 經師、論師的對抗及影響 ...................................478
5-4. 大乘、小乘的爭論 ..............................................479
5-5. 重現原始佛教光輝,昌盛人間 ............................486
後記 ...........................................................................490
【附 錄】 ..................................................................495
附錄一 原始佛教中道僧團師承法脈 ...........................497
附錄二 重興 佛陀的教法 .........................................498
附錄三 傳承 釋迦佛陀正法律 ..................................506
附錄四 原始佛教傳承史 大事略記 ............................509
迎佛真身,護佛舍利,建佛塔寺,永住臺灣 ..............521
非營利組織 關懷兒童 Compassion for Children .......527
附錄五 聯絡、護持我們 .............................................529
原始佛教會網路資訊 ..................................................533
版權頁 ........................................................................536
· · · · · · (收起)
阿育王時代變造佛教之史探〈上〉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阿育王時代變造佛教之史探〈上〉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欺获缴益猿 2022-11-22 09:38:06 上海
非蠢即坏
2 有用 听觉记忆 2020-10-14 09:20:19
真 佛教史
0 有用 樱木花道 2023-07-19 22:44:41 辽宁
我早期接触过禅宗,也了解过大乘,修行努力的方向是不一样的,那时候听说都是佛陀传的法,直到看到平川彰的《印度佛教史》,书中通过历史的考证让我发现,之前认为是佛陀传的佛法其实并不是如此,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不断的改变。随佛禅师的《阿育王时代变造佛教之史探上》是我看过的佛教发展史相关的又一著作,书中通过历史考证与佛教经典进一步阐释佛法是如何被改变。文明中有很多时代是政教统一的,政治也会利用宗教来统治人们... 我早期接触过禅宗,也了解过大乘,修行努力的方向是不一样的,那时候听说都是佛陀传的法,直到看到平川彰的《印度佛教史》,书中通过历史的考证让我发现,之前认为是佛陀传的佛法其实并不是如此,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不断的改变。随佛禅师的《阿育王时代变造佛教之史探上》是我看过的佛教发展史相关的又一著作,书中通过历史考证与佛教经典进一步阐释佛法是如何被改变。文明中有很多时代是政教统一的,政治也会利用宗教来统治人们,书中把阿育王具体如何改变佛法用来实现政治野心阐述的十分生动详实,推荐给对佛教史与佛教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学习。 (展开)
0 有用 阿伯 2021-06-30 18:41:54
学习「佛法」必需以专业的学术研究及歴史考证为基础,若是以佛教的角度来修习佛法,是难以突破宗教的迷障。